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明师的四依法

2015-06-18 汉传法师

韩愈曾经说过:“术业有专攻。”因此,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不论做学问、学艺和学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至少不会指错方向、教错要领,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

可是谁是明师?往往无法得知,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门时,更是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不过,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要可靠得多。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追随已被大众公认的明师是比较安全的。或者由已经成名的老师介绍尚未成名的老师,也是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师介绍另外一位明师,也是可取的,如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位介绍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连锁关系。他们人人都是明师,因此善财童子绝不是病急乱投医似地盲目拜师。

世间任何时代都有许多自称为一代宗师的人物,他们妖言惑众、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广收徒众以虚张声势,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师为明师。所以孟子也说:“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因为那些邪师对社会人心有误导作用,使人间产生更多的纷扰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们学习某些邪法、邪说和邪术,不仅不能开拓人生境界,反而会为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实在很难识破这些人的真伪、邪正。

从佛法的立场说,邪与正、暗与明的标准,都在于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带有强烈贪嗔习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师;又如虽然表现仁慈、和颜悦色、道貌岸然,但倘有骄、狂、慢等气质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师。找明师,《大智度论》卷九揭示了四个要点,称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个人为权威,是以共同的原则、规律为依准。律教的法就是因缘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师所说的道理与开示违背了因果和因缘的法则,就不是明师。因为因果是要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缘是教我们对一切的现象不起贪嗔等执著心。否则,虽众人尊其为圣人,也和邪师无别。

第二、依义不依语:凡是真正的法则,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古往今来皆同的,不会因民族、地区、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别。如果说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语言上的神秘,便都不是正法。正法应注重义理的相通,而不当拘泥于语言上的相异。例如说:回教徒重视阿拉伯文,犹太教重视西伯来文,都与此准则相背;佛教徒重视梵文、巴利文,只是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义,并不是说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别的神力或神圣。当然,印度教是重视梵语、梵音的,此与佛教有别。

第三、依智不依识:智是圣人的智慧,乃从无我的大智、同体的大悲中产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论为己为人,乃至于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求成就无上的佛道,不论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个别的我与全体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也无法可证。正如《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根据以上四点标准,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别,谁是明师,谁不是明师。再依据这四个标准去访察你所希望亲近的明师,大概不会有所差池,日积月累,纵然不得明师,你自己也已经成了明师。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达真堪布: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达真堪布: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您接受过活佛的“灌顶”吗?看看自己是否上当受骗了 您接受过活佛的“灌顶”吗?看看自己是否上当受骗了

明师难遇,佛法难求,且行且珍惜 明师难遇,佛法难求,且行且珍惜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除草是否为间接杀生 除草是否为间接杀生

“全素食主义”是否真的有益健康? “全素食主义”是否真的有益健康?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根机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根机

第48集 佛法因果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第48集 佛法因果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第47集 物质生活、现代科技,与修持佛法是否有冲突? 第47集 物质生活、现代科技,与修持佛法是否有冲突?

第46集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 第46集 人死后如果没有投胎,是否就变为鬼?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第42集 修念佛法门与开悟是否有关系?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如何判断内心是善业强,还是罪业强

别急着对一个人下判断,短暂的相处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 别急着对一个人下判断,短暂的相处不能让你了解一个人

第027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下) 第027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下)

第026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上) 第026集 抓周是否合乎逻辑?(上)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回向给其他人的冤亲债主,是否会替他背业障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仅贪求极乐世界的享受,是否会障碍往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谁都不希望被误导 辨别名师与明师的差别 谁都不希望被误导 辨别名师与明师的差别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佛现相来垂手接引,如何判断是佛是魔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如何判断犯邪淫戒的轻重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判断众生是否往生,唯一标准是头顶热吗

突发疾病去世,如何判断是否往生 突发疾病去世,如何判断是否往生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丈夫天天喝酒玩乐,是否还要给他回向

大安法师:是否都白念了呢? 大安法师:是否都白念了呢?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如何判断自己能不能往生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五逆谤法不能往生,是否意味佛的慈悲不够普遍

内心是否真慈悲,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内心是否真慈悲,看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为何不以福报来判断个人的修行阶位 为何不以福报来判断个人的修行阶位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感觉很风光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犯戒后在佛前忏悔可以吗?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达真堪布:恋爱与出离心是否矛盾 达真堪布:恋爱与出离心是否矛盾

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请问是否可用没有烧开的矿泉水、泉水或自来水供佛? 请问是否可用没有烧开的矿泉水、泉水或自来水供佛?

谈感应,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谈感应,讲预测和问灾难是否正修?

达真堪布-是否可以理解为业障为空?那么又怎么理解因果? 达真堪布-是否可以理解为业障为空?那么又怎么理解因果?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索达吉堪布:观修不净观是否能彻底地断除贪欲之心? 索达吉堪布:观修不净观是否能彻底地断除贪欲之心?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随顺众生是否意味着佛教修行人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

索达吉堪布:消毒是否也是杀生 索达吉堪布:消毒是否也是杀生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索达吉堪布:梦中行为是否有罪福之分 索达吉堪布:梦中行为是否有罪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