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

2024-06-06 汉传人物

第二章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若大乘人认为世间幻化不实,一切幻化都是本来清净圆觉,既然已清净了,又不出世间,那么,要如何修行呢?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这个法会中的诸菩萨众,以及将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修大乘的修行人,听闻到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应当怎样修行?法界本来“圆觉清净”不是境界,显现于众生身心前变成是一个境界,普贤菩萨也就随顺而讲成是一个境界了。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问一、如果有修大乘的众生听到圆觉清净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花,如幻不实,但是所有修行无非是从身、口、意三业来修,身心既然是幻化的,则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化的,为什么可以用幻化的身心来修幻化之行?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问二、如果一切如幻的法都灭尽了,那么,就没有心啰?既然没有心,是谁修行?众生认为既然身心是幻化的,怎么可以用幻化来修幻化呢?因为以幻化来说,众生不论怎样修行,终归是幻化。意思是说,众生在如幻如化的因果中修来修去,都不是真实的。那样何必修呢?再者,如果身心如幻,修道人把身心灭了,就没有心啰?,那么谁来修行?为什么会有这种见解?因为众生都执著身心为我,然后执著有我用这个身心修行,当修到身心灭了,谁来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人修行,又怎么说修行如幻呢?

这里面要分两头来说:一、对于一个觉悟者,如佛,的确是无身心可得,不用修行的;对于一个迷惑者,执著真的有身心,就认为要修。二、幻化的灭——涅槃,涅槃不是在此消灭而到某处(如涅槃界),在前面的经文有讲到,涅槃的灭“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好像有眼疾的人,看到虚空中有花,但眼疾好了,空花不见了,不可以说空花在哪里?从哪里灭了?本来没有那回事。现在说“若诸幻性一切尽灭”,本来没有生,哪里有诸幻灭呢?只是迷者想要灭尽诸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问三、如果众生没有修行,在生死幻化中,也不知道如幻境界,那要怎样使到妄想的心得到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希望佛为末世一切众生,教授一些善巧方便法门,能够按部就班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一切诸幻化。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向佛请求讲解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得以按部就班,渐渐地远离诸幻。”此为佛赞叹普贤菩萨的三请。

一般人对圆觉法门闻所未闻,如何会请法?普贤菩萨慈悲地为众生向佛问法,所以佛赞叹他。如幻三昧的意思是,菩萨在三界生死中来来去去,所见到的不是一般的迷惑境界,是在如幻三昧的定中幻化游戏人间。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答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本经中这是很重要的教法,这是因为众生一直认为:在广大众多因缘的幻化中,有我这么一个迷惑者不在觉中。佛就再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本来都有如来的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是指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见的幻化的种种法,每个业力的微细幻化,都有圆觉妙心在当中作用;有如眼疾看到天空中有如幻的空花;眼疾好了空花也没有了,但是天空(空性)从未受如幻的空花影响。意思是说,众生所见到的种种幻化里,都有圆觉妙心的作用,迷时见幻化依圆觉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时见到幻生幻灭中觉性不坏。甚至于业报也是有觉性的,我们从无量劫轮回,今生到新加坡出世,今天大家会碰面,以佛法来说,就是大家前世有缘。然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个别有千千万万的众生,你的心、你的业竟然能够找到我,你很有本事喔!若不是你,谁有这样的本事呢?如果是因为某些叫做缘起性空的东西,难道那些东西不就是你的心和业吗?因为你的心和业一向来就知道我在哪里——本在觉中,所以大家就碰面。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互相影响,都要知道对方;如果不知道对方,那么,业与业之间怎么会相遇呢?就是说,当时的一切你的业都知道,即在圆觉中,每一个幻化的法都遍满所有的法,如此互为因缘,互相知道对方。你碰到前世缘份很深的人,比如前世的父母、子女或夫妻,如今一见面你就会对他一见钟情,不然,你那爱的烦恼就毫不动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与业会知道过去彼此的缘份,就如此这般地反应。同样的,有人跟佛有缘,遇到佛法,不须向他多说,他就学佛了,但是我们会说那个人是不了解而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迷惑六根现前的境界为实有,否定信佛者有前世因缘叫他学佛。所以说,在迷惑业力因果的当下,就有圆觉妙心在作用。

根据佛法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然后悉达多太子长大到成佛,其实佛老早就知道这一切,佛在兜率天时就知道自己在人间将会演怎样的一出戏!以一些有神通、很长寿的鬼神来说,你的过去生乃至今生它们都知道;至于佛的神通那是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说,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神通者没有不可知的。因为你迷惑在眼前的狭隘境界,所以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境界比较广大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整天迷在现前的六根,以六根所知为知,那是有限、迷惑的境界,六根以外的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比方说,一个人喜欢某某人,当他一来到这个课室里,就只注意那个人,其他人就没注意了。或有人喜欢某某东西,他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他的心缩小了,其所观察的境界缩小了,只能知道那么狭小的范围而已,反之,那些心比较广的人,其所知的范围就比较大。怎么衡量心量大小呢?一个人若进入初禅时,心就开始广大;进入二禅,心更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放下现前的执著,久而久之心会慢慢扩大,就产生一些神通,能够预感或知道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执著现前境界,就无法超越现前境界,就不会有神通。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在众生种种幻化中,具有圆觉妙心——如来藏在作用,众生的任何一个幻化都觉遍十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互相因缘作用,双方要互相作用,必然要知道对方,谁也不能离开谁。比如我要打你一巴掌,当然要知道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切法都能互相知道对方,而不是像我们只执著眼前的境界,只知道眼前的事,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根据如来藏圆觉法门说,一切种种幻化,都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这个幻化也不能出现,也就是说,一切因果依圆觉才能互相作用。我跟你碰面也是幻化,你要知道我,我要知道你,这也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我们怎样能够碰面呢?怎么产生业缘呢?不知道就不能产生业因缘作用,但是我们一直以为依六根而生的心才是心,其他皆无知无觉,这就大错特错了!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二、“幻心”,是指众生所迷惑如幻如化里所谓的身与心。因为众生执著幻心,还是必须依于幻化的身心修行,才得以除灭;当这些幻化都除灭已尽,而觉心本来就没动转过。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众生迷惑而见到“幻”与“觉”是相对的,于是认为迷惑是假的、幻化的,并且认为有一个真实、觉的佛,佛就说:“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依虚幻心修行而觉悟不是真觉,也是幻化相,所以在幻化中认取任何觉悟,都是幻化的。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说有觉,还是没有远离幻化境界;说无觉的人,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认为有与没有觉,都是幻化境界?因为刚才说一切法互相因缘,从来不曾只在某个地方作用而已,就好像我-——广超法师,从来不只是在你们的眼前作用,广超的影响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们也有如此影响力,但是你却认为:我只能在身心内作用。那是因为你执取身心是我,身心以外不是,于是认为身心以外的因缘与我无关。因为一切法互相影响,谁都要在谁那边作用,不能说有一个地方没有它的影响,因此,你不能说它在哪里了。一旦这样讲,你又认为:那就是一体的无所不在啰。因为你有了本体、在、不在的概念,所以才说无所不在。这无所不在也不可说,因为“在的概念”是迷惑而有的。现在你说有觉、无觉也是一样,因为刚才说一切法都在觉中,你就生起有觉与无觉,这是幻化心分别法与觉的有无见,如此也是幻化的心说的,所以说犹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不动”是指真如,也是佛的名号之一,如来的意思;“真”是真实,“如”是不动的意思;当一切幻化都灭尽了,安立一个名称把它叫做“真如不动”。真如本无名相,佛为众生巧立真如,是为了让众生知道幻化灭尽是怎么回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答三、佛在这里教导上根菩萨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第一步,应当远离外境:上根菩萨在开始修菩萨如幻三昧的时候,内心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当一个人心想要修行,其实是烦恼心想要修行,此心就是虚幻;但是没办法,必须先满足烦恼而生起要修行的心,不然幻心不安,然后内心必须先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如果还没远离幻化境界,就算你修到不失正念不随境界转,依然还是迷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一定要修定,先修定远离所执取的境界,然后心才能自在出入各种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幻化世间。但是钝根菩萨没办法做到,就要先持戒。佛成道后十二年内教导众生修行,没有教导持戒,一开始就修定、修慧;十二年后修行者的素质较差,佛才开始教导修戒。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从戒修起,直接修定远离六根的虚妄境界,心不但不被六根所使,还能使六根境界,幻化自在地出入世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二步,要远离种种造作的心:当此菩萨修心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之后,进一步观幻化心,这是修慧了。由于坚持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是千方百计要远离的心、要定在那里、要……这种种心要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第一个远离是远离幻境,远离幻境的远离心是造作,是幻心,要远离此幻心。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第二个离远是远离幻心,离幻心的心,还是幻化的,要远离此离幻心。

如是重重深入,远离到无可远离,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个时候才是一切诸幻尽灭。

诸幻化不可除,除幻却导致增加迷惑,实际上是远离诸幻化到得无所离;即是上根菩萨修行并不是设法弃除、消灭六根的种种境界,而是远离它。换句话说,对因地菩萨而言,诸法本在觉中,要消业、除掉业报、烦恼、因果,都是错误的,只要远离所执著的境和心,不被内心的执著所迷惑。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此是譬喻。譬如钻木取火,两根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火种,火把木头都给烧尽了,灰飞烟灭,以虚幻的身心来修如梦如幻行,也是如此。

前面问:如果在幻化中,又怎么修幻化呢?佛说以远离幻化的心来修,但是千万记住,远离也是幻化,最后要“得无所离”。

在得无所离时,谁知道得无所离?当一个人远离一切境界的时候,在一切大小乘的论著中,把此状态称为根本智,当觉知心离开一切境界就是定,根本智只能在定中生起,此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分别,但是,当时心是有知觉的。所谓觉悟,不可以如木石那样什么知觉都没有。菩萨远离一切幻化而觉悟的时候,他是证悟到觉性“得无所离”,心是不可以远离的;他不可以远离、远离……远离到什么都不知道,修到什么知觉都没有就不对,那是入了无想定或灭尽定。

“得无所离”即是得了根本智,任何人在得根本智时都有一种现象:当时他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生起任何分别心,此时心境不二。他从定里出来之后,就以智慧分别:世间是这样、解脱应该是怎么样……这种智慧,叫做后得智。所以一定要远离能知所知的一切幻化,才能够生起根本智。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种种幻化都灭尽——根本智现前,不是进入断灭——空无所有的灭绝状况,还是有觉知心。幻化灭尽只是断烦恼障,是还没有究竟,菩萨还须破所知障,进一步认识并超越幻化,自在地在幻化中度众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里所讲如幻三昧的修法,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说的,对根器差的人不这样说。对于上上根的人只要“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道幻化即刻就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法。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开幻化境界就是觉悟,上根者明了幻化中本来不离圆觉,没有从不觉到觉的渐进次第。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依照这样修行,就能够永远地远离种种幻化。

对于一切幻化,修行到达“得无所离”,是一切佛、菩萨、阿罗汉都要完成的。阿罗汉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得无所离”,今生只要在幻化中保持正念就行了,但是上根菩萨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本具圆觉妙心而“得无所离”,更进一步以幻化度幻。如果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不能确知一切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想在幻化中保持正念;于是,不是期望朝向解脱道,就是期望在幻化中勤苦修六度万行时世世不迷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真实有迷惑与苦的世间,于是要快点出离,过后想想,菩提心又生起:哎呀,世间虽苦,我还是要入世间度众生!这是他不能觉悟到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有时生起出离世间,有时想入世间的矛盾。可见此菩萨的道行还不行!菩萨修到证得初地果位时,才有得无所离的功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普贤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的无明幻化,都是从一切如来的圆觉心而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明的幻化,好像虚空花,依虚空而有形相,而虚空就有如圆觉心,空花虽然消灭了,虚空还是依然如故,即圆觉心不动。佛以此空花来说明“幻从诸觉生”,请看清楚,幻从诸觉生,不是幻从诸迷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都在互相觉知的因缘下互相相应而互相影响,然后进一步组合成有组织的知觉力量——妄心;这些有组织的知觉力量进一步互为因缘,互相推动,于是产生执著的心——分别心;执著的心进一步组织成种种见解的习气,于是认为有我在轮回,所以说幻从诸觉生。就是说,每一个幻化都有觉性在作用,这些幻化的因缘组合都觉知如何因缘组合,即因缘组合觉知自己是某些因缘组合——法,觉性圆满遍十方故,此因缘组合也能觉知其他一切因缘组合,因为有觉性才能进一步互相组成更大的组合,如此五蕴才有可能形成一起活动的个体。即在多重的组合中,有由心念组合的识蕴、由见解组合的想蕴、由感觉组合的受蕴、由身体组合的色蕴,如此不断的组合……组合……有些心念就认为有众生、世间。然而任何组合与万法都是不可分割,互相含摄地圆满遍十方,不论迷时悟时,觉性一向如此地圆满。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当你对幻化不但不执取,而且不迷惑的时候,你将觉悟到:“你”就是有觉知的重重因缘组织——佛,这多重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遍十方,本来互相含摄而不可分割,都是全体圆满的觉性。为什么呢?因为觉心不动故。刚才我解释过:凡是有动的都是执迷的心执取法相,都不圆满,有这里、那里,就是有动;有这里、那里就是有界限,就不圆满。一切法本来就不曾在这里、那里,迷惑的我们因为见到有这里、那里,就认为有动,而其实本来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你们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常常远离虚妄相,远离依六根而生起的种种虚妄境界和心。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如同木中生火,木头烧尽了,火也灭了,圆觉没有渐进次第,方便法门也是如此。

佛为众生说法是因人而异的,为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佛于本经中所阐述的如来藏法门——一切本来在觉中,这个教法被后人误认为“我本来就是佛”,因为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本来就是佛”并不是有你、我、他各别不同的佛,而是一切佛觉悟到一切是圆满的,没有不觉之处。这个教法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都有阐明,这类经典说每个众生都平等,都是佛,这是站在觉性圆满来说的,但是我们众生不相信,说自己在迷惑中。如《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以中国一些禅宗祖师的说法:“你能看,能听,能知道这一切……怎么说自己迷惑呢?”所以说你本来在觉中。虽然你是在觉中,但是,不离觉性的业力因果,令你执取并使用现前的六根;即使你执取六根,当时也在觉中。不只如此,前面我跟你们提起克隆羊,克隆羊身上的那个细胞知道将来它是一只羊,那个细胞只是在羊的身上的某个位子,却知道那只羊的样子。羊身上的所有细胞都知道羊是什么样子的,此即是一切法都互相知道对方,只是迷惑心所认为的那个“我”说不知道。我们迷惑、执著身心里有一个我,我怎样……怎样……这样你所知的就有限,很多东西就不知道了。

你的身体配合你的业而生长,从小到老死,没有一个科学家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身体,但是你就有这个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你在完成你这一生的业力因果,没有别人在做这件事情,是你在做。要是你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如此微妙呢?好像建筑师在建好屋子之前,就知道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业里,一出世就知道怎样构建你这一生,你就把它建出来,但是你说不知道!一般的说法是,我们的心与业在自作自受,其实自作自受就说明心与业自知下一步应该出现什么,这就是本经所要为你阐明的教法:一切都在觉中,只是有一类执迷的心,执取有我是迷惑的心,你却信任这些执迷的心才是心,因为如此,佛只好为我们讲十八界等法。

以克隆羊类推,你身上每个细胞都认识你,可见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身上每一部分就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了,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谁说的?是烦恼!而烦恼只会欺骗你,别信他的道理。实际上,你的业自知该做什么,你的身心都知道如何配合你的业力而行动,因为你的业一向在觉中。以圆觉法门来看,这是心与业毫无差错的显现,所以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众生来看,这一切是惑、业、苦,因此众生说我烦恼、我造业、我受苦、我要离苦得乐。现在可以用克隆羊解释佛法,但以前没有,所以说不清如此密切的身心关系!

其实,一切在觉中的,不只是克隆羊,这支麦克风、这一切……也在觉中。如果麦克风不在觉中,因为它不知周围环境跟它的关系,必然乱运动而乱碰,我不碰它,它也要胡乱地运动而碰到我。你说不会乱运动的,因为有支架支撑着它,这就是你六根所得的见解。我问你,是麦克风自动留在那里呢?还是支架能控制它在那里?而且,这支麦克风中的每个原子怎么知道有支架在支撑着它呀?科学家说是有支持力加在麦克风的原子里,不然原子会到处跑动的,就是原子之间有组合麦克风的种种力量、磁场、引力场……造成它在那个位子,肯定麦克风里的每个原子知道加在它上面的力,才保持在那边,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知道”,我们说会思考的才是“知道”。请听清楚,一切法互相因缘影响,谁也不能离开谁,每一个法都要知道对方才能够构成因缘,才能够互相影响。虽然麦克风在觉中,但是不能成佛。

是什么东西去成佛呢?是先有“我执的动力”后来去成佛,没有执著我的动力,不用成佛。就是说,有些人学习了佛性——圆觉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有佛性,就更进一步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并认为一块石头、一堆牛粪也能成佛。这就是邪见!有佛性而没有烦恼推动是不会去成佛的。佛性只是从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万法的觉性,有了觉性一切法才能产生因缘作用。但是什么动力去成佛?是执著身心是我的业力,造成后来成佛的愿力,就是要有成佛的愿力——烦恼,才能造成成佛的因果出现。所以我们不要把如来藏误会成佛性而说:你有你的佛性,我有我的佛性,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不是佛性使你成佛,只要你的烦恼发愿要成佛,你就有机会成佛。眼前这个小小的闹钟为例,它不觉得它是个烦恼的众生,那永远没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因为你执著你是众生,执著心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一种动力,推动向前;现在你想要修行,那动力就继续推动、推动……最后出现成佛的因果。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开仁法师:成佛之道讲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 开仁法师:成佛之道讲义 第二章、闻法趣入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7、请佛住世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7、请佛住世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6、请转*轮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6、请转*轮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9、恒顺众生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9、恒顺众生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3、广修供养 广超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3、广修供养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正果法师: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节 行 正果法师:第二章 人天行果 第一节 行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大乘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大乘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历代普贤菩萨感应四则

普贤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呢 普贤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呢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索达吉堪布:临终听到三宝的名号,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世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亲自为你补传承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简体注音|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赵木木恭诵) 简体注音|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赵木木恭诵)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长寿 第二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长寿 第二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二章 业力说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二章 业力说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会名部 第二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会名部 第二章

《妙法莲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妙法莲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佛教公案 普贤菩萨与昙翼法师 佛教公案 普贤菩萨与昙翼法师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二章 培育孩子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二章 培育孩子

普贤菩萨现身护法的故事(内附动画) 普贤菩萨现身护法的故事(内附动画)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卖花女皇后:玛莉咖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幡然醒悟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幡然醒悟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轮回背景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轮回背景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富有的施主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互为良师益友的夫妻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二章 汉文《大藏经》与佛经翻译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二章:早慧神童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二章:早慧神童

普贤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寒山、拾得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寒山、拾得

普贤菩萨名字的由来 普贤菩萨名字的由来

二月廿一日是什么日子?普贤菩萨圣诞日 二月廿一日是什么日子?普贤菩萨圣诞日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1)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 2)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二章 示警 ( 2)

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 为什么珍珠无价?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谬误 为什么珍珠无价?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故事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故事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禅师”所传之默照禅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禅师”所传之默照禅

第二章 第五节 解脱道之邪见 第二章 第五节 解脱道之邪见

第二章 第四节 二乘无学不证涅槃 第二章 第四节 二乘无学不证涅槃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二章 第三节 大乘解脱之二种无我--无住处涅槃之修证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第二章 第一节 二乘解脱道之二种涅槃 第二章 第一节 二乘解脱道之二种涅槃

第二章 略举多识喇嘛违真悖实的卑劣手法——并略作回应 第二章 略举多识喇嘛违真悖实的卑劣手法——并略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