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古乌金仁波切:“修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认识心性

2024-01-19 文殊花开

藏语中的身、语、意概念

我希望你们熟悉三个和身、语、意有关的藏语:“digpa”、“dribpa”和“bagchag”。

1. Digpa:罪行或恶业

第一个字“digpa”意指罪行或恶业,3是指不善的、负面的、邪恶的行为,例如偷盗、说谎或杀生。“digpa”制造恶业,从事这些行为确实会阻止我们了悟佛性。

2. Dribpa:障蔽、遮蔽物或盖子

第二个字“dribpa”意指障蔽、遮蔽物或盖子,它可以被比为这个房间的墙壁,它们阻碍我们看见发生在外界的事情,遮蔽了我们的视野。这些障蔽更细微,阻碍我们了悟“如是”的本质。

3. Bagchag:串习

“bagchag”意指串习,甚至更细微。透过梦境的例子,是了解“bagchag”最容易的方式。在梦境中所发生的事情是串习的产物,我们无法加以执取,其中没有什么是有形的,但是我们可以体验一切。那种发生在一种非常细微层次的迷妄,即称为“串习”。

本质上的清净本性

然而在本质上,“digpa”、“dribpa”和“bagchag”无法障蔽我们自我了知觉醒的本性。这本性是本初清净的,而且会保持这样的状态。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可以观察自己忙碌于充满概念的念头时,或快乐、悲伤时,或计划未来、追忆过去时。在你认识自性的刹那,你会再度看见它是全然清净的。我们的本性不受到错误行为、障蔽、串习的遮蔽和染污。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度陷入二元分立的思惟之中——在思惟者和被思惟者、主体与客体之间忙碌。我们被二元分立的思惟牵着鼻子走,再度制造了障蔽自己和形成串习的恶业。

正念与觉醒

我们没有必要做假!为了解决无所觉察和错误地执着于二元分立的问题——这已经永无止境地在轮回中上演,我们先从“正念”(mindfulness)开始。然而,正念有一种明确的、二元分立的言外之意。它就像把一块肉勾在一个勾子上,然后握在那里,有个主体看着一个客体。有一种比较细微的层次称为“观照”(watchfulness),它只是一种注意,但是它也是一种细微的二元分立。“明觉”(awareness)甚至比“观照”更细微,这是区分“心”(藏sem)和本觉(藏rigpa)的一个点。“sem”——二元分立的心的状态,意指忙碌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念头;本觉(rigpa)纯粹是指不忙碌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的念头。

佛心与空觉

佛心(本觉)是无别的空觉。在我们认识这一点,并且实际看到这一点的刹那,即称为“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空虚”在此意指本来就没有成形的,不是由任何因或缘所构成,已经没有任何实体。“觉察”在此意指,尽管是空虚的,但是了知的能力却任运显现。“无别”意指这两个面向,即“本来就没有成形的空性”和“任运显现的觉察”是没有分别的。它们一直都是无别之双运,而这即是一切诸佛之所有教法的意义。

康区的俗话

在康区,有一句俗话说:“在空中挥舞铁锤,却击中铁毡。”铁毡是你放置炽热红铁的地方,你可能挥舞着铁锤,但是你只有一个地方要去击中,那就是铁炽热之处。如果击中其他的地方,你就无法形塑那片铁,而形塑铁片正是锻铁的重点。同样地,所有不同的经典和密续教法或许有许多细节,但是究竟而言,这些教法都只关乎一个要点,也就是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请了解空性是法身,觉性是报身,空性与觉性之无别双运是化身。在认识我们的心性之际,了悟这一点并不是专注或禅定的结果,当我们纯粹安住在这种本质之中时,不需要去结合空性与觉察,它们已经是双运的了。在那时,没有什么“事情”要做,没有什么“东西”要去制造或创造。这即是佛陀之一切教法的重点。

了解与觉受

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重点,也应该对此有所觉受,这正是一切有情众生没有觉察到的事物。当我们没有察觉到这无别的空觉时,据说这是“充满无知”(充满无明)。这如同一个拥有如意宝的人,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丢弃它,反而拿起一块假的宝石。虽然你在这块假宝石前面发下各种愿望,但什么也没有发生。

见、修、行、果

有一个包含了“见”、“修”、“行”和“果”的重点,也就是我多次提及的一句话:“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这是唯一的重点。这无别的空觉是我们的本初自性,不论我们是佛或有情众生,这本初自性都是一样的。让这本初自性有所不同的是,它充满了知或充满无知,而这其中的差异仅仅在于认识心性与否。凡俗的有情众生没有察觉自己的自性,是“充满无知的无别空觉”,陷入于三毒之中。一个瑜伽士(真正的修行者)已经认识这本然状态,并且是“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三身,他不会满足于已经认识心性,如果没有修持,那么认识心性的力量将永远不会圆满,也不会稳定。瑜伽士如此修持直到圆满,直到证得三身之果。

修持的重要性

切勿只满足于认识心性——修持这一点也是重要的。如同莲师在《智慧心髓次第道》所说的,如此修持的方法在于以下四句话:

空觉一味,充满了知,

乃是你无谬之自性,非造作之本然状态。

不去加以改变,让它保持如是,

此时,觉醒状态任运显现。

在此,“如是”(as it is)是指“真实”(actuality)。“真实”是指直接看见它的面貌,而不是把它看成一个想法或概念。藉由认识思惟者的本质,我们了解到空性与觉察是无别的双运,这个事实不再是隐藏的,我们体验到这个事实。当我们让这个“真实”保持它“如是”的面貌时,它就不是造作的,在此时此刻,佛的状态(觉醒的状态)任运圆满,所有的障蔽都消融了。这些是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这四句话是莲师亲口说出的,它们浓缩了“见”、“修”、“行”和“果”的完整意义。
再一次地,光是认识心性之空觉并不足够,我们必须继续修持,圆满它的力量。我稍早解释了“修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认识心性。在我们认识无别之空觉的刹那,那即是本觉本身,但是这个本觉尚未完全成熟,它不是一种成人的本觉状态,而是婴儿的本觉状态。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心性层次,被称为“婴儿本觉”,它需要长大成人,因为它目前无法自理或完全地运作。我们需要把这种认识发展到一个人的层次,这个人已经“发展出力量”,已经达到十七、八岁或十九岁的年纪,并且已经独立,能够照顾自己,那即是稳定。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我们需要一再地修持。这是很重要的!

 • 您的每一次转发• 

  • 都将点亮一盏心•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