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三画
【乱心】 散乱的心。
【乱善】 乱心所做的善事。
【传心】 见以心传心条。
【传戒】 传授戒法。
【传灯】 传法于他人,如灯灯相传,心心相印。
【势速】 谓有为法刻刻生灭,其势甚速。
【势至】 大势至菩萨的简称,因此菩萨的大智至一切处,故名大势至。
【势至观】 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之第十一,即观想大势至菩萨身相的观法。
【勤】 精进的意思。
【勤行】 勤行善法,亦即六波罗蜜中的精进波罗蜜。
【勤息】 梵语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众善和止息诸恶之义。
【勤策】 即沙弥,因沙弥怀著要做比丘的希望,于是辛勤策励自己。
【圆心】 求取涅槃圆果的心。
【圆行】 圆融的行持,也就是称性而修,于事毫无执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法门,生极乐净土,即是生诸佛净土是。
【圆光】 佛菩萨头上所发出来的圆形光圈。
【圆佛】 圆教的法身佛,即毗卢舍那佛。
【圆戒】 圆顿戒,即天台宗所传的大乘戒。
【圆妙】 谓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
【圆解】 圆通的见解,即利根行人,知见超脱,称性而谈,于理无所执著。
【圆具】 具足戒的别名,因受持具足戒的人近于涅槃的圆果。
【圆空】 执著于空叫做偏空,连空亦空,更无所执著,叫做圆空,亦名第一义空。
【圆果】 圆满的果德,即涅槃。
【圆宗】 天台宗的别称,因天台宗以圆顿一实为宗旨。
【圆音】 圆妙的声音,即佛的声音。
【圆修】 1.在天台圆教是指同时兼修空假中三观。2.圆满的修习万行。
【圆觉】 1.圆满的觉性。具足众德叫做圆,照破无明叫做觉。此圆觉,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圆悟】 圆满觉悟真理。
【圆乘】 圆满无缺的教法,即佛乘。
【圆寂】 梵语涅槃,华译圆寂,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
【圆实】 圆顿一实,是天台圆教的教理。一行圆融一切行,一位圆具一切位,而成佛顿速,叫做圆顿;这种道理只有一而无二三,是真实而非虚妄,叫做一实。
【圆成】 圆满成就。
【圆成实性】 三性之一。见三性条。
【圆通】 道理圆融而无碍。
【圆通大士】 观音的别名。
【圆通忏法】 观音忏法的别名,因观音的别名就是圆通大士。
【圆教】 大乘究竟圆满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华严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圆教四门】 天台宗说圆教有四门,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圆顿】 圆融诸法顿速成佛的意思。诸法本圆融,一法圆满一切法,若一念开悟,便能顿入佛位,顿足佛法,这是天台宗的宗旨。
【圆顿戒】 指天台宗的戒法,天台宗以圆融诸法顿速成佛为宗旨,故其所依之戒便叫做圆顿戒。
【圆顿宗】 天台宗。
【圆顿教】 简称圆教,是大乘穷极的实教,若悟圆教之理,能顿入佛位,顿足佛法,故名圆顿。
【圆融】 圆通融合的意思,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圆融的道理。
【圆融三谛】 三谛是空假中,空假中圆融无碍,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圆融三谛。
【圆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说。谓心性本来是圆满光明与真常不变的,虽然是寂静不动,却能够遍照一切法界,虽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却仍旧还是寂静无动,此乃是无上涅槃之相。
【塔】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塔寺坚固】 五坚固之一。佛灭度后的第四个五百年,即是坚固造立塔寺的时期。
【冢间坐】 比丘在冢间坐卧,为十二头陀行之一。
【微尘】 细微的灰尘。
【微尘数】 (喻)数量很多。
【微微心】 入灭尽定前刹那极微的心念。
【微细生死】 变易生死的别名。
【想蕴】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想颠倒】 三颠倒之一。见三颠倒条。
【想受灭无为】 生于无色界非想天,入灭尽定,想受俱灭,名想受灭无为
【意】 唯识学的第七末那识,华译为意,思量之义,恒审思量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有思考、辨别、判断、分析、综合等的作用。
【意三】 十恶中属于心意的三恶,即贪欲、嗔恚、愚痴。
【意定】 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意密】 三密之一。见三密条。
【意业】 三业之一。见三业条。
【意乐】 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
【意轮】 三轮之一。见三轮条。
【意学】 禅宗的学问。禅学相当于身口意中之意业,故名意学。
【意识】 六识之一。见六识条。
【意根】 六根之一。见六根条。
【意马】 (喻)心意外驰,好像奔马。
【意马心猿】 (喻)心神驰逐不定。
【意成】 又叫做意生,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成身】 又叫做意生身,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生身】 又叫做意成身,初地以上的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如意受生之身。
【意生化身】 菩萨任意而生之变化身。
【愚痴】 三毒之一。见三毒条。
【愚法】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了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愚法二乘】 见愚法条。
【爱行】 二行之一,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
【爱取】 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爱欲】 贪爱五欲。
【爱道】 又名大爱道,是佛的姨母。
【爱执】 爱惜执著。
【爱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爱著】 贪爱不舍的意思。
【爱语】 四摄法之一。见四摄法条。
【爱论】 贪爱的戏论,也就是被爱迷惑了心窍之后所生的种种不正确言论。
【爱缚】 恩爱的系缚。
【爱系】 恩爱的系缚。
【爱见】 1.贪爱的见解。2.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
【爱见大悲】 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
【敬田】 三福田之一。见三福田条。
【敬礼】 恭敬礼拜。
【感果】 由所作的业因招感应得的果报。
【感应】 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诚,便可以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
【感应道交】 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互相交流。
【会二归一】 会二乘以归一乘。
【会三归一】 佛最初以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法,教化众生,到最后皆教令成佛,会三乘于一佛乘,是名会三归一。
【极觉】 妙觉。
【极果】 至极的果位,即佛果。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因其国只有快乐而无痛苦,故名。
【极热地狱】 八大地狱之第七。
【极难胜地】 简称难胜地,是菩萨十地中之第五地名。
【楞伽】 在师子国(即今锡兰岛)的山名。楞伽是宝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宝石,故以宝名山。
【楞伽岛】 锡兰岛的本名,也是佛说楞伽经的地方。
【楞伽悬记】 释尊在楞伽山,悬记如来灭后,南天竺(印度)有大德比丘,名龙树,宣说大乘无上妙法,初证欢喜她,应往生安乐国。
【楞严咒】 又叫做佛顶咒,是楞严经所说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后的八句是心咒。
【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却叫做恶业。
【业力】 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业风】 1.恶业所感之猛风,指劫末所起的大风灾及地狱所吹的风。2.(喻)业力如风,吹诸众生轮回三界。
【业有】 七有之一。见七有条。
【业因】 善恶果报的原因。善业是乐果的因,恶业是苦果的因。
【业果】 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业感】 善恶业因能招感苦乐的果报。
【业海】 像大海一样的种种恶因。
【业识】 有业凡夫的识。凡夫有业,所以智就变成了识,圣人没有业,所以识就转成了智。
【业通】 又名报通,即依宿业自然而得的神通。
【业障】 由前生所作的种种罪恶而生今生的种种障碍,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就是业障的缘故。
【业轮】 (喻)善恶业能使人轮转于六趣。
【业缘】 善恶果报的因缘。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一切众生,都是由业缘而生的。维摩经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生。’
【业系】 (喻)业好像绳子能将众生系缚在三界之牢狱中。
【业余】 三余之一。见三余条。
【业报】 1.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2.业因与果报。
【业报身】 十身之一。见十身条。
【灭】 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灭定】 灭尽定的简称。
【灭度】 即涅槃。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
【灭后】 涅槃之后。
【灭理】 寂灭的真理,亦即涅槃。
【灭智】 彻底明了灭谛的道理的智慧。
【灭道】 灭谛与道谛。见四谛条。
【灭谛】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灭法】 寂灭一切相的道法,是无为法的别名。
【灭法忍】 灭法智忍的简称。见八忍条。
【灭法智】 八智之一。见八智条。
【灭法智忍】 又名灭法忍。见八忍条。
【灭尽定】 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并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灭尽三昧】 又名灭尽定。见灭尽定条。
【灭尽妙离】 灭是灭一切烦恼,尽是尽生死之业,妙是妙应真常,离是脱离三界诸苦。此灭尽妙离,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灭类忍】 灭类智忍的简称。见八忍条。
【灭类智】 八智之一。见八智条。
【灭类智忍】 八忍之一。见八忍条。
【灭受想定】 灭尽定的别名。见灭尽定条。
【暖位】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进而专修四谛观之位,为四善根之一。
【暖法】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渐得力,如钻木取火,虽未得火,已有暖气上升,快要发火了。
【烦恼】 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叫做烦恼。
【烦恼习】 烦恼的习气。
【烦恼障】 二障之一。见二障条。
【烦恼浊】 五浊之一。见五浊条。
【烦恼魔】 四魔之一。见四魔条。
【烦恼业苦】 又名惑业苦,谓吾人由于贪嗔痴等烦恼而造业,又因造业而受苦。
【烦恼即菩提】 见生死即涅槃条。
【犍度】 华译为聚、蕴、结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节之义。
【狮子吼】 (喻)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好像狮子一叫,百兽都降伏一样。
【狮子座】 佛是人中狮子,故不论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狮子座。
【瑜伽】 相应的意思。相应有五义,即与境相应、与行相应、与理相应、与果相应、与机相应。
【瑜伽宗】 1.密教的总称。2.中国的法相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
【瑜伽教】 密教的总称,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为宗。
【瑜伽三密】 三密相应。
【当来】 来世。
【当来导师】 指弥勒菩萨。
【当机】 契当众生的根机。
【当机益物】 随著众生的根机而使之获益。
【当体即空】 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当相即道】 谓于世间浅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痴】 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
【痴取】 愚痴的烦恼。取就是烦恼的别名。
【痴使】 愚痴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
【痴定】 没有智慧的禅定。
【痴毒】 三毒之一。见三毒条。
【痴爱】 愚痴和贪爱。愚痴为父,贪爱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烦恼恶业。
【痴慢】 愚痴和我慢。
【痴禅】 与痴定同。
【痴闇】 无明的闇味。
【睡】 十缠之一。
【睡眠】 一种使心灵闇昧的精神作用。
【睡眠欲】 五欲之一。见五欲条。
【睡眠盖】 五盖之一。见五盖条。
【禁戒】 禁非戒恶。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别。
【瑞应】 有祥瑞来应验。
【禀具】 受持具足戒。
【禀教】 禀承佛的教法。
【经】 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经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
【经宗】 依经而立的宗派叫做经宗,若依论而立的宗派则叫做论宗,如华严天台是属于经宗,如成实三论则属于论宗。
【经论】 经藏与论藏。经是如来所说,论是菩萨所著。
【经藏】 1.指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经典。2.藏放经典的府库。3.国家所宝藏的佛学书。
【经体】 经之体。大乘经以诸法实相为体,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
【经部】 经量部的简称。
【经量部】 又名说度部,或说转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灭后四百年间,由说一切有部分出来的一个流派。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故名经量部。
【经律论】 见三藏条。
【经供养】 书写经文以做佛事。经属于三宝中之法宝,故经供养是供养法宝。
【罪性】 罪业的本性。罪业的本性空而不可得。
【罪根】 罪恶的根本,即无明。
【罪报】 罪恶的报应,即苦果。
【罪福】 罪与福。五逆十恶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
【罪障】 罪恶是获得乐果的障碍。
【群生】 许多的众生。
【群有】 许多的有。众生的果报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别。
【群迷】 许多迷惑的众生。
【圣】 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
【圣人】 指大小乘见道以上断惑证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强的人。
【圣印】 圣道的法印,如三法印与实相印等是。
【圣行】 进入圣位的行为,即戒定慧。
【圣言】 正直的言语。圣言有四种,即言不见为不见、言不闻为不闻、言不觉为不觉、言不知为不知。
【圣典】 佛经。
【圣果】 依圣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圣财】 圣人的财产。大宝积经说:‘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圣财。彼诸众生,不获此故,名极贫穷。’
【圣胎】 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之三贤位。
【圣僧】 得道的高僧。
【圣谛】 圣人所见的真理,即苦集灭道。
【圣应】 佛陀的感应。
【圣众】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种得道的大众。
【圣教】 圣人的言教。
【圣教量】 圣是圣人,教是教法,是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为三量之一。
【万】 卍字的读音,是吉祥的意思。
【万行】 一切的行为或修行。
【万字】 佛胸前有一卍字,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标志。
【万劫】 指极长久的时间。
【万境】 一切的境界。
【万法】 一切的事物。
【万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没有差别。
【万法无滞】 一切诸法都以空无自性为性,空性是一如不变的,由此不变的缘故,所以万法即真如而毕竟无滞了。
【万法唯识】 一切事物都是由识而显现,在它们的生起上,心识的影响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万德洪名】 谓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万种之德。
【著】 缠爱不舍的意思,如爱著,执著,贪著。
【著我】 在五蕴假合的身上,执著有一个实我。
【著法】 在因缘生的事物上,执著有事物的实体存在。
【荤辛】 荤是有臭味的蔬菜,辛是带有辣性的蔬菜。
【解】 1.解释文义。2.知解之义。
【解执】 见解的执著。
【解惑】 解与惑。解是智;惑是烦恼。
【解空】 了解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
【解行】 知解与修行。
【解行地】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还未证得真如之地前三贤菩萨的阶位。
【解行相应】 知解与修行相应。
【解脱】 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别名。
【解脱衣】 解脱幢相衣的简称,即袈裟的别名。
【解脱身】 已经解脱烦恼障碍的佛身,为二佛身之一。
【解脱味】 涅槃的妙味。
【解脱门】 通向涅槃的门户,指空、无相、无愿之三种禅定,因此三种禅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门户。
【解脱服】 又名解脱衣、解脱幢衣、解脱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脱相】 三相之一。见三相条。
【解脱道】 1.四道之一。见四道条。2.佛道的总称,因佛道乃是出离痛苦而得解脱的正道。
【解脱坚固】 大集经所说五坚固之一,即佛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年间,正法兴盛,证道者多,是解脱坚固的时期。
【解脱深坑】 谓只求自己解脱的人,不能圆满自利利他的德行,犹如坠落在深坑之中。
【解脱知见】 自己知道已经获得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
【解脱幢相衣】 袈裟的别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脱的人所穿的衣服,而且其条相与佛塔之幢相似。
【解境十佛】 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解满成佛】 四满成佛之一。见四满成佛条。
【资粮】 资是资助,粮是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其身,才能到达。
【资粮位】 唯识五位之一。见五位条。
【路迦祇夜】 华译重颂,是十二分教之一。
【路迦那他】 华译为世尊,是佛的别号。
【辟支】 辟支迦佛陀的简称。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辟支佛的地位。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简称。
【辟支迦佛陀】 简称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华话为缘觉,或独觉,因观飞花落叶或十二因缘而开悟证道,故名缘觉,又因无师友之教导,全靠自己之觉悟而成道,故又名独觉。
【游化】 到处游行和教化世人。
【游心法界】 使心游于法界,观察照见千差万别的诸法。
【游增地狱】 在八热地狱之中,每一根本地狱各有四门,每一门出去,都各有塘煨、尸粪、锋刃、烈河等四类地狱,所以每一根本地狱,有十六游增地狱。因这十六地狱是根本地狱的增属,而且有罪业的众生游此,倍增苦恼,所以叫做游增地狱。
【游戏神通】 佛菩萨以神通摄化众生,能出入无碍,自由自在。
【游戏三昧】 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叫做游戏,三昧是专心的意思,诸佛菩萨以专心救济众生为游戏,故曰游戏三昧。
【运心】 用心的意思。
【运心供养】 1.只在心中作供养的观想,并不在行为上表现出来。2.供养时运心作观。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间,遍与八识心王相应,因为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此五种皆与五识心王,初念相应。
【遍行因】 六因之一。见六因条。
【遍行惑】 普遍游行的烦恼,亦即一切烦恼起因之根本烦恼。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见十真如条。
【遍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遍依圆】 唯识学所说之三性。见三性条。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满整个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广大无边,周遍于法界。
【遍照如来】 大日如来的别名。
【遍计所执性】 三性之一。见三性条。
【过未】 过去和未来。
【过去】 三世之一。
【过去七佛】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过去庄严劫】 劫有大中小三种,现在的大劫叫做贤劫,过去的大劫叫做庄严劫,未来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种种正当道理的力量。
【道心】 1.义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时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与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证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类。见三十七道品条。
【道宣】 唐朝人,俗姓钱,因久居终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见道以前。
【道中】 正在见道之中。
【道后】 已经见道之后。
【道理】 道法的义理。
【道眼】 1.能见正道的眼。2.观道之眼。
【道业】 修道的事业。可以召感人天果报的是福业,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业。
【道树】 菩提树。本名毕波罗树,因佛在此树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树。
【道谛】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马,拜僧璨为佛,是禅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学佛道的根器。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道场神】 守护道场的神。
【道观】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观是空观,即观察万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于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劝说教化,叫做道观双流。
【道观双流】 见道观条。
【道共戒】 二戒之一。见二戒条。
【道种性】 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开始真正修习中道观,故名为道,能产生佛果,故名为种。
【道种智】 智度论所说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达磨】 1.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2.菩提达磨的简称,印度人,梁武帝时泛海到达中国的广州,武帝迎至建业,因与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达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违境】 违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违顺】 违境与顺境。
【酪】 一种精制的牛乳。涅槃经说:‘声闻如乳,缘觉如酪。’
【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时的小乘教,为五味之一。
【酪经】 指一切的小乘经。
【钵】 梵语钵多罗的简称。见钵多罗条。
【钵多罗】 简称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饭器。译为应器,或应量器。应有三应:一色相应,钵要灰黑色,令不起爱染心;二体相应,钵体粗质,使人不起贪意;三大小相应,不过量也,乞食不过七家,令人不恣口腹。当时四大天王,持四钵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为一钵,这是有钵的历史。
【钵里萨啰伐拏】 华译滤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电】 金刚经六喻之一。电之为物,忽生忽灭,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
【电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电光朝露】 (喻)身体之无常。
【预流向】 四向之一。见四向条。
【预流果】 四果之一。见四果条。
【顿大】 指华严经。顿是顿教,大是大乘教。华严经是佛初成道时,对顿入之菩萨而顿说大乘之教法。
【顿悟】 闻法即悟的意思。
【顿教】 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
【顿说】 顿教的说法,即没有经过小乘的阶梯而直接即说大乘,如华严经是。
【顿根】 具有顿悟的根机的人。
【顿渐】 顿教与渐教。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渐教是逐渐成功的教法。
【顿断】 立刻断除种种的烦恼。
【顿觉】 立刻觉悟。
【饮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饮者迷失理智,误造种种的过失,所以佛教戒之。
【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即饮酒的人,颜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相。二、下劣,即饮酒的人,威仪不整,举动轻薄,人所贱恶。三、眼视不明,即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四、现嗔恚相,即饮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随意忿怒。五、坏田业资生,即恣饮放逸,破费产业,散失资产。六、致疾痛,即饮酒过度,则身体失调,以致疾痛。七、益斗讼,即醉酒发狠,与人争竞,不惜身命,而斗讼益增。八、恶名流布,即饮酒的人,多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流布远近。九、智慧减少,即饮酒昏迷,愚痴狂妄,而智慧减少。十、命终堕恶道,即邀朋饮酒,不修善行,则恶业日增,命终堕落于恶道。
【饮食欲】 欲界三欲之一。见三欲条。
【饮食供养】 五种供养之一。见五种供养条。
【鸠摩】 华译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的称呼。
【鸠摩罗什】 华译童寿,本印度人,但生长于龟兹,出家后,通大乘经论,后秦姚兴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国长安,在逍遥园翻译经典,前后所译经论,凡三百八十余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于长安,寂后火化,舌头不烂,表示他所翻译的经典,绝对可靠无误。
【涂香】 把香水一类的东西涂在身上。
【新岁】 结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发意】 新发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发意菩萨】 新发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萨,为二种菩萨之一。
【新学菩萨】 新发心学习佛道的菩萨。
【新旧两译】 新译与旧译。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旧译,在玄奘以后者是新译。
【准提菩萨】 准提华译为清净,赞叹心性清净之称,禅宗以为观音部的一尊,东密以为六观音之一,现三目十八臂形像。
十四画
【像末】 像法与末法。见正像末条。
【像法】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与经教。
【僧】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见僧伽条。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弥之十戒与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众所共有之物。
【僧侣】 僧徒。
【僧残】 律学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将堕未堕,如人犯重罪,将濒于危,仅留残命的情形。
【僧璨】 江苏徐州人,拜慧可为师,为禅宗第三祖。
【僧伽】 和合众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见三衣条。
【僧伽蓝】 僧伽蓝摩的简称。
【僧伽蓝摩】 简称僧伽蓝,或伽蓝,译为众园,或丛林,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或寺院的通称。
【僧祇】 1.华译为大众。2.阿僧祇的简称,华译为无数,或无量。
【僧祇物】 僧祇译为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此大众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诃僧祇部的简称,华译为大众部。佛灭之后,在结集经典时,窟外的结集名大众部,窟内的结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诃僧祇律的简称,即大众部的律藏。
【僧宝】 三宝之一。见三宝条。
【僧宝果】 指断尽烦恼的阿罗汉。
【厌世】 厌恶世间而求出离。
【厌求】 厌苦求乐。
【尘】 指不净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尘妄】 不净叫做尘,不实叫做妄,尘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尘沙】 1.(喻)数量极多,如尘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见三惑条。
【尘相】 六尘之相。
【尘刹】 如微尘数的世界。刹华译即国土或世界。
【尘垢】 烦恼的通称。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尘道】 1.指秽土。2.依华严教之意,尘即微尘,于十方虚空界之每一微尘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尘道世界。
【尘劫】 尘点劫的简称。见尘点劫条。
【尘点劫】 1.指三千尘点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点,墨完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这是表显大通智胜佛出世迄今非常久远的比喻。2.指五百尘点劫,即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每经过一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便下一微尘,微尘尽了,而所经过的世界又全碎为微尘,再以每一微尘当作一劫来计算,这是表显释迦如来成佛迄今非常久远的比喻。
【境】 心所游履和攀缘的境界,如色为眼识所游履,叫做色境,法为意识所游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与智。所观之理叫做境;能观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观之境界,行是所修之闻思修三慧,果是所证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种般若之一。
【寿相】 我人四相之一。见四相条。
【寿命】 人的一期生命。
【寿者】 一期生命存在于世间。
【寿者相】 执一期生命的长短。此相一立,则不了知缘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祷,妄图长命,永为三有束缚,而不得解脱。
【实有】 实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诸法都是缘生的,无有实性,因而妄执它为实有。
【实我】 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实空】 一切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谓之实空。
【实性】 真如的别名。仁王经说:‘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
【实教】 见二教条。
【实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实智】 见二智条。
【实经】 指一乘的经典。
【实语】 真实的言语。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实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实相是无始以来佛佛相传的印玺,故名实相印,一切的小乘经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经则以此实相印印之。
【实相身】 诸佛三身之一。见三种身条。
【实相义】 诸法实相的深义。
【实相慧】 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
【实相观】 又名理观。见二观条。
【实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实相。法华说实相,华严说法界,实相与法界,同体异名。见实相条。
【实相法身】 华严宗所立五种法身之一。见五种法身条。
【实相经典】 宣说实相妙理的经典。
【实相念佛】 三种念佛之一,所谓实相者,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因这与万法虚假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实相无相】 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本体离诸一切之相,故说实相无相。
【实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见二般若条。
【实相无漏大海】 真如实相,离一切之妄染,故谓之无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谓之海,是不空真如。
【实相为物二身】 实相身和为物身。实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实报土】 实报无障碍土的简称。见四土条。
【实报寂光】 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见四土条。
【实际】 真实到极点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别名。
【实际理地】 真如无相的境界。
【实化二身】 实色身和化色身。见二色身条。
【实乘菩萨】 指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的菩萨。
【对治】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对法】 1.梵语阿毗达磨,华译为对法。对是对观对向之义,法是四谛涅槃之法,以无漏圣道的智慧去对观四谛的道理和对向于涅槃的果实,故称对法。2.三藏中之论藏,亦名对法。
【对法藏】 1.即论藏,为三藏之一。2.世亲菩萨所造的俱舍论,梵名阿毗达磨俱舍,华译为对法藏。
【慈】 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
【慈氏】 弥勒菩萨。
【慈光】 佛菩萨伟大慈悲的光辉。
【慈忍】 慈悲与忍辱。
【慈门】 佛菩萨的慈悲法门。
【慈尊】 慈氏菩萨,亦即弥勒菩萨。
【慈航】 渡人脱离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师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后人叫他做慈恩大师。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师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称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相宗、有宗等,唐时玄奘到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回来后住在慈恩寺,故号慈恩宗。见法相宗条。
【慈恩三观】 见三观条。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师将佛教分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犊子部等;二、有法无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无去来宗,指大众部等;四、现实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五、俗妄真实宗,指说出世部等;六、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等;七、胜义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龙树系;八、应理圆实宗,指华严法华等经及无著系。
【慈云】 宋杭州天竺灵山寺灵应尊者,名遵式,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于国清寺普贤像前烧一指,誓传天台之道。
【慈云忏主】 中国宋朝遵式法师,号慈云,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因而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慈悲】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观】 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之一。
【慈悲忏法】 释氏通鉴说: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后化为巨蛇,一夜入后宫通梦于帝,求为修功德使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忏罪,后得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帝毕生不复立后。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将获得十二种的利益,即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不丧、火不丧、在所得到、死升梵天。
【慈心三昧】 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惭】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耻自己罪过的精神作用。
【惭愧】 惭与愧。惭是对自己德学浅陋,常怀惭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恶受人讥评,生愧心而止恶。
【慢】 骄慢。
【慢见】 十种见之一。见十种见条。
【慢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慢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慢幢】 谓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耸一样。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悭贪】 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
【悭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悭法七报】 不肯向人说法或是不舍得把东西给人家的人,后世将得七种的恶报,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众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满业】 又名别报业,二业之一。
【满分戒】 具足戒的别名。
【满字教】 半满二教之一。见二教条。
【漏】 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业】 有漏的业因。
【漏质】 有漏的体质,即有烦恼垢染的身体。
【漏缚】 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漏尽】 断尽一切的烦恼。
【漏尽力】 十力之一。见十力条。
【漏尽明】 漏尽智证明的简称。见三明条。
【漏尽通】 漏尽智证通的简称。见六通条。
【漏尽智】 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
【漏尽智证明】 三明之一。见三明条。
【漏尽智证通】 六通之一。见六通条。
【漏尽比丘】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漏尽意解】 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
【漏尽无畏】 与漏尽无所畏同。
【漏尽无所畏】 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
【漏尽阿罗汉】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渐悟】 逐渐觉悟。见二悟条。
【渐教】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渐断】 逐渐的断除。
【渐次观】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相观。
【渐顿教】 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仪四教中,藏通别三教属渐教,圆教属顿教。
【琉璃】 一种青色的宝石,是七宝之一。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他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毗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疑见】 对真理怀著犹豫不决的见解,是十种见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见十使条。
【疑结】 九结之一。见九结条。
【疑盖】 五盖之一。见五盖条。
【疑城胎宫】 阿弥陀佛的净土的边埵,有一座以七宝所庄严的宫殿,凡是怀著怀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将来就胎生到这宫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间,不得听闻三宝之名。因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为是胎生的宫殿,所以叫做胎宫。
【尽形寿】 尽我们这一世的身形和寿命。
【尽未来际】 尽未来世的意思,亦即永恒之义。
【尽虚空界】 尽十方虚空以为界,虚空无界,故无穷尽。
【福分】 见二分条。
【福行】 见三行条。
【福因】 招感福报的业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号,因寺院是生长福德之地。
【福足】 见二足条。
【福智】 福德与智慧。佛菩萨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来作庄严。
【福业】 召感福报的业因。见三福业条。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萨的二种庄严。
【福田】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别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内证佛性无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离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庄严】 二种庄严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庄严佛果。
【种性】 各种的根性。
【种智】 一切种智的简称。见一切种智条。
【种识】 种子识的简称,是第八识的别名。
【种觉】 佛证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种子】 法相宗将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种子,说它好像植物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种子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
【种种界智力】 十力之一。
【种种胜解智力】 十力之一。
【称念】 称名念佛。
【称名】 称念佛的名号。
【称名正行】 见五正行条。
【称名杂行】 见五杂行条。
【精舍】 寺院的别名。
【精进】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进根】 五根之一。
【精进觉支】 见七觉分条。
【精进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进波罗蜜】 又名勤波罗蜜,见六波罗蜜条。
【维摩】 维摩诘的简称,华译为净名,净是清净无垢之义,名是声名远扬之义,相传是金粟如来的化身,自妙喜国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辅助释迦教化众生。
【维摩诘】 见维摩条。
【绮语】 说无礼义不正经的话,是十恶之一。
【缁素】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