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大乘正宗分第三

2024-04-19 汉传人物

大乘正宗分第三: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语】第三章发菩提心破除四相

佛陀法像慈详,郑重地告诫须菩提道:发广大菩提心的诸大菩萨,应当这样地去降伏妄心,所有一切依藉四大五蕴众缘聚合而有的生命①,可能是孵卵所生的,可能是母胎所生的,可能是潮湿所生的,也可能是变化所生的②;或许有形有色的③,或许无形无色的④;或是有思想的⑤,或是无思想的⑥;亦或似没有又似并非没有思想的⑦;这许多种类的众生,我们发广大菩提心的大菩萨,都要化度他们,把他们证入到无余涅槃的境地⑧,永远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虽然我们已经这样度脱了那难以数计、无有边际的众生⑨,但在菩萨的菩提心中,却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啊,因为发大菩提心的大菩萨,如果掌握了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人相,广度的一切众生相,妄自判断我、人、众生的寿命长短相⑩,那他就不是大心菩萨了。

【注释】①众生。又名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有知觉,有意识的生命,因为是凭籍四大五蕴众缘聚合而有的,故名。众生,这是众生的本义。引申来说,因其是种类繁多,数量无尽,众多的生命,故名众生,这是就现相而言。从理论来说,从无始以来,已经过众多的生死,现生又造新业,未来当再受生死,如此轮回于六道中,生而又生,生生不已,故名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其余九法界的有情,都称为众生。

②佛经所云卵胎湿化四生,是约有情最初出生的形态不同而分别的。卵生是指卵体离开母体后经过适当的温度孵化破壳而出的生命,如家禽飞鸟龟蛇等类的动物。胎生泛指一切在母胎内孕育成形而出生的生命,如人类及一切哺乳的动物。湿生是卵子脱离母体后经过受潮湿水气而蜕变成形的动物,如广布于地面、土上、水间、空中的鱼贝昆虫之类。化生是无所依托,不须父母缘,唯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业力,忽然而生的有情,如天界的天人、地狱的众生、以及劫初的人类。

上述四生是对众生界的横论,使人明了轮回出生的四种现象。

③有色。广义是指欲界与色界中具有色身形象的众生。狭义但指有色而无淫欲、食欲的天界色界。色界天有四个层次: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九重天,共十八重天。色界的天众,因尘欲已空,脱离了秽污身躯,化现清净之体,虽有身形,但无男女性别,亦无欲念。初禅除心、意识外,尚有眼、耳、身三识;二禅以上,前五识全泯,仅有定中意识活动,因有色相体质,故名色界。经中所云指狭义而言。

④无色。就是无色界、三界中最高天界,有四重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纯粹的精神境界,无有身形、国土、宫殿,以及一切色法(物质)。唯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相续心理(精神)存在,常安居于深妙的禅定之中。人们以为除开物质就无法证明精神的存在,而此界中确有与定力相应的意识及未那、阿赖耶三识存在;由于与定力相应的业报深浅不同,故有四重天之分。

⑤有想。广义指人类及一般的天道。除无想天及非非想处天之外,其余皆可称为有想的众生,这里但指有想天界的天人。

⑥无想。是无想众生聚住的天界,在色界和四重天,为外道修无想定的果报处。因其还有色身存在,故不摄入无色界。

⑦非想非非想处。是无色界的第四重天,也是三界的最高顶处,所以又名有顶天。所谓非想非非想者,是因此界天人的禅定功夫深,阿赖耶识若隐若现,未能转成大圆镜智。说他有想不对,因其定心极静微妙,没有欲界众生的粗想,所以名非想;说他无想也不对,因为还有细想(粗细想若是全无,则如同白痴或植物人一样),所以名非非想。这种无色界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哲学典籍中,只有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见到,其它书皆没有。古印度出家外道修习禅定功夫深的,每每有此境界,他们以为这就是涅槃的究竟常乐,殊不知仍在三界之内,犹未真正超脱生死,仅不过寿命漫长八万劫而已。只有在甚深禅定中,深入悟解,妄尽情空,生灭心灭,明见自性,证得阿罗汉果,始能超越三界,了却分段生死,不再轮回于六道。

上述几种是对三界九地卵胎湿化四生的竖论。

⑧涅槃是梵语,汉意为灭度,灭是以智慧灭除见、思、尘沙、无明诸惑,就是断除人生所有的各种烦恼;度是度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就是此生之后,不再受生于六道中,从根本上解脱了轮回之苦,所谓不生不灭之意。这是最高、最佳的精神境界,是修学佛法者所冀求的最大目的。对于涅槃,大小乘有不同要求,这里仅就大乘的无余涅槃来说,无余涅槃是与有余涅槃相对而言的。诸惑既已断除,未来的生死之因已了尽。一切众苦悉皆消灭,留余的五蕴果报身已不存在,再无余下的生死可了,至此证入究竟常乐之境,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共果。但是,修般若菩萨行的最上乘者,生死已尽,不住生死,不舍众生,也不住涅槃。虽然出世了仍回到世间来,以佛法化度众生,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不受束缚,随类度化。《维摩诘经》云:住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这就是发大菩提心的大乘圣者所证涅槃的写照。

⑨无量、无数、无边,是佛经中十大数的名称。十大数:1、阿僧祗(无数),2、无量,3、无边,4、无等,5、不可数,6、不可称,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说,10、不可说,不可说。这些类似天文学上的数字,出自《华严经》。本经所说的无量,说明三界六道众生,种类繁多,千差万别,根性不分优胜劣下,皆须度脱,不可限量;无数,指九法界众生,犹如印度恒河沙之多,难以计算其数;无边,是指众生在三界中,竖通三界二十八天,横遍十方世界,重重无尽,无边无际。

⑩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都是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的。我,是主宰义,我人的每一行动,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它(宰)的意欲,故称为我。人,是他人,单一对象,故称为人。众生,是人的广泛群,扩而大至一切有情生命,因为是依籍众缘和合而生的,故称众生。从生到死,一期的生命相续,有长有短,故称为寿者。人、众生、寿者三相皆由我相而有,我相若不存在,其它三相也就无从生起。所以归纳言之,就是我相;有了我,就有对待的人;对待又不止一人还有很多的生命;我在妄心中念念继续,不忘自我的寿命,于是形成了四相。相是妄心的根本,我相是由我见而生起,我见是因我相而显现。有了我相后三相就自然俱起;有了四相,就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人我是非,诸惑生起,如是则成为凡夫,不能称为大心菩萨了!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法会因由分第一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法会因由分第一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序 印顺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序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十住经卷第三 十住经卷第三

渐备一切智德经  卷第三 渐备一切智德经 卷第三

印顺法师:修学观音大悲法

本焕长老与印顺法师开解众生疑惑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印顺法师《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印顺法师:人生究竟为何事

念佛三昧宝王论|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念佛三昧宝王论|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印顺法师:由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印顺法师:为在家居士说法

印顺法师:唯人为能学佛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卷第三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卷第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第三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卷第三

禅林宝训 卷第三 禅林宝训 卷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

缁门警训 卷第三 缁门警训 卷第三

莲华世界诗 翻然向往第三 莲华世界诗 翻然向往第三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 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 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

韩焕忠博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韩焕忠博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金刚经讲义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刚经讲义 大乘正宗分第三

道源法师:大乘正宗分第三 道源法师:大乘正宗分第三

印顺法师简介 印顺法师简介

譬喻品第三 譬喻品第三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的差异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的差异

第六章 未得般若波罗蜜的喇嘛教外道无法懂得第三转法轮成佛之道 第六章 未得般若波罗蜜的喇嘛教外道无法懂得第三转法轮成佛之道

第三部曲 意识境界的终曲─实践篇:双人行淫的止观双运 第三部曲 意识境界的终曲─实践篇:双人行淫的止观双运

11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二:印顺法师诽谤净土经典的事实 11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二:印顺法师诽谤净土经典的事实

09 第六章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合法性问题 2 09 第六章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合法性问题 2

08 第六章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合法性问题 1 08 第六章 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合法性问题 1

07 第三答 07 第三答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净土圣贤录 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杂阿含经 第三十五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五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四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四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三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三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二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二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一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一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卷 杂阿含经 第三十卷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讲记版)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讲记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讲记版)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讲记版)

印顺法师《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