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智慧

2016-06-13 汉传法师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遇上触礁的爱情

然而,男女间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说:“对不起!我已经遇到更适合的人,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你会不会觉得晴天霹雳?觉得自己被背叛、被抛弃了?

曾有位年轻男子,因为感情触礁,非常痛苦,前来求助于我,他说:“如果是我要离开她,可能就不会这么苦,偏偏是她要离开我,而我不想离开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

失恋的人,常常悲观地觉得生不如死:“连我最爱的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活下去做什么?”有时候甚至还会骂说:“哼!你不要我,我本来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无珠。”有时候在报上可以看到,有人为情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人为情杀人,抱著‘你让我这样痛苦,我也不让你快活”;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的偏激心理,而把对方杀了,甚至有的在杀了对方之后,自己也跟着自杀。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爱情是双向的,既然如此,如果对方不爱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舍,应该知趣地离开,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但为对方带来困扰,也让自己陷入困境。话虽这么说,毕竟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一般的人,仍常常为情所苦,可见得要放下感情,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因缘观化解爱恨

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自己却还想尽办法,想把对方追回来;就好像赌输的人一样,心中不服气,老是想翻本,钱输光了就想办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既然知道无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应该赶快撤退,就算是以此为戒,至少学到经验,也就够了,这样就是对自己慈悲。慈悲不仅是照顾别人,事实上,也是在保护自己。

我曾经见过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遗弃时,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归于尽,后来,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结新欢,铁定不可能再回头来爱她,于是便来告诉我,说她已经想通了:“既然因缘如此,为了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辈子了。”

当爱情受到挫折时,应试着化解自己心中的愤怒、不平。像这个女孩所体会到的“因缘”,即是佛法当中“空”的观念,是最能够助人摆脱痛苦的。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陷入痛苦的爱情

有一次,我的一个美国弟子来向我讨救兵,“我有了女朋友。”他说。“有女朋友应该很欢喜啊?”我问。然而,他却说他的女朋友太爱他了。“这不是很好吗?不就是你想要的爱吗?”“一点都不好!这让我和她在一起非常痛苦。”他无奈地说。

“你究竟爱不爱这个女孩?”我忍不住问他,“我是很爱她,但是我就像俘虏一样,被关起来,不自由!”为什么爱情要俘虏人呢?

很多情侣往往会说:“我爱你爱得要死!”或是喜欢说:“我是你的一半,你是我的一半!”明明是不同的两个人,却彼此互相要求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爱”,都希望既要俘虏对方的人,也要俘虏对方的心;控制他的行动,还要控制他的心。

所谓“俘虏”,其实就是占有,就是把自我价值扩展到他人身上。男女间的爱,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开了,这样的“爱”,到头来,却只让对方更想逃走。

此外,很多人谈恋爱,其实是想找个依靠,也就是找“靠山”的心态。我要靠我的男朋友、我要靠我的女朋友、我要靠我的丈夫、我要靠我的太太,刚开始,依赖一下、靠一靠,可能觉得很温馨,可是,靠久了,对方可能就会想:“怎么老是要靠我?我好累喔!”

偶尔靠一靠是甜蜜的,但老是靠着,就会成了对方的麻烦和负担。即使在爱情的两人世界中,每个人都还是独立的自我,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每个人都怕别人变成自己的负担,如果不能够独立,只想要依靠或是指望另一半,就会成了对方的包袱。

以尊重的心态经营爱情

曾有位太太向我诉苦:“爱情应该是牺牲自己,奉献他人。我丈夫虽然口里说爱我,却从不奉献他自己,反倒要我奉献给他。我想,既然他不爱我,那我也不要爱他了。”为什么奉献爱情,却还有要求回报的附加条件呢?

照道理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无私的付出,但是多半的爱情还是以占有、控制为出发点,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关,因此,要求情人对你做到全心的奉献,恐怕是很困难的事。也因如此,甜蜜的爱情,却往往是最痛苦的。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对方“真心”的对待和付出,可是,这种心是“真心”吗?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诸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种种心理活动现象,这些都是虚妄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要“心无所住”,心中无物、无心,那才是“真心”。所以说,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烦恼心”。

古人说“相敬如宾”,虽是老生常谈,却是能够维系长久爱情的真正智慧。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

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2024-02-04 21:57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静候的智慧 静候的智慧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用智慧根本断除烦恼,比如这种对色尘所起的贪爱,是否还有别的什么途径?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空性和智慧是入门的基础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空性和智慧是入门的基础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宗舜法师: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宗舜法师: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静波法师:佛教徒应当驾驭智慧之箭、挥智慧之刀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达真堪布:为什么不信因果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2018观音法会开示(二) 达真堪布:为什么不信因果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 2018观音法会开示(二)

呷绒多吉上师:一个有智慧、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示现的一切都是因果的正见 呷绒多吉上师:一个有智慧、真正的修行人眼里示现的一切都是因果的正见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达照法师:学佛学智慧是根本

宣化上人:死的时候,你的爱情跑到什么地方? 宣化上人:死的时候,你的爱情跑到什么地方?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清净心生智慧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清净心生智慧

海云继梦:从智慧入!随时检视自己的身心 海云继梦:从智慧入!随时检视自己的身心

爱情因果:痴情的摩邓女 爱情因果:痴情的摩邓女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86)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教育,用因果法门来劝导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境界里头,心是清净寂灭,生无量智慧、无量德能 净土法门法师:这个境界里头,心是清净寂灭,生无量智慧、无量德能

宣化上人:传授开智慧咒 宣化上人:传授开智慧咒

黄念祖: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 黄念祖: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

净慧法师:无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智慧 净慧法师:无为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忍辱即智慧? 为什么忍辱即智慧?

证严法师:有智慧的信任 证严法师:有智慧的信任

证严法师:有智慧 证严法师:有智慧

达真堪布: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般若(智慧)度 达真堪布:行菩提心修持六度之般若(智慧)度

通过磕头将智慧气的脉打开、业障气的脉关闭,出离心、菩提心自然就有了 通过磕头将智慧气的脉打开、业障气的脉关闭,出离心、菩提心自然就有了

文殊菩萨:无上的智慧 文殊菩萨:无上的智慧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深信因果,跟随佛陀的智慧规划生命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佛教智慧如何为爱情保鲜?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吕胜强: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发挥佛教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构建和谐六盘水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智慧第一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净土法门法师:熟透因果,做一;个有智慧的自在人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中道的智慧生活 中道的智慧生活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五盖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调御五根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印良法师:智力和智慧,从何而来?

一种智慧的思维 一种智慧的思维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雪漠: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净土法门法语:这个果,是无量无边无尽的福报,智慧福德圆满

;大安法师:如何让爱情不成为修行的障碍? ;大安法师:如何让爱情不成为修行的障碍?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衍慈法师:慈悲、智慧与慈善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依昱法师:观心·开心 第10章 禅定与智慧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践行德化教育开启智慧锦囊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业障清净了,色身清净了,才能开发智慧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企业 CEO 用佛法智慧巧破“360 无死角管理”中的“死角”

用好自己的智慧 用好自己的智慧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女友用智慧解救她的老师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智慧第一,大势至菩萨

星云大师: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星云大师: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乔布斯的“极简生活”透着佛教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宁静下来的心一定能产生智慧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达真堪布: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慈悲 有智慧的慈悲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愚钝之人如何开智慧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从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导式的念佛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法王如意宝: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修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蕴含无穷的奥妙与智慧!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达真堪布: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没有违缘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第110集 诸佛无碍智慧功德悉皆同等 正仁老师

最美的爱情模样——致疫情一线的“勇士夫妻”们 最美的爱情模样——致疫情一线的“勇士夫妻”们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修楞严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调整心态养成佛陀的思考智慧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一定要修智慧 一定要修智慧

达真堪布:能启发你内在智慧的都是佛菩萨 达真堪布:能启发你内在智慧的都是佛菩萨

寂静法师:佛法的智慧,如何用在生活中? 寂静法师:佛法的智慧,如何用在生活中?

达真堪布:智慧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达真堪布:智慧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神通与智慧

买智慧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袋鼠与笼子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袋鼠与笼子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两个球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两个球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最凶暴的动物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最凶暴的动物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头疼医脚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头疼医脚

慈悲心和智慧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有“缺点”的女孩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有“缺点”的女孩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老猫薇拉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老猫薇拉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山外有高楼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山外有高楼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挣脱桎梏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挣脱桎梏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奔走的蚂蚁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奔走的蚂蚁

住寂静处深思出离得无漏智慧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世间最珍贵东西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世间最珍贵东西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达真堪布:受戒也要有智慧 达真堪布:受戒也要有智慧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