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六节、确定所缘

2024-04-04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业处篇 第六节、确定所缘

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

业处,巴利语kamma??hna。kamma,古代依梵语karma音译成羯摩,巴利语为kamma,意为业,也即是工作、造作的意思。kamma??hna的?hna有几种意思,可以是理由、原因、道理,以及场所、地方、住处、状态等意思,在这里作场所、地方解。因此,kamma??hna直译为业处,意为工作的地方。什么的工作呢?心的工作!心在什么地方工作呢?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工作,鼻孔出口处这一带的呼吸就是我们心工作的地方。

一般上来说,业处也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法门。法门,巴利语dhammapariyya,即禅修的方法。

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业处有三种意思:

1、禅修方法通过专注呼吸藉以培育定力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业处。在此,业处即是修行的法门。

2、呼吸本身呼吸本身就是业处。因为心是取呼吸为工作的对象,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就是我们的业处。说到要专注业处就是指专注自己的呼吸。

3、鼻头一带区域当我们说在业处专注呼吸时,即是说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也可以叫做业处。

因此,业处有三种理解方法:第一种是指专注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二是指呼吸本身;第三是指呼吸进出的这一带区域。

当我们做好了身心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鼻头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不过,气息的入出口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觉知呼吸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左鼻端这边的呼吸会明显一点,那就在左鼻端这边,没关系,只要能够感知到呼吸就行;如果在右鼻端这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就在这边去觉知;有些人在整个鼻头一带都可以感觉到,没关系,都可以;有些人在人中这个地方,也就是嘴唇到鼻头中间这一段可以感知到呼吸,也没关系,很好;有些人在嘴唇上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都可以;有些人在整个鼻头的这一带区域都可以感知到呼吸,那也很好。因为每个人的气息强弱程度不同,或者每个人对气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处也好,在人中也好,只要能够感觉到呼吸,就在那里觉知呼吸。

有人认为没必要在接触点一带区域专注呼吸,他们说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要在鼻头接触点一带专注入出息呢?

《清净道论》中说:

?Phu??haphu??hokse pana sati ?hapetv bhventasseva bhvan sampajjati.?(Vm.1.223)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

在这里强调,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将正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区域来专注呼吸。

同时,《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Vm.1.227)

哪三法呢?

1、相;

2、入息;

3、出息。

这三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清净道论》接着解释:

比库将念置于鼻头(nsikagge)或口相(mukha- nimitte)而坐着,不作意来与去的入息,但不是不知来与去的入息,也了知精勤及完成努力,成就殊胜。(Vm.1.227)

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清净道论》又说到的:

?Thi ca pana satipahi samanngatena bhikkhun na te asssapasss aatra pakatiphu??hoks pariyesitabb.? (Vm.1.230)

另外,该具足了念与慧的比库,不应在自然触处之外去寻求其入出息。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的正确方法是:不应离开鼻头接触点一带区域去觉知入出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每位禅修者都必须清楚的,那就是只应专注呼吸本身!

呼吸本身不就是呼吸嘛,为什么还需要强调呢?在这里可以做个试验。如果我们尝试去分析呼吸的话,将能够发现呼吸里面有很多法。举个例子来说,假如现在让你去注意吸气时的凉,可不可以?可以的!你将能发现鼻头或人中这一带有凉凉的感觉。假如让你去留意呼气是暖的,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同样的道理,去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畅、推动等都是可以的。

在呼吸里面有很多法(现象),这些法我们可以用四大来分析。假如禅修者注意自己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等,那么他是在注意地大,而不是在注意呼吸。为什么?因为软、滑、轻是地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流畅、流动,那么他是在注意水大,因为流动是水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冷、暖,那么他是在注意火大,因为热、冷是火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推动、支持、力度,那么他是在注意风大,因为推动、支持是风大的特相。这些都不是呼吸本身!

据说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把呼吸从鼻头经过喉咙,再经过心脏,一直引进丹田或引进肚脐,又从这里再引出来,他其实是在注意气息的流动。《清净道论》在讲到随逐时提及,并不是说鼻端是初,心脏是中,肚脐是后,随息不是这样的随,而是只让心念在鼻头接触点一带随着呼吸,这才称为随逐。假如跟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出到体外,这时水大的流动相会变得明显,那就成了注意水大。

因此,呼吸里面有很多法,如果要分析呼吸的话,可以分析出它的软、滑、轻、流动、热、冷、推动等,然而,这些只是呼吸里面所具备的四大的特相而已,都不是呼吸本身。在修习入出息念时,我们不应当去注意四大的这些特相,只应当觉知呼吸本身就行。

那么,我们把心放在人中一带,借助皮肤的感觉来修习入出息念可不可以?不可以!假如专注这里感觉的话,那专注的是触所缘。因为皮肤属于身根,身根的所缘是触所缘。触所缘有三种:第一种是地界;第二种是火界;第三种是风界。

我们的身体可以感受到坚硬、柔软,同时,粗糙、细滑、重量、轻盈等都是地界的特相,它们属于触所缘,是通过身体来感觉的。身体所触知的是触所缘。

现在天气很热,我们的身体能够感觉到热。如果把手伸进水里面会感觉到凉。因此,身体可以感觉到冷和热,冷和热是火界,也属于触所缘。

如果有人拍了你一下,或者不小心撞到桌子,你会感觉到撞击,这是风界,因为撞击、推动属于风大。

所以,我们的身体可以触知三种所缘:地、火、风。假如我们在人中这里觉知暖、冷、麻、轻柔等,那只是在练习这里皮肤的感觉,而不是在修习入出息念。虽然说修习入出息念很简单,只需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但是因为呼吸里面有太多的法,一不小心就会走弯路、找错对象。所以,在此就采用阿毗达摩的分析法来解释。

入出息念,顾名思义即是将正念安住于呼吸。那么,呼吸属于什么呢?呼吸属于法所缘。它不是颜色所缘,不是声音所缘,不是香(气味)所缘,不是味所缘,也不是触所缘,它是法所缘。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概念法(paatti,施设法,假名),概念法只属于法所缘。呼吸不是眼门的所缘,不是用眼睛去看呼吸,不是用耳朵听呼吸,不是用鼻子嗅呼吸,不是用舌头尝呼吸,也不是用身体触知呼吸,而是用我们的心去觉知呼吸。为什么呢?因为意门所对应的所缘是法所缘。概念法属于法所缘,而呼吸是概念法,它只是意门的所缘。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用心去觉知呼吸,就是这样的意思。

有一种错误的方法是叫大家看呼吸,用眼睛去看呼吸,或所谓的眼观鼻,鼻观心。由于鼻子离眼睛很近,使人往往不自觉地会用眼睛去看呼吸。假如禅修者在看呼吸的时候叫他张开眼睛,他的眼睛就会像斗鸡眼(对眼)一样,是不是?看呼吸是坏习惯!看久了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鼻梁发紧、眉头酸胀、额头绷紧、头部僵硬等等。因此,不要用脑去想呼吸,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应用心去觉知呼吸。

当我们能够正确地辨识入出息念的所缘之后,就只是专注在呼吸本身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自然的,我们也应当用很自然的心去觉知很自然的呼吸,不要造作、不要想象。呼吸是怎么样的相状,我们就怎么样去觉知它。

只应当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尝试去改变它。如果呼吸很柔和、很缓慢,甚至有时发现很难觉察到呼吸,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改变呼吸,不要刻意用深呼吸让它变得明显。同样的,有一些禅修者刚坐下来的时候,感觉呼吸比较急促,他想控制呼吸,拉长呼吸,甚至憋气,憋得脸红耳赤。实在没必要!不要改变呼吸!请记得:呼吸要自然,因为呼吸自然,我们的心才能自然,才能如实地觉知呼吸。

因此,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不要去造作呼吸,我们的心应顺其自然,呼吸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去觉知。而且,我们必须得承认这样的事实,即每个人的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呼吸会急促点,有的人呼吸会绵长点;有的人左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右鼻孔呼吸明显;有的人今天在这边呼吸明显,明天那边明显;有的人今天呼吸的感觉明显,而明天又不明显虽然同样是呼吸,但是每个人的都不尽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也不尽相同,这些跟生理状况等有关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尝试去改变呼吸,只是知道呼吸就可以。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心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只应在鼻端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

应当如何在鼻头这一带觉知呼吸呢?对此,《清净道论》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守门人的譬喻。

一个守门人在看守着城门,他的职责是检查到达城门的人。已经进到城里的人不是他的职责,已经走出城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职责,他的职责只是守好岗位,检查经过城门的每一个人。同样的,当我们专注呼吸的时候,只是觉知经过鼻头或者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够了。吸进体内的呼吸不是我们的责任,呼出体外的气息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只是在这个区域上的呼吸。

还有另外一个是锯木的譬喻。犹如有一个人在锯木头,假如他去留意锯子从一端到另外一端的话,那么,他的头将一直在不断地摇,可能摇不了多久就晕倒了。他应当只是注意触到木头那一段的锯子,不断地拉锯,就可以轻松、省事地把木头锯断。

觉知呼吸也是这样,不用跟随着呼吸进出。呼吸是动的,好像锯子;接触点一带是静的,比喻是木头。锯木时没必要注意锯子的来回,只是注意跟木头接触那一段的锯子。同样的,我们专注呼吸也是,只要在人中接触点这一带区域去觉知呼吸就够了。

《清净道论》还举了个荡秋千的譬喻。一个跛脚的人与妻子玩秋千,他推动秋千之后,只需坐在秋千的柱子下。他没必要从这头推到那头,再从那头推到这头。因此,我们要用这些譬喻里面所阐明的道理,来觉知鼻头一带的呼吸。

同时,也要留意别做愚蠢的看门人!有一则笑话讲到:有个财主雇了个佣人,说:我今天要出门去,你要好好地把门看好。是的,主人!佣人满口答应。财主放心地走了。等财主离开不久,外面来了个戏班、马戏团,在门外锣鼓喧天,围了一大群观众。佣人心里痒痒的很想去观看,但是他想着主人叮嘱,不能去看呀,主人吩咐我要看好门。然而,他灵机一动:哎呀!主人叫我看门,我把门拆了背着去看不就行了嘛。他很高兴地照做了,结果小偷就把财主的家洗劫一空。财主回来之后,愤怒地责备佣人:我叫你看门,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看门?!佣人说:主人,我确实依照您的话去做了。看,我把门都看好了,这门不是还好好的!

不要做这种愚蠢的看门人!我们强调:觉知这一带的呼吸。但是却有些人会自作聪明地去注意这一带皮肤的触觉,这就像那个佣人一样。在《如实知见》、《智慧之光》等帕奥禅师的著述中,强调的是触点上的气息。接触点是定语,气息才是主语!

还有一点也必须注意:当禅修者的定力提升之后,甚至在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的时候,身心很容易会产生舒服、愉悦、轻安的感觉,而且那种感受是很殊胜的。如果他的心被这些殊胜的感受吸引住,去注意这些觉受,那么他就偏离了自己的禅修业处。须知注意觉受是不可能证入禅那的!因为感受属于五蕴中的受蕴,是究竟法,不是概念法。因此,在修习止业处的时候要记得:无论任何阶段都不要去注意觉受!

有一些人(主要是华人)在禅修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觉所谓气冲顶门或者气聚胸口等,更有一小撮人喜欢在禅修时糅合诸如气功、气脉、导气、采气、气场之类的。什么是气?在哪一部经典中看到佛陀曾教导气?!所谓的气是中医和道教的观念,跟佛陀的教法没有瓜葛!禅修时感到头胀、胸闷等,多数是由心生色法的四大不调所引起,这跟心理、心态、姿势或健康等有关,并非所谓的气。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一节、戒与止观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学处篇 第七节、十戒释义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学处篇 第七节、十戒释义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你真的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你真的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福建三明市确定两处佛教寺院为对台交流重点寺院 福建三明市确定两处佛教寺院为对台交流重点寺院

达真堪布:怎样确定哪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达真堪布:怎样确定哪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六节 在解脱之道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轻松可言。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六节 在解脱之道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轻松可言。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

海涛法师:要如何确定,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 海涛法师:要如何确定,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到极乐世界?

断除对三界法的一切贪爱--《瑜伽师地论》所说六种不净观的所缘法 断除对三界法的一切贪爱--《瑜伽师地论》所说六种不净观的所缘法

为亡者助念,怎样确定亡者生到哪里 为亡者助念,怎样确定亡者生到哪里

第五章 第六节 大乘不应分宗派 第五章 第六节 大乘不应分宗派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六节 回应杨仁山居士之阐教声明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六节 回应杨仁山居士之阐教声明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第二章 第六节 《律藏》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第一章 第六节 《别译杂阿含经》

第六节 断尽一念无明不能出三界吗? 第六节 断尽一念无明不能出三界吗?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程叔彪居士:无门直指 第六节 真心妄心

性广法师:结期精进之禅观所缘──安般念、四界分别与无量三昧 性广法师:结期精进之禅观所缘──安般念、四界分别与无量三昧

净空法师:信佛念佛的目标没有确定,你是盲修瞎练。

妻子团你们确定是素食者?

竟在齐秦面前唱齐豫的歌,齐秦一听就坐直了确定不是女孩唱的

容通法师: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容通法师:失念者,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月悟法师: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月悟法师:净土宗历代祖师之确定

炎炎夏日,你确定不要来一份这样的蔬菜粥吗?

净视频:念佛虽简单,往生很确定

济群法师:从选择到确定 济群法师:从选择到确定

做好家庭小读 为修学创造善所缘 做好家庭小读 为修学创造善所缘

身安善所缘 身安善所缘

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 确定我们该确定的,淡化我们该淡化的

如何确定亡者的往生去处

老修行 脾气大!确定这不是在说你吗? 老修行 脾气大!确定这不是在说你吗?

要时常思维空性,确定无我观 要时常思维空性,确定无我观

我听了很多上师的法,怎样确定哪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呢? 我听了很多上师的法,怎样确定哪位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呢?

舍利子是宗教财产 确定文物不能改变归属 舍利子是宗教财产 确定文物不能改变归属

如果确定怀上畸形胎儿还要不要生下来? 如果确定怀上畸形胎儿还要不要生下来?

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圣严法师《运用所缘 精进奉献》

大安法师答:我如何才能确定感应上阿弥陀佛的慈悲光寿?

慧律法师答:为亡者助念,怎样确定亡者往生到哪里?

印光法师答:净土法门有口传心授之事吗?莲宗祖师是如何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