证悟大圆满的人死后肉体会缩小的奥秘(资料图)
文:慈诚罗珠堪布
灭谛并不神秘,就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如果条件具备,谁都可以发现。哪怕这一生为此付出了努力却没有结果,也可以为下一世做好铺垫。万事开头难,但终归需要有一个开头。中阴身的时候,本来一定会与具足灭、静、妙、离四相之佛的法身见面。但可惜的是,我们恐怕那个时候都认不出来,因为没有修行,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悟境界,才能感知到灭谛法身。也就是说,达到随时随地,至少是每过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灭、静、妙、离的境界,知道什么是心的本性的人,才能在中阴身的时候,认识到心的本性光明,并安住于这个境界当中。
当这种修大圆满有一定境界的人死的时候,只需在修行人耳边说两句话:你马上就会看见心的本性法身,你一定要认识到;当你认识到以后,一定要安住其中,不要出来。当修行人听到这些窍诀以后,就会非常谨慎、非常注意。一旦觉知到心的本性,就会安住其中,这样肉体就会缩小。当然,如果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那肉体是不会缩小的。只有表面上死了,实际上没有死,而是进入一种深度的禅定当中,肉体才会持续性缩小。中阴身所有的窍诀,都包含在这里了,这就是引发力。
另外,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修大圆满的人在去世第七天左右时,最好是由上师为亡者念诵《法界宝藏论》或其他的大圆满典籍。如果上师不在,就由道友念诵;如果道友也不在,那就由对大圆满比较熟悉的弟子或其他人来念诵。依靠念诵大圆满典籍的声音,就能让修行人从深度的禅定当中出定,身体和精神分离。从此以后,身体就变成真正的尸体,再也不会缩小了。在此过程中,就能认识到灭、静、妙、离。但前提,就是今生要证悟。如果今生没有证悟,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打坐所证悟的大圆满境界,与最后成佛时候的境界,还有中阴身所看到的境界,包括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证悟空性的智慧等等,都是一样的,都叫做灭谛。这是整个宇宙,包括所有六道轮回的本性、本质。轮回的开始,是从这个境界当中出来的,但因我们出来的时候有无明,所以陷入了迷惑,变成了我执;普贤王如来这种先天的利根者,却会在与法界光明分开的瞬间证悟、成佛,这就是世上的第一尊佛。但无论如何,最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回归到这个境界当中,这叫做成佛,也叫做灭谛。
佛有智慧、有神通,有度化众生的功德,任何人祈祷佛,都会得到佛的加持。虽然佛没有分别杂念,但依靠学道时候发愿的引发力,与菩提心的力量,就会现前这些功德,以及法身与报身的所有功德。
一般的显宗认为,佛的功德是以慧资粮和福资粮产生的。慧资粮产生佛的法身功德,福资粮产生佛的报身和化身功德。如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但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却并不是这样,佛的所有功德,尤其是法身和报身功德,都是在如来藏的本体上原本具备的,不需要去修,不需要重新去创造。只要我们的烦恼障碍断除了,就能显现出来。
众生即是佛,是大乘密宗与第三转法轮的观点。也是讲得最透彻、最清楚,而且直指人心的。如果没有密宗,我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心的本性为什么是佛的智慧,凡夫又该如何去见佛的法身。只有密法,才介绍了很多方法,让我们很容易证悟灭谛。
灭谛是所有佛法的精华,从《般若经》到大圆满,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灭谛这个中心在宣讲。在《宝性论》、《法界赞》等很多佛教经论里面讲过,所有的密宗续部都会讲。只是表达的方法不一样,有些时候讲空性,有些时候讲光明,有些时候又说一切都是佛的坛城,有些时候用愤怒金刚来表达,有些时候又以寂静本尊来象征,有些时候用大手印这样的词汇,有些时候又用大圆满这样的词汇……其中讲得最清楚的,是《时轮金刚》;讲得最透彻的,是大圆满。从密宗到显宗,没有一部经论的描述与方法超过了大圆满。能够修学大圆满,是非常幸运的。但如果没有修加行,就不具备修大圆满的条件,哪怕禅修了五六年、七八年,什么都不能修出来,还是要回到五加行,所以要用功修加行。
如果精通了灭谛,就精通了所有佛法的精华,即使不懂其他的佛教经论,都没有关系。反之,莲花生大士说:即使精通了所有其他经论,五部大论倒背如流,却唯独不懂灭谛,则班智达也会迷惑;如果精通了灭谛,牧羊人也会成就。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佛教知识懂得多不多,不是经论听得多不多,而是要看有没有灭谛的概念。当然,如果有了证悟的感受,那就更了不起了。另外,哪怕平时做了各种善事,烧香、拜佛、念经、闻思修行,却不往这方面努力,那就像当年的梁武帝,被达摩祖师的“没有功德”一句话,就全盘否定了。结果搞得皇帝生气,祖师远离,双双不欢而散。
证悟,是一生最大的成功,其他任何的成功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如果加行修好了,出离心、菩提心都有了,却没有证悟,虽然不能完全说是失败,但可以说是半失败。希望大家能努力学习《法界赞》、《宝性论》、《中论》、《入中论》等论典,这对我们的证悟会有帮助。
无垢光尊者说过:我们这个阶段,正处于大圆满的思维阶段,所以闻思非常重要。以后跟着尊者学的人,必须长时间依止上师,修出离心、菩提心,然后多闻思,才有机会证悟。所以,基础十分重要,要一步一步地走上去。
更新于:2016-12-08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