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学诚法师
人起烦恼的时候,自己很难控制,谁离我们近就会伤害谁,犹如火一样。在世间,亲人离我们最近,所以我们的烦恼首当其冲就会影响他们。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内心有很多智慧、快乐,也是离得近的人先受到帮助。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一个人纵然付出得再多,如果烦恼深重,也会令周围的亲友远离,自己也得不到丝毫快乐,这是很悲哀的。家人要多关爱、赞美她,肯定她的付出,让她内心喜乐。若有机会帮助她和家人学习佛法,慢慢减轻烦恼,才是究竟解决之道。
人内心的状态像波浪一样起伏,烦恼盛的时候智慧就低,智慧生起时烦恼就弱。不能等到烦恼之势强盛的时候才想去改变,而是要在念头未生之时做功夫,平常就多熏习智慧,让自己内心光明的力量越来越强。
人的状态会有起伏,烦恼现行的时候,内心的智慧就被覆蔽了,吸收佛法的能力就变得很低。这个时候可以适当静一静,去打扫一下屋子,让心沉淀一下,但不能 静过头了,变成自我封闭,还需要靠同行善友对我们的帮助。与平时有缘、有信心的善友一起学习、承担,靠大家的状态把自己拉出低谷。
烦恼平时隐伏,遇到境界时则暴露出来,并不是有两个自己。修行正是要发现烦恼、对治烦恼,认识烦恼才是修行的开始。
我们的心有很多面,哪一面现起,就呈现出什么面貌。内心慈悲的一面出现时,就如菩萨;内心烦恼当道时,就很粗暴。所以,其实我们的心具足做佛菩萨的功能,只是烦恼太多,时时蒙蔽光明。就像天空一样,有时候湛蓝如洗,有时候尘埃漫天,每个人都需要治理内心的雾霾。
人烦恼的念头剪不断,理还乱,内心没有明利的慧剑能够斩断这些烦恼,就会越想越想不通,越陷越深。想要解脱,就要多去听闻、思维佛法,而不是纠缠烦恼。当我们的心去忆念佛法时,内心就是光明的,否则都是一团漆黑,想要搬空黑暗,怎么做得到呢?
担忧、烦恼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一切不过是妄想罢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以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总是在担心自己快不快乐的人,活得最不快乐;为他人付出而忘记自己苦乐的人,却收获了最大的快乐。
心大了,烦恼就小了。凡事看得宽些,看到全局、看得长远,不要只计较自己眼前一点利益得失,争利斗气;凡事不要执著,善识无常、深信因果,坦然接受现实,积极为未来种因。
对待烦恼,要靠思维来化解,不能去压抑。人都有烦恼,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烦恼观照不清,再遇到他人的烦恼,就无力面对。只有多熏习佛法,不断增长内心觉照的力量,增长宗旨和信心,才能在境界面前保持心的平静;如果内心的智慧不够、力量不够,就没有办法转心。
佛法要去用、去实践,在具体的境界面前,面对烦恼与业力时去转心,这样才能体会到法,避免只学成文字。但初阶时,过于强猛的境界我们又承受不住,所以需要在一个师法友团队中学习。既互相策励,又互为境界,在共同学习、承担的过程中慢慢认识烦恼、调伏烦恼、深入佛法。
2024-02-04 21:54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尊者答:如何克服嗔恚?当它生起时,如何对治?
达真堪布:即使是人天的安乐,也要正确的方法去修行才能生生世世获得
索达吉堪布:佛教徒放弃世间“安乐”而全力追求的大安乐究竟是什么-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5:身口出香、声音悦耳、相貌出众、眷属安乐、远离灾难
学习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帮助世间受苦的人,脱离急难,得到安乐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5 不杀生的利益之断嗔恚
常善法师般舟佛号:柔顺安乐诀 六字佛号 欢快版 众和 1小时
常善法师般舟佛号:柔顺安乐诀 六字四字佛号 变奏小快板 细碎步
常善法师般舟佛号:柔顺安乐诀 六字四字 随闲 众和 80分钟
涅槃境界很难获得,不如暂时追求世间安乐更实际一些。不然,岂不是两头落空?
为了自己和亲朋暂时得安乐和究竟得解脱而闻思修行佛法,可以吗?
很多世人认为安乐幸福来自于财色名食等享乐,这种观念的根本错误之处在哪里?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