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上海阿波罗大厦工作的刘先生来说,新天地的星巴克咖啡是他与朋友约会最喜欢去的地方。“傍晚时去新天地最惬意,那里不仅可以喝咖啡,还可以逛精品屋,去健身房,喝酒聊天。新天地可以说是上海人的休闲中心。”
记者在新天地一带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休闲娱乐场所竟然很多是台湾人开的。比如“仙踪林”红茶坊、“上海本色”精品屋、“百草传奇”餐饮、“圣大保罗”健身房、“星巴克”咖啡等。
近年来,以仙踪林、汤臣高尔夫、自然美等为代表的台湾休闲娱乐业在大陆的大中城市逐渐流行开来。台湾人开的休闲娱乐中心已成为上海年轻人休闲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仙踪林打造超级连锁品牌
在中国大陆的特许经营领域,活跃着来自海峡彼岸的特许连锁商家。仙踪林、永和豆浆、德克士、好又多等连锁品牌,已经成为大陆都市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仙踪林泡沫红茶坊就是登陆海峡西岸最为成功的台湾连锁企业之一。
1996年,“仙踪林”泡沫红茶坊率先登陆上海,并把上海作为拓展大陆市场的基地。经过7年的发展,上海“仙踪林”已经成为“仙踪林”市场运作最为成功的分公司。
“幸运的是我们进入(大陆市场)的时间点选得比较好。96年我们来的时候上海是个大工地,每个人都想发挥一番,同时消费力和消费意识也正在培养。我们的成功是(在于)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贯穿我们的理念,同时宣传也做得比较好。”仙踪林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方绪军说。
仙踪林上海分公司位于卢湾区太仓路200号的医药大厦19楼,四周便是上海最为繁华的淮海路商业区。当记者问道台湾的特许连锁商家为何纷纷涌入大陆时,方绪军指出窗外的一片繁华说:“台湾目前的连锁企业创造产值巨大,但是内需市场规模太小,无法发展自有品牌;中国大陆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拥有了大陆的市场,不光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有很多机会发展出国际品牌。”
从事特许经营,最重要的是选择店址,一个好的店址就意味着一个成功的开始。1996年,“仙踪林”进入上海市场的第一个分店就选在复旦大学旁边的五角场。对此,方绪军解释道:“选择区域、选择店址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复旦大学有许多学生,他们在学校时其实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还正在培育期。他们在成长,仙踪林也在成长。他们走向社会后对仙踪林自然而然就容易接受。”
之后,仙踪林又在上海最贵的的黃金地段淮海路上设立分店,尽管200平方米店面的月租达到了20万人民币,但营业额最增长最快,为“仙踪林”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截止目前,“仙踪林”在上海的繁荣地段淮海中路、福州路、四川北路、西藏南路等地设立了56个分店,几乎占“仙踪林”全球分店总数的一半。作为集自然、休闲和茶文化为一体的多元人文空间,仙踪林已经成为上海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最喜欢去的休闲去处之一。
当然,“仙踪林”在拓展上海市场时也遇到了同业的挑战。2000年,全上海的泡沫紅茶店一度开到了六七百家之多,价格也从一杯20元一路杀到15元、10元,但是“仙踪林”并不为之所动。“我们要保证一流的服务品质和品牌”,方绪军说。“一个优秀的特许体系,在发展加盟店时必须坚持自己的理念,要有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方绪军认为,仙踪林卖的不只是一杯紅茶,而是一个品牌、环境和服务”,要走“精致化”的经营道路。
“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这里的服务流程也趋向于国际消费习惯。因此,我们的卖场线条、空间取向更简洁,我们的大厅里有大树、秋千、各种图形、雕塑,规划比较高级。同时我们开店主要集中在办公区和商业区。现在很多上海人把仙踪林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并不是特意来这里,而是抱着一种休闲心态,谈事情很要轻松,没有压力,这也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作为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连锁商家之一,“仙踪林”的目标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而结合大陆的巨大市场,才能创造出名副其实的国际连锁品牌。方绪军总经理透露,“仙踪林”打算把全球总部从香港搬到上海。
“大陆的市场对于仙踪林来说是一个主要战略目标,不久前我们还和北京华联结成了策略性联盟,因此这里需要服务的资源比较多。另外我们的采购90%在大陆,反过来支援香港总部。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计划最迟明年把总部搬到上海。”
神韵重现百乐门
“百乐门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上海的历史,我想恢复70年前的百乐门,但我会把它做得更豪华、更现代、更人性化。”益世国际集团董事长赵世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具有传奇色彩的百乐门,初建于1932年,气势恢弘的阿泰克建筑曾经光艳无比,百乐门也成为了当时上海十里洋场的代名词。1949年后,百乐门被改成电影院,昔日歌舞昇平的景象只存在于泛黄的老照片中。
今年1月19号,以“百乐门”为品牌的上海益世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正式开张,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重新焕出了夺目的光彩。
益世集团董事长赵世崇介绍说,去年百乐门被列为上海重新改造的历史建筑物。为了让百乐门重现生机,静安区政府允许外资进入百乐门的改造。由上海温莎堡海霸王集团与上海大都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上海益世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战胜了众多对手,取得了“百乐门”的名号,投资2500元对百乐门进行恢复性改建。
“因为我在上海的时间比较长,我了解上海,也知道百乐门要怎么样去恢复,怎么样去经营,所以得到静安区政府的支持,我也顺利的拿到了百乐门。”
赵世崇先生今年56岁,毕业于台湾商业专科学校,82年涉足文化娱乐业,90年代初登陆上海发展,并创办了上海蓝带娱乐有限公司、上海温莎堡海霸王餐饮娱乐有限公司等产业。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要投资重建百乐门时,赵世崇把它归结为一种上海情结。
“百乐门在70年前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娱乐场所,号称是‘远东第一乐府’。我在小时候就知道它。今天我到了上海看到了百乐门,可是十年来的百乐门一直都是经营电影院,没有70年前那种风华。我就跟区政府协商,能不能把百乐门一块我总体的拿下来,重新规划,恢复原来的百乐门。”
为了恢复百乐门往日风貌,经营者听取了有关文物专家、建筑专家的建议,根据百乐门内部及舞台原状的照片进行设计与装修。新百乐门共分为4个楼层:二楼是音乐西餐厅,能够容纳300多人同时就餐,“金色”是这里的主旋律;三楼是酒吧,梦幻般的灯光,铺设着的红色玫瑰花图案的地板,浪漫的爵士音乐,让人陶醉;四楼是装饰一新的大舞厅,光滑如镜的弹簧舞池,绚丽奢华的原木酒架,溢光流彩的射灯,翩翩起舞的舞者,重现着百乐门从前的繁华和梦想。
赵世崇介绍说,百乐门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新百乐门不仅仅是追求外观和格调上的形似,而更注重对历史渊源和人文底蕴的神似,着力体现都市海派文化色彩,丰富上海人的文化生活。
“目前上海的交谊舞比较少,我借助百乐门这个名气发挥它70年前的辉煌,能够把这个行业再带进,把它重新炒热。我们会定期的举办交谊舞比赛,餐厅的部分我们也推出各色各样的中西菜系,不断地换新。”
据了解,新百乐门围绕“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的建设目标,在静安寺一带将与陆续登场的城市航站楼、九百城市广场及越洋大厦等商业新贵相得益彰。赵世崇说,重现百乐门的风采,将有利于形成上海国际大都市繁荣、时尚和文明的全新氛围。
别样风情“枣子树”
上海“新天地”附近有一家名叫“枣子树”的素食馆,听说这里的环境清雅独特,餐馆的主人富有爱心,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记者慕名前来拜访。令人惊奇的是,“枣子树”门前真的种着一排枣树,清翠的树枝与餐馆明净的落地窗相互掩映,在繁华的淮海路一带显露出一种别样的风格与情调。
“枣子树”的女主人曾芳莹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工商学硕士班,1994年和丈夫一起来到上海定居。在谈到开这家素食馆的初衷时,曾芳莹说:“我与我先生吃素已经三年了,在上海开家素食馆是希望让他们享受到素食的好处,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让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富有爱心。”
曾芳莹的先生宋渊博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物理系,1993年随台湾信义房地产到上海发展。在上海期间,宋渊博的母亲被查出得了肺癌。于是宋氏夫妇便到庙里烧香还愿,许诺吃素来祈求母亲康复。不料两人觉得吃素的感觉不错,而且上海喜欢素食的人也不少,2001年,他们便开了这家“枣子树”素食馆,前一段时间,他们又在台商比较集中的地区――上海古北区开了一家“枣子树”分店。
“枣子树”是“早吃素”的谐音,曾芳莹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她的素食理念。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她将“枣子树”布置得简洁、明亮-―小方桌,竹椅子,明净的落地玻璃,清新柔和的色调,墙壁上还挂着各种艺术作品。
“枣子树让人的感觉是这里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它跳脱了传统素食馆的思维。人们往往把素餐与佛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其实枣子树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休闲地,平易近人。我们从音乐的选择到台面的布置都是为了让客人感到轻松,另外,我们还采取的西式的格局。”
“枣子树”素食馆经营面积360平方米,有100多个座位。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里的生意非常好,顾客以年轻人居多,甚至还有几个“老外”。到下午6点钟的时候,座位已经爆满。当记者问到“枣子树”为什么受到人们的青睐?曾女士为我们做了专业的分析:
“首先是因为吃素有利于健康,素食胆固醇、热量含量低,可以美容养颜,不会引起发胖,现代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对素食尤其青睐;枣子树由于本身的特色,被赋予了时尚的色彩,这样也吸引了不少群众;第三是上海市有不少素食主义者,他们来到枣子树能够吃到美味的素菜。还有些客人来这里是因为认同这里的生活化、轻松的环境。”
在具体经营上,她提出了“无烟、无酒、无蛋、无肉;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理念。据了解,“枣子树”的原材料都是绿色农产品,包括纯净水、有机茶和绿色无污染蔬菜,同时在烹调过程中不加味精。曾女士还介绍说,“枣子树”现在不仅仅是一个餐饮的概念,现在新天地一带的白领人士都喜欢来这里休闲、聊天,进行商务洽谈。
尽管是从事经营的台商,曾芳莹夫妇非常重视社会公益事业。"枣子树"每月都提供10桌约百人左右的免费餐饮招待一些社会特殊群体,一年间,"枣子树"先后接待过消防队员、学校老师、聋哑人、以及卢湾区的孤儿等,另外还设立了“枣子树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每月资助2~3位当地的贫困学生。
曾芳莹夫妇在上海定居已经八年,他们还有一个五岁半的女儿。在问到对上海的印象时,她笑着说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上海了:“我喜欢上海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我从小喜欢看从明初到抗战时期的小说,其中上海就拥有不少作家,比如张爱玲,我对上海有一种历史的感情。另外,既然我来到上海工作生活,我就应该就学着去爱这里,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你。现在我们把双方的父母都接过来了。”
“上海本色”—把上海的美丽留住
在上海新天地的弄堂里徜徉,“上海本色”精品屋的确吸引人的眼球。透明的橱窗,炫目的色彩,精致的工艺品,让人流连忘返。在精品屋门口的左侧,是一帧潇洒的中国书法作品,透露出主人开店的用意:把上海的美丽留住,并把这美丽给游人带走。
精品屋的主人是来自台北的郭承丰、王小虎夫妇俩。“我们做广告的就是做形象,‘上海本色’当时选择设在新天地,因为这里是上海一个窗口。我们希望能由一些旅游纪念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风貌包装起来,让国际的观光客把新上海的美丽形象带回去,宣传给全世界。”
郭承丰夫妇是台湾广告界的名宿,有着29年的从业经验,他们创办的华威格瑞广告公司在岛内同行名列前六位。1992年,郭氏夫妇来到上海发展业务,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朝气蓬勃的城市。他们于是把台北的公司委托给朋友,自己在上海创办了休闲、文化、餐饮等新的事业。去年5月4日,他们在新天地设立了“上海本色”精品屋,专卖代表新上海人文特色的纪念品。郭承丰告诉记者:“这里的旅游品集中了台湾、香港、上海本地和一些国际华人艺术家的创意,所有的商品,没有一件是模仿的,每一件都是原作。”
“上海本色”的总体风格是绚烂、精致、富有创意,既有现代艺术的奔放,又透出传统文化的气息。因此,精品屋选用色彩绚丽的鹦鹉、白玉兰和美女作为整个房屋和艺术品的图案。“上海本色的地板,可能是全上海最漂亮的。”郭承丰先生不无自豪地说,“白玉兰是上海的一种图腾,但它不一定是白色。门口的这块地板缀满了彩色的白玉兰,我觉得上海就如同这些花一样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我们选择了鹦鹉作为标志。鹦鹉与上海的都会形象不谋而合:鸟代表起飞的城市,用鹦鹉自然天成的色彩,构成一件城市的外衣。”
店里许多艺术品都是郭承丰夫妇亲手设计的,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精巧的现代艺术风格,而且透出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比如卖得最好的十二生肖瓷片画、瓷杯等,上面的十二生肖图案就是出于郭承丰先生之手。这些图案是用中国书法来表现的,构思独特,充满动感,色彩奔放。他说,他要表达的是一种简单的新图腾,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传统的东西。
新天地的来客非常多,光顾“上海本色”的不仅有上海居民,更多的是来上海旅游的港台和外籍人士,他们很容易认同这些精品就是"上海的本色"。女主人王小虎说:“几年前来到中国,外国游客可能带回去一件熊猫T恤,或者景泰蓝,但是10年后再带回欧洲、美国的时候,他就会考虑带回一个新的形象。”
“上海本色”杨总经理告诉记者,买主绝大部分是来新天地游览的海外人士和白领阶层。他们喜欢“上海本色”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有一定的购买力和欣赏品位,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在乎花80元买一只水杯,140元买条手机链,200元买一件T恤、460元买一张生肖瓷片画,甚至花1000多元钱买一幅字画。
郭承丰酷爱文化艺术,也是“爱与和平”的倡导者。今年10月,郭先生创办的上海“爱与和平”馆文艺沙龙即将落成,“爱与和平”海报展是开幕的第一项活动,届时将有台湾、香港、上海的艺术家们共襄盛举。他说,这是他一生的梦想。郭承丰在创办的《新观念》杂志中写道:“倘若蒙娜丽莎能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留下永远的微笑,我也希望因为‘爱与和平’海报展其中有件感人的作品,能为海峡两岸留下永远‘爱与和平’推动的力量和见证。”
更新于:10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