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看待淫欲 和世间人有何不同?

2017-02-22 汉传法师

出家人如何看待淫欲(资料图)

自明清时起,僧尼就一直是被黑的对象,被一些文人在文学作品中极度恶搞。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发达,可谓人人都是自媒体。

有些人不修口德,往往遇到媒体报道的与事实不符的新闻时,往往大逞口舌之快评点出家人如何如何,殊不知那些所谓的报道与事实根本不符。

当真相揭露的时候,那些起初在大逞口舌之快的人被打脸之后,又悄然无声,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以某某船震门为例,说得煞有其事的样子,其实就是一所谓的光头老画家在炒作自己。然后那些造谣者也没有一个道歉,这件事情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

再以某寺的方丈为例,每每遇到有什么与利益相关的事情,就把他拿来黑一顿,然后又是不了了之。

其实,这些人是用世间人的眼光来看待出家人,认为出家人和他们的思维是一样一样的。

然而,真是如此的吗?出家人看待淫欲和世间人真的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是。

大致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见处不同。

对于世间人来说淫欲是值得歌颂的,甚至用爱情等等精美外壳来包装它,使它变得更有迷惑性。

而身为佛陀的弟子,出家人奉行八正道。

八正道之一的就是正见,离诸邪倒的正观,以佛之知见为知见。

佛陀在《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简单地讲:如果还想在世间诸苦里面打滚的话,那可以继续“享受”爱欲,但如果想要出离生死轮回的泥淖,那就必须断除淫欲,只有断除了淫欲,才能结束无始劫以来的生死轮回悲剧。

《大乘宝云经》中说:“夫淫欲者,唯是妄想、颠倒而已,于三苦中谬生乐想。是故,如来处处经中种种因缘具说淫欲多诸过失、殊可患厌,所谓淫欲如炙肉法,肉(炙+束)俱燋;如舐刀刃,贪味伪舌;如毒蛇头,具四种毒;如猪在厕,臭秽不净;如彼痴狗而啮枯骨,其口出血谓之为乐;亦如猕猴黏着(米+离)胶。”

这经中就讲淫欲的过患讲得更为彻底了。

淫欲是众生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而在种种苦受之中以苦为乐。

就如同烤串一样,被烈焰炙烤;又像在刀头舔蜜,虽然得到短暂的甜蜜,却付出断舌的惨痛代价;又像毒蛇的头一样,具足四种毒性,足以致命;又像猪在厕中一样,臭秽不堪;又如同愚痴的狗啃啮枯骨一样,就算是咬得口角出血,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又如同猴子因为贪吃而被米胶所粘不得脱一样。

《长阿含经》中说:“若淫欲缠者,因淫欲缠故,心生忧苦,除淫欲缠已,忧苦便灭。”

这是说,如果为淫欲所缠,心中就会产生种种忧苦,终日不休。如果除去淫欲的烦恼缠缚,心中的忧苦就会消除。

正是淫欲有如此多的过患,所以出家人避之如避箭,而不是像世间人一样见之如饴。

淫欲是轮回的根本(资料图)

二、乐处不同

世间人对淫欲的看重,可谓是世间少有事情可以替代了。

而对于出家人而言,淫欲之乐实在是比不上禅定之乐。

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阿含经》中说:“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

对于出家人来说,禅悦为食才是正途。

有些居士也许会不相信禅悦的乐处,那么就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四分律》中说:“彼以喜乐润渍于身,遍满盈溢无不遍处,如人巧浴器盛细末药,以水渍之和合相得,其水润渍无有不润而无零落。比丘得入初禅亦复如是,喜乐遍身无有空处,此是最初现身得乐。”

这是说,得入初禅的时候,喜乐充满全身,就如同有人用浴器装满了细细的粉末,用水将粉末调和之后,水和粉末混合在一起,没有一处遗漏。得入初禅的时候,也是如此,喜乐的觉受充满全身没有一个地方空漏的。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法名的法师陈述:得入初禅境的时候,就像明镜初磨一样,渐渐有光明从心底涌出,然后一种喜乐的感受从心底涌出充满全身,而且这种乐境可以维持好几个月,而且会影响身边的人。这种感觉一直维持到进入二禅为止。

禅定的乐,是超出这个世间可以想象的范畴之外的乐,是世间的喜乐无法媲美的。

试问,换做是你,你会为了一块石头而放弃一座金矿吗?

三、行处不同

世间人对于身口意业,多数都不以为然,肆意造业而不知。

但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则是深知因果的可怖,明因识果而谨言慎行。

以弘一大师为例:

1928年左右,“弘一大师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

后来,弘一大师写了一千多字之后,这件事情还是中止了,据大师口述,原因之一是因为“去年应允此事之时,未经详细考虑,今既书写之时,乃知其中有种种之字,为出家人书写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此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为重要。)”

仅因要书写之字,不适合出家人书写,大师就谨慎地停笔了,可见护持心念之细致。

关于大师的这段往事,夏丏尊居士也做了如下的记载:“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恻隐,有如此者。”

大师的慈悲也感动了他身边的好友。

如果说这一段是善护心念的话,那么虚云老和尚年轻时的经历就可谓是善护于行止了。

在《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光绪三年丁丑三十八岁,当予自宁波至杭途中。时际三伏,船小人多,无奈与青年妇女卧铺相连。夜深熟睡,有抚摩予体者。惊醒!见邻女卸衣相就。予不敢声,急起趺坐,持咒。女亦不敢动。斯时倘失觉照,败矣!勉诸修行人,不可不慎也!”

这一段记述更是让人感受到出家人善护念的重要性。对境验心,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在此也奉劝经常亲近法师们请益的居士们:

请和法师们谨慎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亲近法师,最好是两人以上结伴而行。一则护念法师,二则避免世人的讥嫌。

对待越是熟悉的法师,越是执礼恭敬才是正道。

经过以上见处、乐处、行处的三点不同比较,相信大家对此已经心里有数了。

愿大家都能善护念,善护口业,于佛法中得大善益。

阿弥陀佛!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本焕法师答:怎么看待生死? 本焕法师答:怎么看待生死?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放生文库:吃素与放生的不同 放生文库:吃素与放生的不同

放生文库:在世间,所有生命都值得尊敬 放生文库:在世间,所有生命都值得尊敬

劝诫家人反成仇,学佛明理得自由 劝诫家人反成仇,学佛明理得自由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本教需要说清楚,它与佛教到底有没有不同? 本教需要说清楚,它与佛教到底有没有不同?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学诚法师:如何辨别假僧尼?如何看待烧高香? 学诚法师:如何辨别假僧尼?如何看待烧高香?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超度亡灵一定要请出家人念经吗? 超度亡灵一定要请出家人念经吗?

别怨家人阻碍你学佛,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别怨家人阻碍你学佛,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极乐世界的菩萨,在这个世间的示现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第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第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你不会知道你真正在伤害谁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你不会知道你真正在伤害谁

第024集 为什么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 第024集 为什么佛法不离世间法?不离世间觉?

真假出家人 真假出家人

前世亲人转生鲫鱼,一跃两米求家人放生,杀之不得啊 前世亲人转生鲫鱼,一跃两米求家人放生,杀之不得啊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对世间有留恋,但也想往生,这样能往生吗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吃出健康:不同的蔬菜营养会随季节变化 吃出健康:不同的蔬菜营养会随季节变化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在世间上要做到这四个缘

如何感化家人一起学佛? 如何感化家人一起学佛?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的关系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出家人为什么坚持上早晚课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不废世间法而成就佛法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五戒都修不好,凭什么得出世间的圣果

佛经中的古德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 佛经中的古德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

虚云法师开示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虚云法师开示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和鬼的辩论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和鬼的辩论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被车撞倒安然无恙感佛慈悲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被车撞倒安然无恙感佛慈悲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找回耳环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找回耳环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电梯里的10个禁忌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电梯里的10个禁忌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伤胎救回母命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伤胎救回母命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男子全身泡冰中一百分钟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男子全身泡冰中一百分钟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虔诵圣号,终获雪冤无罪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虔诵圣号,终获雪冤无罪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挑粪人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挑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