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冬,无锡一位居士特来访问,瞻拜舍利。拜完后问了然:“很久以来,弟子有个疑惑,一直无法解决。疑惑什么呢?《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七宝庄严’。按说这两部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但彼此的观点截然相反,对此始终不明白。请师父解释,断除我的疑惑。”
了然回答说:“这两部经典本来互相圆融,浑然一体,明达透彻,毫无阻窒和隔碍,没有丝毫冲突。”居士说:“一个说有相,一个说无相,怎么能得出不冲突的结论呢?”了然借镜子的譬喻,简单解释一番。这位居士当下顿除疑惑,欢喜信受。
然后又在精进佛七内,把这件事对各位净业莲友作了更详细的阐释。现将所阐释的般若净土中道实相圆融无碍的菩提妙旨,一一摘录陈述如下,发表在月刊上,以此请教高明人士。如有错误,恳请慈悲指示,以便了然修正,万分荣幸!
诸佛如来的福德与智慧,本来圆融无碍、真实一如。既不能说是分离也不能说是和合,既不能说实有色尘也不能说绝对顽空。但是根机不深与教理不达之人无法领会,现以镜子为譬喻,详细解释,使利根之人一读便明明了了。
譬如一个大圆镜,悬置在高堂,任由众人观看,皆能得见其中的物相,则种种物相于镜中了了分明。虽然种种物相于镜中了了分明,但其当体了无所得(色即是空)。虽然当体了无所得,而镜中却种种物相了了分明(空即是色)。诸佛如来的福德智慧,亦复如是。
须知《金刚经》,犹如专说镜体之光明,表露显现着释迦如来圆融无碍般若之法身。是要人内外都放下,不要执著色相,方能契入。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阿弥陀经》犹如专说镜中的物相,表露显现着阿弥陀佛清净微妙福德的庄严。是要人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才能得到真实受用。所以说:极乐国土,七宝庄严。
若能如是领会,即说般若体性之中,当体是有也可,当体是空也可,当体非有非空也可。为什么呢?原本不是二物。不但不必合起来,而且也分不开。这正是所说的般若乃净土之般若,净土乃般若之净土。
净土如果没有般若,则净土必失去其光照,不能成其为净土。故《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正说明阿弥陀佛也有圆融无碍的般若法身。
另一方面,般若如果没有净土,则般若便失其庄严,般若如果没有庄严,就不合乎诸佛如来菩提实相中道,与二乘偏真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在《金刚经》中,世尊处处指归菩提实相中道,恐人落于断、常二见。观此可知,释迦如来也有清净微妙福德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