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讲解第三讲

2024-06-04 汉传人物

《首楞严经》讲解第三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6年12月10日

众佛友!什么是法?就是您们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习惯。

又什么是佛法?就是觉悟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习惯的因缘果报。

众佛友!您现在来此上课,是用什么习惯,在上课呢?您是否觉悟自己上课的习惯的因缘果报了呢?您如果觉悟了,您可有修正您的行为习惯,令自己于上课时,能更有效的学到解脱自在的法了吗?

众佛友!今天在上课前,先提醒大家要注意观照自己上课时的法,觉悟自己上课的法,修正上课的法,进步上课的法令朝向解脱自在。请大家以如此的心来上课。则上课时,必然能时时进步。好了!上课了!

请大家合掌!

请大家,至心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祈请本师力加持,愿我早开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实义,直趣菩提广度众。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再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称念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上次,简略说明《首楞严经》的经题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的密因修证四个字。今天我接著说明。

六、了义

问:什么是了义?又什么是不了义呢?

答:有关了义一词,有很多含义,现在我简略试举几个来说明。其余的,请大家自行深入,体会更多。

(一)了义,是指了义经,也就是指佛陀完整说明的经文。不了义,是指不了义经,也就是指佛陀未加以说明的经文,或略说的经文。

例如:在《心经》中,有提到色、受、想、行、识这些词,但是都没有广泛说明。所以对色、受、想、行、识这些词而言,就是略说。

又如:在《坐禅三昧经》云何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谓色。云何四大。地水火风。云何地。坚重相者地。濡湿相者水。热相者火。轻动相者风。(CBETA, T15, no. 614, p. 283, a18~21)这就是对色一词,完整说明的经文。

当我们在读经时,就是要依了义经(依完整说明的经文)来理解佛义。不依不了义(不依靠简略的经文)来理解佛义。而此《首楞严经》所要表达的经义,都是有完整说明,所以此经名为了义。

(二)了义,是指教菩萨法。不了义,是指教声闻法。

例如:《大般涅槃经》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

又《大般涅槃经》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CBETA, T12, no. 374, p. 402, a12~13)

因此,可知此《首楞严经》之经名,之所以有了义之名,正因为此经,教的是菩萨法,教的是无上大乘之法。

(三)了义经者,即说明常住之法,不生不灭之法的经文。不了义经者,即是说明无常之法,生灭之法的经文。

例如:《大般涅槃经》若言如来无常变易名不了义。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CBETA, T12, no. 374, p. 402, a13~15)

又《大般涅槃经》若言如来食所长养是不了义。若言常住不变易者是名了义。

因此,可知此《首楞严经》之经名之所以有了义之名。正因为此经教示的是不生不灭之法。

例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令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这就是经文中,由波斯匿王明显地向佛陀提问什么是此心的不生灭地。接著佛陀就引实例来令大众观察照了。所以希望众佛友能深入经文,照见自己的不生灭心。

又如:《首楞严经》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CBETA, T19, no. 945, p. 113, c16~18)

《首楞严经》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又如《首楞严经》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CBETA, T19, no. 945, p. 123, a5~7)

又如:《首楞严经》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CBETA, T19, no. 945, p. 122, b1~3)

众佛友!综合以上的经文,我们就知道,此《首楞严经》所教示的正是教我们要照见不生灭心,为修行之本因,才能圆成不生灭的佛果。因此,此经的经名之中,有了义一词。就是此义。

(四)、了义者,不只依语言声音而已,而能将经文运用来离尘垢。不了义者,只依声音语言以为懂了,而不能运用来离尘除垢。

如《自在王菩萨经》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义故,行尘垢道,常为所牵。为谁所牵?为声所牵。了义者,不随于声。何以故?其义不可说故。菩萨知一切法离诸边非了相。自在王!依如是义趣法者,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不如是依者,一切诸经皆是不了义。

因此可知:如果我们听经闻法后,就算正解佛义,而不用来离尘垢,还被尘垢所牵,还在轮回于五欲六尘之中,那就是不了义。如果能解脱自在,那就是了义。而此《首楞严经》就是在教我们,别只停留在多闻,而当修行。

如《首楞严经》载:阿难说: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CBETA, T19, no. 945, p. 109, a24~25)所以此《首楞严经》的经名之中,才会有了义一词。

众佛友!如此种种了义之义,实际上还有很多。希望大家深入经文,发掘更多。深入佛陀的教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因为有事,不能多说。下课。祝大家于佛道上进步,无有障碍。下课!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