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
某师云︰《释迦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乃指佛性而言。佛性中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并非能知明日将发生何事。佛有金枪、马麦、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石、寒风索衣、双树背痛等厄。倘能预先知道,则不致有此遭遇也。》(月溪法师语录28页)
辨正:
第一、菩萨在五行位(戒定直往者)或三地(戒慧直往者)之前已经有天眼通、宿命通,在五行位就能正知入胎,在三地满心位就能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怎么说佛反而不如五行及三地位菩萨呢?
第二、菩萨摩诃萨有十定十通,不可思议,不是我们所能揣测,《华严经》卷40至44有很详细的说明(文繁不录)。十地菩萨境界如此深不可测,犹不能成佛,怎么可能境界更高的佛反而没有粗浅的天眼宿命通呢?
第三、诸天天主、天人、天神、外道五通仙人乃至大力鬼神,想要见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还须要虔诚恭敬,馨香祝祷才能得见。而诸大菩萨、诸等觉菩萨欲见佛时,亦复如是虔诚恭敬、馨香祝祷才能得见佛世尊。因为佛世尊具足世出世间上上神通的缘故。而凡夫外道、五通仙人就已经有天眼宿命通了,怎么可能佛没有天眼宿命通呢?此师美其名为弘扬佛法,其实却在灭除众生对佛的信心,佛子们,宜加慎思。
第四、佛世尊住于世间而示现金枪、马麦、乞食空钵等等十种事情,这是佛世尊度众的善巧方便,如《大宝积经》卷108云︰“善男子,如今提婆达多放大醉象欲害如来,亦于耆闍崛山推下大石,亦是如来方便示现,非业报罪。何以故?由此方便利益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来总说(金枪、马麦等)十业因缘,皆是如来方便示现,非是业报。何以故?众生不知业因所得果报。为众生故,如来示现如是业报。此业作已得如是报。……众生闻已,作如是业,离如是业。离不善业,修习善业。”
第五、《大般涅槃经》卷四佛云︰“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我又示现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云:“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又云:“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所以《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又云:“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 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此师不知定学、不会神通;对初地菩萨的境界和十住菩萨的境界尚且不知,却妄以凡夫境界揣测佛世尊境界。不知佛世尊已经究竟解脱,为度众生示现如是方便善巧,此非声闻缘觉之所能行,更非此师之所能知,所以不能学此师,妄说佛没有六种神通。
…………………………………………
第二则
某师云︰《因为二乘断六根,虽暂获寂静三昧之乐,乃相对之解脱,非绝对之解脱。烦恼虽断,智障未断,故我执破而落法执,未离分段死,故与大乘不同。》(月溪法师讲楞伽经236页)
辨正:这一段开示是他对《楞伽经》卷二“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二乘”的注解。但世尊在《楞伽经》这一段的开示,是说世尊为尚未离开分段生死的众生,方便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能了分段生死,所以为他们说阿罗汉、辟支佛断分段生死。又因为阿罗汉、辟支佛不懂得法无我的义理,世尊想要度阿罗汉、辟支佛断除法执而迈向佛道,所以最后又说佛乘菩萨道。为了想要显示层次境界差别,所以说有三乘佛法,这不是指阿罗汉、辟支佛 未离分段生死。不可学此师说阿罗汉、辟支佛未离分段生死,诸位阅读《楞伽经》卷四开示就可以明白。此师读经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所以常常错解经文的意思,他注解《楞伽经》是这样,注解《胜鬘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也都是这样大而化之,处处错解经文。
…………………………………………
第三则 《楞伽经》卷四云︰“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某师注疏云︰《见性之后,七识俱是佛性妙用,佛性虽与七识俱,而无能取所取。未见性者则藏识与七识互为消长,有能取所取,故智者离之也。》(月溪法师讲楞伽经337页)
辨正︰
世尊这一段《楞伽经》的开示不是此师解释的意思。他错解这一段经意部份,我们暂时放过不谈,单就他这一段注解本身的错误来加以辨正:
佛性是直接由阿赖耶识作用,但是也不离五阴六入见闻觉知,佛性不是第七识。佛性与第七识不同,第七识一向有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恒共相随,悟后转依之清净末那“恒审思量无我空相”,所以不论悟前悟后,第七识都有能取所取(唯除佛地)
执著于根本烦恼的话,就会在三界之中受生。执著于人无我相,就会取寂灭而入涅槃。断人我执、法我执,就一无所取,才能够在十方世界示现受生、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而其实永不入涅槃,名为无住处涅槃。所以不论见性前后,未到成佛之前,末那识皆有所取,不是无所取能取;真正无所取与能取,要到佛地才能完成。
此外,阿赖耶识与末那识永远不会互为消长,说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会互为消长的人,完全不懂唯识经典。《成唯识论》卷四云:“如瑜伽说,有藏识故得有末那。”又云:“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论说藏识恒与末那俱时转故。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故知藏识与第 七识不曾有互为消长的现象,此师说二者互为消长,违背经论。
…………………………………………
第四则
某师云︰《“妄念无明”出大宝积经。详说十二因缘,其大意为︰因补特伽罗起一念,叫做无明……》(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37页)
辨正︰
我们详查《大宝积经》120卷中,讲到十二因缘的有卷13、35、36、39、53、111、112等七处,但是统统没有说到“妄念无明”这个名词,也不是像他所说的生起妄念而轮回。而是说不明白识的种子习气,所以产生十二因缘的生死轮回。我们又查遍《大宝积经》120卷中,也统统没有“妄念无明”这个名词和内容,我们也查过《深密解脱经》卷四,世尊讲二十二种无明之中,也没有“妄念无明”这个名词,这是他自己创造的。佛子们!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切勿自己创造名相,混淆佛语。
…………………………………………
第五则
某师云︰《“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满空中,名为中道。”第一义空就是佛性。(详见楞伽经)》(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63页、月溪法师讲:金刚经心经释要19页)
辨正︰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都没有这种经句,也没有这样的意思开示。此师所讲的这类开示,很类似《大般涅槃经》的开示,但是《大般涅槃经》中也没有这样的经句,也没有开示说“明心见性以后佛性遍满空中”。《大般涅槃经》卷30世尊云:“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卷7世尊云:“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经中明白开示,佛性不是遍满空中,所以从这里也可以证明他曲解经典,不是眼见佛性的人。眼见佛性的时候,一定不会说见性以后佛性遍满虚空。此外,中道第一义空,应该先明心然后再见佛性,二者俱足才能称为中道,此师既 未明心,复未见性,岂知中道?
…………………………………………
第六则
某师云︰《禅宗之方法,乃一种直截核心之方法,不作无谓之众多否定,惟否定最后之一否定(即打破无始无明),遂直入绝对之境,故名“顿悟”》(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5页)
辨正︰
禅宗不是否定否定,也不是否定肯定,也不是肯定否定,更不是肯定肯定。禅宗只是教人参禅,找到阿赖耶识--真如的前身;体验阿赖耶识(未来的真如)的真实存在与空性,无得无失,不生不灭,因此而断除身见、我见,获得无生忍,无所谓否定与肯定。此师不知,落入意识思惟与推测之中。
…………………………………………
第七则
某师云︰《大乘佛法将此相对宇宙中之一切相对归纳为三系,而加以否定,即以上所讲烦恼障、空障、所知障是也。而此三系者实唯心所造,故佛之讲唯心,目的在否定唯心。否定之方法为六波罗蜜,而以禅那、般若为主要。》(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65页)
辨正:
大乘佛法所说烦恼障就是事障、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所知障是指理障--无始无明、住地无明、尘沙惑。空执是指二乘断尽一念无明而执著五蕴空,畏惧生死而入涅槃。此师误解这三个名词,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
此师认为“大乘佛法将相对宇宙的一切相对归纳为三系,也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空执”,显示他完全不懂大乘佛法,也更不了解声闻法,而导致这种严重的错误。在天竺之所谓大乘三系是指中观见、唯识见、藏性见。在中国太虚大师则分大乘为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而非此师所解释之烦恼障、空障、所知障也。
佛说唯心,不在于否定唯心,而是在彰显“真如”心的真实与空性,教导众生如何破除烦恼障、空执、所知障,而将凡夫的阿赖耶识转变为无垢识--真如而获得究竟成佛。举凡六波罗蜜、十波罗蜜、般若性空学、唯识学等,目的都在为我们明白显示和肯定真心真如,是一切法唯心,而不是否定唯心。
…………………………………………
第八则
某师云︰《船子和尚悟道后,他度了一个学人名夹山后,即自愿跳水死了。盖在自性体中无生无死,无来无去。生死来去,同一空花,这是他的来去自由了。》(月溪法师问答录33页)
辨正:
一、摘录原文云:《(夹山善)会拟开口,船子便以篙撞在水中,因而大悟。船子当下弃舟而逝,莫知所终。》这是《景德传灯录》卷14的记载。
二、原文解释︰夹山善会拟开口回答时,船子禅师知道他还没有悟,突然用竹嵩将夹山善会撞落水中,夹山因而大悟。船子禅师见他已悟,当下抛弃渡船走了,不知去向。“弃舟而逝”,不是抛弃渡船跳水而死。传灯录的语文非常的浅白,他尚且误会了,怪不得解说经典时错误百出。
…………………………………………
第九则
此师注疏《维摩诘经》错误百出,不忍卒读,无法一一加以批判指正。譬如他注疏《楞伽经及金刚经》一般,错误极多,无法一一加以检校。因为《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都是在说真如,不是说佛性,不应该自始至终都以佛性来解释。此师没有明心见性,体用不分,所以注解之中,错误连篇,我们佛教界其实不应再出版他的著作和开示录,以免误导众生。我们现在检校他注疏《维摩诘经》的大错误六个地方(小错误太多了,谈之不尽),将他显示给一切佛子,佛子们或许能够因此而获得法益,不失为因祸得福之缘也。
一、经典原文云︰“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趐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此师注解云︰《凡法皆相对也,与绝对本体无关。绝对本体中,并无所谓正法、邪法,若尚存邪正之见,则未明心见性,维摩以此勘验须菩提。》(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62页)
正解︰
如果须菩提开悟明心,见到不可见的真如,便知真如无形无相,是真正的佛--法身佛。真如不可见,所以见到这个不可见的真如,名为不见佛。真如法身佛不说法,自己的真如法身亦不闻法。开悟明心时知道了这个道理,则六师外道,也就是心外求法--向六根觉受之中执著追寻的能知能觉的心,乃是你须菩提的师父。藉这六师外道参禅寻觅真如,有朝一日这六根六识悟得真如法身时,方知他们是你出三界之家的善知识。这六根六识既已出家,你须菩提也随著这六识所悟的智慧而进入真正出家的境界,然后你须菩提才可以拿起钵中的食物受施而食。应当如此解释才对。
二、经典原文:“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此师注解云︰《意谓汝与众生,同为具足凡夫,倘你自以为得无诤三昧,则众生亦皆已得此三昧矣。因汝未见性,故施汝者无福田之可言。供养汝不但无益,反且招损。因为汝与众魔无异之故,怨心未除,谤佛毁法,故不能入于四众之数,终不能成道。》(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62页、63页)
如此解释是在毁谤大阿罗汉。我们再来讲正确的解释。
正解︰
须菩提,你如果开悟明心,就能入诸邪见。所谓入诸邪见是说没有世间,没有天地,没有君臣,没有父母师长子女,无恩无义,无善无恶,无众生学佛行善,无众生毁佛谤法,一切众生造一切业皆不受报。所以者何?真如之中完全没有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全部都是五蕴所为,将来还是五蕴受报,这样叫做入诸邪见。
须菩提,你若入此邪见,就永远不到彼岸。我们如果有解脱的彼岸可以到,那就是没有解脱;没有彼岸可到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真如本来解脱,没有解脱的彼岸可到。如此解脱,无彼岸可到的话,才能够住于八难中而不入涅槃。能够受八难之苦,每天处于八苦烦恼之中,不离烦恼,不住于清净寂灭的境界,远离清净寂灭境界。
须菩提,你得到无诤三昧,其实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常住涅槃,也都已经得到无诤三昧,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他的真如不怒不瞋,无有争执。
如果有众生布施饮食给你的话,都不能称为种福田,因为你的真如一向无所受的缘故。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福田,而以此心受供养的话,如果众生执著你是福田,而产生求福之心来供养你,这些人和你都不能解脱。因为这种不明真如非福田的心,而起福德的贪著,将来出生于人间、天道、修罗道之中,而受各种人天有为福报,就不能远离生死。在人天有为福报之中生活,不离色声香味触诸法,和众魔一样不离五欲。
而其实你和众魔及一切劳碌众生没有差别,同样对一切众生都有怨心,都是为了求离苦得乐,而抱怨五阴为我们带来生老病死等八苦,都希望远离五阴这个众生。
须菩提,你如果真能明心--悟得真如法身,证知真如不是佛,佛是施设的名词。了知十方诸佛乃是报化身佛,法佛才是真佛,但是法佛非佛,无佛可成,这样叫做谤佛。法佛真如既不说法,一切佛法都是报化身佛假名言说,诸佛实际本然空寂,无有佛法可得,证入这个境界,就是毁坏佛法。能如此谤佛毁法的人,是真正悟得真如法身的人,这样的人不在众僧数中。众僧乃五阴出世俗之家,依佛而住,住于寺院之中修学佛法的众出家人。但是真出家的人其实不是五阴,而是真如。悟得这个真如法身的人,就知道真如法身不是僧宝,不在众僧的数目之中。
这个真如法身永远不坏灭,从来无生死,所以说永远不得灭度。你须菩提如果能够悟得这些道理,你才可以拿起钵中的食物受施而食。应当如此解释。
三、经典原文:《维摩诘经》云︰“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此师注解云;《十二因缘已变为佛性,故无须观,亦无可观。》(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85页)
正解︰
从这一句解释也可以证实他没有明心,因为十二因缘是法相,不是心体,不可能变为佛性。而且佛性是本来圆满具足,不是变来的。菩提乃是真觉、大觉之心。这个菩提心不观察一切人,不观察一切世间,也不观察一切法,因为他无所见的缘故,离见闻觉知的缘故,离一切外缘的缘故。于因缘法有所知、有所觉、有所观的心是妄心不是菩提心。应该如此解释,不可学此师将佛性“变来变去”。
四、经典原文︰《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此师注解云︰《明心见性者,能知众生种种心性,内外六入皆变为佛性故不会。》(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87页)
正解︰
“知是菩提”这个“知”是菩提的知,不是见闻觉“知”的知。《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见阿{门@人/人*人}佛品》第十二云:“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前面经文明明说真如非见闻觉知,在这里为什么又说知是菩提呢?所以这里讲的知,不是他所说“能知众生种种心性”的知。所谓“知是菩提”是说真如能完全了知一切有情众生的心行欲念,而起极为微妙之运作,这种运作不是一般众生尚未悟得真如者之所能知,所以借用一句道家的话,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真如非知非不知,非觉非不觉。真如若是真的不知不觉,一切众生就会形同死人。为了还没有开悟的众生而方便施设,所以说 真如不知不觉,以免众生错将能知能听或定中常寂常照之心误为真如。
真如不是能知能觉的心,而能够了知众生能知能觉之心的一切心行而配合运作无间,所以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维摩诘大士说这一句话以后,恐怕众生错以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如,所以紧接著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真如虽然能了知众生的心行,但是他不见色、不闻声、不嗅香、不尝味、不受触,乃至不知六入诸法,他对六入六尘不能体会,这个不会六入的心才是菩提心,不是“将内外六入变为佛性故不会”。因为佛性从来不是变来的。此师常常将佛性变来变去,理教俱违,有智佛子阅后思惟,即知此师既不通宗,亦不通教,愚痴佛子才会修学他的禅法,智者必定敬而远之。
五、维摩诘经云:“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此师注解云︰《以参禅而明心见性。》(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02页)
正解︰
参禅明心见性后,就知道菩提真心的法相,进入理一心的状态而消除烦恼,以理一心除烦恼的功德,而渐渐发起禅定境界功夫。禅波罗蜜是第五度禅定功夫,不是指禅宗的禅,禅宗的禅是明心见性,是般若波罗蜜。此师“禅”与“禅定”不分,可见一斑。
六、维摩诘经云:《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垢秽。”》(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77页)
此师注解云︰《无间者,犯五逆罪入地狱,受无间断之苦也。明心见性者虽行五无间而心无恼恚,不为所转也。黄蘖传心法要云︰“能转五逆为佛性,则罪福不二矣。”》(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77页)
正解︰
一般人说五无间,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维摩诘经》讲的这五无间罪,是说菩萨也同样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菩萨做这五种无间的地狱重罪而心没有烦恼瞋恚。
杀父是什么?无明为父,杀无明父是第一无间之罪。杀母是什么?贪爱渴想为母,杀贪爱母是第二无间之罪。杀阿罗汉是什么?究竟无所著,远离阿罗汉的寂静空执,远离凡圣之想,没有凡夫想,也没有阿罗汉想,名为杀阿罗汉,是第三无间罪。出佛身血是说善恶诸法全部除去,世间法乃至佛法都是假名,我们只要修证就好,修证以后不要执著法相,修证以后说“无佛法可得”,这就是毁谤佛法,毁谤佛法就是出佛身血,是第四无间罪。破和合僧︰凡圣的一切出家人都是假藉五阴而有,证得真如以后,我们说 真如不是僧人,一切证悟者乃至未悟的出家人也都同样是这一个真如,真如不需要和合。你的真如与我的真如不须要和合,真如不是僧,因此名为破和合僧,这是第五无间罪。(楞伽经则以唯识之观点而作另一种解释,大同小异,佛子请自行检阅)
如果菩萨行这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瞋恚的话,他虽然处于六尘地狱,每天看六尘六入犹如万箭穿心的聚苦,而不毁坏世间的善法,以及佛所制定的净戒,而没有任何污垢杂秽。应如是解,而不是此师所说菩萨真的犯五逆罪以后下地狱,心无恼恙。
此外,此师引述《黄蘖传心法要》云:“能转五逆为佛性,则罪福不二矣。”我们查过《黄蘖传心法要》以及《黄蘖禅师宛陵录》,都没有这句话,是他自己捏造的,佛子们可自行查证。
……………………………………
第十则
某师云;《其实经所说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者,谓佛性中无此四相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者,谓佛性中不住不生也。》(月溪法师语录195页)
又云:《如大宝积经等讲二乘,不讲大乘。阿含经等讲小乘不讲二乘大乘。》(月溪法师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17页)
又云:《佛性要义:楞严经云:“二者无始菩提涅槃,本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82页)
辨正︰
此师因为没有真正的悟入,所以错解经文者比比皆是。《金刚经、维摩诘经、楞伽经》始终是讲真如本体,不是说佛性,如果以佛性来解释,就违背佛的意旨。听他开示的人和读他的注解的人,将会被误导。
尤其是《楞伽经》专讲真如和真如所生的七转识,合为八识心王,专为悟得本心的人和初地以上菩萨而讲,想要使已经证悟的人,能更深入断除本心之中的现业流识,并指示悟后起修之道和次第。
此师没有悟得本心,完全不懂其中的道理,所以就妄说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一悟就到佛地,达摩大师又何须交付《楞伽经》与二祖慧可呢?因为慧可大师既然悟了,就是佛,佛何须再读经呢?一切诸佛不须读一切经典,过恒河沙数一切惑已断尽故,过恒河沙数一切法已经亲证的缘故,是一切智者,具足一切种智、一切智智以及道种智的缘故。
佛子学经应先知道悟前悟后的不同。《金刚经、维摩诘经》是为还没有悟的人说,《楞伽经、华严经》是为已悟的人说。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说声闻乘也说缘觉乘,《增一阿含及杂阿含》中,不但说声闻乘、缘觉乘,也说大乘、菩萨乘,不是此师所说的“不说菩萨乘。”譬如《杂阿含:佛说鸯掘摩罗经》,完全在讲大乘真如佛性之意,不可以说《阿含经》不讲大乘。而《大宝积经》十有八、九是讲大乘法,只有一小部份说二乘法;是二乘法说得少,大乘法说得多,不是此师所说的“不讲大乘”,可见此师未曾读过《四阿含、大宝积经》。
至于前面此师所举《楞严经》的开示,其实是说真如,不是说佛性。因为此师对于真如的体与用不能觉了,说一切了义经的时候全部都用佛性来解释,所以就会造成大错误,因此他解说《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胜鬘经、心经》等都变成错解,佛子们读他的经典注疏和论著,弊多于利,不如不读,以免吸收了他的错误知见而自误误他。
…………………………………………
第十一则
某师云︰《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大般涅槃经。经云︰“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意思。》(月溪法师问答录29页)
又云:《涅槃经︰“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即圆觉经中未入地菩萨。》(月溪法师著︰大乘绝对论383页)
辨正:
第一 《大般涅槃经》有四十卷、三十六卷、六卷等三种译本。这三种译本都没有说过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话。此师误解经文,变造经文。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经》,在卷十八里面佛说︰“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由以上经典原文,便知所谓“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意思”是错误的解释。此外,遍查三藏十二部经,佛不曾说过“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话,诸大菩萨亦不曾说过,乃是此师自己创造,误导众生。
第二、《大般涅槃经》卷27云:“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经中虽实有此一句,然此师断章取义,颇不恰当。这一句经文的原文,世尊是这么讲的:“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这一段经文佛开示说:十住菩萨有的是闻见佛性,有的是眼见佛性。如果有的菩萨他修到第九地,还不能眼见佛性的话,这是定多慧少的菩萨,属于声闻种性的菩萨;若是慧多定无的菩萨,只能闻见佛性;若是慧多定少的菩萨,十住便眼见佛性,定多慧无之人,乃至九地不见佛性。譬如第一章第三则的辨正里面,我们已经列举世尊的开示甚多,在在处处说明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此师误解见性即是究竟佛,便断章取义以附和自己的说法,所以故意一再忽略佛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开示。变造经典、错解经典、断章取义,以附和自己说法的人,不是三业诚实者。他既不肯按照经典如实修行,又常变造经典,错解经典,断章取义,误导众生,我诸佛子当何以待之?请自行斟酌研判。
更新于:2022-12-01 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