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2023-12-17 宗通说通

我们先来看说,什叫作宗门?其实宗门指的就是禅宗。那禅宗,什么叫作禅宗?禅就是真如佛性,宗就是宗旨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禅宗所立下的宗旨目标,就是要找到真如佛性;所以禅宗所谓的宗门,其实就是真如佛性。那为什麽要说宗门呢?而禅宗为什么又叫宗门?因为禅宗的祖师,他们在他的公案里面都会留下一个入处,也就是说门就是入处;也就是宗门其实就是进入真如佛性大门,也就是如来藏大门的入处。你只要修学禅宗,你就是要找那个入处,因为要证如来藏要有个入处,所以我们就说宗门。

这些祖师大德在他的公案当中都留下了入处。这些公案它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说,留下公案的祖师,他一定要让开悟的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证悟者;第二个就是让没有开悟的人,知道利用他这样的一个公案来参究,也就是说能够找到入处,然后进入如来藏的大门。所以禅宗的祖师留下公案,都有为入处。所以如果有人说禅宗的祖师他这个公案都叫「无头公案」,那你就可以瞭解这个人就是不是开悟者;因为他看不清楚这个祖师所留的入处在哪里,所以他才会说这些公案都叫作「无头公案」。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看,什么人可以当「祖师」呢?其实你应该很清楚了,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你怎么可以当祖师呢?所以经常有人说,某某人他传承禅宗的第几代的祖师,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证如来藏,他怎么可以说他是祖师呢?就如同说你的爷爷总要跟你有个血缘关系,你才能称他作祖父;那宗门里面要当祖师,仍然要有血脉,他的血脉是什么?就是要证得如来藏。也就是说这个人证得如来藏,他在过去世证得如来藏,那这个人才可以称作祖师。所以只要证得如来藏,他留下了公案让你瞭解到说,这个人就是证如来藏的大师,那你就可以称他作祖师。所以从达摩祖师他是一脉相传,到了六祖惠能都是一脉单传;到了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他就让许多人也都开悟了。也就是说六祖惠能大师的底下,就有很多开悟的祖师了。所以我们来看,你去看那个《景德传灯录》里面,六祖惠能底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为什么列出那么多祖师,也就是说因为已经不是一脉单传。但是证悟的人,你都可以称作祖师,因为只要证得如来藏,他就是承继了血脉,所以祖师应该要这样子有证得如来藏的人才能说。所以,如果有人就是说「我是临济宗的几代祖师,我是如来下来几代的祖师」,其实没有证得如来藏都不能称为祖师;因为他不知道祖师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可以称作祖师呢?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宗门所证的无念心体指的就是如来藏?我们来看看(僧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五),有个僧,就是来跟这个云门学的僧,「如何是诸佛的出生处?」想想看,佛的化身、佛的应身、佛的报身祂都有个本源,祂的本源就是如来藏;如果没有个如来藏,那麽佛的化身怎么出生?佛的应身怎么出生?还有佛的报身,也就是第七识所变现的报身。所以,也就是说禅宗的学人在问祖师说「如何是诸佛的出身处」,也就是问说「到底如来藏在哪里?」他问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一般人都看不懂,因为不知道有个如来藏,所以就不知道僧问云门「如何是佛的出身处」,他就不清楚人家到底在问什麽。

那么要找到如来藏,要怎么来找呢?也就是我刚刚讲的,要经过参禅的阶段。譬如说禅宗有个参禅的话头,叫作「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也就是说,万法统统归于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就是本源,所以说万法归一;这个万法所归的这个一,到底在哪里呢?「一归何处」的意思是说,这个如来藏到底在哪里。那就去找找找,如果最后找到了,他就是宗通之人了。所以其实从参禅的这个话头,跟「僧问云门」的这个公案来看,其实宗门要证的就是如来藏。

再来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里面卷一说:「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什么没办法成佛?因为他只知道有十方诸佛,因为他看到了诸佛的化身、应身;但是他不知道这些应身、化身都有个出身处;所以他知道有佛,但是没办法成佛。所以你想想看,禅宗它到底要干什么?它就是要找如来藏,也就是如来藏就是宗门所证的无念心体。所以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如果不知道有个如来藏,你是不可能成佛的。

那么为什么如来藏是佛的出身处呢?我们来看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里面说的:【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也就是众生在六道轮迴所生所造的五阴身,全部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也就是如来藏藉缘而出生;所以因为有个如来藏出生了这个五阴,所以你才可以藉由这个五阴来修行,也因为这样子才能够成佛。所以佛也因为这样子,也因为有个如来藏,所以我们才说佛有个出身处;也就是佛的出身处就是法身,法身就是如来藏。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瞭解到,其实宗门要找的就是如来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邪见呢?把禅宗所说的无念心体当作是定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邪见呢?我们来看《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里面所说的:「『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就是说,六祖大师在讲说无念为宗,也就是说禅门是以无念为宗事实上很多人都把这一句话单独来说,其实这一句话只是六祖所说的其中一句话而已其实六祖在《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是什么?说:【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因为六祖在这个《坛经》里面有提到这样的说「无相为体,尊大戒」,也就是如来藏这个体。刚刚我们已经讲了,禅宗里面要证的就是如来藏,所以他在这里讲,其实都是在讲如来藏的体性。也就是如来藏有无相的体性,有无念的体性,还有无住的体性,也就是这三种体性,都是依于如来藏而有;所以如来藏就是这个无相、无住、无念的所依。所以说因为这样子,我们才说如来藏就是妙心;因为这个妙心能够统合三法,所以六祖才称作说大戒、大定、大慧。因为不懂六祖在说的是如来藏,所以就把「无念为宗」这样的一个想法,把它套到意识里面去。

那有哪些人就误解了六祖大师所说的「无念为宗」这样的意涵呢?第一种人是「不起语言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真心」,也就是他以为说「我只要不起语言文字,那就是无念了」。但是不起语言文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无念吗?我们来分析看看,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当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知道的时候,那这时候已经是念了。并不是表示说,你还要起语言文字,你才能说它是念;因为你只要知道三界当中、六尘当中的任何一法,都叫作念。如来藏从来不对三界的六尘万法起一念了知,所以我们可以说祂是无念;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经知道六尘境界了,怎么可以说它无念呢?所以这样的离念灵知,事实上是有念的,不是真的无念。

再来,打坐打到一念不生,是不是真的无念呢?打坐打到一念不生,事实上一念不生,当你在一念不生当中,事实上你仍然清楚了知它是一念不生;既然了知自己是处于一念不生,当然这样的境界仍然是有念的。

再来说,四禅八定到底有没有念?我们从初禅来说,初禅的等至位里面,还与三尘相应,还与五尘当中的三尘相应;也就是说因为证得初禅的人,他不再现起鼻识跟舌识,所以他在等至位当中,他跟耳识、眼识跟身识相应。既然跟眼识、耳识、身识相应,表示他还有念,他还能分别三尘还有法尘;所以在初禅的等至位当中,他仍然有念。如果到了等持位当中,等持位当中,初禅的等持位当中,仍然是五识跟五尘相应,所以不能说它无念。那还有呢,他有身乐,那这个身乐呢,他有身乐,所以他当他了知身乐的时候,他仍然是有念。所以证得初禅的人,你不能说他是无念。

再来说,证得二禅的人到底有没有念呢?证得二禅,在二禅等至位当中,他只有意识相应的境界;也就是说意识缘于定境法尘,他根本不跟五尘相应。不跟五尘相应,只是因为五识不现起,所以只能说他不在五尘上面作分别;但是意识仍然在分别祂所缘的定境法尘。也就是说,既然意识在分别祂所缘的境界上面的定境法尘,那表示他有了知啊;既然有了知,当然还是有念。所以二禅的等至位仍然是有念。

那三禅呢,其实只是二禅的深入而已,所以三禅的等至位,也跟二禅一样。

再来说四禅到底有没有念。四禅当中呢,我们说四禅是什么定?就是捨念清净定。但是有人就误解了「捨念」的意涵,说就是「把念捨了,所以四禅就是真正的无念了」。其实捨念不是这样的意思,捨念清净定就是说,他捨清净了、念清净了。捨清净了,捨了什么?他捨了三禅的喜乐。世间最乐的就是三禅,三禅的心乐是世间的最乐,他把这个最乐捨了;在三禅之前又把苦、忧、喜都捨了;所以在四禅当中,苦乐忧喜全部被捨掉了,所以我们就说他是捨清净。那念清净呢?既然是念清净,表示是有念,不是真的无念,所以在四禅里面仍然是有念的。

再来说,无想定呢,无想定是不是说「我无想,所以我就无念」?不是。因为无想定当中,虽然六识不分别六尘,但是还有意根在起念,意根不断的作意;所以如果说意根不作意,你如何能够出定?所以,即使在四禅当中的无想定,意根仍然在作意,所以仍然是有念的。

再来说四空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地方统统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缘于空无边,所以祂是有念的。意识缘于识无边,祂还是有念,因为祂还是了知祂所处的境界。再来无所有,无所有意识要怎么缘呢?也就是意识缘于无所有这一念,所以祂才能处于无所有的境界;所以在无所有处当中意识仍然有念。那再来非想非非想处,虽然说祂不反观自己所处的境界,不反观意识所处的境界;但是祂仍缘于定境法尘,只是祂不回观而已。所以四禅八定统统有念。

我们今天「宗门所证的无念心体非是定心」就讲到这里为止。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在宗门下得了好处的人,那不是学来的 在宗门下得了好处的人,那不是学来的

第120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七) 第120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七)

第119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六) 第119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六)

第118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五) 第118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五)

第117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四) 第117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四)

第116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三) 第116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三)

第115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二) 第115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二)

第114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一) 第114集 宗门的证悟不得违背教门(一)

第082集 宗通非禅定(二)+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第082集 宗通非禅定(二)+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21、宗门与教门(第21集) 正礼老师 21、宗门与教门(第21集) 正礼老师

20、宗门与教门(第20集) 正礼老师 20、宗门与教门(第20集) 正礼老师

19、宗门与教门(第19集) 正礼老师 19、宗门与教门(第19集) 正礼老师

18、宗门与教门(第18集) 正礼老师 18、宗门与教门(第18集) 正礼老师

17、宗门与教门(第17集) 正礼老师 17、宗门与教门(第17集) 正礼老师

16、宗门与教门(第16集) 正礼老师 16、宗门与教门(第16集) 正礼老师

15、宗门与教门(第15集) 正礼老师 15、宗门与教门(第15集) 正礼老师

14、宗门与教门(第14集) 正礼老师 14、宗门与教门(第14集) 正礼老师

13、宗门与教门(第13集) 正礼老师 13、宗门与教门(第13集) 正礼老师

12、宗门与教门(第12集) 正德老师 12、宗门与教门(第12集) 正德老师

11、宗门与教门(第11集) 正德老师 11、宗门与教门(第11集) 正德老师

10、宗门与教门(第10集) 正德老师 10、宗门与教门(第10集) 正德老师

09、宗门与教门(第9集) 正德老师 09、宗门与教门(第9集) 正德老师

08、宗门与教门(第8集) 正德老师 08、宗门与教门(第8集) 正德老师

07、宗门与教门(第7集) 正德老师 07、宗门与教门(第7集) 正德老师

06、宗门与教门(第6集) 正德老师 06、宗门与教门(第6集) 正德老师

05、宗门与教门(第5集) 正德老师 05、宗门与教门(第5集) 正德老师

04、宗门与教门(第4集) 正德老师 04、宗门与教门(第4集) 正德老师

03、宗门与教门(第3集) 正德老师 03、宗门与教门(第3集) 正德老师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02、宗门与教门(第2集) 正德老师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01、宗门与教门(第1集) 正德老师

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 佛心与众生心都是一个心体

474 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474 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香严禅师开悟故事_香严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香严禅师开悟故事_香严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老实开示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老实开示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十则禅宗小故事让你受益匪浅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十则禅宗小故事让你受益匪浅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人生要八戒,更要悟空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_斋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_斋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惠能是怎样让惠明开悟的?不思善、不思恶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惠能是怎样让惠明开悟的?不思善、不思恶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的公案:野鸭子飞过去了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的公案:野鸭子飞过去了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顿宇:行愿大千——记当代宗门耆宿上印下空长老尼

印光大师: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印光大师: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无念_无念是什么意思_无念的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无念_无念是什么意思_无念的意思

11 第五章 依第八识心体立涅槃名 第6~7节 11 第五章 依第八识心体立涅槃名 第6~7节

10 第五章 依第八识心体立涅槃名 第1~5节 10 第五章 依第八识心体立涅槃名 第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