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心经》的大智慧

2016-08-31 其他文章

《心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话说什么呢?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他的名字叫舍利子,佛告诉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和空不是对立的。这个异可以说是不同,不异即不是不同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色是色、空是空。这两个概念是从现象世界事物的两个方面去看,从这个方面来看它是空,从那个方面来看它是色,虽然两者名字上有区别,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不应该把它对立起来,所以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就是不离,色不能离开空,空也不能离开色。其实关键是说,空并不是指色没有了不存在了才是空。我想引一段《维摩诘经》里的经文,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品》。《入不二法门品》里强调的都是叫我们看问题不能把它对立起来,其实对立的两方都是相关的,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都是相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对立的两个概念是可以沟通的,这就是佛教讲的不二法门。

在《入不二法门品》里面谈到色空的问题,有这样一段话:“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把这句话连起来看,讲得很清楚,色空为二,但是色即是空,非色灭了才空,而是色性自空。后面这两句话就是来解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我想用《维摩诘经》中《入不二法门品》里这段话来解释《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最恰当的,关键是它点出来了空并不是色灭了才空,而色的本性是空。

因此一个是现象的有,一个是本性的空,这两个东西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就破除了人们对空这个概念理解上的错误,或者是把它绝对化,以为只有离开了色才是空。如果说早期佛教里存在着把色和空分开来看,只有色没有了才是空,色灭了才是空。那么就是说色和空是两个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两重世界。

为什么说早期佛教相对来讲强调出家出世,因为这个家和这个世界是滚滚红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污秽、诱惑,那你怎么可能达到一个空呢?不可能。只有跳出三界、跳出红尘你才能达到空,并把在家和出家的对立延伸到了红尘和清净世界的对立。佛教倡导要超脱生死达到涅槃,要摆脱烦恼获得觉悟,这在佛教里面就是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的关系,如果把上述关系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境界,我们常常会要抛弃一个去求得另一个,也就是我们都希望离开烦恼、生死而去求得涅槃、求得菩提觉悟。因此把两者对立、分别开来。

早期色空的理论诠释上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在实践上就告诉我们离开这个色是没有空,也就是说离开了滚滚红尘的、染污的世界你也求不到一个清净的世界。佛教发展到这个时候被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不片面地强调出世,不是片面地强调我们要逃避、回避现实,而是反过来强调我们要面对现实。我们怎么能离开色去求空呢?怎么能离开这个红尘世界去求清净世界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理论上的变化带来了佛教实践上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中国大乘佛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世间,但是我们要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所以也就像《维摩诘经》里讲的,只要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是性空的,我们也就是出了世间了。所以《维摩诘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世间性空,即出世间”。在《维摩诘经》里面也讲到“世、出世不二”,也就是世间即出世间,出世间即世间,不把这两个世界对立起来,《心经》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

世间性空,即出世间

我们讲的是五蕴中间的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只是讲五蕴里面的色蕴,它是这种情况。其实这是一个一贯的理论,贯彻在所有的方面,这个色既是五蕴里面的色,也可以代表所有的色的现象世界。应该说首先要破除五蕴里面的色空的关系问题,而且不仅要破除五蕴里面的色空的关系问题,也要破除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问题。

最后一句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所谓亦复如是也就是跟色空的关系一样。色和空的关系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呢?这句话没有展开,一句带过,如果展开那就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五蕴中,每一蕴跟空都是相即不离,都是不二的,那么由五蕴构成的生命体当然也是这样了。

因为五蕴构成了一个主体,人们就把它执著于我。人们之所以破不了我就是认识不到五蕴的空,认识不到主体的空。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破我执也很清楚容易了。我不异无我,无我不异我,我即是无我,无我即是我。对于我的执著也就不会那样地固执了,可以放下了。

从早期佛教来讲,一个关键就是要破除对于我的执著,破除我执、我慢。人总觉得自我是最了不起的,自我跟别人相比较起来总觉得比别人强。佛教就是要破我执、我慢,就是要让你认识到我的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这种无常性和无我性又不是离开了自我、离开了我这个主体去求得。这也就发展为这样一个理论,即我和无我不二。

在《维摩诘经》的《入不二法门品》里面也有一节谈到我和无我不二。我、无我不二,到了大乘佛教就发展成佛就在我心中,心净则佛土净。净土佛性都在我的自性之中。这也不是要求我们离开当下的自我去到个什么地方去求成佛,求成菩萨。只要你按照佛菩萨的这种理念、精神去实践你的人生,那么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心净则佛土净,你心如果是干干净净的话,那就是佛,这也就实践了佛教一直强调的每个人要自净其意。

佛法最根本的一个理念,在佛教里也称为一种戒。在佛教里面有一个七佛戒,就是过去现在七佛共同遵守的一个戒叫七佛通戒,也就是我们平常大家最熟悉的几句话,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要去作恶而去行善的关键就是要自净其意。

大乘佛教强调:自性本来清净,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我们到了这个世界上受到了种种染污,如果能够觉悟到这样的染污使我们离开了真我,觉悟了这一点就能够把真我重新恢复起来,那你就是佛。

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太虚,他把这种理念很好地表达出来了。他有四句话是这样讲的“仰止唯佛陀(也就是我们景仰的最终目标、最高的榜样就是佛陀),完成在人格(达到这样一个榜样的样子,那就在于你人格的自我完善、完成)。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佛教并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落实到我们怎样做人,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达到完善人格的人就是佛。

——选自楼宇烈著《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精)》

更新于:2016-08-31 18:12

《心经》 心经

点赞 4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素食健康之可提高智慧 素食健康之可提高智慧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楼宇烈: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

元音老人:心经白话文 第二章 色空分 元音老人:心经白话文 第二章 色空分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中道的智慧生活 中道的智慧生活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一种智慧的思维 一种智慧的思维

星云大师:《心经》第14课02 星云大师:《心经》第14课02

星云大师:《心经》第7课01 星云大师:《心经》第7课01

星云大师:《心经》第11课02 星云大师:《心经》第11课02

星云大师:《心经》第6课 五蕴皆空,五蕴怎么“空”法呢? 星云大师:《心经》第6课 五蕴皆空,五蕴怎么“空”法呢?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星云大师解读《心经》中的九个层次 星云大师解读《心经》中的九个层次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用好自己的智慧 用好自己的智慧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补充微量元素,防止智慧流失 补充微量元素,防止智慧流失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慈悲 有智慧的慈悲

药师坛城藏品馆“春风祥玉”邹俊窑款精品——手绘心经“小药师钵” 药师坛城藏品馆“春风祥玉”邹俊窑款精品——手绘心经“小药师钵”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基督教徒唱诵佛教《心经》时泪流满面,原来圣母是观音菩萨化身 基督教徒唱诵佛教《心经》时泪流满面,原来圣母是观音菩萨化身

常持诵《心经》 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常持诵《心经》 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