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都知道,佛法里面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主张唯一佛乘?因为声闻乘、缘觉乘如果脱离了大乘菩萨乘,那么它就不是佛法;因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他修完以后是不会成佛的。因为修了声闻、缘觉而没有修菩萨乘他并不能成佛,所以说声闻乘、缘觉乘它单独脱离了大乘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在这里必须主张说:佛法当中只有一乘,也就是唯一佛乘。
但是各位一定奇怪:既然有三乘,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讲唯一佛乘,而要分成三乘来讲呢?这个原因大概有两种。
第一种、因为佛乘甚深难解,如果 佛一开始出来就讲大乘法,那么很多人是无法信受的;单就一个二乘法的我见的内涵,就好多人都听不懂了,而不要说讲如来藏这样的一个如此甚深微妙的法。所以祂必须先把比较简单的二乘法拿出来说,因为二乘法只要一辈子努力去做就可以修成,但是大乘佛法,他必须走三大阿僧只劫;所以 佛为了要让大家信受祂所说的法的缘故,必须把二乘法先提出来说。那当祂把二乘法提出来讲的时候,这些外道他听了 佛所说的法以后,他可以实证;因为他可以实证的关系,所以他就相信 佛所说的这个法,确实是真实的,是可以亲证的,所以他就相信 佛所说的。那这样子,佛就可以把外道接引到佛法来,接下来祂再讲大乘法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信受了。这是第一个原因,为什么要讲声闻乘、缘觉乘的原因。
那再来第二点。因为二乘法它可以在一辈子完成,但是大乘法不一样,它必须走很远。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就讲: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妙法莲华经》卷三)为什么 佛要分成大乘跟小乘呢?因为要走大乘这条路很长,中间有很多岐路还有险阻;如果你一口气要走完,这样子在对于当时的外道来讲,其实是很困难的。佛因为为了不让阿罗汉退转,所以祂必须施设一个中间一个让他能够休息的地方,让他以为说佛法走到这边就是了,但是因为祂做了一个化城让他能够休息。
但是当他休息以后,佛就说: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妙法莲华经》卷三)也就是说,我们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你一口气要成佛,那么你中间所碰到的险阻、中间所碰到的困难,会让你退返,所以 佛就在中间做了一个化城,所以才讲二乘法;所以祂就劝这些阿罗汉还是要勤精进,然后当共至宝所。我们都知道,佛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成佛,要接引大家到如来藏的这个宝藏里面;但是中间阿罗汉所证得的这个法,其实里面是没有东西,只是个化城,他并没有到宝所。所以当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以后,佛就跟他讲:这里是化城,不是你要找的宝藏;所以你不可以退转,在这里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就请阿罗汉继续努力修行,然后才可以到达如来藏这样的宝所。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虽然说了三乘,但是事实上只有唯一佛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主张唯一佛乘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经常有人讲阿罗汉就是佛;但是我们从刚刚的这个经文里面来看,阿罗汉并不是佛,他只是走到中路走到中路连如来藏是什么他都不知道,怎么跟佛是一样呢?
我们从现象来看阿罗汉是不是佛。在两千五百年前,佛引导那些外道证得阿罗汉以后,没有一位阿罗汉说他是佛;即使 佛入灭了以后,那些阿罗汉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是佛。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事实上阿罗汉不是佛,阿罗汉也很清楚他不是佛。只有什么人会认为阿罗汉是佛?就是没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或者连我见都没有断的人,因为不了解佛的内涵,所以才会说阿罗汉就是佛。
那再来说,从证量来看为什么佛不是阿罗汉。阿罗汉他只是把烦恼也就是我见、我执断掉而已,但是佛不是这样子。从七住位明心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证得七住位,也就是开悟明心证得如来藏以后,他对于佛是什么境界,其实他也不是很清楚,所以他不认为佛离他很远,因为没有通达佛道的缘故;也就是说,他不了解要成佛应该要怎么修,这个次第其实他是不清楚的,所以他不会觉得离佛很远。但是当他一直修一直修等到他入地以后,因为通达了佛道,也就是说初地菩萨祂叫通达位,祂通达什么?通达说我要怎么样才能成佛,我中间要怎么修,对于这些次第事实上祂已经通达了。这时候祂发现:哦!原来我离佛真的很远啊!然后越修即使修到等觉菩萨,祂还是对于佛的境界,祂仍然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从证量来看,阿罗汉连如来藏是什么、连七住明心的菩萨所证的境界他都不了解,他怎么可能是佛呢?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说:佛不只是阿罗汉,阿罗汉也不是佛。说阿罗汉是佛的人,他是不了解佛的内涵,也不了解阿罗汉所证的境界到底是什么,他才会这样子说。
好,那接下来,既然讲大乘佛法的精髓是以如来藏为根本,但是我们要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如来藏呢?既然是以如来藏为根本,那我们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如来藏,总要对如来藏有个基本的概念。
我们先来看看《中阿含经》卷三:【云何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谓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中阿含经》卷三)我们稍微来解释一下。譬如说你的妈妈怀孕了,那这个母胎是怎么造成的?佛在《中阿含经》里面就这样子说,因为有这个六界,也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合,所以才会有母胎出现;因为有了六界,便有六处。那六处是什么?六处就是你的五根,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然后加上意根;这六根都是因为这个识去统合地、水、火、风、空,才有这个六处的出现;所以在你还没出生以前,就有个第八识,那这个第八识就是如来藏。
为什么第八识是如来藏呢,我们后面再来说明。我们先来说,有人说,这个六界的地水火风空识,这个识就是六识,有人就提出这样的主张。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主张到底合不合理。我们从《杂阿含经》卷八来说:缘眼、色,眼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杂阿含经》卷八)也就是说,你的前六识都是因为由六根去接触六尘而才出生。从这样的一个生起的次第,我们再回头来看因六界便有六处,事实上这个六界的识在六处出生之前就有了。所以从这个次第来看,事实上六识是在后面,因为要有这个六识,必须要有六处去接触六尘,所以我们说这个六识并不是六界当中的识界。从这里就可以清楚的提出说:这个六界里面的识界是六识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要有哪些条件成立,才能让学佛变得有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个、学佛能成佛,这个在上一集中已经讲过;第二个、人死后有未来世而不是断灭,这个也已经讲完;那再来说,第三个、必须因果确实存在,这样子学佛才有意义。
世间到底有没有因果?很多人不相信有因果,但是也有很多人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的人,因为他没有看到过去世他做了什么事,而造成他这一辈子产生的果报,所以他根本就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的人,他一定不可能来学佛。所以来学佛的人,他一定认为有因果,所以他才会学佛;但是学佛以后,能不能知道有因果存在呢?其实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开始去了知,他过去世确实做了什么事情,然后这一辈子得到什么果报,所以他愈来愈不敢去造作恶因。能够确实知道因果的,究竟了知因果的,就是佛;菩萨在修学的过程中,仍然无法确实了知因果,只能大略知道。所以因果确实存在,但是因为证量的不同,所以多少有了知,或者是说完全不知,只能推理。相信因果的人,他就会去学佛,他就会去想要学佛。
佛到底有没有讲因果呢?我们来看看,佛曾经讲了二乘法,二乘法里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人。
那初果人,什么是初果人?也就是证须陀洹果的人。佛说证初果的人,也就是断三缚结的人,他最迟钝、最懈怠也只要再经过人天七次往返,他就能够究竟苦边,证得阿罗汉,在舍报的时候可以入无余涅槃。我们从 佛开示的这样的一个道理来看,既然必须经过人天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苦边,表示说,证得初果的人他在舍报以后升天的时候,然后再回到人间的时候,他过去所证得的这个初果的功德,它必然还存在着;如果他证得初果的功德不存在,他如何经过七次人天往返而能究竟苦边?所以从初果人我们就可以知道,确实 佛讲了因果。
那再来说二乘的二果人。二果人叫一来果,一来果就是经过人、天,然后再回来一次,他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事实上他跟初果人,同样都是因为证得二果的功德,这个因果存在了,所以他才有办法在经过一次人天往返而能证得阿罗汉,在舍报以后入无余涅槃。
再来说三果。三果人叫不还果,那什么叫不还果?也就是说,他只要在人间这一辈子证得了三果,证得三果以后,他舍报以后就不会再回到人间来。不回到人间来,他要去哪里呢?第一个,他可以在中阴的阶段入无余涅槃,也就是 佛所说的中般涅槃,那就是最顶级的三果人,他在中阴身般涅槃。但是如果他没办法在中阴身的阶段般涅槃,那么他就必须生到色界天去,在色界天般涅槃;但是他生到色界天去以后,他就不回到人间来般涅槃了,也就说,他必然可以在色界天般涅槃,所以叫作不还果。这样子表示说,他生到色界天去,一定有个东西可以延续到色界天去;所以必然有个如来藏可以存着他过去证三果的功德,所以他可以到未来世去,到色界天去,把这个功德延续下去,他才可以入涅槃;所以确实有因果,确实有如来藏存在。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从二乘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因果确实存在。
再来讲大乘法。大乘法里面确实 佛讲很多因果,否则祂为什么要讲六度?如果说没有因果存在,那你布施的功德要怎么存到未来世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布施呢?因为在学佛的过程中,要走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你布施没有因果,你未来的道粮要怎么来?所以,布施并不是只有利益众生,其实布施是自利利他的行为,因为你布施以后的这个功德,会到未来世去;所以当你努力布施的时候,你在未来世要走三大阿僧只劫的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的道粮才会足够,你在走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才不会这么辛苦。所以,也就是因为因果确实存在,你才可以说学佛有三大阿僧只劫这样的说法才可以成立;所以如果说因果不存在,那学佛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学佛要变得有意义,这三点,也就是学佛能成佛;人死后不能是断灭,一定要有未来世;然后因果确实存在,这三点一定要成立,学佛才有意义。从刚刚这样来看,这三点要成立,如果没有如来藏,这三点都不可能成立。这个道理,我刚刚在讲述这三点的时候,已经把那个道理说了,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再叙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如来藏,那你学佛就没有意义了。
接下来说,既然有如来藏,有如来藏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证如来藏,学佛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在学佛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证如来藏才能成佛?我们来说那个道理给各位听。
佛其实在佛经里面讲很多这个道理,我只是举了其中一段来作说明。我们来看《央掘魔罗经》卷四: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央掘魔罗经》卷四)我们先来看这一段经文,也就是说道有两种,第一个是声闻道;声闻道的重点是什么?就是八圣道,圣就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说,声闻道的重点、要修的重点是什么?就是八圣道。但菩萨道不同,菩萨道要修的是什么?就是如来藏。为什么要修如来藏?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每一个众生既然都有如来藏,当然你的重点要放在如来藏上面,因为你的五阴都从如来藏来;如果你不去修如来藏,你不是从如来藏下手,那么你就不可能成佛。也就是说,你要走菩萨道,你的重心一定是在如来藏上面。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证如来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修学大乘与二乘有共通点,它的共通点是什么?就是要灭苦。我们先来看,大乘的灭苦跟二乘的灭苦方法有什么样的不同?为什么分成大乘跟二乘?同样是灭苦,为什么有大乘的方法?跟二乘的方法为什么会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声闻的灭苦的方法是什么?声闻灭苦的方法主要是四圣谛。我们先来讲苦谛,四圣谛从苦谛、苦集谛、苦集灭谛、还有苦灭道谛。先来讲苦谛,什么是苦谛?苦谛讲的是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这四种苦,然后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还有五阴炽盛苦。我们来看看这些苦是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来看生老病死。这四种苦呢,是因为你的五阴出生了;若是没有五阴出生在这个三界当中,你就不会有生老病死,这四种苦就不会出现了。也就是说,从生老病死这四个苦来看,它的苦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五阴;如果你没有五阴,这四种苦就不会出现了。
再来说求不得。每个人一辈子都在求不得当中在过活,求什么?求你的名闻利养,求你的家属平安,求你的儿子成龙,他从小学开始,你就要求他书读得好这些求财求名利都是苦的根源。但是这些还不算苦,什么东西是最苦的?因为你会死是你最大的痛苦,所以你求不得你不死;因为你一定会死,所以你这个求不死,这是求不得的事情。所以求不得苦最大的苦是什么?就是你求不得不死。那求不得不死的根源是什么?就是五阴,如果你没有五阴,你干嘛求不死?是因为你知道会死,知道你会死,所以你才有苦,这个苦又求不得。所以求不得苦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五阴,这个苦是从五阴来的。
再来说怨憎会。怨憎会,一般世俗人说的,说你碰到冤家来跟你讨债,或者你碰到冤家跟他口角,那你就觉得很痛苦啊,但是事实上这个痛苦还不算。二乘人他的怨憎会是什么?他希望说我不要有生老病死这样的苦,但是这个五阴这个冤家偏偏来相会,让你又出生在三界当中。所以二乘人的苦是什么?就是怨憎会,就是五阴来相会;那五阴来相会呢,他的苦生老病死苦就出现了。所以二乘的怨憎会的苦,也是从五阴来,因为五阴来相会这五阴这个冤家来相会。
接下来说爱别离。爱别离呢,亲友往生了,你的所爱离开了,那你有苦啊;财产被人家骗了,你也有苦,但这都不是最大的苦。最大的苦是什么?你的五阴要跟你别离了。你这一辈子最爱的是什么?是你的五阴。因为你有五阴,你才觉得在人间有乐趣;如果没有五阴,你就产生恐慌了:我死后要去哪里?因为不知道我死后要去哪里,所以我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你不肯把这个你心爱的东西放弃下来。所以爱别离最大的苦是什么?就是你的五阴要离你远去。所以从这样来看,爱别离的苦是从哪里来?也是从五阴来。
接下来说五阴炽盛苦。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希望五阴不要断灭,所以不断的希望说我五阴断了以后,在未来世中能够出生;那未来世中出生五阴,前面七种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七种苦又出现了。所以因为不希望五阴断灭,希望五阴不断的在未来世当中不断的出生;所以说,我们的五阴炽盛其实就是一种苦,求五阴不要断灭其实就是一种苦。
那八苦,我们从这样来看,这八苦的根源从哪里来?就是因为有五阴,如果没有五阴,我的苦就不见了。这是苦谛。
再来讲苦集谛。苦集谛在讲什么?就是你为什么有这五阴,因为苦的根源就是五阴来的。再来要探讨的是什么?我的五阴,我为什么不断的在三界中有五阴不断的出现呢?这就是苦集,苦集就是要探讨我的五阴为什么不断在三界中出现。探讨的结果就是因为有我见跟我执;如果没有我见跟我执,我的五阴就不再出现。所以苦集谛就在讲:我的苦因从哪里来,我是造了什么因而在未来世中五阴又出现了。那五阴就是苦的根源,所以说五阴的出现叫作苦集;五阴在未来世中出现,所以我的苦就出现了。
再来讲苦灭谛。既然讲苦灭,就是要把苦灭掉;既然苦是从五阴来,所以只要把五阴灭掉,那么我的苦就不见了;所以苦灭其实是在讲,要把五阴十八界灭掉,然后剩下如来***存的境界,这叫作苦灭的真理。所以阿罗汉他这一辈子在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五阴灭掉,趣向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如来藏的境界。所以他要把五阴灭掉,他一定要相信 佛所说的有个如来藏,否则把五阴灭掉就变成断灭了;所以虽然阿罗汉没有证得如来藏,但是他知道有个涅槃本际,所以他才敢入无余涅槃。
那接下来讲,既然要把它灭掉,灭掉五阴的方法就是要把我见、我执灭掉,所以必须要有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八圣道,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等等。所以,为什么说声闻灭苦的方法主要就是在八圣道上面,这是声闻灭苦的方法。
接下来,说缘觉灭苦的方法。因为二乘还有缘觉,缘觉要怎么灭苦?我们先来看看缘觉是怎么修的。缘觉其实就是先观察十因缘,也就是说,我有老死忧悲苦恼,是从生来,这样一直推,推十因缘。推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也就是有个不灭的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出生了这个名色,所以我有生,所以我会有老死忧悲苦恼;那他还是要灭苦,只要我不出生了名色,所以我的苦就灭了。从十因缘的顺观、逆观,他知道有个识出生了名色,那名色是虚妄的;所以他在顺观跟逆观十因缘以后,他就断了我见了。断了我见以后,他再推:我还有我执,我执要怎么去灭掉它呢?所以就开始顺观十二因缘,然后逆推十二因缘,然后来断我执。也就是,缘觉是经过了断我见、我执的过程,藉由十因缘的观行跟十二因缘的观行,然后把我见、我执灭了以后,他的苦就灭了。
也就是说,声闻灭苦的方法,就是把五阴灭掉入无余涅槃;缘觉灭苦的方法,也是把五阴灭掉入无余涅槃。但是大乘菩萨灭苦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大乘菩萨怎么灭苦?我们来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第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既然要度一切苦厄,什么是苦厄?苦厄,厄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小时候有看过人家在拉牛车,牛车有个门形的,那个叫作牛轭,那个牛轭就套在牛的脖子上;当牛被这个牛轭套住以后,它就动弹不得了,也就是说,它就会被你牵着鼻子走,它没办法脱离这样一个牛轭;牛轭就是厄,它没办法脱离。众生每个人都一样,他其实是被这个苦厄所困住的,众生被苦困住,其实他就是不知道;所以 佛才要来人间讲说,其实每位众生都是被苦困住的,但是你不知道。二乘人灭苦的方法,就是要把五阴灭掉,所以那个苦就困不住你,因为你没有五阴,苦就困不住你;大乘灭苦的方法,是仍然有五阴存在世间,但是你靠着什么?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然后来脱离这样的苦困。但是要有般若波罗蜜多的话,你当然要有般若,有般若波罗蜜多还不一定能脱离苦厄;所以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然后不断的修行,你才有办法脱离苦困;所以才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度一切苦厄。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大乘菩萨灭苦的方法是靠着般若;但是声闻、缘觉灭苦的方法,他是靠着灭掉五阴,他不必证如来藏。因为不必证如来藏,所以他不必有般若,他在没有般若的情况下,他灭苦;但是菩萨灭苦的方法,一定要证得如来藏,有般若。
既然修学二乘也能灭苦,那为什么一定要修大乘,一定要去证如来藏?
我们来想想看,当你一个人看到别人有苦的时候,你是不是会产生慈悲心,希望他能够离苦?所以,为什么社会有这么多善心人士,要去帮助受苦受难的人。所以,菩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虽然他自己也能灭苦,但是自己灭了苦以后,他回过头来看:众生有这么多苦,我为什么不能帮助他们灭苦,而要入无余涅槃呢?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悲心,所以他就一定要修学大乘。
但是,证如来藏就可以不入无余涅槃吗?是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后,他可以度一切苦厄。二乘人他因为把五阴灭掉了,所以他已经无法在人间来帮众生灭苦;但是菩萨因为要保留了这个五阴,保留了这个五阴的当下也要能灭苦,所以才需要去证如来藏、证般若。然后他虽然有五阴留在世间,但是他不觉得苦;因为他知道了生命的实相,也就是五阴不是我,但是如来藏从来没有灭过;所以,他因为灭了这个苦以后,他能够让五阴继续留在世间,而不觉有苦。
为什么他不要入无余涅槃?因为悲心的缘故。一般人的悲跟菩萨的悲心其实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悲心,他是看到人家有苦,他只是帮他能够暂时止息,短暂的暂时止息他的痛苦而已,最多也只能帮助他这一辈子不要再继续有苦;但是菩萨不一样,菩萨他的悲,他是想要让众生不要在六道轮回中一直在作生死轮回的这样的苦。也就是说,菩萨去观察众生有各种苦,其实总共有一百一十种苦,菩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也要灭这一百一十种苦,所以他会去作观行;当他在观行当中,同时体会到说原来众生有这么多苦,他也发愿要把众生的这些苦都灭掉,所以他不要入无余涅槃;所以当他入初地菩萨的时候,他就发了十无尽愿,只要有众生没有离苦,他就不入无余涅槃。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不断的让自己灭苦,然后他也不断的去观察众生的苦;然后最后自己把苦灭了,但是他也具足了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有能力让众生也灭掉这一百一十种苦,就像一个人要教人家游泳,他一定要会自己游泳。所以当菩萨有能力灭自己的苦以后,他也发愿要灭众生的苦,他也有能力灭众生的苦,这时候菩萨的悲心,就可以称作大悲了。
所以,悲其实分好几个层次:一般人的悲,他只是短暂的止息了众生的苦而已;那菩萨的悲呢,他因为发愿要让众生灭掉六道轮回的苦;菩萨的大悲是自己也有能力灭苦,他也有能力去灭众生的苦,这样的悲叫作大悲,所以悲分成这三个层次。所以我们说,菩萨是从大悲中生,自己没有能力灭苦,就不能称为大悲,所以佛也是大慈大悲。
简单的说完悲与大悲的不同,再回过头来说,既然修学二乘也能灭苦,为什么要修大乘?因为必须不让五阴在三界中消失,而能继续度众生灭苦,那么就必须修学大乘;如果不修学大乘,这个目的是办不到的。所以菩萨为什么要修大乘,而不是只有修二乘。
副标题#e
接下来讲,我们的标题是什么,就是说大乘的精髓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大乘的精髓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般若,第二个是唯识,主要的是这两个部分。
般若经是依如来藏而说,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只认为般若经讲的就是空,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所以你不要执着这个世间法。其实不是!般若经讲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但是一般人并不知道,等一下我们就举一些经文来说。般若经大家听过的经,或者是说平常你在作课诵的过程当中,你会去把它拿来课诵的经,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一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所以我等一下就用这两部经来说明,为什么般若是依如来藏而说。
我们先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度彼岸,既然要度彼岸,表示有个彼岸彼岸真实存在,否则讲波罗蜜多就没有意义了,所以祂不是完全空,因为有个彼岸。那彼岸是什么?彼岸要靠般若才能度过去,这个彼岸是永远不会坏灭的,所以才叫金刚;如果彼岸会灭,你就不能说祂金刚。所以说要度彼岸需要般若,彼岸又是真实,所以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在讲不灭的彼岸;不灭的彼岸是什么?就是如来藏。这个道理是什么,我们举一些经文来作说明。
首先在《金刚经》里面讲的,就是须菩提首先请 世尊开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须菩提问 佛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大心,想要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发了成佛的心如果他发了成佛的心,他要如何安住其心呢?如何降伏其心呢?佛当然作了一些开示。我们就举其中一段,你要怎么安住其心,我们举一段经文来作说明。
首先,佛就开示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后,其实你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六尘上面接触了六尘的时候,你已经分别完成了。也就是说,接触六尘以后,三个刹那你就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那知道什么东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这里在讲的,不是在讲要你把你的六识心无所住。很多人就说:因为佛经里面讲应无所住,所以我要把祂修成不分别,譬如说我在吃饭的时候,我都能够不分别。所以因为佛说要应无所住,因为有所住就有分别,所以我只要无所住,我就无分别。但是,要把六识心修成无分别,你来看看是不是可能。
先从刚刚讲的这个吃饭:你在吃饭的当中都不分别,是不是可能?第一个,你为什么会拿筷子去夹菜?为什么会把饭堆到嘴里面去?你怎么知道它是筷子?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拣到了那个菜,然后可以把它拿回来,放在嘴巴里面?因为你一定是已经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么会去拿筷子呢?你怎么会知道这是饭,然后你把它扒进嘴里面去呢?所以,如果说你要把觉知心,能够分别六尘的心,这个觉知心,说要把祂修到没有分别,然后变成无所住的话,那么你连吃饭这件事情你都办不到,那你如何修行呢?
再来说,佛真的是无分别吗?无分别祂怎么说法?无分别祂为什么会说须菩提啊?祂为什么不会把须菩提弄成是阿难呢?祂为什么知道那个人叫须菩提?所以表示说,一定有个分别的心,还有一个不分别的心,那这个不分别的心其实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住,是因为祂从来不在六尘万法上面起一念要去分别,祂也不去分别,所以说祂对于六尘无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定是在讲如来藏。也就是说,因为只有如来藏才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各位一定听过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到底在讲什么?也就是说,有一个你布施的对象,也有一个人在布施,就是我在布施,那有施者,有被布施者,所以有这两者,但是也有一个在布施的这件事情;三轮体空就是说,无有施者,无有被布施者,也没有布施这件事情,这才能说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觉知心是办不到的,因为觉知心一定知道祂要布施给谁,祂也知道我在布施,也知道有布施这回事;如果祂不知道要布施给谁,祂就不会去作布施;当祂布施的时候,这三轮一定都不空。所以唯一能够三轮体空的一定是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从不分别你要布施的对象是谁,因为祂在六尘万法上面从来不起分别。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其实在讲的是如来藏;所以,如果你没有证如来藏,你就办不到说可以达到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这一段话主要在讲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的体性是无所住,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的觉知心才能转依如来藏,因为觉知心是如来藏的一部分;当你转依以后,你就可以说我觉知心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样的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菩萨第一步要做什么?学大乘法当然要证如来藏;所以 佛在这里第一步就是要让你去证如来藏,你的福德才可以不可思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佛又怎么开示呢:【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说,前面既然要让你去证如来藏,但是如来藏就是如来,也就是法身,如来藏其实就是法身;这里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其实是要叫你证如来藏,要你去见如来藏,如来藏才是真正的如来。所以祂就跟你问:你可以用身相来看见如来吗?也就是 世尊祂具足三十二相,但是你看到的这个身三十二相,其实就是如来的应身。如果说你看到的这个会生灭的应身,你就不是见到真正的如来,所以祂才要这样子问。
须菩提就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那这一段话到底在讲什么?须菩提就答覆 佛说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着于身相而说可以见如来,你就违背了前面 佛所说的开示:不可以住色声香味触法而来行布施。也就是说,佛所说的身相,你不可以着在身相上面;如果你着在身相,你就有所住,所以说你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果你住于佛的身相,你就看不见佛的法身。所以说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在讲什么呢?也就是要你不要去着于 佛的身相,这样你才可以见到真正的如来;你不但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也可以见到、亲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当你亲见自己的法身如来藏,同样你是可以看见佛的法身的。所以这个重点就叫你不要着于身相上面,你就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了,同时也可以亲见自己的法身。
那再来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所以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要叫你去证如来藏,那要证如来藏,你第一个要知道什么?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如果你不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这样的道理,你是不可能见到如来藏的,因为你一定会落在五阴十八界的这个相上;当你落在五阴十八界这个相上,你不知道它虚妄,你会认为它是真实,所以你就没办法找到那个不是五阴十八界当中的那个如来藏。所以,唯有你必须先知道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的条件成立以后,你才可以见相非相;当你能够见相非相的时候,你就可以证得如来藏,也就是看到你本身的法身如来藏就是法身,这样子你才可以说你看到了如来。
接下来说,【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那这一段话在说什么?佛说:我过去在然灯佛所的时候,有得到任何一法吗?须菩提就跟 佛讲:如来在然灯佛所,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一法。各位想想看,怎么可能说我们的觉知心在世间运作,没有得到任何一法?如果说 世尊在 然灯佛所的时候,祂听到 然灯佛所跟祂授记说你未来世当成佛,号释迦牟尼,那么祂怎么会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事情,表示祂知道祂未来会成佛,祂的名号叫 释迦牟尼佛,这样怎么可能于法无所得呢?所以,这件事情一定不是在讲觉知心,一定是在讲法身如来藏。因为法身如来藏从不分别六尘,祂具足一切法;不管你的六识心在世间法上怎么分别,对祂来讲祂已经具足一切法,你所得的法对祂来讲都无所增益、无所增减。就是如来藏这个法身,祂不会在世间法上有所得,祂从来不分别六尘,怎么可能得到六尘法呢?所以这一段话仍然是在讲如来藏。
接下来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一段话其实跟前面讲的一样。佛问须菩提说:这是怎么说呢?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每个人都知道,菩萨要成佛,当然要庄严佛土,不庄严佛土怎么成佛呢?但是为什么须菩提会答覆 佛说,世尊!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其实回到前面我们所说的,如果你落在庄严佛土的这个声音相上面,落在庄严佛土的内涵上面,那么你就无法看到如来藏了。所以当 佛在讲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你如果不落在这个庄严相上面,你才可以了解说 佛在讲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祂的目的是什么;唯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才知道,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到底它的意涵是什么,佛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唯有亲证如来藏,你才可以亲证这样的境界,因为这一段话其实是一种境界;但是因为你没有亲证,所以不知道。
阿弥陀佛!
更新于: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