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导读

2023-12-28 净界法师

第1讲第2讲第3讲第4讲第5讲第6讲第7讲第8讲第9讲第10讲 

第1讲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学人这一堂课要跟大家介绍这个已经存在法界当中,而且长时间被我们所忽略的弥陀的四十八种功德。为什么要研究弥陀四十八种功德呢?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蕅益大师说,一个人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基本上是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两种的力量:第一种是心灵的力量,第二种是佛陀的力量。这当中有三种差别的情况:

第一种人是完全偏重心灵的力量。也就是说,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主要是内观的,所谓的观照真如,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妄想,把内在真如的力量开展出来,破除心中的烦恼。

这种情况,古德给它一个评论,说是入道多辛苦。也就是说,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他身业不礼拜佛陀,口业也不赞叹佛陀,意业当然也不观想佛陀,他完全拒绝外在的法界存在的那些功德力,完全凭着自己心灵的力量来面对自己无始的业力。当然,他的过程是非常的辛苦,所以叫入道多辛苦。

第二种人修学是完全依靠佛陀的力量。这种当然也有过失,因为你老是心外求法,到最后的结果,事倍而功半。因为你心中的烦恼不能调伏,心中的妄想不能消灭,对于感应道交产生了一定的遮障。

第三种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真正的念佛人应该是自他不二的。你自己产生一种心灵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同时凭借忆念佛陀的力量实现感应道交,帮你消除无始的业障。这个业力的力量是不可以忽略的。

所以,心灵的力量来破除烦恼,佛陀的力量帮助消除业障,这样的自他不二是最圆满的方式。

蕅益大师说,在自他不二当中,有一句话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虽然我们心灵观一切法空,安住了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不妨碍你具足庄严,你还是忆念弥陀的功德,祈求佛力的加被;虽然祈求佛力的加被,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又不障碍你内心的真空的理性。所以, 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所谓的禅净双修是我们在末法时代最适合的修行方式。

当然,关键点就是说,你必须要很正确地知道阿弥陀佛的本愿有哪些, 否则你不能产生正确的忆念。所以我们这一堂课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很正确地知道阿弥陀佛这个佛号背后有哪些力量在支持。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到底启动了哪些力量,这个你要很清楚。

修行最可怕的障碍就是愚痴。因为愚痴,你就没办法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在念佛之前,你应该要很正确地了解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力量。就是,它背后有四十八种力量,你应该正确地了解这四十八种功德的相貌。

第二个,你要如何把这四十八种功德力转成你自己的力量,转他成自。佛陀的功德跟阿罗汉不同,佛陀的功德是可以他受用的,阿罗汉的功德是不能他受用的。

就是说,我们今天既要了解阿弥陀佛,又要好好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力量。那么这有什么方法?我们这堂课就探讨这两个主题。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为了说明这两个主题,我们有三大科:

第一个,前言,先做一个应有的认识。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弥陀本愿的缘起;第二个,净土法门的特色。我们先讲这个缘起。

在佛教当中,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缘所生的,不像外道。你看外道的教主,他功德的生起是没有理由的。他为什么有这种能力?没有理由!佛法里面,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仗缘而生的。佛教的基本观念,是认为事出必有因。那么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背景生起的?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他在什么情况产生这样的本愿。

第二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的大乘的教理, 净土法门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有哪些不共于其他圣道的地方?这个我们应该清楚。

这个就是前言,有两大重点:第一个讲到缘起,第二个讲到特色。

第二段是正文,就是四十八愿的整个内涵介绍。我们分两段:第一个, 总标核心五愿;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

我们的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他说,你要研究四十八愿,首先你要了解它的核心的思想,有五个愿。这五个愿就好像树的树干一样,这个树干你清楚了,那么其他的四十三个愿,就像枝叶花果一样,就容易清楚了。所以,我们就根据善导大师的开导,从这样的方向,先了解根本、再了解枝末。这样你就容易清楚整个四十八愿的架构是什么样。

第三是结劝。结劝有两段:

第一个,总结法要。这个地方等于是从理论上来说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这么多的功德,那么到底我们怎么去启发它?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当然是因为有关系我们才学习的。那么阿弥陀佛创造了这四十八种功德,我们透过什么样的方便力才能把它转成内心的功德?

第二个,结示劝修。把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要怎么样交互作用,做一个总结。

甲一、前言 分二:乙一、弥陀佛本愿之缘起;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乙一、弥陀本愿缘起丙一、亲近诸佛;丙二、闻法修学;丙三、立定誓愿;丙四、请佛证明;丙五、思惟摄取我们第一段介绍弥陀本愿的缘起,就是阿弥陀佛的殊胜本愿功德力生起的时空背景有哪些。这以下我们根据《无量寿经》,把它分成五段来说明。

丙一、亲近诸佛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如此诸佛,皆悉已过。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个地方讲到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的一个过程。在修学佛法的整个因缘当中,亲近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有方便力,他能够帮助我们破恶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识当中,当然最殊胜的就是佛陀。法藏比丘在发愿之前,其实是亲近了很多的佛陀。这个地方古德是分成两段:第一段是说明他一个久远的因缘,第二段是说明他亲近的因缘。他比较远跟比较近的因缘。

我们先看远的因缘。

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当中,有一尊佛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佛陀为什么出世呢?这以下说明佛陀出世的目的,说是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度。佛陀的出世并不是显现他自己的神通、显现自己的功德,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的。

佛陀是用什么方便来教化众生呢?是用教化跟度脱两种的方便。

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佛陀施以善巧的教化。如果你善根没有成熟,一个初学者来到僧团,跟你讲道理也没有用,干什么?拜佛去!拜佛,嘴巴赞叹佛陀,内心观想佛陀,我们早晚课就是这样。为什么做早晚课呢?早晚课都是在赞叹佛陀、赞叹法、赞叹僧。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呢?栽培善根,让你这一个明了的心跟三宝关系慢慢地密切、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个木材,先把它烘干,总有一天,这个圣道的火就可以把它点燃。所以,对于善根没有成熟的众生,佛陀是施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化他。

那么等到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开始所谓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讲道理给他听来度脱他,使令他善根成熟乃至于脱落。这个是佛陀度众生的方便。等到众生的善根成熟了,皆令得道,心中产生光明。这个时候佛陀大事已办,乃取灭度,再进入到涅槃的因缘当中。

当然,这不是一尊佛,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有如来名曰月光,乃至于栴檀香,如此在经典当中列出了五十三尊佛。这都是过去的佛。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法藏比丘在正式发菩提心之前,已经亲近了五十三尊佛。每天在那个地方拜佛、念佛,就在跟三宝不断地净法熏习当中已经栽培了善根。这个地方讲到久远的因缘,他过去的因缘。

下一段就讲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对他影响特别大,也可以说他善根成熟了。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经过这五十三尊佛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后,到了第五十四尊佛世自在王佛。这个佛陀有十种的通号。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这五个通号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偏重到利他的功德。这十种通号,我们讲其中两个。

第一个,明行足。佛陀的内心有两种功德是具足的:一个是明,一个是行。佛陀的内心当中要活动的时候,是先产生光明再活动的,他是有智慧判断,谋定而后动。这一点跟我们不太一样。你看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随情绪而动、随妄想而动,心随妄转。这个明就是说,佛陀在行动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来引导的,这个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这个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资粮。佛陀的内心当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作佛,明行足。

我们解释第二个,善逝。这个是介绍佛陀的死亡的相貌。我们凡夫的死亡是进入一种闷绝,安住在一种颠倒的昏昧当中,在这当中由我们业力的引导去三界投胎了,所以我们是在颠倒妄想当中进入死亡。佛陀的死亡,他的内心是怎么个相貌呢?《大智度论》上说是于诸三昧、无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要败坏、要死亡的时候,他进入到一种三昧,进入到一种智慧当中,然后慢慢地消逝过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作善逝,在三昧智慧当中慢慢地消逝。

这个是佛陀的十种通号。

这一段经文讲到了过去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一段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说,为什么在法藏比丘发愿之前要列出诸佛的出世呢?这当中有一层深意,就说明了大乘的根本思想,讲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

你看我们佛教跟外道的差别,外道的教主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跟他说, 你有一天要变成上帝,不可能!那么佛教呢?它的根本思想是建立在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种平等性。而这样的一种清净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具足广大的力量。

在美国有两个法师,一个叫恒朝法师,一个叫恒实法师。诸位有人听过了。他出家以后就拜佛。他不是在房间拜,他在外面拜佛,朝山,三步一拜,感动了很多美国人。很多美国人就去访问他: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在大太阳之下顶礼呢?问他勇气哪里来。这两位法师就说,当你心灵当中那个本觉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你会跟我一样,坚定地往佛陀的方向走过去。当你的觉性被启发的时候,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妄想打得很多,烦恼很重,这都不是重点,这个是生灭心,因为你的主人还没有被启发。现在我们不是说贼很多,其实这个贼很多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主人翁还没有醒过来,这才是重点。

从大乘的角度是认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这个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佛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世呢?你看,锭光如来往生以后,接着光远如来、月光如来、栴檀香如来会有一个一个佛出世。为什么佛教当中的佛会不断地出现呢?因为我们的觉性总有一天会被启发出来,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妄想的力量能够抗拒这个本觉的力量,没有一个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当中永远不会断绝,会不断地出世下去。诸佛的相续出世有这么一层道理。

当然,这个地方也说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谓的大乘的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丙二、闻法修学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我们前面讲到法身常住,是我们所谓的一个本觉的性德。这个性德当然要仗缘而生,那么我们看他是什么因缘发起菩提心。

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听佛说法,心怀悦豫。他在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当然这个地方说的法是大乘的微妙法门,不是讲小乘。他听了以后,内心非常的悦豫,非常的欢喜。一个人听法会产生欢喜,表示他明白这个道理。他从我空、法空当中观察他的内心,得到一个很真实的觉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表示无量的波罗蜜是可以成就的,就表示这个意思。所以,什么叫清净呢?清净就是说,断恶、修善乃至于度众生,乃至于成佛,是有可能的。所以,因为这样的一种信解而发了无上菩提心。

这个无上菩提心,简单地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开出来,智者大师说,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对这个四弘誓愿的解读有两种,因人而异。

有一种菩提心是属于智增上的菩提心。智增上的菩提心是怎么念呢?他是先成就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才有所谓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然后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智增上的菩萨在缘这个法界的时候,他是缘佛道甚深的佛道而发心。你要成佛,你怎么办呢?你必须断烦恼、学法门、度众生,他是以上求佛道来带动下化众生。一般来说,从这样的发心,这种人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这个是智增上菩萨,这种人大部分也容易往生净土。

第二种,他在发四弘誓愿的时候,是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缘的是众生法界的苦。那么为了度众生怎么办呢?他只好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

所以,菩提心有悲、智两种的差别。

总而言之,法藏比丘听闻佛法、觉悟了真理,就从真理的启动,发自内心地要上求下化。这个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因缘。

第二个,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国家,也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作法藏。在古时候,出家的名号跟在家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法藏。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个是讲到他出家以后的修学的相貌。高才勇哲指的是他外在的道行,就是他有高超的智慧,有精进的修学的力量。与世超异是说明他内在的道心,内心当中真实不为名利,一心一意地追求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其实,我们看一个人的缘起,就知道这个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诸法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我们一般的菩提心有两种:

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就是说,他当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是依事缘而发的, 依事相、因缘。你看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他也说他发菩提心了,但是他菩提心没发多久就被摩登伽女的魔咒破坏。破坏以后,文殊菩萨把他抓回来,他跪在佛前哭得很厉害,佛陀都没有先责备他,而是启发他先反省。责备没有用,先反省:为什么你发了菩提心会退转呢?先反省出来,把问题找出来。后来是怎么样呢?他开始回光返照,一直找过去,把他最初的根源找到了。原来他当初为什么发菩提心?他说,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我愿意修学佛道、愿意出家。佛陀说,这是生灭心。你为什么出家呢?你是看到我相好。那要是我身上长一个疮,你就不修学了。因为你的菩提心是依止相好,而这个相好是怎么样?是变化的。你的菩提心安立在一个变化的因缘上,这个非常危险。

所以我们有时候应该反省一下,你的菩提心是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立足点?你说,我这个菩提心发得很大,修很多善法。我要提醒诸位一个问题,你的房子是盖得很大、很庄严,我要问你:看看你的地基牢不牢固,你是不是盖在地震带。这个很重要。

第二种菩提心就很坚固了,他依理性而发。他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呢?他就是深知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只有一个理由,因为我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的。他的菩提心是跟外在完全没有关系。说你怎么样、他怎么样,跟我都没有关系!他的菩提心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个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

所以我们看事情要看他的因缘。从这一点看,这个法藏菩萨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这个菩提心是真实的,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他的愿望果然成就了。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发菩提心的一个因缘。

丙三、立定誓愿

立定誓愿,就是从菩提心把它落实成一个愿望。菩提心是一个大纲,愿望就是一个别相。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稳

我们知道法藏比丘的愿望有两种:一种是他发了菩提心以后直接发出来的;第二个是他请佛开示以后又加以修正的。这个地方的愿是他还没有请佛陀来开导,他自己一个很纲要的愿。当然这个愿也对未来的四十八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等于是把四十八愿的大纲,三个大结构都盖起来。就像盖房子,那个大柱子盖起来了。当然,他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请佛陀开示,还没有作修正。

我们看他四十八愿最初的一个原始雏形是什么样。

法藏比丘经过世自在王佛开显大乘法义,通达甚深的道义以后,他就心中立定一个誓愿。他说愿我作佛,有一天我一定要成佛。那么成佛是什么相貌呢?他讲出三种相貌。

第一个,摄法身愿成就正报法身。

这个摄法身是什么相貌呢?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法身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法空,法空智所成就的。菩萨观一切法空,所以能够齐圣法王,他的功德相等于法王,也就是说,他的明了的心能够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这是小乘学者所没有的。因为小乘的学者法执很重,所以他于法不得自在。你看阿罗汉,他入了涅槃,就不能在生死当中;他在生死,就不能入涅槃。他这个生死跟涅槃这两个法没办法转变。而佛陀对于一切的法得自在。这是法空智,法空的真如所成就的。

第二个,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前面是赞叹他的波罗蜜的三昧自在,这个地方是讲到他的我空智的功德。佛陀观察我空,所以能够过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使令身心解脱于大般涅槃,这是我空智慧所成就的。

这个地方讲到法身的两种相貌:一个是我空智所成就的大涅槃,一个是法空智所成就的大菩提。

这个大菩提、大涅槃的功德是怎么有的呢?这以下说明他的因地。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因为他因地当中以布施来调伏心中的悭贪, 以持戒调伏心中的恶念,以忍辱调伏心中的瞋恚,以精进来调伏心中的懈怠。这个是福德资粮。如是三昧,智慧为上。以禅定调伏心中的妄想,以智慧调伏心中的颠倒。这是智慧的资粮。吾誓得佛,普行此愿。我依止这六波罗蜜的资粮,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的偏空涅槃,我只求成就佛道来实践这个六度的愿望。

这段经文是说明这个法藏比丘要成就法身,摄法身愿,就是一种正报的法身。

第二、摄净土愿成就依报净土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这个法身要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就是我们讲的净土。法藏比丘说,我以后的国土是要最为殊胜的,在一切诸佛的国土当中最殊胜的。是怎么个殊胜法呢?这以下列出了三点:

第一个,其众奇妙。这个众就是他的人天眷属。一个佛陀要有眷属。说你盖一个义德寺,有方丈和尚,还要有住众。法藏比丘要求,他以后成就佛陀的时候,他的住众要特别的希奇微妙。这个地方我们提出三点,包括了未来,他有三个愿是跟这个愿望有关系的:

第一,法藏比丘成佛以后,他的住众要具足三十二相,他要求里面的住众相貌要庄严。其他净土的佛陀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很特别的。第二,他希望他未来国土的众生有五种神通,这个也不是其他的净土所有的。其他净土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但是他这个国土的众生一定要五种神通。第三,他要求国土的众生寿命久远,每一个人的寿命都要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面的这三个愿,都是跟他当初那种很雏形的、原始的愿望有关系的。

第二个,道场超绝。前面是讲人,这个地方讲处所。他这个处所要很超然。怎么个超绝法呢?我们也提出两点来说明:第一,你看极乐世界,它的受生处所很特别。我们读《阿弥陀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上面的莲华受生,这也是其他的国土很少的。第二,他的道场、他的住处要特别的庄严。

第三,国如泥洹。这个很重要了。泥洹的意思叫大般涅槃。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整个道场的设计,包括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必须要具足常乐我净四德。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跟这个极乐世界的五尘接触的时候,要能够产生不退转的功德。他那个国土不但是庄严,还要能够释放一种圣道的力量。它不但是庄严,还必须有解脱的力量,而无等双,在其他的佛土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准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关系的。一个志向太羸弱的人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胸量狭小。我们讲器,你这个杯子那么小,你不断地倒水,你的杯子就这样子而已嘛。所以你看,今天阿弥陀佛能够被十方诸佛公认,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时候发的愿就与众不同。你看,令我作佛,国土第一,他就有这种高超的理想。当然,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很粗坯的、一种心中的想法,还没有经过世自在王佛的指导,但是 你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就像忏公师父说的,这个人的性格是这种个性。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结果。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诸位!你知道结果会一样吗?不一样。对!因为你为什么拜呢?你不是身体去拜,你的心不同嘛。他的心是这种心量,你是这个心量,同样一百拜,加心,加上不一样嘛。心为业主!我告诉大家,我在佛学院带了一百多个学生,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胸量要大,功德才能够大;你胸量不大,你整个格局都不会大,所有的都不会大。这个地方很重要!

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摄净土愿。

第三、摄众生愿度脱一切众生

第三跟我们有关系了。这么庄严的法身、这么庄严的净土是谁可以去?这个对我们可关系密切了,叫摄众生愿。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我今天创造一个这么漂亮、这么庄严的道场, 到底是哪些住众可以来住呢?我应该以大悲心来哀愍、来度脱一切圣位的菩萨,乃至于凡位的菩萨。一切的,就是十方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可以来。

那么他们来的一个标准,往生的正因是什么呢?十方来生,心悦清净。这些十方的众生要来受生,必须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心悦,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好乐心,愿生我国;第二个,你临终要保持十念的相续的清净,我们讲往生的最低标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够以一种清净的信愿,然后临终来忆念佛陀的名号,相续的十念,这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往生以后,已至我国,快乐安稳。来到我的国家,你的内心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快乐。极乐世界啊!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心情跟在这个娑婆世界不一样。我们在娑婆世界那是苦乐忧喜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在安乐当中更重要是内心安稳。这个地方安稳指的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圣道。我们今天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比如说你吃一餐饭,吃得很好吃、很快乐,但这个不安稳,因为它是五欲乐。但是,你在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有圣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稳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弥陀佛发愿的一个雏形标出来了。

第2讲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

大乘佛法的生命观,简单地讲,就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从大乘佛法的观点来看,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是毕竟空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本来存在的。那么本来是没有,是怎么会有的呢?一切从缘起,仗缘而生。阿弥陀佛广大的殊胜愿力也不例外。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发起这么大的愿望呢?

第一个,要有诸佛的出世。这个世间上如果没有佛陀出世,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道理,也就没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就没有这个圣号。第二个,他要能够听闻佛法。前面是佛的力量,这个是法的力量。法有开慧之恩,开启他心中的智慧。然后依止智慧发菩提心,去触动他心中的愿望,立定誓愿。

这个立定誓愿当中,当然包括了摄法身愿、摄净土愿、摄众生愿。值得我们说明的一个观念就是,这个愿望就代表佛的一种加持力,当然也包括了成立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

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对缘起法是不是了解。你认为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跟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有没有一样?没有一样。对了!你的心去接触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你是启动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功德;你的明了的心去接触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启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当然是不一样的。诸法因缘生,这两个因缘不同。

我想,阿弥陀佛本愿有两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看一个佛菩萨的名号,有两种差别:

第一个,功德力量的不同。你看经文第二段,令我作佛,国土第一,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他产生的一种对你未来生命的加持力真的是不一样。

第二个,除了功德的大小以外,它也有容易跟不容易的差别。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诸佛菩萨,有几个加持力是很容易感应的。你看,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特别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那写起来有好几本。地藏王菩萨也特别容易感应。排名第三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很容易感应。当然这就跟这个佛菩萨当初在摄受众生时所定的标准、门槛有关系。你看第三段经文,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当你这个愿发下去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个名号的定位我这个名号是摄受哪些人,大概就定出来了。

所以,第一个,他的加持力有多大;第二个,你是不是很容易感应。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知道,慧远大师说的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两种力量:第一个,下手易,他容易感应,这个跟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类似;但是成就高,这是第二个,这一点就不共于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因为,你念地藏王菩萨,来生不可能到他的净土去,他还是个菩萨,他还在庄严净土。

其实,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纲要的雏形,我们大概心中可以看得出来。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未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名号所产生的力量是怎么样,应该可以看出他的大纲。

丙四、请佛证明

身为一个菩萨,法藏比丘发了愿以后,在经文上可以看到,他说,这个发愿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做的。所以他就把这个愿望来白告佛陀,请佛陀指正。佛陀当然就跟他做开示。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前面法藏比丘所发的愿只是一个大纲,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很谦卑地请佛陀跟他作指正。世自在王佛听到法藏比丘的请求以后,知其高明,志愿深广,知道这个菩萨不得了,智慧特别高超,志向特别的深广,给他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开示:第一个开示是说明他整个修学的心要,第二个就开示他修学的法门。

我们先看心要的地方。先讲一个譬喻说,譬如大海,虽然有广大的海水,但是只要有一个人,用他微薄的力量,拿着一个非常微小的量米的斗,他干什么呢?想把这个水舀干。那慢慢地一天舀一点、一天舀一点,经过了很多很多劫的时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这个水不管怎么多,它毕竟是有限量的,所以尚可穷底,而得到这个海底中的珍宝。

这个譬喻什么呢?下面就很重要。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他说你今天发了这么广大的愿,那么到底,你这个愿到最后是放弃了、变成消失了,还是你这个愿会成功,一个关键点就是,你在实践这个愿的时候,你背后那个心灵的力量是不是能够做到至心精进,求道不止。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你的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倾向,有些人是有失败倾向,这是一个事实。你看有些人,他遇到一个逆境就放弃了,他不做了,改做其他的;做其他的,没多久他又放弃了。这种人是很容易跟失败结在一起的。

就是说,今天这么大的愿望,你那个背后的力量用什么样的心的法门来推动这些愿望才会成功呢?只有四个字:至心精进。我们解释一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分两段来说明。

第一个,至心。这个至心,善导大师解释说是一种真实的心。你列出很多愿望,你以后要干什么干什么,要做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成就种种的波罗蜜,要盖一个道场摄受很多人来住,最后往生净土。那么你这个愿望是不是可以成功呢?就看你的心是不是真实。

什么叫真实的心呢?善导大师说是不求名闻利养之心。一个菩萨要完成他的使命,要完成愿望,就是欲望要淡薄,才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妄想太多,欲望太重,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很难。所以,你要能够让你的心力强,只有一种情况:让你的内心妄想减少、欲望淡薄。这个叫至心。

然后,在这样的一种没有妄想干扰的情况之下,精进!精者专一,进者相续。你很专一、很相续地去完成你的使命,而且求道不止,简单地讲就是你不能放弃。你只要保持一个精进、不放弃的心情,一定可以成就你的无上菩提的佛果,也可以完成你在因地所发的三种愿,法身愿、净土愿、众生愿。这个地方,佛陀就跟他开示要完成这个使命最重要的心法。

第二个,开示他的修学法门。佛陀开示心法以后,就广泛地宣说在过去诸佛当中已经成就的二百一十一亿的诸佛的刹土。这当中包括他的眷属,这些众生有什么善恶的正报身心,包括他的依报的国土,有粗妙的差别。就相应其心中的愿望,显现给法藏菩萨来作参考。

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古德说,佛陀要显现给法藏比丘看他的国土,就把好的一面显现出来就好,为什么要把所谓的天人的善恶、国土的粗妙把好的显出来,坏的也显出来呢?古德解释说,好坏都显出来,要使令法藏比丘善知取舍。比如说国土,你只显现好的,就不能够避免坏的。

我举个例子。法藏菩萨的第一个愿就是国中没有三恶道。他为什么知道发这个愿呢?他就是看到,世自在王佛显现的国土当中,有的佛土是有三恶道,很多的苦恼。他就觉得这个不行,我的国土要避免这件事,就发不能有三恶道的愿。他看到有的国土众生当中有很多的女众,引起很多是非,就发我的国土不能有女众的愿。

当然,你今天要能够远离过失,一定要先看到过失相,所以世自在王佛 必须把诸佛刹土当中优点的地方、缺点的地方通通显现给他,使令他善取优点、善舍缺点。所以你看,在弥陀本愿当中,有些是建立的,有些是远离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当初这个佛陀所现的国土就是有好坏的差别。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个至心精进。印光大师说, 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而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还是失败,行力跟忍力是关键。所以印光大师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是善用你的行力跟忍力。一般来说是这样。

以前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法师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秘诀,传授修行的心要。他说,你顺境的时候要行力。你身心健康,非常好,因为有时候我们善业起现行,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你要赶快用功。因为这个是大好时光,太阳出来的时候。因为你一生当中这种好时光不多,你要赶快地精进用功,积集资粮。遇到逆境的时候,你刚好阿赖耶识罪业现前的时候,处逆境要守,安忍不动。这个时候你一动就完了,更糟糕了。所以,顺境要用行力,逆境用忍力,这个是很重要。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菩萨今天发了很多愿,而这个愿是不是可以实践, 就看这个菩萨的心理素质,他的行力跟忍力是不是够好。

丙五、思惟摄取

我们看最后一段,思惟摄取。

前面佛陀开示心法跟国土的差别,法藏比丘听了以后,就开始去对这件事情加以思惟,加以摄取。我们看经文。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

第一个,是说明他的誓愿力,他发起愿望。法藏比丘听到世自在王佛所说的、显现的这些国土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无上的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的愿。这个也就等于是前面发过了,把这个愿更坚定了。

第二个,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

这个智慧的观照是两部分:第一个是我空、法空的根本智。我空、法空智是所谓的其心寂静,志无所着。当我们以空观智观照真理的时候,内心是无着的。第二个是指的后得智,善知诸法的差别。所以他这个时候一切世间,无能及者,他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他又能够善知取舍:这个国土要怎么安排,所谓的无住而生心。

这个是赞叹他的智慧。

第三个,是赞叹他的行动。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他花了五劫的时间,可以说,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产生真实的波罗蜜,他等于是息诸缘务,好好地去思惟、去摄取清净庄严佛国的这种妙行。

这个摄取的意思就是说,摄他人国土取为己用。举一个例子。比如说, 法藏比丘看到其他的国土有八功德水,它这个水质特别好,他就发愿,我成佛时亦当如是;他看到这个宫殿很庄严,他就发愿,我成佛时亦当如是。他把别人的优点摄为己用,这个就是摄取。当然也包括把别人的缺点拿来,自己能够好好地作参考。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整个弥陀四十八愿就正式成立了。接下来就正式发四十八愿。这个我们到正宗分再说明。到这里我们等于是介绍了法藏菩萨整个的愿望。

乙二、净土法门之特色丙一、难行道、易行道;丙二、圣道门、净土门;丙三、他力门、果地教我们看第二段,净土法门的特色。

法藏比丘发了这个四十八大愿以后,这样的一个愿望开始创造,在法界当中对大乘佛法到底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当这个愿望成立以后,后世众生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其实深受这四十八愿的影响,所以就开始产生很多的判教出来。

丙一、难行道、易行道

首先,我们看最早的一个判教,龙树菩萨的判教,有难行道跟易行道。

难行道惟靠自力,勤修戒定慧,于无量劫,捍劳忍苦,次第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

易行道仰赖佛力,一心执持名号,得佛愿力加持,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疾速圆成菩提,是为易行道。

在整个佛教,把这个心力跟佛力作判教的,最早最早的祖师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的易行品 提出了易行道跟难行道的概念。他说,我们每一个菩萨的成佛之道,其实是有二道的差别,一个是难、一个是易的差别。

什么叫难呢?假设你选择的道路是惟靠自力,你修学过程当中完全仰仗你心灵的力量,持戒对治你的身口的过失,禅定对治你的散乱,智慧对治心中的颠倒。这个时候,你完全拒绝存在法界当中的这些本愿的功德,完全不要,你也不礼拜它,也不赞叹它,也不观想它。这样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用你内心的力量来面对你无始的业力,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你自己一个人去承当。当然这个过程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捍劳忍苦。那么次第地去破除三界的爱见烦恼,也破除界外的无明烦恼,也破除了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法执,通界内界外的),慢慢地竖出三界,历劫修证,是为难行道。因为你要单独地面对你的业力,当然这个困难度就特别的高。

第二个选择,你是怎么办?仰赖佛力。你一方面修戒定慧,把心灵的力量加强起来,一方面拜佛、念佛,忆念佛陀、执持佛陀的圣号,那么当然就得到佛的感应。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在感应当中不退转于无上菩提,而且能够很快地成就佛道,这个叫易行道。

这个难易当中包括了两个差别:第一个,时间上的差别。龙树菩萨说, 这个难行道的时间是久苦的,而易行道是速超的。也就是说,当你选择完全靠心力的时候,你的菩萨道肯定花的时间会比别人多。第二个,你选择难行道还有一个问题,在空间上有这个险堕的问题。很容易一个脚没有踩好,就堕落到深坑去了,有这个危险堕落的障碍,就是我们讲很容易退失菩提心。龙树菩萨举一个譬喻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到目的地,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走陆道,步行,我用走的,可以,但是很辛苦;第二个,水道乘船,就比较容易。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个问题,就是说,龙树菩萨当初提出难行道、易行道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净土法门是有两点差别:

第一个,他讲仰仗佛力,这个地方的佛他没有单指阿弥陀佛,而是指十方诸佛菩萨。只要法界当中已经成就的,药师佛、阿閦毗佛,都可以,你都可以忆念他的圣号,启动他的力量来帮助你。

第二个,在龙树菩萨的概念当中,并没有求生净土的概念。他只是说仰仗佛力,在生命当中保持我们菩提心的善根,破除我们的遮障。所以,在这个时候,龙树菩萨的难行道、易行道的概念并没有说是念阿弥陀佛,也没有说求生净土的概念。

这是一个最早的一个判教,就是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存在法界当中的佛力引进来。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没有必要单独地面对业障,你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你拒绝佛力对你没有帮助。所以蕅益大师说,修行人你要理智,修行人不能意气用事。因为意气用事,你选择一个比较难走的路,其实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我们研究教理,你可以怎么样?你还没走之前,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要怎么走,要先规划好。这个菩萨道真的是有困难跟容易的差别,有这个差别。

这是我们最早的一个心力跟佛力的判教。

丙二、圣道门、净土门

我们看第二段,圣道门跟净土门。这个就比较成熟。

圣道门于娑婆世界,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之法,名圣道门。

净土门称念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入圣得果之法,名净土门。

我们把它解释一下。到了道绰大师的时候就正式地成熟,把难行道跟易行道的判教转成了圣道跟净土的概念,也就是说把往生净土的思想放进去了。他说,假设你是在娑婆世界来修学菩萨道,当然但凭自力,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这叫圣道门。假设你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仰仗弥陀本愿的加持,往生西方净土而入圣得果,这叫净土门。

从难行道、易行道到圣道门、净土门,其实这个转变,有两位菩萨是值得我们说明的:

第一个是天亲菩萨。龙树菩萨是在佛灭度七百年出世,天亲菩萨是佛陀灭度后九百年出世,差了两百年。天亲菩萨应该看过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他就把难行道跟易行道升华到一种往生的概念,他作了一个《往生论》。在《往生论》的序分当中他提到一句话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他这个时候就已经把往生的因果这个概念提出来。

他说往生的正因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他提出,一个人要成就净土的因地,就是一心归命。那么他一心归命的目的是干什么呢?愿生安乐国。他认为说这个真实的所谓的难易,应该把求生净土的概念放进去。他到了这个后面的颂文,把一心归命分成五门。

说我们怎么样达到一心归命呢?包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你今天要归命阿弥陀佛,你要不断地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称念他的圣号,第三个,心中不断地忆念。这样礼拜、赞叹、作愿,是成就奢摩他的止,安定内心。观察门是修毗婆舍那,你要不断地去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规划你未来的愿景,这个观察门是成就毗婆舍那的智慧。最后回向,你希望法界众生同时求生净土,回向是修大悲。

以禅定、智慧、大悲的这三个法门,完成一心归命而愿生安乐国。

所以,在最早的祖师当中,把求生净土的概念提出来是天亲菩萨。这是我们第一个注意的。

第二个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师。天亲菩萨提出了求生净土的概念,但他并没有解释当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难行道跟易行道要加上净土呢?北魏的昙鸾大师作一个《往生论注》,就把天亲菩萨要求生净土的概念详细地加以说明。

昙鸾大师说,为什么在早期的时候只要提出难行道、易行道就好呢?因为早期的时候大家善根深厚,去佛不远,所以得道者多。环境很好,所以求不求生净土差别不大。但是,时值末法,这个当中有机、缘二义:第一个,根机有变化;第二个,外在的因缘也产生了变化。

什么叫根机的变化呢?就是时值末法,五浊恶世产生了。就是,龙树菩萨那个时候不思考净土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众生根机好,他自己可以跳过去。而到了末法时代,众生的身心世界有五种的障碍,烦恼浊、业障、各式各样的果报体,又比较容易生病,又短命,这个身心世界的障碍太多了,所以造成了一种净土的概念慢慢慢慢产生了。因为一个机的问题五浊恶世的问题产生了。

第二个,去佛久远。前面是讲魔强,这个地方是讲法弱。我们离佛陀的时代越来越远,法的力量越来越差。就是这个缘,所处的环境,放逸的力量越来越大,你要培养正念的力量越来越难。

因为机、法二义,就必须把这个求生净土的概念放进去了,就创造成圣道跟净土二门。

假设我们今天不考虑求生净土,菩萨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由邪师恶友的误导而退堕大乘。你容易遇到邪师恶友。发了菩提心,你真的要成就佛道,但是你所接触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今天跟你讲一句话,明天讲一句话。这个法就是一种名言,名言的熏习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模式。我讲实在话,大乘的思考模式是很难建立的。我们很容易生起人天的思考,反正我就是断恶修善;我们也很容易生起小乘的思考,我就观一切法空。我们很容易生起单向的思考,但是,你要生起双向思考:我要无住又能够生心,又生心又无住,又要犹如莲华不着水,又要又如日月不住空,非常困难。菩萨种性很难生起,非常容易失掉,因为他这个概念思考太难了。你生起的时候本身就不坚固,外面这些小人物又说三道四,就把你给误导了。

所以你很容易遇到邪师恶友的误导,退堕大乘。这是第一个过失。

第二个,颠倒善果的诱惑,破坏胜德。什么叫颠倒善果呢?菩萨因地的时候修智慧也修福德,你也布施、持戒、忍辱,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这是一个善果;但是菩萨没有成就圣道之前,面对善果容易生起颠倒,产生放逸。这个善果的诱惑就破坏你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退失了菩提心。

所以,假设不求生净土,就会有邪师恶友的误导跟颠倒善果的诱惑,使令我们一个初心菩萨容易退堕。昙鸾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说你这棵树,幼苗很小,你没有把它放在温室当中栽培,说,欸,我一定要历练!那么这棵树在暴风雨当中,又是风又是雨的吹折,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这棵树完全被破坏了。你禁不起这么多的伤害。

所以,到了末法时代,昙鸾大师其实在《往生论注》已经提出了求生净土的概念。到了他的学生道绰大师,就把这个概念落实了,安立了圣道门、净土门。当然,善导大师是道绰大师的学生,就把这个思想再发扬光大。这个是净土宗判教的第二个情况。

丙三、他力门、果地教

最成熟的就是印光大师了,民国的。印光大师提出了净土的判教,说是他力门、果地教。这个他力就是佛陀的力量,这个果地是讲净土,他把佛力跟净土善巧地结合起来。龙树菩萨强调佛力,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强调净土,印光大师觉得这两个都很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忆念佛陀,希望得到佛力加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成就今生的破障;当然,更重要是,我们忆念佛陀是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说,到了印光大师,等于是把龙树菩萨的佛力的思想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净土的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建立了所谓的他力门、果地教的思想。这个时候整个净土宗的思考就成熟了。就是,你念一句佛号,包括了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也包括了来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这个他力门、果地教,一言以蔽之,就是印光大师最有名的一句话: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的相貌就是,就着你这一念惑业苦的心,然后直接地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种功德大海当中,我们说的本尊相应法: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到这个地方等于净土的判教就完全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说出一个总结。成佛之道的确有很多的因缘,你现在做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一定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我们讲一句话,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只能够说结果是一样,但是过程不一样。你说,欸,为什么结果一样?我讲实在话,你走难行道,吃了很多苦,花了很多时间,当初你们两个在义德寺同时受戒的,有些人成佛了,而你还在三界中流转。

等到你成佛以后,我跟你讲,结果是一样。没有一尊佛跟哪一尊佛有什么差别,没有这种差别,佛佛道同。但是这个过程,我保证是不一样,方便有多门。你选择一个你要走的路,你就必须承当它所有的结果。所以,菩萨道说穿了就是,生命就是一个抉择。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走之前,多看一些大乘经典,做好事先的布局是很重要。

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叫马到成功。这句话是什么概念?这句话,我突然想到跟净土法门有关系。做企业,它的概念就是:这个马跑得很快,而你是一个人,你没有必要整天在那边训练体力跟马比赛嘛!你怎么跑也跑不过它。但是,我不要跑过它,我只要骑在马上就好了!我骑在马上,这个马到的时候我也到了嘛,我就差马一个头而已。

当然,这个观念,他们的思想是策略联盟。就是我是小公司,你是大公司,我再怎么比,我比不上你。但没关系,我不想跟你比,我跟你合作,你到了我也到了。

这个思考就是,你的心力跟佛力之间的关系,你必须建立一个策略联盟, 这个很重要。你的菩萨道你不能单独地面对,你要跟佛陀合作,对你有帮助。我觉得我们没有拒绝佛陀的理由。他对你无所求,是不是?他只想帮助你。我觉得我们没有拒绝的理由,真的。

这个地方,他力门跟果地教的差别,我们还有点时间,我们把它做一个说明。我们下一堂课介绍阿弥陀佛的核心五愿,然后会介绍其他四十三愿。四十三愿我们分成四段: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闻名得益。前三段是讲到果地教,就是你念这句佛号未来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三个结果,你会有国土庄严、身心安乐、出世解脱。你念这句佛号,你今生的他力门,当下有十二种加持力,就是你现世可以得到的。后面有三十一个功德是来生得到的。这个就刚好是印光大师的判教。也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有四十八种力量在帮助你,这个就是我们心力跟佛力的一个相互关系。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法藏菩萨是在什么样的菩萨阶位立定誓愿而思惟五劫成就四十八愿?

【师父答疑】其实我当初在准备这个功课的时候,我也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我找了很多很多的注解,都没找到,好像祖师大德都没有为法藏菩萨来判定他的阶位。不过我们可以从一段经文当中知道一个消息。这怎么知道呢?你看这个请佛证明。

法藏菩萨是在听闻佛法以后发了誓愿,那这个地方到底他是在凡位的时候发,还是在圣位的时候发,其实看不太出来。但是到这个请佛证明的时候,他说,这个时候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一亿诸佛刹土, 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这个地方应该是可以看出一些消息。我们一般凡夫位的菩萨发愿,不太可能会惊动佛陀,不太可能。你发了愿以后,会惊动佛陀为你说法,把那个净土现出来,应该都入了正定聚,就是应该初地以上,否则你这个愿不足以惊动佛陀来为你显现国土的。当然这个是我从义判。

从世自在王佛为法藏菩萨现出这么多的国土,这么慎重地开示他至心精进,那表示这个菩萨开始要上路了。大乘菩萨的上路就是初地,开始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学员提问】修行者对于檀越至诚供养,他们为了修福报,减少妻儿的受用;而身为僧众要接受供养,怕自身无德行而又不能不接受,应如何办才好?

【师父答疑】我想我们每一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其实你出了家以后,你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个角色,你就是三宝,这个是你不能够逃避的责任。就是说,今天不是说你接不接受,你一定要接受。你可以把它转到三宝,转到常住,转给需要的众生,但是你身为三宝没有不接受的理由,特别菩萨戒是讲得很清楚。

那当然,我们今天的回馈就是什么样呢?你供养我,我把功德回向给你, 产生一个良好的互动,这也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是告诉我们,出家众不能经营生产事业的,你一定要接受人家的供养。你以前很有钱,你出了家以后全部舍掉,然后接受人家的供养。佛陀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子的。你没有不接受别人供养的理由,你没有这个权力了,可以这样讲。

我们今天就是少欲知足。你来供养我们,欸,我们欢喜接受,我成就你的善业,成就你的福德;我把这个多余的东西放到弘护正法,放到住持三宝,我们把功德回向。那变成一个相互的好的互动。佛陀当初的设计是这样子。

我们今天就把四十八愿的缘起跟特色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的把弥陀四十八愿跟大家作介绍。

第3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甲二、正文。

关于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的简单解释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现象其实是我们内在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布施的思想,所以我们变现出富贵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悭贪的思想,所以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了痛苦的果报;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经常保持忍辱,所以我们显现出庄严;遇境逢缘的时候经常产生瞋恚,所以我们创造了丑陋。所以,从这个观念当中来说,我们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改造我们内在的思想。

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当中提到,要改造思想,就要修习止观。智者大师把止观分成了三种的方法:

第一个是修出离道。这个出离道就是我们观察现前的五蕴身心,以五蕴身心为所观境。观察我们现在的这个身心的果报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它是杂染不清净的,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对现在的这个果报产生厌离。当这个厌离的思想生起的时候,我们三界果报的力量慢慢地就消失掉了,我们就不再来三界投胎了。这个叫出离之道,以五蕴为所观境,就是以众生法为所观境。

第二个是以心法为所观境。以心法为所观境,就是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过我们对内心的了解,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所有的恶法可以消灭,所有的善法可以成就,而发起了广大的菩提心。修菩提道,观察心法而修菩提道。

第三个所观境是直接观佛的法界。观察佛的依正庄严,生起欣求、好乐的心,这个时候修相应道,跟阿弥陀佛、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在密宗、净土宗这个大乘的不共法门,修本尊相应法门。

所以,大乘的止观之道有三种:一个出离道;一个菩提道;第三个,相应道。净土法门当然主要是相应道,因为它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就是修忆佛念佛,直接观察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而产生感应,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这是整个净土宗止观的修法。

甲二、正文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乙二、别示其余诸愿当然,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时,你要观察,一定是依教起观。你要先了解它有什么功德,你才能够观察。

我们看甲二的正文。这一科就正式说明阿弥陀佛构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四十八个愿。这个愿总共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总标核心五愿,第二段是别示其余诸愿。

乙一、总标核心五愿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丙三、诸佛称叹愿(十七);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根本的,第二个是枝末的。根本的有五个愿,就像树的根本。你要了解这棵树,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根本,然后再研究它的枝叶花果。了解四十八愿亦复如是。你要先把整个极乐世界根本的五个架构建立起来,你才能够了解其他的四十三愿。

这根本五愿,善导大师分成三类:第一个,说明净土的无上果,就是第十一愿跟第十二愿,赞叹净土法门的果地功德有两个愿。第二个,说明净土的无上之因,往生的正因,有十八跟十九。那么兼具因果的有一个,十七愿。这五愿等于先赞叹果地功德,再说明因地的修学。所以,这五个愿了解以后,你对于净土法门这个本尊相应法的因果,就能够掌握得很清楚了。

丙一、住定证灭愿(十一)

我们看第一个,丙一,住定证灭愿。

极乐世界往生的功德有两个:第一个,住定;第二个,证灭。这两种功德,是在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当中最有代表性的。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看消释的地方。

设我得佛,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往生净土的,国中的天跟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只有两种道:一个是天道的众生,一个是人道的众生。这个地方的国中天人就表示这些都是带业往生的凡夫,他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的天、人。当然,这些人的烦恼是没有断的,因为他带业往生嘛,他只是靠临终的正念感应道交去的,所以他内心当中怎么样?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些潜伏在阿赖耶识的烦恼罪业,在这些天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的烦恼、罪业都不能活动。他会出现两种的功德:第一个,安住定聚;第二个,必至灭度。这个安住定聚是指的刚开始往生的初心菩萨来说的,你刚刚往生不久,你安住在正定聚;那么你在极乐世界住久了以后,你必至灭度。

我们先看这个安住定聚。正定聚这个定不是指禅定,是指智慧,无漏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是把众生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作不定聚。不定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的内心圣道的力量没有坚固,所以他是可进可退,有时候进,有时候退。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有时候正念很强,有时候烦恼现前。这叫不定聚,就是他的内心善恶不决定。

第二个是邪定聚。邪定聚就是外道,他有很坚固的邪知邪见,所以他是怎么样?邪定聚。他的思想特别坚固。

第三个是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十住位以上的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实相的真理如实安住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带业往生的天人,他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完全安住在正定聚,他的烦恼不能活动,罪业也不能活动,他有这种力量。

这个地方是就着刚往生的菩萨来说。

那么他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目标呢?必至灭度。这个菩萨只有一个方向,他不可能再到人世间做人天、做国王,不可能成就人天果报了,他也不可能到二乘涅槃去了。这个安住在正定聚的菩萨,在极乐世界,他的生命当中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直接地成就大般涅槃,没有其他的方向。这个地方是说明,假设这两个愿望不成就的话,不取正觉。

我想,我们读《阿弥陀经》,有两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核心的思想:第一个,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是一个离苦得乐的世界。第二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这个安乐当中是成就不退转的功德。

这个不退转,当然对一个入圣位的菩萨影响不大,但是对凡位菩萨的影响是很重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极乐世界的四土当中,他觉得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这三土没有什么特别。他说,你要研究极乐世界,它最有特色的、最不共于十方佛土的,就是它的凡圣同居土。

这凡圣同居土太特别了,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即是,一切即非。极乐世界的人民,有烦恼,但是安住正定聚,他不退转。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有断;你说他凡夫,他又安住正定,他内心当中显现的一种正念正知的相貌。所以你没办法判教的。

蕅益大师说,因为在其他的佛土当中,凡圣同居土经常有退转的过失。我们的心念是因缘所生法,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是因为有因缘的力量才出现,它不是有自性。

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说。你在什么环境,你就出现什么样的心情。这就像空中的羽毛,你说这个羽毛是往上飘还是往下吹?很难说。羽毛是不能决定的。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要找一个好的环境是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心是什么?心随境转,我们控制不了自己。

而极乐世界呢?在《净土十疑论》上说,为什么往生了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不退转呢?他是凡夫,他有烦恼,他为什么烦恼不活动呢?智者大师说有两个主要因素:

第一个,三宝的加持力。三宝的加持力特别强,这个是不共于其他的十方佛土的,佛力的加被。你整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的菩提心特别坚固。二是法力的加被。极乐世界的五尘,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你经常听闻佛法,你能够加强观照力。三是僧宝的加持力。诸善聚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忏公师父常说的依众靠众,容易产生正念。

第二个,在三宝加持当中,他是寿命久远,他没有分段生死的障碍。我们一个人,换了一个果报就换了一个想法,这个分段生死很严重。你看你前生是个男人,你是用男人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变成一个女人的思想;你要变成一只蚂蚁,你就变成蚂蚁的思想。这个就是什么呢?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法不是独立的,它是由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善业,但在极乐世界烦恼不能活动,因为它没有活动的空间,它没有那个因缘去刺激。

所以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一种不退转的保证。极乐世界是怎么样?住定、证灭。你到了极乐世界,刚开始叫住定,你未来的目标叫作证灭,这个是道出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

丙二、光明无量愿(十二)

我们看第二段的光明无量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消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光明,我身上所发出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两类:第一个是常光,第二个是放光。常光就是经常存在的。你看我们画佛像,佛陀的头顶上有一个像月亮一样的,圆形的,那个叫常光。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因缘的时候,比如说佛陀说法,众生有业障,他过去有谤法的因缘,他是没办法听进去,佛陀从头顶上、从胸前、从白毫放光来加持他。这个地方的光明是指的常光,经常性的光明。

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我们看看阿弥陀佛的光明有多大。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身上经常性所发出的光明,假设是有限量的话, 什么叫有限量呢?他讲出一个最低的标准,就是我的最低标准,不可以少于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这个那由他就是亿,百千亿亿诸佛国。一个佛 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假设我的光明,最低限度是少于照了百千亿那由他 诸佛国,我就不取正觉。

前面的果地功德是约着你往生以后的受用,这个地方的光明无量愿是就着现在。你是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当你身心苦恼的时候,你忆念阿弥陀佛的光明得到的受用、加持。

那么我们内心当中遇到了苦恼、遇到了障碍,我们忆念弥陀的圣号,跟弥陀的光明感应,有什么好处呢?在后面的第三十三愿当中提到:若有众生,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说,你内心当中忆念我的圣号,马上就会触动我身上的光明。这个时候有什么功德呢?身心柔软。我们一个烦恼很重的人是身心刚强,而身心柔软是说明他的业障消除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光明是约着你现世的利益。

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一句佛号的时候,最少最少两种保证:第一个,你现在身心柔软;第二个,你来生,来生实践的就是什么样呢?安住正定聚而必至灭度。这是两大保证。

关于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个人曾经跟阿弥陀佛的光明有过一次的接触经验,我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那是在几年前,应居士的邀请,到美国华盛顿 D.C.做一个《阿弥陀经》的演讲。刚开始去的时候,第一天人数不多, 大概七八十个。那要讲六天的《阿弥陀经》,后来几天越来越多,到最后一天圆满的时候,一百二十多个,算不错了,很多了,因为美国人住得很分散。讲完以后,听众很欢喜。我自己那个时候刚好讲第十五遍《阿弥陀经》,我也很欢喜。

讲完以后,居士说,还有一天的时间,隔天就请你们到华盛顿去参观那个科学博物馆。我说,好啊,去看看也好。讲完《阿弥陀经》的那天晚上,在睡觉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我在梦中看到自己在讲经,那个时候法座坐得很高,下面很多人,讲什么课没有印象了。讲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整个灯光变暗,然后跑出很多的黑影在里面流窜,黑色的影子。我的直觉那就是一种鬼神在障碍。当然,鬼神在那干扰的时候,那些下面的听众就一阵一阵地惊叫,没办法上课。我那个时候就赶快闭起眼睛念阿弥陀佛。我印象里面念没有多久。念了几声以后,就从右边的窗户那个地方照进来一道金黄色的光明,非常清楚,好像是夕阳金黄色的光照进来。它一照进来的时候,整个房间又恢复了光明,那个黑色的影子就全部消失掉了,整个会场又恢复清净,我内心当中也感到非常安乐寂静。但是那个时候又醒过来了。一看三点钟,还早,又继续睡。

第二天我们要去博物馆的时候,吃完早餐,大概八点出发。那个居士说, 博物馆九点才开,我们顺路先到五角大厦去参观一下。我说,好啊,去看看吧。到五角大厦,站在门外那个地方照了几张相。后来远远走过来一个上尉军官,一个老外,请他帮我们合照一张。有人就提议说,那我们到里面去看看吧。我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我说不要了,快九点了,我们离开这个地方好了,赶快去科博馆。后来大家就接受我的建议,我们上车就走了。我们这个车子开不到五分钟,五角大厦就爆炸了,整个就是浓烟密布。他们说,欸,你看,我们刚刚去的地方已经浓烟密布了。我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到了华盛顿街道的时候,整个街道管制了。后来才知道有飞机恐怖攻击,炸到那个五角大厦。我们逃过了一关,我感觉是阿弥陀佛救了我们。那个时候我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时候,内心感到真的是很安详、寂静。

其实,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即使你没有看到光明,其实你身心当中已经出现光明,这是真的。台大的教授用科学仪器去测试,说一个人身上的光明本来都很羸弱,除非你身体很好,但是他找来印度修瑜伽的修行者,他一打坐,他身上的光明非常强。但是,一个人心中念佛的时候,他的光明比那个打坐的光明还强。心中念佛的时候,那个佛力的加被不可思议。那么他的光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弥陀的摄受。所以,在黑暗当中你也不要怕,你心中念佛的时候,其实你身上是出现一道光明,而这个光明就是弥陀的加被。

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往生以后的功德,第二个是现世的功德。

丙三、诸佛称叹愿(十七)

我们看第三段,诸佛称叹愿。前面是赞叹果地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赞叹极乐世界的因跟果,兼通因果。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说明。在我成佛的时候,有十方无量的世界。这些世界当中已经成就的无量诸佛,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要咨嗟。这个咨嗟就是赞叹的意思,他要赞叹我所成就的果地功德。我们前面说过的,他能够不退转,他能够有无量的光明,这个是赞叹净土的果地功德。第二个,称扬我的圣号。这是赞叹我的因地的修学。也就是说,在我成佛了以后,我希望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我的功德,都来称扬我的名号。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每一尊佛做的事情都是不颠倒,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古德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定要有诸佛来称叹呢?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开示说,这是表示这个法门的甚深,法门特别的深妙。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阿弥陀经》这个经文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无问自说。没有人能够问,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舍利弗尊者连回答都没办法回答,都是佛陀单独一个人来自圆其说的。第二个就是它流通分的时候,是六方诸佛的称扬赞叹,这个是在其他经典当中所少有的。

一般来说,佛陀在教化的世界当中,一个世界不能有两尊佛,一世不能有二佛。但是在特殊的情况当中,佛跟佛之间会互相证明,特别是这种难信法门。你看《法华经》,《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把前面的三乘方便会归到一心的真如。佛陀说,其实法门都是方便,真正的修学是在那一念心性。在心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声闻乘,也没有缘觉乘,也没有菩萨乘,每一个众生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二亦无三。这样的思想,当然很多人很难接受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到了见宝塔品,就请出过去已经灭度的多宝佛出来证明。多宝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对的。乃至于到最后流通分的时候,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是对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诸佛证明呢?蕅益大师说,因为净土法门菩萨没有资格流通。你看《华严经》《法华经》,都是由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流通;但是净土法门,菩萨没有成就净土的经验,菩萨还在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所以净土法门只有诸佛可以去称扬赞叹而流通,因为他才有资格。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是说明这个法门的甚深。

第二个,说明这个法门的广大。善导大师说,如来以无尽大悲而出兴于世,其最终目的,要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说佛陀是以大悲出世的,而出世的目的,是给众生真实的利益。善导大师说,念佛一法,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故。那么给众生最真实的利益,莫过于你告诉他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而现生消除罪障,临终往生不退。

所以说,从这个法门广大的角度,也值得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因为这个法门太普遍了,它不需要拣别根机的。你看你修唯识观、天台观,它第一个一定要过滤,你这个人是不是通达诸法实相。没有一个止观是不通达诸法实相而可以上路的,不可能!它要拣别你是不是大乘圆顿种性。只有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所以它不需要拣别根机。不用拣别根机,当然十方诸佛就可以普遍地流通,使令他的弟子广泛地受益。

所以,这个地方的诸佛称叹,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甚深跟这个法门的广大。这个地方是通于因跟果,称扬阿弥陀佛的因果。

丙四、十念必生愿(十八)

再看第四条。这个地方第四跟第五,就是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这两个愿就很重要了,跟我们往生很有关系了,这个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正因当中,这个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机而发的愿,摄受中下根机;这个临终接引,第十九愿,是为了上根机的人发的。

我们先看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所有的四十八愿以五愿为核心,这五愿当中又以这个愿当愿王。因为有这个愿,使令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才能够成立,使令生死凡夫才能够出离三界火宅。

这个愿古德的注解很多,我们根据解释第十八愿最有权威性的、最有代表性的善导大师的注解来加以解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是出名的,他的第十八愿解释分成三段,叫机、行、益根机、修行跟利益。先看根机。

在我成佛以后,他的根机十方众生。这以下的修学的因果,是摄受哪些人呢?是摄受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说,这个十方众生是怎么解释呢?就是颠倒众生,就是我们一般还没有学佛的。这种颠倒众生,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像空中的羽毛,内心完全不决定的,这个叫作十方众生。这个颠倒的众生就是整个十八愿所收摄的根机。他也不是说一定要修行,当然他也不是说一定要造恶,他是看情况办事的。

那么他的行,看他的修行有三资粮。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刚好是信愿行三资粮。善导大师说,这个三资粮,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这是往生的关键。

先看至心。这个至心就是真实不虚妄的心,他内心要非常的真实, 没有任何的虚妄。这个信乐就是一种顺从皈依的心。至心信乐,简单地讲,善导大师说,一个人修行的成败就只有四个字:顺从本愿,不要对本愿有所抗拒。看他后面的文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放下你的自我意识,完全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好像说你这个人不存在一样,那种感觉就是这样,这个叫作至心信乐。你是一个造恶凡夫,你内心当中积聚很多的罪业也好;你是一个持戒的菩萨,你内心很多的善业也好,你把你内心当中所有的自我所累积的这些善恶业的思考全部放下,一心地顺从本愿。

这个顺从本愿,善导大师说有两个标准,叫作所信的决定跟能信的决定,就是所信之事决定跟能信之心决定。所信之事有三个,有三个事情要相信的:

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那么什么叫顺从本愿呢?对于事相上你要生起三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相信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当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也就是说,你修行不是从零开始的。诸位要知道,你是现在开始修行的,但是你不是现在才有生命的。你在修行之前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负面罪业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是从这个角度开始修行的。你是从一个内心满是污泥的状态才开始修行的,你要相信这个事实。你不是在一张白纸当中开始修行的,这个纸已经画得乱七八糟了。所以,第一件事情,你要相信你是罪恶凡夫,这个你要相信。

第二个,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你已经在三界当中流转很多次了,无量次的流转。

第三个,无有出离的因缘。你根本没有力量能够离开三界。你现在开始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整天的拜佛、持戒、修止观,你就是不能离开三界。这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根本做不到。你要相信这三件事情:你相信你是业障凡夫;相信你已经流转太久了;第三个,你没有出离的因缘。这是你要相信的三件事,你才够顺从本愿的。

你相信三件事情而生起三种的决定心:

第一个,彼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你要生起三种决定心:第一个,你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法界当中的确存在四十八种力量的,这个你要相信这件事情,这个是你对佛的信心。第二个,你对自己要有信心,无疑无虑。你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不能有任何的忧虑。怎么说呢?你念佛的时候,就想,哎呀,我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这是不顺从本愿!你内心打妄想就是抗拒本愿。抗拒本愿的结果,当然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就不是至心信乐。你在皈依佛陀的时候,你不能说你业障深重,你也不能说你福报不够。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存在了。第三个,乘彼佛力,决定得生。你相信他一定有足够的力量救拔你。阿弥陀佛要救你,绰绰有余。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叫作至心信乐,叫作顺从本愿。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十八愿的核心思想这个至心信乐抓到,你就知道念佛的时候心地法门怎么操作。这是一个往生的关键。当你至心信乐,你的内心当中把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你是造恶凡夫也好,你是造善也好,总而言之你在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你的心跟佛合为一体了。那么合为一体, 当然产生很大的加持力了。你要求什么呢?你不求人天,也不求二乘涅槃,你要求是怎么样呢?欲生我国。我心中顺从本愿以后,我只有一个希望 愿生彼西方安乐国。

以这种顺从本愿而产生的愿望的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大部分都说这个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不过昙鸾大师解释比较合理,他说不一定是十念。他在《往生论》中说,临命终时,相续称念,业事成办,不局数目。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是相续称念就好了,直到你的净业成就,不要去管十念、二十念。

你能够具足这三种资粮,假设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当中唯除了两个情况:第一个,有重罪的因缘。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的重罪。第二个,邪见,毁谤大乘正法。这两个是拣别的。

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愿后来被历代的祖师公认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讲的临终的随念往生。就是这个人可能是造恶凡夫,临终的时候听到净土法门,他做一件事情,顺从本愿,欲生我国,然后相续称念佛号,结果就往生了。这个是叫作随念往生。

第4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我们看丙四的十念必生愿。

愿文讲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是整个往生的最重要也是最低的标准。这个地方也说明了带业往生的相貌。

这个带业往生的意思,当然包括了带善业往生,也包括带罪业而往生。那么他带罪业怎么往生呢?因为临终的时候他的正念非常的强烈。什么叫正念呢?他不是观察空性,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在临终的时候真实地放下万缘,顺从本愿而愿生彼安乐国,以这种正念的力量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触动了弥陀的加持力,而把他带到净土去了,这个叫作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来加以印证。在唐朝,有一个先生叫张钟馗,这个人的家族是杀鸡的。他的父亲是杀鸡的,所以他从小也就跟他父亲一起杀鸡,杀了一辈子的鸡。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是业障现前了,就生病。生病的时候,晚上经常做恶梦。他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带了很多很多的鸡跑到他的面前。那个红衣人说:啄!鸡就跑到他身上去,啄他的身体,脸部、耳朵、眼睛都啄得流血。他醒来的时候就全身疼痛。他每一次做这个梦就全身疼痛。他经常做这个梦,一睡觉的时候就梦到很多鸡去啄他的身体。后来实在受不了,他就跟他太太说,请一个出家人来帮我消业障吧。

这个时候他请来一个出家人,叫作弘道法师。这个弘道法师到了以后, 看这个样子,就跟他太太打听他平常干什么。杀鸡的!完蛋了,杀鸡的。弘道法师就跟他讲说,你要忏悔!你内心当中很真诚地对这些鸡忏悔,一方面你自己的念头要断相续心;第二个,好好地忆念弥陀的功德,忆念弥陀的圣号。

他就在弘道法师的劝令之下,一方面忏悔,一方面念佛。经过一段时间, 他就跟他太太说,群鸡化去,鸡已经消失掉了。再过一段时间,他说,香气满室。突然间他太太闻到整个房间有香气。其实,有香气的时候,跟阿弥陀已经感应道交了。后来他就要求太太把他端坐起来,他就在床上端坐,安然地坐化。

这个公案意思就是说,这个张钟馗是一个造业凡夫,那么他为什么能往生呢?其实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他内心当中,在临终的时候,生命当中最后的关键,他选择了顺从本愿,而没有选择顺从自己的妄想。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往生的关键。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后面那一段话,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当然很多古德就提出疑问了,说是在第十八愿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但是在《观经》,这个五逆十恶照样往生,它下品下生的众生,他五逆十恶也照样往生。那么这怎么理解呢?莲池大师做一个融通,说,这个人虽然生前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但是临终之前忏悔,忏悔就清净。所以他只要忏悔,他就不是五逆,就不是诽谤正法。

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是他以后的忏悔。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助念,你要发现这个人业障深重,他当然没办法顺从本愿,要教他先忏悔,把他过去所做的业力,内心当中很真实地忏悔,断相续心,然后再来顺从本愿。这就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这个地方是讲到临终十念的情况。

丙五、临终接引愿(十九)

我们看第五个,临终接引愿。

前面的十念必生是为中下根人而发的,这个地方是为上根机人发的。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地方的根机,我们看他的根机是十方众生。当然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跟前面的十方众生是不一样,前面是颠倒的凡夫,这个地方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这叫十方众生。

这个菩萨在修学当中有两个重要的功德: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 修诸功德。

他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这个菩提心当然主要是,或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或者说佛道无上誓愿成,有两种。但是这个地方,昙鸾大师说,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所以净土宗的菩萨是偏重在智增上菩萨。因为,你悲增上菩萨,你怎么到净土去呢?你是宁可陪着众生流转的,你的思考模式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的。

所以,净土宗的菩提心是怎么样呢?昙鸾大师说,他的思考模式是这样: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求生净土之心;愿求生净土之心就是愿度众生之心。他是为成佛而求生净土,然后再回入娑婆度有情。他这个人基本上是依止大乘的空正见,发明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后,发起了众生无 边誓愿度的决心。所以,他修学的时候,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二乘的涅槃,希望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内心当中有这么一个坚定的誓愿。

他不但是有誓愿,他还有行动,修诸功德。他平常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积集福德智慧两种殊胜的资粮。

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一个关键点至心发愿,这个是往生的关键。

前面讲至心信乐,这个地方讲至心发愿。我们讲一下。

前面的众生是一个颠倒众生,讲得严格一点,这种人是没有资粮力的。他哪有什么资粮力呢?所以他完全偏重在信仰,就是顺从本愿。

但是这个善根人不一样,你要他顺从本愿是有困难,因为他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你说,你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弃你的自我意识,完全放弃你的菩提心,完全忘掉你的资粮力。那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不在信心,在于愿望。

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他是要成佛的,但是他看到整个佛道久远,去佛久远,因为怕退转的缘故,所以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他把成佛的愿跟往生的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了: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到净土去。这两个不冲突的。

所以,他这个关键叫至心发愿,跟前面的至心信乐不同。至心信乐是我完全没有想法,反正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相信你。反正我就是怎么样?通身靠倒。就像小孩子,他根本不会站。三岁的小孩全部靠在母亲的身上,他自己根本使不上力。

但是这个菩萨不同,你要他完全靠上去是有困难,因为他怎么样?他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菩萨,是个有资粮力的菩萨,所以他不能完全顺从本愿的。他是怎么样呢?至心发愿。他把自己成佛的理想诉诸到净土去了,所以欲生我国。

那么,这个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因为他本身不是完全顺从本愿,他是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到了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要现前。干什么?开示慰导,给他种种的开示,给他种种的安慰,给他种种的引导。因为他这个人是有想法的,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开示慰导。在《观经》上说,佛陀是怎么开示?先赞叹他的功德,善男子,你修诸善法,善哉!然后再带他到净土去。先开示安慰他,鼓励他。当然,这个临终的开导,这个时候是阿弥陀佛亲自来做临终关怀。

蕅益大师说,这个临终的开导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个修学大乘的菩萨。他说,这个菩萨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第六意识是处在一种乱心位,所以这个时候修行最难得力。他为什么能够发菩提心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为什么能够修诸功德呢?因为他有第六意识的心念。他整个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是依第六意识而住。

而不幸的是,他在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即将消失掉。你想想看,一具臭皮囊,何来立功课?他发菩提心,不是靠身体发菩提心,也不是靠嘴巴发菩提心,是靠他的心念发菩提心,他持戒也是靠他的心念来持戒。但是临终的时候,所有修习善法的依止处那个心念,开始要退失掉,要进入闷绝。这时候,他内心当中情何以堪!他根本使不上力嘛。

平常有人刺激你,你可以安住正念,因为你第六意识还在,但临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是消失掉了。所以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讲,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只要你内心当中还有一丝一毫的业力,你就必须随这个业力强的地方去投胎。这个时候他处在乱心位,内忧外患,所以弥陀的开示慰导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修的是一个上等根机的大乘法门,至心发愿而求生净土,那么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给他开示慰导而往生净土。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就是这个十九愿的最好印证。你看蕅益大师一生,他二十四岁就开悟了,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悟的现前一念心性的那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真理,跟诸佛没有差别。但是他说: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当我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无始的业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那个坯器,我用泥土捏好了以后,还没有去烧,一场雨下来,这个坯器又变成泥土。

所以,我经常去提醒修般若法门的人,我说:你入空性的时候人法双亡, 你从空性出来的时候是业力现前,所以我们不能忽略业力的力量。蕅益大师后来他也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看他做过几次的加行,他曾经努力过,他曾经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他安住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内心当中是平等无障碍的,但是他从空性一出来的时候,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所以他最后选择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所以他说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专修,二者圆修。

专修是什么?就是前面我们说的,这个人临命终了,或者已经年纪大了,你不能说,哎呀,你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你这样子,法不契机了。临终人,晚年人要怎么样呢?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用第十八愿来摄受他,三业专修。你这个时候讲什么都没有用,也不是叫他赶快去布施,来不及了。往生不是靠资粮力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个时候你遇到年纪大的人,你就告诉他说,你内心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的过去忘掉,想你的未来就好,就是顺从本愿,欲生我国。所以这个时候,善导大师所提的三业专修就很有效了。什么叫顺从本愿呢?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其他的佛一概不拜;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万修万人去,这叫三业专修。

第二个是圆修。看蕅益大师的意思,他是选择第二个。那什么是圆修呢?就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戒定慧整个波罗蜜为助行,他是提出了正助双行。但是,在这个地方要至心发愿。三业专修所强调的是一种信心,至心信乐;这个圆修所强调的是至心发愿,强调的是愿望。

但是这个地方,在专修、圆修当中,要拣别另外一个,叫杂修。有些人是今天念地藏王菩萨,明天念观世音菩萨,诵《地藏经》,诵《金刚经》。这些法门通通没有错,错在他的心态没有信愿具足。你的目标没有明确,那就完了。你既不是至心信乐,十八愿也不摄受你;你也不是至心发愿,十九愿也不摄受你。那你就由业力来摄受你,就这样子。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要么强调信心,要么强调愿望。其实这两个都是有具足,只是有所偏重。所以窥基大师综合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讲出一个总结,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说极乐世界,若实论之,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地方,要往生是很困难,那是连阿罗汉都没办法去的。怎么办呢?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你一定要去触动阿弥陀佛的本愿,唯一的选择,就是本尊相应法。触动弥陀的本愿,从经文当中来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第二个,你选择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选择至心发愿。这两个。

我们净土宗的思考模式跟禅宗、天台宗的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它们两个都强调正念,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修天台的圆顿止观也好,修禅宗也好,他的心是观察过去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天台止观,圆顿止观都是在探讨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原来是什么东西,就你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本来面目。

净土宗刚好相反。净土宗不要问你的过去,你过去造善也好,造恶也罢, 它的重点是:你将往哪里而去!它不问你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而是问你说,你以后要怎么样?你将往哪里而去?你是不是真实地皈依阿弥陀佛,真实地愿求生净土,这是成败的关键。

所以,在大乘的修心法门当中,天台宗是去找他的过去,净土宗是找他的未来。所以大家要把这个心地法门抓到。净土宗是既往不咎,它不管过去的,但是你的未来很重要。这样子,你应该把十八跟十九愿的关键抓到了。

乙二、别示其余诸愿分四:丙一、国土庄严;丙二、身心安乐;丙三、出世解脱;丙四、闻名得益我们看第二个,别示其余诸愿。

前面的核心五愿,把净土的因果做一个纲要的说明,这以下我们详细地说明净土的因果。

入文分四:一、国土庄严;二、身心安乐;三、出世解脱;四、闻名得益。

前面的三个是说明往生以后的利益,就是你忆佛、念佛的时候,这三个是来世才兑现的。闻名得益有十二个愿,是你念佛的时候当下就可以受益。

丙一、国土庄严分五:丁一、一切严净愿;丁二、道树高显愿;丁三、宝香妙严愿;丁四、照见十方愿;丁五、树中现刹愿我们看第一个,国土庄严。这当中有五个愿,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严净。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 不取正觉。

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庄严做了一个总结。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以及这些天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的万物,包括山河大地、房子、草木,这些依报万物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第二个从数量上来说。

先看它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严净光丽,形色殊特。

第一个,严净光丽。这个严当然指的是整个总相是特别的庄严。这个庄严开出了三个相貌:第一,清净而不杂染。极乐世界那个庄严是清净的庄严,它不会让你产生烦恼。第二,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有光明的。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没有黑暗,都是光明的,因为它的宝物都是放光的。第三,极乐世界的东西都是美丽而不丑陋的。这个是它的功德庄严。

第二个,形色殊特。它的形状也好,它的颜色也好,也特别的殊胜,世间所少有。

总而言之,这个极乐世界是特别的微妙而不能称量。你不但是不能用嘴巴来赞叹它,你甚至于没办法用心思来加以测量。它是怎么的庄严,它是怎么个微妙,你没办法去测试它。这是讲它本质的庄严程度。

其次,我们看它的数量。这些众生,甚至于已经成就了天眼通,都不能够去明了它的名相跟数目,也不能去加以形容辨别它的名相、数目。明了指的是内心,辨别是口业的形容。我们常说,这个人是日用而不知。他平常住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但是他根本没办法去形容它,也没办法去想象它的存在。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讲一下。

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总相,是说明它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是一种胜妙五尘。胜妙五尘,当然它包括了提供你一种安稳的功德跟快乐的功德。而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强调说无能称量,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你是不能用心思口议来称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

那么这个时空无尽的世界表示什么呢?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有十种差别,而其中一个就是在庄严的差别。他说,弥勒净土的庄严是有时空限制,叫低劣的庄严。你看弥勒净土,你到那个地方去,时间有限度,空间有限度。为什么?因为它是业感的缘起。你为什么到弥勒净土去?因为你造了善业,因为你持戒,你布施。诸位要知道,你持戒的时候,你心是有所得的。有所得的心是怎么样?有限量的。你在因地是用有限量的有漏的善业,果地就去招感一个有限量的国土。

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无限量的一种殊胜庄严。为什么?你今天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用有漏的业去招感。是什么?是至心信乐,是至心发愿,是顺从本愿,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那是一种时空无尽。

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诸位要知道,它不是业感所成,它是法身所变现。这个是关键点。

很多人研究极乐世界,方向错误。看到宝石,看到黄金,他就很质疑说, 欸,为什么阿弥陀佛把极乐世界创造这么庄严呢?它是一个法身所变现的世界,本来就很庄严嘛!你到极乐世界,等于是到了阿弥陀佛的整个法身的境界里面去了,时空无尽。所以你根本不能够去称量它、去想象它的数目。你没办法想象,因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世界。它不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世界,那是多元化空间的世界。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总说。

丁二、道树高显愿(二十八)

我们看第二段的道树高显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前面等于是把依报的国土做一个总结,它是一个时空无尽、法身所变现的国土,这以下就个别解释这个国土的相貌。当然,这当中极乐世界依报值得我们谈的,包括在《阿弥陀经》经常提到的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还有树。这个地方先提出这个道场树。

为什么先提道场树呢?古德解释说,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有四相成道是在树下完成的:第一个,出生。佛陀是在树下出生,他不是在房子里面出生,在树下出生。第二个,成道。佛陀成道是在树下成道。第三个,说法。佛陀说法的时候是在树下说法。第四个,入涅槃。佛陀入涅槃的时候在树下入涅槃。所以佛陀在八相成道当中,四个最重要的,出生、成道、说法、入涅槃,都是在树下完成,所以,树跟我们的关系非常的重要,应该解释极乐世界的树是什么相貌。我们加以解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那个国中的菩萨(就举初心的菩萨),这些带业往生还没有积集资粮的菩萨,还没有供养十方诸佛的这些菩萨。那么他一定要能够怎么样?知见其道场树。知,什么叫知呢?就听闻它的名声,哦,我听过这个道场树。这个见,就是亲自见到。这个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以后这个菩提树叫道场树。

那么这个菩萨他知见道场树是什么相貌呢?它的形状是无量的光色, 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颜色;而且它的高度四百万里,有十万由旬。如果不是这样,不取正觉。

这个树,当然在我们的依报环境当中是很重要,否则佛陀不会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一而再、再而三提到这个宝树的庄严。你看,我们在一个房间当中放一棵树,你会感到有生命力。在所有无情的世界当中,树是唯一有生长能力的。它虽然没有明了性,但它有生长能力,所以你看一个地方放一棵树就充满了生机。

当然,极乐世界的树不但是给你提供一种生机,它有两种的功德:

第一个,它演说妙法。在《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有些人可能不太习惯去讲堂听佛陀说法,那怎么办呢?他想一个人静一静,他到树林当中打坐,或者在那边经行,树为他说法,可以的。

第二个,这个树能够显出十方诸佛国土说法的情况,显现。你说我现在要看看药师佛在说什么法,多宝佛说什么法,这个树就能够随心而显现诸佛说法的状态。这个树还有这两种功德。

丁三、 宝香妙严愿(三十二)

我们看第三个,宝香妙严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那么这个地方,宝香妙严,我们先做一个说明。极乐世界的五尘,当然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讲很多了,胜妙五尘。但这个五尘当中,我们仔仔细细地看《阿弥陀经》,再比对《无量寿经》,发觉释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当中,特别强调三种尘:

第一个,色尘,光明。所以你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没有一个极乐世界是黑暗的。所以你看佛堂,一定要有灯光,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有黑暗,它每一个宝物都放光的。我们娑婆世界的宝物,那是能够反射光明的,白天看是很光明,晚上看就是黑暗的。但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光明。这是第一个,色尘。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物一定有香气。这个香气在《无量寿经》讲得很多,《阿弥陀经》讲得少。极乐世界的五尘,每一个尘都有栴檀香气。光明,当然主要是什么?消业障,身心柔软。它这个香气,你闻到这个香气,菩萨闻者,皆修佛行,增长你的菩提心,这个香有这种效果。

这个五尘当中最有代表的光明、香气香光庄严,还有声尘说法,声音说法,它每一个宝物都可以说法。你看这件事情,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在观想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记住几个特点:第一个,一定要有光明的内涵;第二个,一定要有香气;第三个,它有声音出来。这段经文就讲很清楚了。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整个依报的国土什么叫依报国土呢?它的范围怎么说呢?从大地以上乃至于虚空,我整个的生活空间就在里面了。这依报当中包括了:宫殿,菩萨所居住的环境;楼观,是佛陀说法的处所;池流,我们受生的地方,八功德水、莲花;还有种种的宝树。总而言之,国土所有一切万物,有三个相貌:

第一个,从本质上来说,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极乐世界的整个宫殿、楼观,乃至于道树,道场树,是由珍宝所成,放光。这个珍宝,在《阿弥陀经》提到七宝:金、银、琉璃(琉璃是青色的宝物)、玻璃(是透明的水晶)、砗磲(是白色的贝壳)、赤珠(是红色的宝珠)、玛瑙(是暗红色的宝物)。极乐世界的整个本质是七宝所成。所以你观想极乐世界的房子,你不能把它观想成水泥的,那你来生就投生到娑婆世界了,因为娑婆世界才有水泥。极乐世界没有水泥做的房子,你想错了,那本尊不相应了。极乐世界的房子,七宝所成。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宝树,具足百千种栴檀香,而用这个光明跟香气所合成。所以古德说,在娑婆世界,金银虽有光辉,而无栴檀之气。金银发出光辉,但是没有香气。栴檀虽有香气,而无珠玉之光。只有极乐世界,香光具足。所以说是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第三,为什么讲它是奇特又微妙呢?古人解释说,香光具足名之为奇, 广做佛事名之为妙。极乐世界的宝物,又放光又有香气,这件事情非常稀奇,连天上都很少有。而且,这个香光还经常演说妙法,广做佛事,这叫妙。所以这个香光普熏十方世界,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也好,打坐也罢,闻到这个香气,看到这个光明,皆修梵行,增长他的菩提心,更坚定他修习六波罗蜜。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依报的意境,我们用蕅益大师的一段偈颂做一个总结。

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理性,但是你又同时看到了光明,也同时闻到了香气,一一理性具足庄严;虽然你闻到了香气,你也看到了光明,你还是安住在空性,一一庄严还全体理性。两个完全不相障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你也不要去障碍真空,就是这种意境。所以蕅益大师讲,一一理性还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事事无碍的境界,两个不互相干扰。修空观,修假观,两个不互相障碍的。

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香光庄严。

丁四、照见十方愿(三十一)

看第四条,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讲到照见十方,我们看消释的地方。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的国土是清净无漏的。无漏只是断恶,它只是一个基本,还要修善。怎么修善度众生呢?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七宝,它所显出的色尘,前面讲到光明,这个地方讲到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显现十方世界的种种的相貌。这个地方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讲得清楚,他说极乐世界依报的这些所谓的宝物,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净秽诸相,善恶业缘,一切显现。

也就是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不但是用耳朵听法(你看娑婆世界只能耳朵听法),在极乐世界你还可以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真理,用亲眼,百闻不如一见。你看这个人,他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你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整个十方世界善恶的业缘全部显现。你看到别人怎么样,你就会警惕:哦,这个人因为持戒的关系生天了;这个人一天到晚说人家的是非,到拔舌地狱去了!你看到以后,内心当中特别深刻,跟听闻的感觉又不一样。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说法不但用音声,有时候佛陀他不讲话,让你自己去看,皆悉照见十方世界种种善恶的业缘。那么看到是怎么样呢?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就好像你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那样的清楚分明。虽然你看的是一个很远世界的众生的情况,但是你看得就像自己在照镜子一样,如此的清楚。当然你的感受也特别的深刻。这个就是能够照见十方的业缘,举出这种功德。

丁五、树中现刹愿(四十)

看最后一段,树中现刹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所看到是众生的善恶的业缘,那当然是给我们一些警惕的情况,那么这个地方是看到佛陀说法的情况。前面是看众生法界,这是看佛法界。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如果想要见到在十方净土当中的某一尊佛跟他的净土,比如说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就非常仰慕药师佛跟他的净土,但是因为有特殊的因缘,你没有求生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你到净土以后,你想要去见到药师佛的净土,怎么办呢?应时如愿。因为在道场树的树叶当中,你就能够随你的心愿而看到药师佛跟他的净土、跟他的眷属。虽然这么远,你也是像照镜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其他版本的《无量寿经》说,你看到这个诸佛世界的国土,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这个希有心,古德解释,生起无上菩提心。看到诸佛在说法,生起菩提心。所以古人常说,你往生到净土,就等于往生十方净土。我刚开始还不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是往生十方净土呢?因为你到极乐世界,整个十方世界的资讯你全部很清楚,就像你在家照镜子一样,身历其境。这个是其他世界很难提供给你的,很难提供。所以古德讲,亲近阿弥陀佛就等于亲近十方诸佛,往生极乐净土就等于是往生十方净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这两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

我们希望大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这个四十八愿,你不要把它想成是阿弥陀佛发的,它跟你是有关系的。你现在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要做一堂功课,你要在心中画出你自己净土的愿景。四十八愿讲完以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本四十八愿,你就成功了。如果四十八愿听完以后,你的心中还是无住,那就完了。这个四十八愿是告诉你,你怎么去规划你来生的愿景,而且这每一个愿你都可以做到,每一个愿都可以兑现,佛陀绝对不妄语的。所以你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每一个愿跟你关系密切,有的是跟你今生有关系,有的是跟你来生有关系。只要你忆念它的存在,它就会存在。是这样子的。

第5讲

丙二,身心安乐。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丙二,身心安乐。

我们净土宗的一个特色,它是一个他力所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这个法门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法。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想尽一切的办法,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佛的心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这个感应道交的道理,古德讲一句话说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们跟阿弥陀佛是怎么感应道交的呢?因为我们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都是空寂的,所以,从自他平等不二的角度,你念头一动,你就感应道交了。

彻悟禅师说,其实感应道交是通十法界的。你的心如果经常忆念杀盗淫妄的罪业,你就跟三恶道感应道交了;我们的心经常跟布施、持戒相应,那我们跟人天的法界感应道交。所以,我们现在能够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事实上等于是在创造我们未来的功德,就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能够把这四十八愿不断地去思惟、观察,那么这四十八愿的功德在你的生命当中就会全部地出现。

我们前面讲到国土庄严,这个地方讲身心安乐。国土庄严是讲到依报。蕅益大师说依报的国土是以五尘为体,色、声、香、味、触五尘。那么我们怎么去忆念这个五尘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忆念:第一个,它是安乐相;第二个,它是解脱相。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五尘,包括了宫殿、楼阁、宝树,你所居住的环境基本上都是有光明的,这个色尘特别的殊胜。极乐世界没有黑暗相,诸位要知道,极乐世界没有晚上,都是白天,因为极乐世界是光明无量的。第二个,它是充满了香气的世界。极乐世界,到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栴檀香,香光庄严。第三个,极乐世界有种种美妙的天乐。所以我们从经论当中知道,极乐世界的安乐相,五尘的安乐相中,光明、香气、音乐这三尘特别的殊胜。这种所谓的安乐相,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这个五尘接触的时候,是一种舒适快乐的感受,我们要从这个方向去思考。

第二个,它是一种解脱相。这个五尘能够演说妙法,增长善根。你看我们前面看到的,极乐世界的光明照摄你的身心的时候,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这个柔软相是什么?就是消业障。你看一个人,烦恼很重的人,他的肌肉是绷紧的。你绷紧,你到极乐世界,光明一照你,你业障一消身心就柔软。第二个,它的香气,菩萨闻者,皆修佛行。闻到香气以后,你很自然地能够修波罗蜜。你看极乐世界的诸宝行树,那个微风吹动,风吹动这个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音声也可以让你带动一种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的一种道心。

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里面提一个问题:极乐世界有安乐相跟解脱相;既然这个极乐世界是为了菩提道而安立的,就直接现出解脱相就好,为什么要现出这种庄严安乐之相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它是有为法、毕竟空寂的嘛!

莲池大师说,极乐世界在规划的时候现出安乐相,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对上根利器的人来说,是现出它的功德相。因为这个菩萨在极乐世界住久了以后,他经常地亲近供养诸佛,他有功德,他有波罗蜜的。没有一个菩萨现出来的相是很单薄、很寒酸的,没有这种菩萨,都是庄严的,因为他有波罗蜜,很自然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庄严是表显这个菩萨是有功德,他不像小乘人只观一切法空,他在一切法空当中具足种种的波罗蜜。那么波罗蜜,当然看不到内心的世界,但是怎么样呢?借相来表显。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庄严,就老参来说是显现他的功德相。

第二个,对中下根人,生希求故。你说他这个人是带业往生的,他以前在娑婆世界造五逆十恶,临终才忏悔的,那么到了极乐世界怎么也能够受用呢?他说,为了中下根人生希求故,让他生起希望。就好像说,没有错,你到极乐世界刚刚受生,你也跟大家在那个地方享受光明、享受香气。

这个叫作什么呢?这个叫作先享受后付款。你看,我没有钱,但是我总有一天会有钱嘛,对不对?我先把这个房子买下来。那么我在这儿买下来,我用这个房子来赚钱,我用这个房子来开店面,种种的因缘,总有一天我还是可以把这个房子买下来。可以吧?这个叫作什么?这叫分期付款。就是说,你到极乐世界去以后,刚开始没有资粮,你是受用佛赐给你的资粮。但没关系,借假修真。你有这样的一个极乐世界的庄严,你就能够亲近供养诸佛,你总有一天跟你的学长一样,名副其实。所以,对一个中下根人来说,先让他产生欣求之心,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

所以,这个功德相,就着老参的菩萨来说是名副其实,他有这个功德, 就自然显现出来。就一个初学菩萨,借用佛陀的功德,先借一下,总有一天你也有这种能力显现这样的功德。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有两层意思的。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刚开始往生,还是沾阿弥陀佛的光。但是,你只要有那个果报体,总有一天也可以自己显现出来。

我们前面是讲依报的五尘,这个地方讲正报的五蕴身心的状态。前面是一个你所受用的五尘,这个地方是讲到你能受用的五根,能受用的五根是什么相貌。这当中有十九个愿,讲到我们正报的五根,或者讲五蕴。

丁一、国无恶道愿(一)

我们先看第一个,国无恶道愿。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讲到极乐世界正报身心的第一个相貌。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的国中假设有地狱、饿鬼、畜生这种三恶道的果报的话,我就不取正觉。

我们娑婆世界叫作六道轮回,极乐世界是二道,只有天跟人。你要么到天上,要么在人间;要么在人间,要么到天上,没有其他的选择。

那么,我们娑婆世界的整个三恶道的因果,在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说,第一个,是造上品的十恶业,招感地狱的火途之报。这个地狱的果报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由你的心创造出来的,你造杀盗淫妄的时候依止的是上品心,就是你绝对不忏悔,完全没有惭愧心。在造作之前经过你很多很多时间的思惟,在造作的时候起欢喜心,造了以后也绝对不忏悔,那么这种业就是很容易到地狱去了,因为你心太坚固。所以他的果报叫火途地狱,就是热火。地狱的果报就是刀山油锅,以火为主,热恼。

第二个,依止贪瞋痴的烦恼,造中品的十恶业,招感饿鬼的血途之报。这个中品恶业就是说,你的心稍微不像之前那么坚固了,可能事后有一点惭愧心,不是很强,但是有点惭愧心。这种果报未来是什么呢?血途之报。饿鬼道的特色就是受用这种污秽的饮食,饥饿口渴,每天吃的东西都是污秽的,没有一天例外。因为你身为饿鬼道,就是要受用这种污秽的饮食,血途。

第三个,依止贪瞋痴的烦恼,造下品的十恶业,招感畜生的刀途之报。这造业的心又比较羸弱了,这个刀途就是一种伤害的意思。畜生道的特色就是,它的果报体很容易被伤害。

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法律的约束,所以你也不能伤害我,我也不能伤害你。在畜生道,你要是身为一个蚂蚁,或者身为一只小鸟,一只麻雀,你就知道什么叫作没有法律的世界。那完全是弱肉强食,没有一个东西能够约束谁, 没有!你看那个麻雀跑到地上来吃虫的时候,它也怕别人去吃它,它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以前有一个在家居士跟我讲:哎呀,师父,做一只鸟很不错啊,自由自在!我说,你是不知道鸟的心情!身为一只动物,它的心情就是恐惧不安,非常恐惧不安,而且是一辈子都恐惧不安。因为它的果报就是一种刀途之报。

而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保证你,你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三恶道的果报。

我想,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对生命是要求离苦得乐,或者说是趋吉避凶,但是离开痛苦、远离灾难这件事情,比得到安乐更加的急迫。我们不一定要马上产生安乐,但是我们绝对要赶快远离灾难。

你看我们一般人,一个出家人,老一代告诉我们,出了家以后第一件事干什么?持戒。为什么持戒?就是我先远离过失嘛。我觉得这个心态可以理解。你说,欸,你为什么出了家以后不赶快修波罗蜜?你看很多人在家的时候,很多在家居士,他在家的时候修很多的善法,一出家以后什么事都不敢做,因为他要先求远离过失,趋吉避凶。为求趋吉,先求避凶。他看了戒律,他开始怕了。在家居士没有看戒律,他不知道怕。我觉得这个态度是对的, 因为我们不一定要马上生善,但是灭恶这是很重要。古人讲一句话就很有道理,平安就是福。平安为什么是福呢?你只是没有灾难,这样平安就是福?对了,没有灾难就是福报。所以我看到很多出家人,很多善法不修,他就专心地持戒。我认为可以理解。我先不到三恶道去,可以吧?我那个波罗蜜不急吧。

所以说,阿弥陀佛很知道我们众生的心态为求趋吉,先求避凶。所以他就保证,到了极乐世界决定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即使你有那个罪业,那个罪业也不能再起现行,因为他那个地方根本没有那个果报。

丁二、不更恶道愿(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到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那个当下的现世果报,这个地方是讲到你离开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未来的果报是怎么样。我们解释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国中的人民这个地方的天人,当然主要指的是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的所谓的人民,都是凡夫众生。他投生到我极乐世界,受用我这一期的果报,在那个地方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好了,等到他这一个极乐世界的寿命结束了,假设他来我极乐世界这么一趟以后, 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又到三恶道去,那我就不取正觉。

我们在经论当中经常看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庄严,但是倒很少听到说离开极乐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相貌,比较少。但这个愿文就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说,只要你去一趟极乐世界,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只要你去过一次,你这一次离开极乐世界以后,绝对不可能再到三恶道去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你现在盖一个义德寺,你敢保证说,你来过义德寺,住过一晚上,离开义德寺不到三恶道?很难!对不对?很难。在大陆有一个讲净土的法师,他讲一个观念是错误的。他说,诸位在座的很多都是从极乐世界回来的,只是 你自己糊涂忘掉了。这句话完全不合乎经意。你到极乐世界回来你还糊涂, 还忘掉,甚至有可能造业,甚至于堕落到三恶道,那跟这个本愿是违背的!你知道一个人不到三恶道去是什么阶位吗?至少是位不退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住,于实相理如实安住了,断了见惑的。断了见惑的菩萨有三种功 德:第一个,他成就道共戒。他永远不会造过失了,远离众罪。第二个,他生死将尽。他这个三界的生死即将结束。第三个,不堕恶趣。所以我们从这 个愿可以看得出来,只要这个人到极乐世界,享受很多很多的快乐、积集很 多的资粮,只要你到过极乐世界,出来,起码的保证,在你成佛之前,你没有这个三恶道的危机了。

我们如果读宗喀巴大师的下士道,就是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会知道,他先求皈依。道前基础,皈依三宝,皈依上师,把三宝跟上师当作你救拔的对象。然后就是怎么样呢?下一个是什么?中士道,修出离心。诸位!你知道宗喀巴大师出离心怎么修吗?就是思惟地狱的苦啊。所有的菩萨要离开三界的原因都很简单,就是我不想到地狱去,所以我离开三界。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思惟出离心就是: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

虽然诸位今天得到一个人的果报,但是你这个果报体只是你阿赖耶识当中某一善业起现行,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地狱的业在那个地方睡觉,哪一天要显现出来是不知道。菩萨因为畏惧地狱的苦,所以赶快出离三界, 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地狱的果报对我们的伤害多大。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到了极乐世界,第一个,在极乐世界的果报没有三恶道;第二个,你离开极乐世界以后,从此以后再也不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两层保证!诸位在修止观的时候要把这一段列进去的。

丁三、不闻恶名愿(十六)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到这个邪恶的果报,远离恶果;这个地方是远离邪恶的因,要远离这个邪恶的因地。我们先解释一下。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极乐国土的这些所谓的凡圣同居土的天跟人,在这一期生命当中,假设他有听闻到这种邪恶的名言,我就不取正觉。

邪恶的名言很容易造成邪恶的思想,而邪恶的思想就很容易造作罪业。我们诸位很多人都是研究戒律的,诸位知道,在判罪的时候有四个因素:因、缘、法、业。以杀生来说,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而整个判罪要成立,第一个,要有杀因,就是你要有犯罪动机。你今天身为一个律师,你为人家判罪,第一个,你一定要问他说,你当时是什么心态?先把他的心态抓出来。

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现在开车从义德寺到台中去,你知道你这个车子压死过多少只蚂蚁吗?我看至少一百只以上。对不对?那我问你,你有造杀业吗?对了,没有!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嘛。你怎么能够为他判罪呢?我在开车,我的目的是要开车,我不是要去杀死它们!你在判罪的时候,第一个,他没有杀因。没有杀因,后面的缘、法、业都不能成立,因为最重要的就是因,而他没有犯罪动机。所以,你开车压死一百只蚂蚁的业,比不上你刻意地去杀死一只蚂蚁的业。因为你刻意去杀,你有犯罪动机,那就构成业了。所以犯罪必须有思想的引导,带有一种故意的思想,思心所来引导。

阿弥陀佛就有这样的智慧。就是说,一个人会造业,从犯罪心理学他就是有邪恶的思想。你不是说把门关起来,眼睛闭起来不要去看,耳朵不要去听。那不可能的嘛!你要彻底改造他的思想。就是你不要释放一个错误的名言给他。

我们的思想是由名言熏习而成的,从小接受很多不好的名言。你看有些人说,欸,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不是一个好话。我们平常讲话很重要,因为讲话表现一个人的思想。你一个人讲话不要老是说我喜欢、我喜欢,这个对你非常不利。你应该说我应该怎么样。你要多讲说我应该要去拜佛、我应该要去做功课。

诸位!你如果要调伏烦恼,我建议大家,你一天当中尽量不要说我喜欢怎么样。这句话不要讲,我保证你思想会改变。你把那个我喜欢改成我应该,那就对了。这个是潜移默化的,你不要看着它简单,你这个名言在心中消失了以后,你的思想就转变。

很多人读了《大乘般若经》以后,他讲话就不一样了,他讲话都是三段式的,不像我们讲话是一段式的。你看读过《大般若经》的人他说,没有钱很烦恼,钱太多心不安,钱刚好最愉快。你看他讲话讲三段:太少了,你觉得很烦恼,生活所需有欠缺了;太多了,你又打妄想,躁动不安;刚刚好,最愉快。你去看看美国人,西方人讲话,都是讲单方面。你看,不自由,毋宁死!如果你是大乘菩萨,你听到会怎么说?不自由,毋宁死;太自由,就堕落!本来就是这样嘛。

诸位!你看大乘经典,佛陀在大乘经典讲话很少讲单边的,都是讲三分的,远离两边,顺入中道。佛陀就是怎么呢?你说你为什么要诵经呢?你就是吸收佛陀的名言嘛,把佛陀这些语言文字(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在心中背起来,不断地不断地熏习,你的思想就改变,就以佛心为己心嘛。佛陀的心就是他的话、他的名言,你把佛陀的话吸收了,总有一天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样。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阿弥陀佛,刚开始就规定,在极乐世界所讲的话都要合乎大乘的实相。人跟人沟通讲话的地方,很少说我喜欢怎么样,在极乐世界没有我喜欢这三个字,只有我应该怎么样。在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绝对找不到,所以,你那个思想在运转的时候,终是会往中道的方向去运转。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智慧,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邪见。

前面讲的是不堕三恶道,是远离邪恶的果报;这个地方远离邪恶的思想, 远离恶因。

丁四、三十二相愿(二十一)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前面我们是远离灾难跟痛苦了,偏重在离苦;这个地方讲得乐。大乘佛法除了离苦,还要得乐。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这当中有两种情况:他如果是刚刚往生的初发心菩萨,那么他能够成就一部分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设他是往生已久的久修菩萨,他就能够圆满三十二大丈夫相。假设不如此的话,就不取正觉。

这个外表的身相,在佛教当中最能够代表福德智慧圆满的,就是三十二大丈夫相。经典上说,只有两种人是具足大丈夫相:第一个是转轮圣王,就是统理四天下的转轮圣王;第二个就是佛陀,三界导师的佛陀。极乐世界的人民基本上是能够成,或者是满三十二大丈夫相。

这个三十二相,在中国的命相学也非常重视。诸位如果研究过命相学, 这个三十二相,你只要具足一相,那你就是大富长者,今生衣食无缺了;如果你具足两相,你大概是可以做国王。大丈夫相,具足两相。这三十二相当中,在面相学当中有八个相是特别重视的,我们讲这八个相就好,就是在中国的相术学非常重视的。

第一个,顶成肉髻相,就是头顶上有一个肉髻。诸位你看天台宗的历代祖师,几乎每一位祖师都有顶成肉髻相,他的头顶有肉髻。

第二个,广长舌相。如果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鼻子盖住,你这个人的福报是很大的。

第三个,津液得上味相。就是你的口水经常是甜美的。我们刚出家的时候口水都会比较苦涩,慢慢慢慢地,你出家久了,福报修大了,你发现你口水的味道会改变,你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就是你那个津液有那种得上味相。

第四个,四十齿相。你上下牙齿加起来是四十颗,这也是一个大福德之相。

第五个,身端直相。身相特别的端直,行住坐卧都特别端直。

第六个,手指纤长相。你的手指头特别的长。在面相学说,你这个手指特别长,你这个手特别巧妙,特别巧妙。一般来说,做外科医生的人手指头太短了不太适合。这是真的。你看手指长的人,说这个人是拿笔的,就是比较巧妙,做什么手工艺都比较巧妙。

第七,是手足柔软相。他的手跟足就是柔软的,不会绷紧。我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把身体放松才能够入定,绷紧的状态你很难入定的。

第八,七处平满相。这个七处是两个手、两个肩膀、两个脚,还有头部。这七个地方都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看我们一般人这个地方都有凹凸不平。大福德人从小他的身体都是圆满的,都没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你要看到这个,哦,大福报,全身是圆的。

我看了面相学,我发觉我们现在的审美观念极度错误,非常错误。我们喜欢看的人都是薄福之相,我们的审美观跟古代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古代的审美观合乎道理,我们现在的审美观完全是妄想捏造出来的,错误的。所以你就知道,众生是往颠倒的方向在走,你看他连审美观都不一样,应该赞叹的没有赞叹,不应该赞叹的却赞叹,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世界。所以,你要多看看古书,你就知道,哎呀,现在的人实在是不对了!

这三十二相基本上是由百福所成,一百个福报才能够成就一个相,百福庄严。那么什么叫百福呢?我们先讲其中一个福。就是说,整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都瞎眼睛了,你身为一个医生,用种种的方便把娑婆世界人的眼睛给治好,这叫作一个福。你要修一百个福,才具足这其中一个相。所以这个相是不容易的,要多生多劫。

但是,到极乐世界你能够成满三十二相!当然我们刚开始是借阿弥陀佛的光明,但是总有一天你也可以有这种功德显现出来。

丁五、身金色愿(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天人,他们的外表的身体要显现出真金色。这个真金色就叫作紫金色,它的金不是黄色的金,是带有紫色的金。为什么紫金色?因为,在所有颜色当中,紫金色是一种性质柔软而且尊贵庄严的颜色,特别尊贵的颜色,这世间少有。一般来说,我们在内心当中要有禅定的功德才能够现出紫金色。在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当中,他们的颜色都是黄金色。古德说,这种金色的身体非是有漏善业所感,都是要禅定。一个人有禅定以后才能够显出黄金色,那么紫金色又比禅定更高了。

前面是讲到身相的形状,这个地方讲到颜色。这个地方,古德说,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民要有这么好的三十二相,又现出这种紫金色的光明,其目的何在呢?古德说,为了使令众生欢喜而生信敬故。说极乐世界的人民不是一天到晚待在极乐世界;你到处去供养诸佛,有时候到众生的世界去度化众生。你有这样的身相庄严,就能够让他产生欢喜心而产生恭敬心。所以说这个是使令众生产生欢喜、恭敬的缘故。

我看一则新闻说,美国有做一个调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他的外表的确很重要。说这个人没什么才华,但是外表长得好,他的升迁机率会比较高。这是事实。说这个人,我们不重外表,这是我们嘴巴讲,其实我们都很重视外表。这个调查说,一个外表好的人,老板要升迁,第一个会先考虑到他。这个人没什么能力,无所谓,长得庄严!而且外表长得庄严的人,他做了错事,人家比较容易原谅他,所以他占尽了便宜。你看,好的有他的一份,坏的他又可以远离。这个是没办法的,因为我们都是靠外表,我们的明了性读不到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必须有这样的一种方便,三十二相身金色。

丁六、形色相同愿(四)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跟人,外表的形状跟他的整个肤色(我们娑婆世界很多白色、黄色、黑色的肤色)假设不相同的话,你能够分出他的好跟丑的差别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就是一种形色相同的愿。为什么发这个愿呢?古德说,凡夫造业是依止六根。那么六根为什么造业呢?因为不平等故。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我们这样看过去不会动念头,但是你如果看到一个好坏的东西,有对立的东西,不平等,你就动念头了。所以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这个念头为什么动呢?因为他看到不平等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必须把这个极乐世界不平等的差别相消灭掉。

我发觉,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有这样的用意。你看,所有人,只要你出家, 头发全部理光。不管你以前是留什么发型的,全部理光来,穿上同样的衣服,穿上袈裟。很多居士都跟我讲说,哎哟,师父!你们佛学院的学生,看起来脸色都差不多。我说,你看差不多,我们绝对看得出来。很多居士看出家众, 看起来都是,你们俩长得差不多。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刻意安排的,整个头发理掉,衣服穿的相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消除不平等。因为有不平等就容易产生是非,有是非就会容易产生造业。所以,他把不平等的情况消灭掉,就远离很多的过失了。

丁七、衣服随念愿(三十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我们是讲到极乐世界的身体的形状、肤色的差别等等,这个地方讲到他的衣服跟饮食的受用。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想要得到一种身上的衣服,那么这个衣服是怎么出现的呢?随念即至。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根本就不用去买,不用去裁缝。那么这个衣服,是出现什么衣服呢?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就是佛陀所赞叹的这种如法的庄严的服装,要合乎我们戒定慧的服装。假设在整个成就衣服的过程当中,你要去裁缝,用种种的布料去裁缝,或者你要去做种种的染色,衣服穿过以后还要洗涤这么多麻烦的过程的话,就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等于是减少我们衣食的拖累。我们一般人的生活都是被衣食所拖累。我过去在莲因寺讲《灵峰宗论》,第一篇讲到发心篇,讲到发菩提心,为了无上菩提、为了广度众生而修学圣道。忏公师父那个时候在旁边听了这一段,听完以后他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他中午吃饭就开始发挥了,说,我们这个修行发菩提心很重要!他说,我们在东北有一句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说东北的女众为什么嫁汉呢?就是为了穿衣吃饭。这个想法不好!我们应该说,嫁汉嫁汉,为了国家民族,这才好。老人家就是讲到发心的重要。当然,一个话会流传,也就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其实生命当中为了衣服饮食而忙碌,也可以道尽了一个老百姓的心态。阿弥陀佛当然就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远离这样的一种麻烦事情,衣食自然。

第6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丁八,天眼普见愿。

净土宗修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只要不断地去想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件事情就会成就。也就是说,阿弥陀佛那个四十八愿,他这四十八愿的四十八种力量,其实不断地在忆念我们。但是,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花一点心思去忆念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是绝对可以成就的。所以,在我们讲完课以后,希望大家在心中都有四十八愿,你不断地对它释放出你忆念的磁场,那么在未来的生命当中绝对可以心想事成。

前面讲到正报庄严,包括远离三途、身相庄严、衣食自然,这都是一种离苦得乐的相貌。这以下讲到五种神通。为什么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提供这五种神通的果报体呢?我们从《大般若经》里面得到了一些说明。

《大般若经》对菩萨开示说,菩萨发菩提心已,应修学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无所着。说菩萨刚开始修学,先立定你的目标,要成就佛道,发菩提心。然后干什么呢?修学般若波罗蜜,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使令你内心当中安住在无所着。既无所着,为了游学诸佛国土故,而应学五通。你慢慢地成就了菩提心,也成就了空正见,接下来干什么呢?为了游学十方诸佛国土、广作佛事的缘故,菩萨开始要修学五种神通,要修学禅定五种神通。

那么为什么修学五通呢?第一个,依止天眼而见其身形,看到这个同参道友的身形;第二个,依止天耳而辨其音声;依止神足而通达无碍;依止他心而知其心思;依止宿命而知所从来。所以当菩萨发了菩提心,修学般若波罗蜜以后,你要开始参学十方国土,开始去一方面亲近十方诸佛,一方面成熟无量有情、广作佛事,你就应该要成就五通。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为了参学十方佛土的方便,阿弥陀佛也提供了五通。我们看看他的五通的相貌。

丁八、天眼普见愿(六)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这些凡圣同居土的天人,他们都必须要成就天眼。这个眼就是眼根,能够见诸色尘的。为什么加一个天呢?表示这个眼根是通达无碍,叫作天。这个天眼的力量有多大呢?至少能够照见百千亿亿十方诸佛的国土。百千亿亿包括了它的远近的相貌,包括它的粗细的相貌,包括它的内外相貌。内外,什么叫作内外呢?你看这个墙壁,墙壁以内的你看得到,墙壁以外的也看得到,看得到内外之相。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天眼通,在古德解释说,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能够照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等相,及一切障内障外、世出世法、种种形色,无有障碍。就是极乐世界的天人,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六道众生,他过去修布施,死掉以后生在尊贵家;或者这个人悭贪,堕落到贫穷的果报。你自己亲眼看到这个果报的显现,当然能够生起厌苦欣乐的这样一种愿望。也就是说,他能够实际看到众生六道轮回,他死亡以后生到哪里去、受种种的苦乐的相貌。这个是天眼的一种受用。

丁九、天耳普闻愿(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眼根的殊胜,这个地方讲极乐世界果报体的耳根殊胜。那么极乐世界的耳根是怎么样呢?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我国中的天人,他的耳根能够听闻种种的声尘, 他的范围能够听闻百千亿亿诸佛所说的佛法,而且能够受持。这个受,就是了解义理叫受;持,就是明记不忘叫作持。能够了解义理,又能够明记不忘。这个是讲到他的耳根的功能,能够受持诸佛所说的妙法。

古德讲到这个五种神通,说菩萨成就五通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坚固菩提心。菩萨因为能够见闻众生所受诸苦果故而厌离苦因, 因为能够见闻众生所受的种种乐果故而欣求乐因。我们一般人对于造杀盗 淫妄不知道怕,因为他没有亲自看到这个果报出现,所以他不知道怕。因为造业的时候果报不是马上出现,是来世才出现,所以他的恐惧心没办法生 起。但是,如果菩萨成就五通,他能够亲自看到这个人因为造业的关系来生 到地狱去,他对他自己行为的恶业会产生厌离的感觉。

《宗镜录》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个故事说,一个阿罗汉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在禅定当中看到他过去生到地狱受刀山油锅的果报,身为一个阿罗汉他吓得全身毛细孔出血!你就知道这个地狱果报的可怕。你看到这种果报以后,自然地就不敢去造这个恶业了。所以它本身对于坚固一个人的道心有帮助,因为他实际看到因果的出现,而不是听闻而已。

第二个,这个菩萨具足五通,能够积功累德。他能够游诸佛国,一方面亲近供养诸佛,一方面能够成熟、利益有情,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没有神通,你就离不开三界,就不能亲近十方诸佛,就丧失很多的上求下化的机会。为什么?这个叫作报障,你的果报体障碍你的愿望。你很想要亲近诸佛,你很想要广度众生,但是你的愿望,你这个果报体它没有提供你这个功能,它没有这种功能来完成你的愿望,你叫作空有愿望。因为娑婆世界果报体太羸弱了,你哪里都不能去。所以,对一个菩萨一个有志向的菩萨来说,成就五通是非常重要,它能够实践你的理想。

丁十、神足无碍愿(九)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个神足就很重要了。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他的整个行动力就靠这个足)他的神足通是什么相貌呢?于一念顷的时间能够超越百千亿亿的诸佛国土,在一念顷。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他的功德,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你看经典上说,目 犍连尊者是所有阿罗汉里面神通第一的。他有一次在听佛说法,他就感觉 说,哎哟,我上次坐在前面听佛陀的声音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这次来晚了在后面听,声音还是这样子呢?那到底佛陀的音声有多大呢?能够有多远呢?他要测试佛的音声,就用他的神足通一直飞一直飞。飞到最后,竟然飞离了 娑婆世界,到了他方的佛世界去了,飞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地方是一个佛陀的庄严的国土,这些菩萨看到目犍连尊者,说,哎哟,怎么来了一个小虫?佛陀说,哎呀,你不要轻视他,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大弟子,他要测试佛的音声跑到这个地方来。目犍连尊者一心一意地在听佛的音声,结果飞离娑婆世界以后,他回不来了。这个时候,他方的佛陀就跟他讲说,你要忆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后来目犍连尊者仰仗佛力才飞回来。

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在极乐世界提供的神足通,是在一念顷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土。你去跟阿罗汉一对比就知道了,菩萨的神足通不可思议。

神足通这句话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到达的意思;第二个是转变的意思,我们叫如意足。

到达就是我们经文所说的这种神足通。这个神足通有粗细的差别。在初地之前的神足通是粗浅的,他的相貌是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你是用身体直接飞过去的,就像那个鸟,如鸟飞虚空,无有障碍。初地以上的菩萨的神足通,是精细的神足通,叫作此没彼出,一念即至。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你不用飞,你在这个地方消失掉,在台北直接现出来,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于一念顷,他不用靠身体飞。这个是要初地以上的神足通才做得到,它有到达的作用。

第二个,转变。转变就是可以把物质作转变,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小的变成大的,把一变成多,把多变成一。在初地之前的变化,最多不能超过七天。你看阿罗汉可以把石头变成黄金,但是七天后它自动又变回来,因为他没有那个道力来改变物质的本质。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把石头变成黄金以后,这个黄金就永远是黄金,它不会再变回来,永久的改变。

所以这个神足通有到达跟转变两层意思,也各有粗细的差别。

当然,这个神足通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古德说,在极乐世界的人民这个神足通,产生最大最大的作用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供佛用的。我们都知道,福德的产生要心境的相应,你有布施的心,你还必须找上一个殊胜的田。我们上次讲过,你供养一百个持五戒的,比不上一个修十善的;你供养一百个修十善的,比不上一个初禅乃至于比不上二禅三禅、初果二果,乃至于比不上佛陀。在修福报的时候,你的田是很重要。末法时代为什么我们很难修习很大很大的福报?就是你找不到一个殊胜的田。

你看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诸位都知道,他叫无贫尊者。他出家以后,他那个钵很特别。那些贫穷人家把粗劣的饮食放到阿那律尊者的钵里面,只要进入他的钵,入此钵成甘露味。他吃不完,他把他钵里的东西拿出来分给他师兄弟的时候,又变成粗陋的饮食。因为它是福德所招感的。

阿那律尊者以前是个农夫,他经常去田里面耕种。在山上住一个辟支佛, 这个辟支佛七天下来托钵一次。结果有一次他下来托钵的时候,托了空钵而回了。这个农夫看到这个辟支佛,一个修行者,他觉得很可怜,他七天才吃 一顿饭,这次又空钵了,他就把自己的便当施舍给这个辟支佛。从那以后, 他就天上人间永远不遭受贫穷的果报。为什么呢?因为他遇到一个殊胜的 福田,一个辟支佛。所以,我们今天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的确是能够快速地积集资粮。当然,这个地方神足通就很重要,它可以把你的愿望转成实际 的行动,而不是在心中观想而已。

丁十一、他心悉知愿(八)

我们看第十一个,他心悉知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这个是五种神通的第四个,他心通。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他不能够见(这个见就是通达),不能够通达他人的心识,不能够通达他人内在的思想他的最低限度要能够知道百千亿亿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不取正觉。

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说,菩萨见其形而闻其声,而亦当知其心智。为什么呢?说菩萨到了十方国土去,他用神足通到了,也看到很多众生的形状,也能够辨别他所讲话的音声,为什么要修他心智呢?以知其心思而应机说法故。因为你要说法之前要先观察他心中的希望。这个说法本身不是说你要讲什么法,而是对方要听什么法,这个契机很重要。

我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有一次,一个某甲法师跟他讲说:某某居士,你布施修得不错,持戒也不错,但是你这个脾气那么糟糕!就拿这个发脾气的过失一一地指责他。他听了以后非常反弹,非常不高兴。后来,他用同样问题去问某乙法师,某乙法师就赞叹他的功德:你看你布施学得不错,持戒也学得不错,如果你的脾气能够改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这个居士听了大欢喜,然后就慢慢改他的脾气。

我在想一件事情,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句话,如果你以后弘法的话,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他自己想要改变。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么样?使令他改变。而这个时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诸位要记住,不是你让他改变,你是创造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让他自己改变。而这个地方这个四悉檀,他的欢喜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师讲,没有欢喜益,后面的灭恶、生善、入理都不能成就。所以说这个菩萨的他心智是干什么呢?因为要观察他的心思、知道他心中的愿望,才能够应机说法,是这个意思。

丁十二、宿命智通愿(五)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的天眼通是看到他的身体的形状,天耳通听到他的声音,他心通知道他现在的善根的浅薄、烦恼的粗重,是看到他现在的结果。宿命通是知道他是为什么形成这个结果,看到他的过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是什么因缘而造就了现在的结果,就靠这个宿命通。前面是看到了现在的结果,这个宿命通是看到他过去的过程。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假设不成就宿命通这个宿命通《大智度论》上说是知所从来,知道这个人过去是什么样的因缘,所以他有这个烦恼。这个人为什么一出家很喜欢拜佛?他有他的因缘。为什么这个人不喜欢拜佛,喜欢打坐?他有他的因缘。这个菩萨能够知所从来。能够知道百千亿亿整个诸劫的种种的事,这个事就是他的善恶的因缘,他的善根是什么因缘成就的,他的罪业是什么因缘成就的。

这一点,《楞严经》很强调,知所从来。《楞严经》说,一个人的绳子是怎么结的,他是怎么打结的,你要把他的结解开来,你要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你不是硬拉就可以把它解开。说 A 这个人有贪烦恼,B 有贪烦恼,对治的方法不一样,因为他们刚开始形成这个贪烦恼的过程是不一样的。他们两个形成贪欲烦恼的过程不一样,你怎么能够用同样的药去对治呢?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问题,过程很重要;你不了解他的过程,你就不能为他解开他的问题。所以你看现在很多的治疗的,那个催眠法,其实这个是合乎《楞严经》的道理。你看他为什么一看到水就怕?你说,欸,你不要怕水,你不要怕水。你跟他这样讲不要怕没有用,他就是怕。你要知所从来,事出必有因,这个害怕的心是怎么形成的,把它找出来。所以这个宿命通能够知所从来,能够找到这个善恶形成的一个过程。

当然,这个五通其实是通外道的,也通于二乘,但是它的内涵不一样。诸位要知道,这个下面知百千亿亿诸佛国土、知百千亿亿诸劫事,特别的广大。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一个修仙道的婆罗门的地方,这个婆罗门有很强大的宿命通。释迦牟尼佛就考他了,就拿了一个骨头给他看,说你看这个人他生前是做什么事?他是生什么病死的?他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拿一个骨头给他看。这个外道一入定,哦,这个人他是在哪里出生的,他以前是做什么行业的,他是得什么病死的,他现在到哪里去了,讲得清清楚楚。佛陀说不错不错,善哉善哉!佛陀又拿另外一个骨头给他看,说这个人他是从哪里出生的?他是做什么行业的?他是生什么病死的?他是往哪里去?结果这个骨头他一看,看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阿罗汉的骨头。阿罗汉入无生以后,他找不到他的信息,这个婆罗门竟然看不到他的过去。所以你就知道,外道的神通跟阿罗汉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是有差距的。

我们讲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地教,这个地方,其实这个神通可以说都是我们先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但是在受用的过程当中,我们再慢慢地慢慢地偿还。先享受后付款,就这个道理。

丁十三、寿命无量愿(十三)

我们看丁十三的寿命无量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古德说有三种无量:第一个是光明无量。极乐世界整个依报的国土都是光明的,没有一个角落是黑暗的,绝对没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极乐世界没有晚上,都是光明的。第二个,极乐世界的正报是寿命无量。第三个,眷属无量,有很多很多的大菩萨,诸善聚会。

这个地方讲到寿命的无量。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假设我的寿命是有限量的话,那么这个限量是下至百千亿亿劫,就不取正觉。

这个寿命无量,当然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古德在这个地方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的受用特别殊胜,他没有痛苦的感受,只有快乐的感受;极乐世界供养诸佛植众德本,而且见佛闻法增长菩提,你能够积集广大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也特别殊胜。这样的一个果报体,假设他的寿命很短暂的话,那么就好像玉杯之穿漏而终成遗憾。说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长得很漂亮,里面装了很多的甘露,但是它的杯底有漏洞,那这样子这个杯就是很遗憾。

所以极乐世界,你看,没有三恶道,身相庄严,衣食自然,五种神通。你还不一定要待在极乐世界,你经常能够遨游十方世界。它提供你这么好的果报体,当然我们很在乎这个时间。用这个果报体借假修真,到底这个果报体能够用多久?下至百千亿亿劫!有足够的时间让你修学圣道。

我想,我们流转到现在,我们感觉到三界对我们最大的伤害大概就是分段生死。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的。其实我们对三界果报的厌恶,我们不在乎说什么老病死,因为我们久了也就习惯了,但这个无常败坏很可怕。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三界的寿命长一点,不要经常这样死来死去的,可能很多人会考虑继续留在三界。但是,三界的果报体太短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好不容易,生老病死我适应了,我适应以后你又让我死掉,又换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环境我又适应了,又死掉了。弄得一个人真的是莫名其妙。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等到你摸清楚开始修行了,又死掉了。其实我觉得,三界当中最大的伤害,除了生病以外,这个死亡是很严重的。这个分段生死,让你整个修学圣道一加一不能等于二,不能够相续下去。

极乐世界提供一个这么长的寿命,古人说一句话:拼个今生,永作闲汉,这个极乐世界是一劳永逸的,辛苦一次,一次解决。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今生拼了,但是怎么样呢?得到这次果报以后,一劳永逸。我们为什么不到天上去?因为他的寿命太短。你好不容易生天了,结果又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样?一劳永逸的!你只要拼一次,从今以后,你长久地可以受用这个果报。所以寿命无量这个愿望是太重要了!

丁十四、随愿修短愿(十五)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也讲到跟寿命有关系的,说在我成佛了以后,国中的天人,寿命是无能限量的。这个我们说明一下。极乐世界的无量,他的寿命是有量的无量,你有一天还是要面临死亡,是有量的无量,当然这个时间很长。除非你有一个很特殊的菩提本愿,你能够修短自在。这个修就是长期的修学,或者短暂的修学,这个是合乎你心中的愿望。

我们到极乐世界以后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成就无生法忍以后,马上离开极乐世界。离开极乐世界,在古德注解当中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你以初地菩萨的力量,转投生到十方的其他佛土去。你等于是把阿弥陀佛佛土当作你成佛的第一个跳板,到极乐世界成就无生法忍,然后你就放弃那个寿命到另外一个佛土去,那个时候你自在了。第二,你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回入娑婆度有情,大悲特别重。就是你不需要那么长的寿命,你怎么样?把那个寿命的愿望舍掉,这第一个选择。

第二个选择,你觉得,欸,极乐世界不错,我就长久待下去了,一直等到你修到等觉菩萨为止。如果你读《阿弥陀经》你就知道,它讲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蕅益大师解释说,阿鞞跋致是初发心的、初往生的菩萨,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就是在那个地方住很久的久修菩萨。所以极乐世界很多等觉菩萨。

当然,你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因为你成佛,你自己要发愿创造一个国土。但是极乐世界可以让你待到等觉菩萨再离开,也可以;你成就无生法忍马上回入娑婆,或者亲近十方诸佛国土,也可以。这叫作修短自在,除其本愿,修短自在。

你看净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省庵大师他是悲心很重,他作那个《劝发菩提心文》。他临命终的时候诸位弟子在下面哭泣、膜拜。大师说:大众切莫哭泣!我去去就来。生死事大,各宜净心,念佛可也。他说你们不要哭,我去去就来。所以这个菩萨可能不会待太久,就是随顺你的本愿而修短自在。

所以你看,我们在修净土的发愿文有两个,对不对?一个是什么?愿 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对不对?后来忏公师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你会觉得哪一个比较好?你跟不退菩萨,一天到晚跟他们作伴,第二个是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就是我们说的随其本愿,修短自在,两个都很好。

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直至成佛,请示法师这样的思想对不对?

【师父答疑】我们不能在极乐世界成佛,因为那个世界不是你创造的。你可以借用那个地方来修学,但是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一个世界不准许有两个佛。这个是弥陀的本愿创造的世界,你等于是借他的光明来修学,借假修真。如果说你到极乐世界成佛,那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你不可以在那边成佛。你要成佛,你要到娑婆世界,然后发愿;发了愿以后,到众生的世界积功累德,去满你的愿;然后愿成就了,那个国土就出现了;然后别人再来依靠你。你不能够说别人创造那个地方,你去成佛,不可能。成佛都是开山祖师,这个道场必须你自己盖的,否则你没办法成佛的。

【学员提问】到极乐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师父答疑】是的,这前面我们讲过。你或者是一部分,或者全部。

【学员提问】在极乐世界还有天、人之分吗?

【师父答疑】有的。不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是竖的,所以它彼此不能见闻,我们跟畜生道可以见闻。而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具的,它的天、人,什么叫天人?就是这些凡圣同居土。上面还有方便有余土,还有实报庄严土,这三土的众生可以互相的接触,可以互相见闻。你可以看到天上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看得到你在干什么。你可以看到凡圣同居土,你可以看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他也可以看得到你,互相可以往来的。你看《阿弥陀经》说,你可以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蕅益大师讲说,什么叫诸上善人?就是那些法身菩萨。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互相地见闻,互相在一起。

我在想一个问题,关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在作《四十八愿》,我在想,构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想法是从真善美出发的,真善美。我们娑婆世界,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是不善良的,都是跟邪恶划等号的。你看最美好的是什么?钻石。但钻石成就的过程是充满了血腥跟暴力。美国有一个作者说,我们受用的钻石,你看做很多很多的装饰品,这些美好的钻石有三分之一来自于非洲,而得到这个钻石都是经过杀戮。只要一个乡村发现有钻石,这个乡村的人大概全部要被杀掉,一个都不能够留下来。所以他的作品,他那个作品的名字叫《滴血钻石》,钻石是滴血。然后它成就以后,我们看到钻石又产生很多的贪欲的烦恼。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美好的五尘都是跟邪恶有关的。你看我们讲修行,为什么都摄六根?就是你不能被五尘所转。所以在娑婆世界,美好都是不善良,善良也就不美好。

极乐世界是怎么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安排,先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然后你在美好的世界当中产生善良的心,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从美中培养你的善心,然后从善心当中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所以极乐世界的国土是美、善、真。你要掌握这三个角度,你大概对极乐世界的国土,那个纲要抓到了。第一个,他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你产生欣求;第二个,他从美好当中引发你的善念,菩提心、六波罗蜜的善念;然后从善念当中再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再入真实。

我们常说一句话,借假修真。这句话刚好运用到极乐世界。先假借这个美好的东西,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我们会喜欢;你喜欢上它的时候,它就有办法引导你生起善念,最后从有相的善念入无相的空性。这个思考不错。诸位以后成就国土可以参考这个方式,由美入善,由善入真。

我们这一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诸位如果有空的话,可以把那个核心五愿背一背,因为它等于是整个极乐世界净土的因果的纲要,前面五个愿,讲到极乐世界的果报功德、因地的修学。然后再把后面的这些愿,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你把几个重要的背起来,重要的。然后在心中不断地想,你每想一次,它就跟你产生一次的感应。说实在的,极乐世界,忆佛念佛,净土法门你要多想,它跟你的缘才深。娑婆世界的事情你要少想。

第7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丁十五,那罗延身愿。

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不管是今生的离苦得乐,还是来生的功德庄严,主要还是仰仗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这样的一种特色,当然在修行过程当中就有所不同。我们一般的圣道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地是仰仗内在心灵的力量来断惑证真;而净土宗的修学,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是要让你的心力跟佛力产生一种交互的作用,我们叫作感应道交。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的一个修学宗旨,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学的目标。你必须要用尽一切的方法,让你心灵的力量跟佛陀的力量感应道交。这个是净土宗的最高目标了。

那么怎么样达到感应道交的目标呢?它根本的宗旨是什么?

在这样的一个修学传承当中,最早提出感应道交的修学方法的,就是印度的祖师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在《往生论》当中提出了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认为说,我们一个凡夫要跟佛陀感应道交,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学一心归命。

那么怎么修一心归命呢?天亲菩萨提出了五个法门,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作愿、观察、回向,就是身口意的相应。这样子能够把你的心慢慢跟佛陀的心两个就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最早对这个净土宗提出修学宗旨的,是天亲菩萨的一心归命的思想。

这种思想传到中国以后,善导大师就把它发挥出来。善导大师根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说其实第十八愿是整个修学净土宗的主要的宗旨,所以叫作愿王。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思想就只有八个字,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他认为这八个字是整个净土宗修学的成败关键。净土宗不怕你烦恼重,它也不怕你业障重,但是你要感应道交,必须要具足这八个字: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八个字怎么解释呢?太抽象了。所以善导大师说,这八个字其实就是顺从本愿的意思。这句话就把整个净土宗的中心思想挑出来。就是说,你一个念佛的人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是最恰当的。就是你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不能有任何的妄想!你不要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我福报不够, 这样子就叫作抗拒本愿。你内心当中念佛的时候只有一种想法,顺从本愿的想法。这个就是蕅益大师后来延伸出来的,所谓的真实信心。

其实我们看,名相一再改变,或者到最后印光大师叫老实念佛,其实都是这个道理。老实念佛也好,真实信心也好,顺从本愿也好,一心归命也好,就是弥陀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当然,这个地方的问题点,就是你对净土宗要产生一种强烈不共的信心,这是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深厚的疑惑的烦恼,所以,我们必须要透过教理的学习来拔除内心的疑根。疑根未拔,你很难顺从本愿的。你说你念这句佛号,让你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我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理的学习,成就大乘的正见,在对四十八愿的学习当中慢慢地拔除内心的疑根,那么未来我们念佛的时候就能够顺从本愿,一心归命。就这个道理。

丁十五、那罗延身愿(二十六)

我们看这个愿文里面,第十五个,那罗延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跟前面的寿命无量愿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讲到正报,当然第一个谈到他寿命的长短,现在再进一步谈到,在这么长的寿命当中他的整个身体状态是怎么回事。前面是讲他的结果,这个地方讲到他生命的过程。我们加以消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所得到的这样一个色身果报体,假设不能成就金刚那罗延身,那么我就不成佛。

这个金刚是天上金刚力士的名称,他的名称叫金刚力士,是诸天的护法神。那罗延是比喻这个金刚的色身非常的坚固。那罗延翻成中文叫坚固,是比喻他的色身。说这个人一出生的时候,身体非常的强壮坚固,不衰、不坏,没有衰老,而且他没有病痛的破坏,所以叫作那罗延。

一般来说,在整个圣道门当中,我们要以精进力的缘故而得坚固身。说这个人的身体,你看他的样子,六十几岁还很年轻。为什么他的色身这么坚固呢?就是这个人的心特别精进。他随时把心力提起来,随时让自己保持全力以赴的最佳状态,这种人他不容易衰老,因为他精进。以慈心不杀的缘故而得无病痛。为什么他都没什么病痛呢?因为他过去生没有杀害众生,他走路的时候很小心,他对每一个众生都保持释放他的慈悲心。

你看阿难尊者,他活到一百二十岁。阿难尊者一生当中做佛陀的侍者, 他从来没有生过病。薄拘罗尊者活到一百六十岁,也没有生过病。佛弟子当中有两个阿罗汉没有生过病,一个阿难尊者,一个薄拘罗。你看舍利弗,他是阿罗汉,他有一次病到最后连站都站不起来。佛陀说法的时候,弟子用担架把他抬到法堂去听法。所以阿罗汉的果报体也各式各样。

在极乐世界的人民当中,阿弥陀佛所提供的果报体,不但是寿命的长, 而且他的身体,在这一期无量无边的阿僧祇的寿命当中,第一个,没有衰老的现象出现,你永远保持年轻的相貌,永远保持一个美好的体力;第二个,你一生当中没有病痛。这个非常重要。《华严经》说我们菩萨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因为你一生病以后,你整个气血、筋脉都不通,就障碍你去修学圣道。

我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蕅祖一生当中真的是为病痛所苦。你看他的发愿文讲得很清楚。他说他每一次在加行用功的时候,他的心跟圣道快要相应的时候,功夫刚刚相应,病痛就现前,就被病痛给破坏了。所以你看他讲一个偈颂,他说:病是吾辈良药。他说这个病是我最好的药,佛陀说的法都没有病这么好。为什么呢?消灭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身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你看蕅益大师,本来有很多的妄想,要使令正法久住,让五个比丘如法住世后来病痛现前以后,他整个向外攀缘的、有所作为的妄想全部消失掉,对色身的执取也慢慢消失掉。看破此身虚妄,最后通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成就了四念住,成就了修道当中非常重要的出离心。

当然,蕅益大师是一个大修行者,他能够转识成智,他能够把病对他的伤害转成修道的力量。你看他,他对身心世界的苦、空、无常体验得这么深刻,可见得病痛对他的刺激是既深且远的,非常深远的。我们一般人很难体验到。你要转不过来,那就是伤害了。

我们极乐世界的人民,我们后面会讲到,他不但是在极乐世界念佛、念法、念僧,他一般来说是做两件事:第一个,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他供佛。极乐世界人民相当忙的,他经常到十方世界遨游,供养佛陀,亲近佛陀。第二个,他到十方法界去成熟、教化众生。这么一个庄严、具足五种神通功能的果报体,如果经常生病的话,那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说,到了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本身是一个不老不病的色身,叫作金刚那罗延身。这样子对于我们修习善法、对于我们度化众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丁十六、蒙光柔软愿(三十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核心五愿,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愿。这个愿就进一步地讲到弥陀的光明对我们众生所产生的一种力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个光明所加被的根机先看这个机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这么多诸佛世界当中的有情的众生,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我们这些颠倒的生死凡夫。这是他的光明所加被的根机。

这以下说明它的利益。这些众生只要蒙我光明来照触其身体的话,他的身心会有一种柔软安乐的感受。而这样的一种快乐的感受,是超过天人的快乐。假设不如是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在发愿文当中经常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愿阿弥陀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这个净光是指的光明来照我的色身,慈誓是愿望来摄我的心。以愿望来摄持我的内心,以光明来照射我的色身。为什么我们希望弥陀的光明照我色身呢?这个地方有罪灭善生、破恶生善的作用。

一般来说,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的神通力,主要是以光明的方式表现出来。你看佛菩萨只要显神通,大部分都是用光明,因为它速度最快。我讲一个佛菩萨所现光明的公案,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在台中的《念佛感应见闻录》里面讲到一件事。说在台中有一个姓陈居士,他是一个建筑包商。他跟他太太两个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定期地参加念佛共修。有一天晚上,这个陈师兄睡觉的时候做梦,梦到他自己在客厅里面坐,突然间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进来跟他聊天,聊得还很愉快。聊完以后,这个老人家就说,欸,我带你到一个好的地方去,好不好?陈师兄说,好啊!我现在也没有事,跟你去跑跑也好。那么这个老人家就领着这个陈师兄到郊外去了。

走着走着就走到墓地去了。有一个坟墓是新开挖的,挖了一个大洞,里面还放了一个棺木。这老人家就说,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下去的地方,你现在可以下去了。陈师兄说,哎呀,这个是棺木,我一下去就死掉了,我不下去。但这个时候有一股很大的力量要把他推下去,这个时候陈师兄心中就赶快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在梦中他就看到金黄色的光明慢慢地出现了。这个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要推他下去的力量就消失掉了,乃至于那老人家也消失掉了。这个时候他内心感到很轻松、很柔软。那个光明就跟他说,你现在赶快回去!他就回来了。回来以后,他醒过来,欸,这是个梦,还很清楚,像真的一样!

但是工作还是要做,他第二天早上还是正常地到工地去工作。他这个时候刚好是包了一个三层楼的整修工程,地震以后的整修工程。按照过去的工作惯例,他到了以后都要领着工头巡巡工地,看看昨天做得怎么样,今天要怎么做,做一个准备。正当他领这个工头要上去的时候,突然有人找他。他跟工头说,你先上去看看,我马上上去。他就去招呼那个找他的客人。结果那个工头一上去,不到五分钟,那个木制的鹰架就整个啪,垮下来。那个工头当场脑震荡摔死了,这个陈师兄逃过一劫。

诸位!你们猜猜看,陈师兄为什么会逃过一劫?是啊,阿弥陀佛的光明的照射!虽然业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相信佛力更不可思议。世界上的事情是无自性的,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在生命的结果还没出现之前,因缘会变化。

我再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上一篇的隔壁篇,是讲到张师姐。这个张师姐结了婚以后身体不好,吃药也吃不好。她是信奉外道的,所以看到庙就拜,拜土地公、拜城隍爷等等。后来她经过人家的介绍,就认真学佛,受了三皈五戒,做佛弟子了。

学佛以后,当然她就不再参加这些道教的法会。但突然间有一天,她过去的朋友,那些所谓的道友,又找她。说某某人,我们那个地方有一家很大的百姓公庙,很大,今天刚好有一个盛大的法会,我们去那个地方拜拜。张师姐说,我现在受了三皈五戒,不能再去了。她说,没关系,去凑个热闹也好。这个张师姐在对方的盛情邀约之下,就参加了。拜完以后,对方就要去买金纸烧。张师姐说,你不要烧这个金纸,这个没有用的;你要烧金纸,不如念往生咒回向给他好。对方说,哦,这样子呀,那就不要烧了。两个拜一拜就走了。

到晚上就有事情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两个鬼跑进来,说,你是不是某某人?她说,我就是。这个鬼说,我们大王有话要问你,就把她抓走了,把这个张师姐半推半拉,拉到了一个好像是古代衙门的地方去。张师姐一上去,哎呀,不得了,两边站了十几个当差的,拿着木棍在旁边,中间坐一个非常高大威严的鬼王。这鬼王就说了,你今天在我庙里面妄发议论,害我今天金钱收入少了很多,我要惩罚你!就叫旁边当差的拿棍子,给我打!要打这个张师姐。张师姐说,欸,慢慢慢慢,你不能打我(这个人对三宝有信心),我是三宝弟子,你要敢打我,我就把我的菩萨请出来。说完以后就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一个人有信心就有力量。法界当中,我们深信诸佛皆充满,佛菩萨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所以她观世音菩萨一念的时候,她当场看到观世音菩萨,拿一个甘露瓶,就这样从空中降下来。这些鬼王、这些当差的,看到观世音菩萨,跪满地板,都跪在地上。观世音菩萨就把她带回去了。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怎么样?随时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要去忆念他的圣号,这样你就可以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讲,就着消除业障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他的加持力的。你看,你念观世音菩萨,也是有光明加持你,不过他的量应该有所不同,因为他的本愿不同。但是阿弥陀佛的量不可思议,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他那个光明所加被的范围特别大。

前面我们讲到一个色身的没有病痛,这个地方是讲色心的柔软,能够破除种种的鬼神障跟业障,破障。这两个地方都是跟正报的身心有关系的。

丁十七、乐如漏尽愿(三十九)

我们看第十七,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正报的身心,讲到五个主题:第一个,远离恶道;第二个, 身相庄严;第三个,衣食自然;第四个,具足五通;第五个,寿命久远构成整个极乐世界正报的功德庄严。这以下再说明这五种的功德庄严所产生出来的作用。

这五种功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作用我们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自受用的作用,一个是他受用。自受用,就是你在受用这样的种种果报体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先讲自受用。他受用就是供养佛陀乃至于度化众生。

我们看这个经文的消释。就是说,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天人,今天我提供给他这个果报体,当他去受用这个果报体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而这种快乐的感受就好像是漏尽比丘。

这个漏尽比丘什么意思呢?就是四果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以后。他要入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尽定。没有入灭尽定的时候,他色身还有微细的苦,但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以后,他会产生一种非常殊胜的寂静的快乐,类似于涅槃寂静的快乐。而极乐世界人民的果报体所显现出来的快乐,就好像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的那种寂静的快乐。

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而这个四大的结构体是跟你的烦恼、业力有关系。烦恼越重的人,他那个地火水风的结构就越粗重。烦恼比较淡薄的人,他的四大产生的力量就比较轻安。你看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你就觉得浑身不对劲,因为你那个时候烦恼很粗重,所以你那个地水火风表现出来也是很粗重。慢慢地,你开始拜忏甚至于打坐以后,就会有变化,经常打坐的人色身会比较轻安。虽然说不可能没有病痛了,但是经常打坐的人,身体结构那个四大就有一点随顺于禅定的四大,有比较精妙的色身产生。

那么极乐世界的色身,它本身是一个什么结构呢?《无量寿经》上说, 它是一种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轻虚之身是指的它非饮食所长养故,它不是饮食所长养的,饮食所长养的是一种很粗重的。第二个,无极之体,指的是无老病之干扰,所以无极之体。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因为它不是胞胎所生,它是莲花化生,是弥陀的本愿的法身所变现出来。这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它的结构体,照《无量寿经》的形容,是若有若无、如梦如幻,所以这样的一个果报体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

这种快乐的感受,在《无量寿经》当中做一个比况。它说,世间上的小国王的色身,他那个地水火风的四大,跟转轮圣王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就像乞丐跟国王一样的差距。福报力不同。转轮圣王跟天王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国王的差距。天王跟阿罗汉的色身,又像是乞丐跟国王。阿罗汉的色身跟极乐世界的色身比起来,又像是乞丐跟国王。

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寿命这么长,你今天这个果报体要用很久。我们讲借假修真,你一下子在极乐世界修学念佛、念法、念僧,一下子跑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一下子跑到众生的世界去度化众生,都必须靠这个身体来支持你。那当然你会说,这个身体它到底释放出来的感受是什么感受?这个地方讲出两个消息:第一个,极乐世界的色身给你的感受是安乐的;第二个,它这种快乐是寂静的,不是躁动的。

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他的本性。什么叫本性?就是没办法改变,你怎么修行都没办法改变。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在痛苦的地方会躁动不安,想要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改变;我们到了一个快乐的地方就想要安住下来,这个也是没办法改变。我们人的本性是想要离苦得乐。

所以,太过于痛苦有助于你修出离心,但对你生命的安住是有障碍的。你不能让自己的身心世界长期处在痛苦当中。成长过程太过痛苦,对你发菩提心会产生障碍,因为太痛苦了你会产生偏激的思想,你很难去产生大悲心。你很容易生起出离心,但是很难生大悲心。当然,你说天上的果报体很安乐,但是天上的安乐是躁动的,这个不可以,因为那种躁动的果报体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烦恼。极乐世界的安乐是寂静的,这个地方你要知道,它是寂静的安乐,就好像是漏尽比丘入涅槃的快乐。当然,这个果报体还有很多作用,后面会讲这个果报体很多的妙用。

总而言之,极乐世界给你这么一个长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当中没有病痛,有光明的照射,感到身心柔软,而且又释放出快乐寂静的感受,这个就是你未来正报身心的相貌。

丁十八、供养诸佛愿(二十三)

我们看第十八,供养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极乐世界菩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就是供养诸佛。不管是《阿弥陀经》还是《无量寿经》,经常提到供养诸佛。当然这个地方是有积集福德资粮的目的。

我们看经文。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承佛神力(欸,这句话很重要。你以下的功德是怎么有的呢?是仰仗弥陀本愿的加持)。在佛力加被当中,你会有两种很殊胜的功德:第一个,供养他方的十方诸佛,供养十方诸佛;第二个,一食之顷,在一顿饭的时间这么短,就能够遍至无量无数亿亿的诸佛国土。这个地方指的你这个供养的时间特别的快。

我想,我们今天在了解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供养佛陀的时候,有两件事要注意:第一个是供养诸佛;第二个,一食之顷。这个愿文有两个。

我们一个菩萨必须要有很多的庄严,这个庄严当然是福德所成就。那么当然,福德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供养佛陀了。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做参考。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其实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释提桓因,因为帝释天很多。其中一个释提桓因,他本身是没有学佛。这个释提桓因有一天跟天人在唱歌的时候,突然间感到自己五衰相现。怎么回事呢?头上花萎,他头上的花慢慢地枯萎,甚至于掉下来。第二个,腋下出汗。天人本身是不流汗的,但这个时候他身上开始出很多的臭秽的汗,很多的天女就不喜欢他,离开他。第三个,衣裳污秽。他的衣服开始产生很多很多的污秽的颜色出来。第四个,身失光明。他身上的光明慢慢地暗淡了,甚至于消失掉。第五个,不乐本座。天人一般来说都是有一个台座,他乘着这个台座到处游行。他这个本座坐不住了。所以他知道他自己天福将尽,譬如仰天射箭,这个箭已经到顶了,开始要掉下来。而更糟糕的是,他知道他来生要投生在乡下一个母猪,这个母猪总共怀了六胎,其中一胎。

你看,这个落差很大,从天人到变成一只猪!所以他非常恐慌。这个时候他就跑去找其他的释提桓因的天王说,我的天福将尽了,你们可不可以救救我?释提桓因说,我们虽然有广大的神通,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延长你的寿命。这样子好了,你去找大梵天,大梵天那是三界之王。他去找大梵天的时候,大梵天也是说,我虽然有种种的神通,但是我也没办法延长你的寿命。他说,这样好了,在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你去跟他皈依,有很大的福德,可以救拔你。

这个时候,这个天福将尽的释提桓因,就乘他的神通力赶快飞到佛陀的精舍去,这个时候佛陀刚好在说法。他这个时候寿命将尽,用他最后的力量就至诚地顶礼佛陀,嘴巴称念南无佛一声,就死掉了。死掉的时候,因为他临终的时候很虔诚地身业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皈依,所以他投生到这个母猪的地方的时候,福报增加了。所以这个母猪就非常地躁动不安,就到处跑,就把主人的花瓶打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就把它给打死了。打死以后,其中一个胎儿就流产掉了。结果释提桓因就从胎儿死掉,又回到他的本位,又做释提桓因。

你看,面对一个庄严的佛陀,至诚地礼拜、称念、皈依,换成一期的释提桓因的果报,这个就是供佛的功德。

第8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这个地方讲到第十八科,供养诸佛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平常经常性造作的事情,有两段是值得注意的,第一个是供养诸佛,第二个是一食之顷。

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上说,菩萨修学善根不必等待因缘。你修习我空、法空这样的智慧,你随时随地,只要内心当中缘圣道的真理就可以修学。但是积集福德资粮必须要等待因缘。蕅益大师说,他开悟以后,他求一个执事僧而不可得。他要做一个执事人家都不让他做,没有机会修福报,所以他晚年恨自己福轮太薄,利他的事业不广。所以他勉励后人多多积集福报,因为修福报你要把握机会。当然,在所有的因缘当中,供养佛陀的因缘是最殊胜。但是,因为我们离不开三界,所以我们没有供养佛陀的因缘。

第二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一食之顷。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够供养这么多的无量无数亿的佛陀呢?这个地方我们很难理解,说你去了又回来、去了又回来,根本做不到的。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讲出了一个答案,说意生身有两种:阿罗汉的意生身跟菩萨的意生身。阿罗汉的意生身是一对一的。阿罗汉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他必须从这里消失掉,然后在台北出现。他是一个消失掉,出现一个个体。菩萨的意生身,极乐世界的意生身,是不离本土、常遍十方,是一对多的。

极乐世界的那种神足通,可以从一个地方消失掉,同时在一百个地方出现,甚至于在百千万亿个地方出现。能够在一个地方消失掉,在其他很多地方同时出现。这个就是他能够在这么短的、一顿饭的时间供养无量无数亿诸佛的原因。因为他这个意生身叫作觉法自性意生身,菩萨的意生身是能够一为无量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当然,这个地方他有这么大的、能够一为无量的神通力,主要的原因是乘佛神力,弥陀本愿的加持,不是他因地修什么殊胜的波罗蜜,不是的。

丁十九、供具随意愿(二十四)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这个广修供养的法门,基本上有三个法:第一个,能布施的心;第二个, 所布施的境;第三个,要有布施的物品。如果你都没有东西,你去供养谁呢?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当一个极乐世界的菩萨要去供养佛陀的时候,那个供养的资具是怎么出现的,说明这件事情。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假设现在要去供养诸佛,而且也来到了诸佛面前,那么他这个时候会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叫作现其德本。他能够仰仗弥陀的本愿,显现一种福德的力量。

什么叫现其德本呢?就是心想事成,如意自在。他想要供养佛陀一个蓝宝石,他就能够现出蓝宝石;他要供养佛陀一个红宝石,就现红宝石。他能够有这种心想事成的力量。也就是说,诸所求欲,供养之具,都能够事事如意。他心中有任何的希望,希望有各式各样的供具,都能够满足他的愿望,能够出现。这个就是所谓的现其德本。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现其德本有两个地方:首先,你看极乐世界在受用衣食的时候是现其德本。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人民要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自己要受用的部分可以现其德本。第二个,他要供养佛陀的时候,也可以现其德本。当然,这都是一种福德力量,而这种福德是弥陀的加被。

有关这个现其德本,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上课的老法师讲过一个禅宗的公案。说有一个禅师做一个闭关的加行,这个禅师闭关的时候是打坐念佛,一坐能够坐四个小时,功力很厉害,定力很强。这次闭关的时候他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住,所以中午的时候是走路下来,到厨房拿饭菜,再走上去。平常是不下来,只有吃饭的时候下来。突然间有几天他没有下来吃饭,大家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他师父。

他师父是一个老参。他师父问, 他几天没有下来吃饭?说是七天没下来吃饭。他师父就知道有事情,这个老禅师,大善知识,一听就知道有事。老禅师就慢慢一步一步地就走到他徒弟的茅蓬,去敲门。问他说你最近修得怎么样?他说,师父,我修得不错啊!师父说,你怎么没有下来吃饭呢?他说,我现在不需要下来吃饭;我打坐念佛,念得很好的时候,我动念头说,要是有人帮我送饭菜上来就好了,结果就有一个童子每天拿饭菜给我吃,天人送供!然后这个老和尚就说,你心中有贼!你心中有妄想啊!

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福报,打妄想是没关系,有福报的人不能随便打妄想,真的。一个人出家久了以后,每天放蒙山,又持戒庄严,你可不要打妄想,因为你内心当中有一种现其德本的力量。这个禅师因为修行不错,所以他打妄想的时候就跟某一个众生感应道交了,就帮他送饭菜。他师父说你心中有贼,然后他就把那个妄想消灭掉了。结果,第二天,他师父看到他又下来提饭菜了。他师父说,对,这就正常了。所以,修行还是要正常一些,因为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还是不能现其德本。

这个地方讲到极乐世界在衣食的受用上、在供养佛陀的资具上,是能够有这种力量现其德本,能够如意自在。

丙三、出世解脱 分七

我们再看丙三,出世解脱。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人民的情况,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都是偏重在离苦得乐的角度。离苦得乐,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离开痛苦的因,就是悭贪。我们可以供佛,培养一种善因,同时有种种的自在的安乐,栽培善因善果。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出世解脱了。这个出世解脱,整个经文的结构分成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三个重点,极乐世界是怎么修习三主要道。

首先我们看出离心的修学。

丁一、不贪计身愿(十)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身相庄严、没有病痛而且寿命长远。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健康又庄严的色身,极乐世界众生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我们看。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天人,面对一个这么庄严健康的果报体, 他平常行住坐卧,假设生起想念来贪着自己色身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对色身贪着的引生因缘有两个:第一个,想;第二个,念。

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首先我们对于色身产生一个相状, 心中有一个相状。就是你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在的相状变成你心中的相状,而对这个相状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

一般来说,我们对色身的妄想有两个:

第一个是即蕴即我。我认为这个当下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或者色身是我,或者感受是我,或者想法是我。你看我们一个人死掉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说我要死掉了。我们很少人说,哦,我这一期的五蕴要消失了,很少这样讲。都是把这个五蕴跟我划等号。其实,你现在的身心世界现出一个女人的相状,你内心有女人的想法、女人的感受,那是你阿赖耶识一部分的种子变现出来,跟我没有关系。就像《楞严经》说的,大海里面一个水泡,变现你这一期的身心世界,那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死亡只是你生命的一少部分的因缘结束了而已!我们很习惯地把我跟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划等号,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会被现前的身心世界障碍广大的菩提道。就像《楞严经》说的,我们欢喜这个水泡而失掉了整个大海,因小失大。因为你太执着今生的身心世界,所以你不能做很大的布施、很大的持戒、很大的禅定智慧。这叫即蕴即我。

第二个,离蕴即我。这是外道的禅定。外道在禅定当中看到了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的,但是他认为有一个不生灭的我住在五蕴当中。当然他提不出这个我的相貌,所以离蕴即我也是不能成立。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产生很多的想象,再把这个想象明记不忘,念念地相续,就变成一个坚固的力量,这个念就是忆念不忘。

这就构成了整个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我爱执。我们每一次的果报体产生以后,都对它产生执取,所谓的随所生所系。你今天变了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你就以她为你的个体;然后你下一生变成男人,又以他为个体,就构成整个十二因缘强大的力量。每一次都有一种十二因缘的力量。

极乐世界的色身,给你这样的一种快乐的感受、庄严的色身,但是阿弥陀佛跟你保证,这个色身绝对不会让你产生执着,因为它是我空、法空所变现的,它是法身所变现的一个色身。我们前面讲到,它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你绝对不会对它产生执着。这个跟业报身是不一样的。

当然,对色身不产生执着,是有助于我们修出离心的。所有的出离心, 最重要的就是出离你的色身。因为我们的贪爱,我们对外财,金钱有点损失没关系,物质损失也没关系,但是色身的损失是很严重。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是有出离色身的这种力量。

丁二、声闻无数愿(十四)

我们看丁二的声闻无数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修出离心,当然主要是修四圣谛,苦集二谛的知苦、断集。前面讲到这个色身能够远离贪着,这个地方讲到我们能够亲近这些小乘的善知识。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声闻这个声闻是听闻四圣谛法而证得四果者。智者大师说,声闻人在修四圣谛的时候,他主要的所观境是观察苦谛,观察身心世界是苦的。他从无常而观察苦。所以智者大师认为说,声闻人对苦谛是有很深很深的体验。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其实这个声闻也包括了缘觉,只是简略而已。但缘觉是利根,他的根机比较利,他是思惟十二因缘而证果,所以他在观察四圣谛的时候主要是观察集谛,他直接从烦恼下手。他从十二因缘里面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他不再观察这个色身的果报,他直接观察内心的烦恼,只要心若灭时,罪亦亡。他把无明灭掉以后,整个身心世界消失掉。所以这种利根人以集谛为所缘境。

这种过去生修学小乘法,不管是观察苦谛的,不管观察集谛的,这种人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烈的出离心。

那么这种人在极乐世界有多少呢?有能计量,假设你能够去计算他的数量,怎么计算呢?说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变成了缘觉。诸位要知道,阿罗汉不一定有神通。他要没有禅定的话,只是证得无生,他跟我们一般人是一样,没有神通。但是缘觉一定有神通。那么缘觉乘他以他的神通力,经过百千劫这么多时间的计算较量,而且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缘觉,都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有多少。

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这种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当的多。当然极乐世界有很多菩萨,前面也一再提到国中菩萨、国中菩萨,但是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知道,极乐世界是有声闻人。因为他刚开始是修小乘法,后来回小向大,但是因为他小乘善根深厚,所以先证小果。但是他发了菩提心,还是属于大乘。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要亲近菩萨,有时候也要亲近声闻人?因为有些大乘法,你注意看菩萨戒,有些法是要共声闻人修学,特别是修出离心这部分。所以,在极乐世界,你不但是能够修学广大的大乘的第一谛法门,你也可以跟声闻人来修学他们的苦集二谛。

智者大师说,声闻人是专攻苦谛的。要问苦谛,你问声闻人,他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他对苦谛的体验可深刻了。要问有关烦恼的问题,你要问缘觉乘的人。要问道谛,你要问权教菩萨,怎么样修学波罗蜜,这个六波罗蜜要怎么修会比较如法、比较快速,问权教菩萨。圆教的菩萨是直接观涅槃,观灭谛。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本来就无生,不二法门。

所以这个四圣谛在整个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各的专长。极乐世界的人民如果想要修苦集二谛,你有很多的声闻人可以参学。这是讲到出离心的修学。

丁三、随愿闻法愿(四十六)

我们看第三,随愿闻法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到修学声闻法的出离心,这个地方讲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这些菩萨,随顺他心中的志向跟愿望来听闻他所欢喜的佛法,而且他这个听闻的过程是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华严经》说,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感念三宝的恩德。三宝的恩德有哪些呢?佛陀有说法之恩,因为佛陀出世,我们才知道有佛法;法有开慧之恩,打开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僧有住持之恩,法能够一代一代地相续,是因为有僧宝的住持。假设都没有人出家,法就没有办法流传。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法本身有开慧之恩,但是极乐世界的人民在听闻佛法的时候(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然得闻!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听闻佛法有时候是一种如理的作意。比如说你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当然,供养佛你就会听闻佛法。这个不叫自然,因为你刻意去的嘛。你刻意到讲堂听阿弥陀佛说法,这也不自然,因为你知道阿弥陀佛今天说什么法,你故意去参加。而这个地方是说,你没有很刻意去听法,你在极乐世界的山边林下经行,或者在八功德水前面欣赏莲花,但是你在修学的时候,很自然,极乐世界释放出来的光明、释放的香气,就会引导你趋向于大乘的菩提心,趋向于大乘的空正见。这个叫作自然得闻。就是我们说的不假造作,任运地现前。

蕅益大师曾经在《弥陀要解》说,极乐世界是一个五尘说法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在说法。不是说你一定要到极乐世界的讲堂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一定。所以这个愿文诸位要读出它的一个关键,就是自然得闻这个地方。就是休闲的时候你都在进步,这个叫自然得闻。

丁四、诵经得慧愿(二十九)

我们再看第四段,诵经得慧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菩萨的听法,是在一种休闲的情况自然得闻。这个地方他不是自然,是讲菩萨在做功课的时候是什么相貌。他有他的定课,他不是整天在外面跑、供养诸佛,他还得做功课。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这个菩萨在自己的寮房当中,或者在自己的佛堂当中,干什么呢?受读经法,读诵《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那么是怎么读诵呢?讽、诵、持、说。讽就是朗读,把这个图书读其音声、思其义理;或者是诵,把它背诵下来,随时随地的来思惟它的义理;或者是持,受持不忘,把它的宗旨,《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受持在心中;或者说把这样的一个宗旨为人演说我们修学应该要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这样就在整个过程当中成就了一个智慧。智慧是讲自受用,能够抉择是非,抉择我空、法空的智慧。而且能够他受用,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成就辩才。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你受读经法,很容易成就智慧、辩才。

在唯识学上说,我们第六意识的五十一个心所,对修学最有帮助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想心所,第二个是念心所。就是你的想象力跟记忆力。为什么在六道当中佛陀赞叹人道?因为人道有很好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在人道完成。你说一只狗为什么听闻佛法没有用呢?因为狗没有想象力。所以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很难修学佛法。狗没有想象力,天人有想象力但没有记忆力,他记不住,听了就忘掉了。所以想象力跟记忆力这两个非常重要。

有一个禅师,他有一天去听《法华经》。听到《法华经》有一段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欸,他产生一个想象。他说,这个诸法的本来面目,我们把整个宇宙生命一直回归到过去,一直找,找到原点的时候,是常自寂灭相。就是,我们现量是现在,那么我们过去是什么呢?一直找、一直找,找到最后的时候是寂灭相。

既然我们本来是寂灭相,那为什么现在会有你有我的出现?是怎么回事?他就不明白了。比如说,一切法毕竟空、寂灭相,为什么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有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他问他师父,他师父说:汝去,我不与汝道!我不跟你讲!

他这个时候就自己去参禅,从冬天到春天,就每天思惟,想象这句话的道理。后来,到了春天,他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有一只鸟飞到他前面的树上,在那个地方叫。他突然就啪,开悟了。开悟以后他就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春到百花开,黄莺鸣柳上。这个人开悟了,真空妙有!诸法从本来,就是因为它寂灭相,才能够一切法因缘生。如果一切法的本性不是毕竟空,那就不能改变。如果说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固定的,那么你来生还会是这样子。因为一切法是毕竟空,所以你来生会变化。春到百花开,春风一吹,百花盛开,黄莺就出现;秋天的风一吹,百花就凋零。这个是因缘生。

那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智慧呢?他就是在这几个语言文字上产生想象。想象力!

我们学佛的时候,是先有比量才有现量,先有正确的想象,才有真实的东西出现。

其实极乐世界,修净土宗的人要有想象力。你要经常把极乐世界作想象, 然后产生皈依。你相信它是真实的,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

修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我发现很多小乘的学者很死板。因为小乘法是思议境,他不需要想象。这个色身是无常的,他一看就知道,昨天跟今天不一样嘛。小乘法的人不一定要想象力,它是思议境。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想象力,都是不思议境。

所以这个地方讲,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的内心世界,在受读经法的时候很容易成就智慧、辩才,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识想象力特别丰富。

丁五、慧辩无限愿(三十)

我们看第五段,慧辩无限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大乘佛法的智慧跟辩才,这个地方讲到它的数量。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国中的菩萨,他所成就的智慧(智慧,我们前面讲过,是一种自受用;这个辩才是他受用)和辩才,假设是可以限量的话,不取正觉。也就是智慧跟辩才是无穷无尽的。

凡夫没办法做到时空无尽,做不到。你昨天有菩提心,今天可能就失掉了。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人民,他本身虽然受用这么一个殊胜庄严的五尘,但是他内心当中是有空正见的,所以他的智慧、辩才是无限量的。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人民是有空正见,所以他是无可限量的智慧辩才。

大乘佛法的波罗蜜基本上以无住为本,你内心一定要参透你的身心世界是毕竟空的,你才能够把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其实无住跟生心这两个是相互有关系。

丁六、演说妙智愿(二十五)

我们看第六的演说妙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偏重在菩提心、空正见,这个菩萨的自受用:他在山边林下,自然得闻妙法;或者在佛堂当中,能够成就无穷无尽的智慧辩才。这个地方讲到他能够去演说。

在我成佛世界当中,国中菩萨能够演说一切智。假设不如是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古德引用《大智度论》的注解说,一切智其实是声闻、辟支佛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陀的智慧。声闻人能够观一切法的总相,所以他只有一切智;佛陀具足两种。这个地方的一切智,古德说其实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他能够观察,虽然法性本来空寂,而因果丝毫不爽, 能够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当然,后面会说明,极乐世界的方便, 除了神通以外就是辩才。前面讲到五种神通,这个地方是讲辩才。

丁七、一生补处愿(二十二)

我们看最后。第七,一生补处愿。这个愿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做一个总结。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把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的这些菩萨人民整个生命的过程做一个总结。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他方佛土的菩萨众(这个菩萨要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发坚固的菩提心;第二个,信解大乘的妙理),这个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见的菩萨,以清净的信心来受生我国。他一旦来到极乐世界,有两种的 情况可以选择:

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假设这个菩萨欢喜待在我极乐世界,他愿意去使用这样一个殊胜庄严的果报体,那么他在极乐世界这一期生命当中,决定可以修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势至菩萨。

众生各式各样,有些人不喜欢环境变来变去,总之他想,我到极乐世界, 给我这么多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那我环境就不改变,我就用这个果报体一直修到等觉菩萨。可以的!他就不舍弃他的寿命,在那个地方,山边林下,听闻佛法,或者是自己读诵经典,或者供养他方十方诸佛,或者度化众生,总之他不离开极乐世界的果报体。那么他可以受用到多久呢?可以受用到一生补处菩萨。

我们看《阿弥陀经》,这种选择把寿命用完的菩萨非常多。你看《阿弥陀经》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这个是刚刚往生的。那么老生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选择在极乐世界终其一生的菩萨非常的多。

第二个,有些人大悲心特别重,他到极乐世界不会待太久,没有把寿命用完就放弃了,也是可以。说是除其本愿,他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就有他的规划,他到极乐世界只是暂时的,暂时参学的心情,他没有把它当作长久住的规划。那没关系,他有这样的愿望,他自在所化,他已经具足了教化众生的这种自在力。教化众生就包括他有辩才、神通、智慧。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也就是说,他能够依止四弘誓愿的铠甲,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生死是一个很大的障道因缘,但是他没关系,菩萨有愿望做铠甲。

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做两件事:第一个,积累德本;第二个,度脱一切。这个积累德本,后面会讲到供养诸佛;度脱一切,是广结善缘,度脱众生。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游诸佛国,修菩萨行,开始到十方诸佛国土去游学。因为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他可能到药师佛的地方参学,或者到多宝佛的地方参学。

总而言之,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够行两个广大的菩萨道:第一个, 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去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当然,这个地方,从义理上的判断也应该是要去听闻佛法、积集福德。这个是亲近十方诸佛。第二个,他来到了众生世界,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回入娑婆以后,他就做众生的母亲,做他的父亲,做他的朋友,广设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总而言之,使令对方产生一种真实的道。

那么这个离开极乐世界(曾经去过极乐世界又回来)的菩萨,他再供养诸佛,再度化众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呢?这以下以两句话来加以解释,说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这两句话来形容曾经去过极乐世界的菩萨。说这个极乐世界的菩萨,不管是上求佛道、供养诸佛,或者下化众生、广设方便,他都超越了整个三贤十地的方便,不管他的神通、辩才、智慧都超越三贤十地,都能够遵循普贤之德。

所有的菩萨行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普贤之德。你看《华严经》讲说,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十方诸佛的菩萨都是子,但是最大的儿子就是普贤菩萨,因为他时空无尽。圭峰宗密禅师对这个普贤之德加以解释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说这个菩萨能够安住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以无住为本,所以他体性周遍,他内心是平等。虽然是平等,但他有很多的方便力,随顺众生的因缘,应以何身得度而现种种的神通辩才,所以随缘成德,叫贤。这个普是赞叹他的根本智,贤是赞叹他的后得智。

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我们在其他的地方,很少看到这个人到极乐世界回来以后是什么相貌, 很少看到。但是从这个愿文可以看得出来,说这个人除其本愿,还有广大的悲心,离开了极乐世界。只要这个菩萨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他以后的相貌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这个一般的菩萨很难超越。我们一般的菩萨虽然能够礼敬诸佛,能够称赞如来,能够广修供养,但是深深地受到时空的障碍。你昨天可以做,今天不一定能够做;你在义德寺可以做得很好,你离开义德寺,你到西门町去,就不一定能够把佛拜得很好,因为空间对你有影响。这个菩萨不是。他离开极乐世界以后,是空间无障碍,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到哪一个地方去都不能障碍我礼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的时间也没有休息。在所有的修学波罗蜜当中,普贤之德是最难达到的。因为我们有法执的关系,微细的法执,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超越,所以讲超越十地。但是你亲近过阿弥陀佛以后,阿弥陀佛有方便力可以成就你的普贤之德。

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诸位应该对极乐世界的整个依正庄严,乃至于它产生的作用有了一个概念。有很多同学都问我说,这四十八愿的结构是怎么出来的?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思考,后来有一天在拜佛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是一个佛的境界,只有释迦牟尼佛有资格弘传。所以我就根据释迦牟尼佛的思考,我就根据《阿弥陀经》的结构《阿弥陀经》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诸位知道,先讲依报庄严,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他先介绍依正庄严启发我们的信心;然后再讲到极乐世界的圣道功德,产生我们的愿望,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以不退转来启发我们的愿望;最后再讲到持名,把所有的功德会归到佛号。所以你看我们的结构也是一样,先讲佛土庄严、讲正报的庄严,再讲圣道的功德,最后再讲到持名。其实,你看整个四十八愿的结构,你就可以跟《阿弥陀经》的结构做一个串联。

【学员提问】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依止不更恶道愿来修观?请师父再开示一遍。

【师父答疑】极乐世界的正报身心,当然他是不到恶道去了。我看印光大师有很多的地方,都是以不到恶道去这一个力量,来引导我们离开痛苦。也就是说,我们为了离苦的因缘而到极乐世界,也可以,因为苦对我们感受的刺激很大。你可以观想说,你的内心当中已经造了很多地狱的业,已经有这个业。这个业已经没办法消灭掉了,这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就是你阿赖耶识当中,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

那么这个菩萨就思惟,这个业已经造了,那这怎么办?在你成佛之前它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刺激到它,所以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到极乐世界去,避开这个因缘。其实,业没有成熟之前,是可以避开的。如果你不认为你阿赖耶识当中有地狱的业,那当然你就不怕。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有地狱的业,而这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是刀山油锅。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赶快处理的话,我建议你到极乐世界去。至少以后你再回来的时候就不用到三恶道去,你不用为这个担忧了。这是一个思考方式。

【学员提问】如张师姐的故事,那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要烧纸钱吗?

【师父答疑】重点不是烧不烧。其实我看那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你不烧,但是你不要讲那么大声。你讲那么大声,那大家都听到了(其实我们有时候要低调一点),当然这个鬼王不高兴了。就是说,你今天讲的话是真的,但我们讲真善美,有时候要稍微含蓄一点。讲真话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要带一点善、带一点美。

【学员提问】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有何差别?

【师父答疑】这个问题有很多佛学院同学问我,说是这个愿里面什么国中天人、国中菩萨、国中声闻。我看过所有的注解,不管是古代的祖师,还是现在的大法师注解,从来没有在这个地方解释过,好像这个文字不存在一样。后来我去找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我找到答案了,答案是:这些不重要!因为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果报体不是你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给你的,才不管你的过去。你懂这意思吗?

你今天为什么有五种神通?如果这个神通是你的内心所变现,那你的地位就有关系了:你是带业往生的,他是初地菩萨诸位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整个东西都是仰仗佛力。你到极乐世界去是仰仗弥陀四十八愿的加持力,你是活在弥陀的法身的功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极乐世界这个地方有一个好处,它不问你的过去,它只问现在跟未来。它完全不问过去,它从来不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不问。禅宗很重视过去,不过它的过去是无始的过去。

不过蕅益大师也说了,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受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但还是有差别。他说,好像这个灯光,虽然这三个灯光是互含互摄,但是每一个灯光还是有它的自体。光光虽然是互相地含摄,但是总相中还有它的别相。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是三十二相,他也是三十二相,但还是有点不同。初地菩萨的三十二相跟凡夫的三十二相也有不同,但大方向相同。你有五种神通,他也有五种神通,还是有所不同。

所以,你要了解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掌握总相、别相。就是说,这个房间里面有十盏灯,灯光虽然互含互摄,但是各各又有它的自体;虽然各各有自体,灯光又互含互摄。这个就是你能够了解极乐世界的总相、别相。但是不管总相、别相,都是生长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当中,没有一个例外。这个叫作他力门、果地教。

第9讲

四、闻名得益 分十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一面。丙四,闻名得益。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来到人世间,目的不是追求很多很多的财富,也不是追求很高很高的地位,或者成就种种的权势来受到别人的赞叹,这种身外之物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生命当中,能够永远离开痛苦而成就种种的安乐,所以我们才修学佛法。

这个离苦得乐的宗旨,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要把握得住:第一个,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

首先,在大乘佛法当中,你要找到一个安住处。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内心的安住,简单地讲就是以净土的功德为住,或者说以四十八愿为住。我们要相信四十八愿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我们相信,四十八愿的功德在我们未来的生命当中一定可以成就。你的心就住在这个目标当中,以这个当作你生命的目标。

那么,有了目标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能够确认你整个修学的方向。我们以四十八愿为住的时候,就 不再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时间的浪费、修学的摸索,我们能够集中心力,一 门深入。这样子,能够在短暂的生命当中成就广大的功德,因为你生命当中 有一个方向。

第二个,你有目标以后,就能够产生一种修学的动力。我们过去心中没有四十八愿,所以我们拜佛念佛的时候没有力量,没有那个心灵的意乐放进去,所以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当我们心中有了四十八愿的目标、有愿景的时候,我们在拜佛念佛的时候就能够产生一个强大的意乐。这个就是产生目 标的好处。

当有了目标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降伏其心?就是在这整个过程当中,蕅益大师讲,以戒定慧为助行,以忆佛念佛为正行。这整个调伏的过程当中,重点就是让自己保持生命的进步。就好像说,我们今天到台北去,你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要到哪里去。第二个,在整个前进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方向盘要不断地调整,让你自己的生命往这个目标不断地迈进。让我们跟娑婆世界的因缘慢慢地淡薄,跟极乐世界的功德慢慢地接近,这就是一种调伏的功夫。

我们看丙四,闻名得益。

前面的功德,是讲到我们往生以后的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还没有往生之前,我们在娑婆世界这种现世的功德利益。这当中有十二个愿。

丁一、诸根无缺愿(四十一)

我们先看第一个愿。丁一,诸根无缺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这是现世安乐的第一个愿。我们看经文的消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在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发菩提心的这些大乘的菩萨,闻我名字(这个是讲他修学的方法),这个闻,蕅益大师讲包括闻持,要能够受持不失。什么叫受持不失呢?就包括你对阿弥陀佛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观想。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今天在修习其他戒定慧当中,能够以弥陀的功德当本尊,不断地礼拜、赞叹、观想。这样子在学佛过程当中有什么好处呢?至于得佛,诸根缺漏不具足者,不取正觉。我们今天以弥陀的功德当本尊的时候,在未来生命当中就不会招感六根不具足的果报。

这个六根不具足,在修大乘佛法是八难之一,障道。

从自利的角度,我们今天的修学,能够吸收外在的佛法,是靠六根门头。如果你六根不具,特别是耳根跟眼根,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你就不能够去向圣贤学习,那么你这生命当中就不能有增上的因缘,你这个生命就空过了。所以六根不具是障道。

从利他的角度,古人说六根有缺,受世轻慢,会受到世人的轻慢,所以你度众不广,你就不能广泛地度化众生。但是,当我们能够修习弥陀的本尊,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不断地去忆念弥陀的功德、去礼拜弥陀的功德,在生命当中,我们的心跟佛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你再也不会出现六根不具足的果报。这是本尊功德的加持。当然,这个保证对未来行菩萨道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丁二、脱离女身愿(三十五)

我们看第二个,脱离女身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 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的很多很多的女众,这些女众在修学过程当中,选择以弥陀功德当作她的本尊相应法门。她每天不断地对弥陀的功德加以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观想;而且内心当中保持一种欢喜信乐,一种真实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实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够依止菩提心来厌恶女身这个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这个愿望,对女众的这种污秽的色身产生厌恶。这样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厌恶女身的愿望,一方面她的心进入弥陀的本愿的功德,有什么加持力呢?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在她未来的生命当中,就不再出现女众的果报。

在本尊功德的修学过程当中,是先远离两种被讥嫌的、有过失的果报: 第一个,六根不具;第二个,女众的果报。

女众的果报体,在古德讲有两个障碍:第一个,胸量狭小;第二个,贪爱心重。当我们得到这个果报的时候,很自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种胸量狭小跟贪爱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产生一种嫉妒、高慢。当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当你有所失,你就会嫉妒。这两种心态正是障碍我们发广大的菩提心。

在经典上说,女众有五种不能:第一个,她不能做转轮圣王。人间的大国王,不能现出女相的。第二个,她不得做释提桓因,帝释天,帝释天王。第三个,她不得做梵王,大梵天王。第四个,她不能做魔王。第五个,她不能做佛。因为这五个都必须现出大丈夫相。

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响,心法创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响心法。所以唯识学说是随所生所系,你变现这个果报,这个果报体就把你障碍住了。系,就是你被果报所系缚。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很容易产生蚂蚁的心态;你变成一个天人,你就会产生天人的状态;你今天显现一个女众的色身,你就很容易产生女众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是障碍菩提心的。

所以,当我们不断地修本尊相应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礼拜弥陀的功德,能够保证不会出现女众的果报体。这是第二个保证。

丁三、闻名得福愿(四十三)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 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的本尊功德,所成就的是远离过失,远离六根不具、女众果报, 障碍大乘佛法的这两种过失。这个地方是,除了离过以外,它还是一个增上, 成就尊贵身。我们看经文的消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当然,菩萨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修六波罗蜜。但是,这些菩萨除了修六波罗蜜之外,还能够兼修闻我名字,能够加修弥陀的本尊相应法,每天有空能够拨出时间,礼拜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的三密相应。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这一期生命之后,假设他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来生会出现什么果报呢?他会生在 一种被人恭敬赞叹的果报的家庭。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生尊贵家,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解释,有三种的果报体是尊贵家:第一个,生在刹帝利的王族,为有权势力的。你来生很可能生长在一个王宫大臣的家族,家庭很有权势。第二个,你生在婆罗门家。婆罗门就是我们说的士大夫,有学问的家庭。第三个,你生长在居士家,有财富 的家庭。权势、财富、学问,这三个都叫作尊贵家。

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为什么要生在尊贵家呢?因为他容易为世人所尊重,而能够度众广大。同样的菩提心、同样的道德学问,你出现的是一个尊贵的色身,别人容易恭敬你,你度化众生的因缘就特别的广泛。所以这个尊贵家是有利于我们行菩萨道。

我亲近过很多的长老,当然这些长老都有福报,但是我觉得忏公师父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气质特别的尊贵,很多人有这种感觉。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充满了贵气。当然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事情要出现,事出必有因,我就探讨为什么这个长老有这种特殊的气质。后来我发觉,忏公师父非常喜欢拜佛。诸位要知道我的用词!他非常喜欢,他已经超过一般人的喜欢。现在是十点五十分,假设是还有五分钟吃饭,这五分钟他就去拜三拜,拜完再来吃饭;你跟他约时间要外出,还有三分钟,他又跑去拜三拜。他逮到机会就拜佛。所以说事出必有因。

我自己看到很多的学生,我过去在佛学院的时候辅导新生,我发觉有些人看起来就是没有什么福报力,因为看起来俗里俗气的。但是他慢慢拜佛、慢慢拜佛但拜佛不能拜太快,慢慢拜,他这个身口意,内心要很寂静、专注。他只要肯拜佛,他的气质就改变,很奇怪!

这个本尊的功德叫作无量光、无量寿。你这个心一进去的时候,你就感受到弥陀功德的加持,那个尊贵的果报,现世的花报,就慢慢出现。所以说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当然,这个名号的功德之所以产生加持力,是因为弥陀因地所发的愿,他有这种加持力。

前面是远离过失,这个地方是讲增上果报。

丁四、常修梵行愿(三十六)

我们看丁四的常修梵行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 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偏重在世间的福德,远离六根不具,远离女众的色身而成就尊贵身。这个地方就慢慢地讲到,我们修本尊相应成就这样的一种出世的善根。我们加以消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当中这么多的菩萨众,这个菩萨众除了每天忙于六波罗蜜的修学,他每天的定课,能够闻我名字,对我的功德礼拜、赞叹、观想,身口意的相应,那么寿终之后有什么好处呢?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说这个人即使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今生当中因为有拜佛的关系、念佛的关系、观想佛的关系,他的内心会比一般人来得清净无欲,欲望会淡薄。这种状态会一直维持到成佛为止。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梵行这句话,狭义来说是约着持戒清净,远离身口二业的过失;但是广义来说,应该也包括了禅定、智慧,包括意业的清净。这个地方的梵行包括身口意的清净。

佛法的功德有两个:一个叫世间的福报,就是我们讲的世间的慈善事业;一个是讲出世间的善根,就是我们讲的戒定慧,或者讲梵行。我们经常在《金刚经》听到说,我们能够受持大乘经典的四句偈,超过用无量珍宝的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你用珍宝的布施,这种善业叫作心外求法。这种善业,虽然会让你产生一时安乐的果报,但是对内心的烦恼没有对治力。也就是说,它不随顺于解脱分。你这个慈善事业做完以后,你还是老样子,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唯一的改变就是增加一点善业,增加一点生灭法的善业,把它用完就完全一样。但是,我们修习戒定慧,这个善根进入你内心当中,它会对治烦恼,你会觉得一天比一天地,烦恼慢慢地轻薄了,它有随顺解脱的力量。所以这个不一样。

我们今天修习弥陀本尊亦复如是。这个佛号进入你心中的时候,它能够对你的烦恼产生对治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名号,你用身口意的造作,只要进入到你的心中,这个名号的其中一个愿望,所谓常修梵行的愿望就会发挥作用,它就会把你内心当中的烦恼,即使不能断,也会慢慢地调伏下来。这个是本尊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常修梵行,至成佛道。

当然,一个人能够常修梵行,他就不容易造业。一个人造业是从内心发动的。他为什么造业?就是因为有烦恼他才造业。

这个地方就是说,即使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每天所拜的佛、所念的佛都没有空过,让你来生成就尊贵身,让你来生能够烦恼轻薄。为什么?因为佛力不可思议。弥陀的本愿只要在一天,他对你的加持力就在一天,除非阿弥陀佛的因缘结束了,他的这一期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结束了。只要阿弥陀佛在一天,你心中的佛号对你的加持力就经常地存在。

丁五、天人致敬愿(三十七)

我们看第五个,天人致敬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 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到的本尊功德的殊胜,是讲到受到世人所尊重,能够成就尊贵身,成就世间人所尊重。这个地方是,你经过身口意的一种很专注的加行,你能够得到天人的尊重。这更殊胜了。我们看经文的消释。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在十方无量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有很多的天人跟世俗人,他能够以我的功德当本尊,礼拜、赞叹、作愿,修学三密相应法,而且是怎么修呢?五体投地,稽首作礼。这个地方就强调这个观念,这个功德的成就不是你随随便便地拜一拜,而是你整个内心非常地摄心专注,而且很至诚恳切。要加上这个条件。而且,你有欢喜的菩提心来修习六波罗蜜。一方面修六波罗蜜,一方面以弥陀的本尊当功德,这样子诸天世人对你都会产生一种恭敬护持的心态。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在末法时代就非常重要。你要是生长在正法、像法,鬼神障、魔障的力量很薄弱,因为那个时候法的力量特别的强。世间上有很多大修行者,这些鬼神、魔王谁也不敢造次,不敢作乱。到了末法时代刚好相反,魔强法弱,法的力量慢慢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这种广大的鬼王的势力增长了。而这个时候成就天人的护持,护法神的护持,非常重要。所以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就是保障在末法时代的修行者,即使生长在一种魔强法弱的时代当中,你很至诚恳切地礼拜我的名号、称念我的名号、观想我的功德,你就能够得到护法天人的护持,远离这些魔障。

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参考。在台中莲社的《念佛感应见闻录》讲到一个公案。在新竹念佛会有一个年轻的莲友,他的外号叫钳哥,左边一个金字旁,右边一个甘,甘蔗的甘。这个钳哥是一个水泥工。他的家族,大概是他曾祖母那一代,他的曾祖母跟她的长辈发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后来他曾祖母是含恨而死。看这个意思是自杀而死,可能是上吊或者服毒而死,所以这个曾祖母死的时候心中是怀着非常深重的怨恨,含恨而亡。我们都知道,色身是会死掉,但是你内心是不会死掉。这个明了的心它会怎么样?它会相续,就像水流,它会流到下面去,有等流性。所以她的恨一直没有解开来。

怎么知道呢?就是他这个外祖母的坟墓很特别。哪一个人要不小心踩到她的坟墓,那就要生重病。哪一个人赶牛羊经过,只要是踏到她的坟墓,这个畜生就一定要死掉。所以他曾祖母的坟墓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凶墓,非常凶恶的一个坟墓,没有人敢去碰它。大概是人家看到它远远就离开了。所以他曾祖母的坟墓都没有人敢去整理,因为你一踏到,不是生病就是死掉,她那个恨心很重。

后来,因为发生了大水灾,附近的坟墓都被冲坏了,这些子孙就各自修各自祖先的坟墓。他的曾祖母坟墓没有人敢动,就是非常的破旧,泥土也被冲掉了很多。于是村人就讥嫌,说你看看你们这些子孙,不孝啊,家族的坟墓都没修理!这时候钳哥的家族就召开家族会议,这怎么办呢?一定要修理啊。那么找谁修理呢?大家就决定找钳哥修理,因为你是个水泥工嘛。

钳哥担当这个重任以后,他就很紧张,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去修这个凶墓了!当然这个时候他唯一的依靠就是阿弥陀佛。他平常就更加地用功,祈求阿弥陀佛的加被,请阿弥陀佛作主。后来他拜佛、念佛,到了要修这个坟墓的前一个礼拜,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从他祖母那个坟墓走出一个女众,穿的是古代的衣服,看样子非常凶恶,披头散发,两个眼睛露出凶光,看那意思就是恨心很重的样子。后来钳哥就起慈悲心,不断地给她念佛,观想弥陀放光,化解她这个障碍。一方面起慈悲心,一方面求本尊功德加持。他这样子念念念,念一段时间以后,他看到那个女众的相,从一个凶恶的相慢慢转成一个善良微笑的相貌。后来他从这个梦醒过来,觉得没问题了。果然,一个礼拜以后,他把这个坟墓修好,这个坟墓就再也没有出其他的事情。

我个人的感觉,对治鬼神障,持咒跟念佛同样有效,但是持咒跟念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持咒是比较刚性的:你要不要走?你不走,我就把你赶走!这种态度,持咒是刚性的。念佛是柔性的,他是用光明,比较彻底地来解决这种彼此的障碍。

当然,这个地方,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为什么能够产生天人的护佑,能够远离鬼神的障碍呢?因为弥陀本愿的加持!因为弥陀的圣号背后有这个广大的愿力,能够得到诸天世人的恭敬,也就能够得到天人的护佑。当然,对我们远离鬼神障、远离魔障,这个是有帮助的。

丁六、修行具德愿(四十四)

我们看第六个愿,修行具德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 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现在再说一个,本尊相应功德的第六个功德。

在我成佛的世界当中,有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这个菩萨能够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本尊,每天作身口意的礼拜、赞叹、观想,三密相应,而且他是欢喜踊跃。这个欢喜踊跃,古人讲,这个地方是一种加功用行。他一定是要有一定的加行力,不是前面说的可能只是拜一百拜、两百拜而已,而是一个非常相续的专注的用功,而且他能够广修六度的这种福慧两种资粮。这个时候,因为福慧的加持还有本尊的加持,他的生命体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具足德本。就是他那个明了的心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心想事成, 他想要什么事情出现,那个事情就非得要出现。为什么?因为他有本尊的加持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十七岁的时候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可以说是小有名气了。他在十七岁的时候看到他的邻居,一个老妇人,整天拿着念珠在念佛,他就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说,老太太,你为什么老是念佛呢?那个老妇人说,我念佛,是因为我先生在世的时候很虔诚地念佛,他这样子念佛一生,要死的时候完全没有病痛,这个很特别;而且临终的时候还把我叫到床前去,很清楚地跟我告别。死掉以后又身体柔软,身体当中又释放香气。所以我对念佛法门生起了信心。

莲池大师听完以后,回去就有感而发,晚上就在书房当中写了四个字:生死事大。他觉得说,追求功名固然重要,但是临终的正念是特别重要,生死事大。他就开始修本尊相应,每天就是拜佛、念佛。后来,在弥陀本尊的加持之下,他二十二岁就善根成熟,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到处参学,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家大概三四年就到了云栖山。他觉得这个地方环境很不错,就盖一个茅蓬在那个地方修学。

有一年,云栖山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好几个礼拜都没下雨,这个非常严重。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就相邀到山上去,说:上面有一个法师在修学,请他施个法术!古人相信法师会法术,能祈雨。莲池大师说,我也没有什么法术,我就是每天拜佛、念佛。这个时候这些信徒就说,法师啊,没关系,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只要让上天下雨就好。莲池大师说,那这样子好了,就带着大家莲池大师拿那个小木鱼,就边念南无阿弥陀佛,边敲木鱼,绕着村庄绕了三遍,田里面也绕了三遍。那个三遍快绕完的时候,当下就下雨了!不可思议,龙王就乖乖地下雨了。

我们同样有这个明了的心性,却很难心想事成,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障碍。但是当你这一念心跟佛号加在一起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你从这个地方到台北去,你用走路的,那你体力有限;你要坐上了火车,那你的速度就变快了。为什么?因为有火车的加持。莲池大师为什么能够想象下雨就马上下雨呢?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刚出家不久,我相信那不是他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而是他那个明了的心闻我名字,欢喜踊跃,而且修菩萨行,他能够成就本尊的相应。

我有一个师兄弟,他读佛学院的时候跟我同学,所以跟我很要好。在读佛学院那三年,他每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拜一拜的时候又念十声佛号,所以他等于是每天拜三千拜,念三万声佛号。诸位!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心经常跟佛号在一起,那是什么意境?我讲给你听他是什么境界。

这个法师刚出家的时候,我看他是没什么福报的,他以前是一个工厂里面的工人。但是当他每天跟佛号在一起的时候,如果说他的枕头坏了,他要一个枕头,就马上有人送他枕头;他的杯子坏了,想要去买一个杯子,欸,有人就会送他一个杯子。后来他毕业了,想要找一个地方修学,罗东就有一个居士帮他把茅蓬盖好,整个房子整理好再请他去住。他想要修学就有人帮他准备茅蓬!后来,这几年他来找我,我说你现在还有拜那么多吗?他说现在拜得很少很少。那我说,那你以前那种心想事成还出现吗?他说现在都没有出现了。因为你现在只有靠你自己的力量了。一个凡夫有什么力量啊?诸位想想看!

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佛菩萨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共享,但善根不能共享。阿弥陀佛积功累德,无量劫来所修习的福德资粮,他把这个资粮灌在这句佛号当中,他就咒愿:这个佛号就代表我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哪一个人内心跟这个佛号接触的时候,远离六根不具、远离女众、成就尊贵身,能够成就广大的福德,能够成就天人的护佑。佛菩萨只要产生这样的咒愿,这个力量就存在这个佛号里面。我们咒愿不一定有效果,佛菩萨的咒愿那是不得了。

所以,佛菩萨所证的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一部分他不能跟我们分享,但是他成就的这种广大的福德力、加持力是可以跟我们分享的。但是有个条件,你的心要跟佛号相应,那个功德才能够启动起来。

丁七、普等三昧愿(四十五)

我们看第七,普等三昧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 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种种的功德,是约着一般的凡位的菩萨来说,也可以说是资粮位的菩萨。这以下的两个愿,都是加被加行位的菩萨,就是已经成就禅定的菩萨,所以对我们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切身的需要。但是我们要有随喜赞叹的心情,因为这个功德我们以后到极乐世界也迟早要成就。我们以随喜赞叹的心情来研究这个愿。

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这些久修的、加行位的菩萨,在修学禅定的时候,他能够加修一个法门,就是本尊相应法门,所谓的闻我名字、能够受持我的名号、顶礼我的功德,那么这样子对他的三昧有什么好处呢?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他就会成就一种很特殊的三昧,叫普等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禅定,或者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

为什么他这个禅定能够叫普等呢?因为,这个普就是普遍的意思,等就是平等,他能够普遍地、平等地显现一切诸佛。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看说明。

住是普等三昧,至于成佛,这当中有两个殊胜的特点:第一个,常见;第二个,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在三昧当中能够经常地见到佛陀。这两个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第10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我们看丁七的普等三昧愿。

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针对资粮位菩萨来说,在整个修学当中远离遮障的果报而成就殊胜的果报。这以下是约着加行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当然,他有禅定,那么他禅定当中如果以本尊来当作他的一个相应法的话,他的禅定会产生一个增上的效果,第一个效果就是我们讲的普等三昧。

我们都知道禅定有三个原则: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比如说你是用呼吸的,你必须把你的呼跟吸,这种出入息,在心中显现出来,要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假设你在修禅定的时候,能够以本尊的名号或者他的身相当所缘境,那么,以弥陀的名号跟身相为所缘境成就的三昧,叫普等三昧。

这个普等三昧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它是经常性的;第二个,能够见到无量诸佛。这个经常性就是一种陀罗尼的意思,它总持不失。我们一般的禅定在加行位的时候是不得自在的,比如说你在禅定当中显神通,你观想你这个时候色身是如梦如幻的,墙壁也如梦如幻,然后你就这样走过去了。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成功,有时候就走不过去。我们一个初心的禅定的人,他整个禅定的入、住、出他要入禅定、住在禅定多久、什么时候出禅定,都不得自在。所以这个地方经常,表示他随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显现这种诸佛的身相出来,这是很特别的。就是他已经成就了陀罗尼,已经不会失掉。

第二个,更特别的是,他能够见到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有忆念一尊佛,阿弥陀佛,可能只是忆念他的声音,为什么他果地能够出现无量诸佛呢?这个就是普等三昧。这在一切三昧当中不可能的。一般修学呼吸的人,只能够在呼吸当中成就三昧。如果你开始观想杯子,你就进不去三昧,因为不是这个门。我们凡夫不能一即一切,法跟法是有障碍的。你习惯性用呼吸,你要进入禅定,就一定要用呼吸,没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念佛三昧不同。因为佛跟佛是相通的,你因地的时候忆念一尊佛,你在三昧当中不但能够见到你的本尊阿弥陀佛,还可以见到药师佛、多宝佛,这个就是所谓的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就是因为你在禅定当中修本尊相应,有本尊的功德,所以这个三昧的第一个特点,功德不失,成就陀罗尼;第二个,他这个功德能够普遍广大。

所以智者大师说: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为什么呢?他进一步说,为什么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他讲一个譬喻。他说:譬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说这个水呀,味道当然不一样。你看义德寺的仁义潭的河水,跟我们鹿谷的水味道不一样,但是等到它流入大海以后,同一个味道。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那个明了的心,每一个人成就禅定的过程不同,但是你成就念佛三昧的时候,你这个三昧的力量可以见到十方诸佛,同一个味道,因为佛的法身是相同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你一个修学禅定的人,如果以阿弥陀佛当本尊的话,你那个三昧的量特别广大,有这种普等的效果。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一即一切,这种事事无碍的功德显现。

丁八、清净解脱愿(四十二)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三昧,这个本尊功德也是针对于加行位菩萨。

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这些加行位的菩萨,在三昧当中能够闻我名字,以我的名号或以我的身相来当作所缘境,那么这样子的禅定有什么样的效 果呢?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

他这个三昧有两种效果:第一个,清净;第二个,解脱。什么叫清净呢?心无染着,在禅定当中对于所缘境不会产生染着,无住;第二个,这种禅定能够离诸障碍,叫解脱,他能够远离身心的障碍。

这个清净解脱三昧,合起来说,什么叫心无染着而远离障碍呢?古德说,就是他能够动静一如,在动中能产生静相,在静中能产生动态、动相。这个是很难成就,一定要到八地的无功用行,才能够远离动静两相的对立。

一般我们在禅定当中,你要起来扫地,你禅定就要失掉,你不可能在扫地当中还继续禅定,不可能。动则无定,定则无动,这个是禅定的名言。但是你今天以本尊为相应的时候,这个禅定相有清净解脱的作用,就能够动静一如。

什么叫动静一如呢?这当中讲出其中一个实际的状况。你在这种清净解脱三昧当中,一发意顷,就是在一念之间,就可以在禅定当中同时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而且还不失其禅定的心念。定中供佛,还在定中,这完全是一种无功用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一般的禅定,动则无定,定则无动。对这个定中供佛,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当中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说一定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身心安住在禅定当中而同时普遍十方,一者供养诸佛,二者教化众生。在自利当中,你那个明了的心一定要到八地,才能够产生定中供佛的效果。

但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因为能够依止本尊的加持,在因地当中就能够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这个也是因为我们依止本尊的加持而产生的效果,就是所谓的清净解脱三昧。

前面的普等三昧是指量的广大,在一个法当中能够同时摄受到无量的法,一即一切。这个地方是讲他本质上的提升,他能够远离动静的这种对立的差别。一个是量的广大,一个是本质上的提升。为什么?因为他依止本尊的加持,就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诸位!你慢慢学佛,越来越久,你会发觉你这个心力再加上佛力,那的确有不同的效果。就是,你单独的心力能够产生这个效果,如果你把佛力再放进去,那会增加很多很多不同的作用出来。

丁九、闻名不退愿(四十七)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所正式摄受的还是加行位,但是古人说也兼摄凡位的资粮位菩萨。我们先讲他正式摄受的。

在我成佛以后,他方国土的这些菩萨众当然,菩萨有时候修学禅定,有时候修习智慧,有时候修习持戒等等,但是他在整个六波罗蜜当中,又加修一个本尊相应法,闻我名字。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他能够成就一种不 退转的功德,就是他所成就的功德特别的坚固。

我们一般的菩萨修功德是很容易退失的,不要说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都容易退失。你看一个禅定的人,他要是几天没有打坐,他禅定就失掉。但是以本尊相应所修学的六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的功德再加上佛号的因缘,他这个六波罗蜜功德就有一种坚固的作用,不容易退失掉。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首先,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你相信佛菩萨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深信诸佛皆充满,但是你要启动每一尊佛的功德,有一个条件:你要跟他有缘。我们现在这个法界当中有弥陀的四十八愿,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很多的愿,有药师佛很多愿但是诸位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佛陀不能主动地加被我们,他不可以,他不能采取主动。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要产生加持效果,前面都要加四个字:闻我名字。你要先产生主动,佛陀才能够产生感应。

当我们在修行本尊相应的时候,有产生一个不退转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古德说,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包括凡位菩萨。你看《阿弥陀经》也有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蕅益大师也提出一个观念。他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者,这个老者退休以后,他家的年轻人讲话刺激他,他很痛苦,所以来到精舍要出家。这个时候舍利弗用神通力观察他,八万大劫之前都没有跟三宝结缘,没有拜过佛陀,没有称念佛陀的名号,心中也没有想过佛,心中所想的都是世间这些五欲的事情,所以认为这个人没有善根,出家也没有用,空过光阴。这个老者就在精舍门前哭。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回来,问,你为什么哭?我要出家,僧团不让我出家!佛陀就把他带过来,亲自给他剃度,剃度以后还证得阿罗汉果。弟子就问了,他没有善根,怎么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他在八万大劫之前(超过阿罗汉的神通范围),是一个樵夫,后来被老虎所追,跑到树上去了,在紧急情况下称了一念南无佛。欸,跟佛陀结缘,所以佛陀能够采取行动。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老者要去出家,出不成,在门前哭,怎么那么刚好释迦牟尼佛就回来?你回答我看,为什么那么刚好?为什么你在那边哭的时候佛陀没有回来?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没有任何想法。诸位你看我们大殿那个钟,那个钟它完全没有意见:你轻轻地撞它,它就轻轻地响;你很大力去撞它,它就出很大声;你不撞它,它就永远没有声音。你说这个钟存不存在?它还存在啊,但是你要去撞它。我们今天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时候,三宝完全没有采取行动,就让他自甘堕落,甚至于自杀,到三恶道去了;有些人遇到逆境的时候三宝及时现前,把他从逆境当中救过来。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因为他在过去生当中跟三宝结下深厚的因缘。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就诃责禅宗人。他说禅宗人啊,所有的修行人当中,退转比例最高的就是禅宗。为什么?禅宗当中第一个,他不做早晚课,他的禅堂也没有安置佛像,就写一个舍字。舍,慈悲喜舍的舍。上面写一个舍字,大家在那边打坐。你到了大殿也没有拜三拜佛陀,眼睛也没有看到佛陀,嘴巴念一句佛号就要去刷牙那你跟三宝都没结缘嘛!难怪你看那个五祖戒禅师,一死掉以后变成苏东坡。你看迷糊到这个样子,看到三宝都没感觉了。你看佛在世的时候那个给孤独长者,他是一个世俗人,一个做生意的,非常忙碌的一个大长者,他一听到佛陀这两个字,毛细孔竖起来,很快就成就初果了。一个在家居士,因为他跟三宝缘深。

所以诸位不要忽略了,我们在佛堂当中的每一个礼拜、我们心中每一个称念,对未来的生命都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每一句佛号都产生一种不退转的力量,你未来的得度就是你在不经意的过程当中累积成就的。

所以,我们今天忆念本尊,每一个功德,即使你没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没有失掉,佛号就永远在你的心中。只要阿弥陀佛的力量还在,你就有一分的得度因缘。只要这个佛号进入到你心中,即使你没有往生,它的效果都永远不会失掉,生生世世陪着你。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能够成就不退转的力量,也就是说你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有这种效果。

丁十、得三法忍愿(四十八)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我们前面讲的不退转范围很广,包括了整个凡夫,也包括了圣人,但这个地方把不退转的功德讲得更殊胜。什么叫不退转?有三种不退。

在我成佛了以后,他方国土的诸菩萨众(这个地方的诸菩萨众是指的加行位的菩萨),他能够修学弥陀的本尊相应法,来受持我的名号,来顶礼我的功德,他就能够很快地成就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在整个佛法当中,对于无上的菩提心能够成就坚固而不退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法忍的意思我们加以解释。这个法是所证之理。什么叫所证之理呢?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叫法。这个忍是能证之心,就是智慧。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安住在真如理,这个叫作法忍。

这个心安住在真如理,有浅深的差别,就分成了三个层次:

最浅的忍叫音响忍。音响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虽闻其声,未见其人。我刚刚听到忏公师父的声音,但是还没有看到他的人。这是比喻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的菩萨对真如理还没有如实地证入,但是他产生了坚定的胜解,这叫音响忍。但闻其声,但是不见其人。

第二个叫柔顺忍,舍妄归真,心柔智顺。他已经能够破除妄想而回归到真实了。这个指的是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他能够产生柔顺,他的心对于真如已经能够调柔善顺,顺从真如,但是还不得完全的自在,他的入、住、出还不得自在,叫柔顺忍。

第三个是无生法忍。于一切法,不取不作诸业行。这个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对于无生法忍能够无功用行,任运地现前,不管是在动中,不管是在静中,所谓的不动道场,身遍十方、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所以这个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是任运现前。

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加行位的菩萨,能够不断地来以弥陀的功德当本尊,在弥陀本愿加持之下,很快地成就音响忍、柔顺忍乃至于无生法忍,而且在这三种智慧的加持之下,他的菩提心也不容易退转。为什么?得到弥陀的护念!这个的确对我们菩萨道有很大的加持力。

丁十一、闻名得忍愿(三十四)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

当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众生之类(这个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萨了,这个是一般的菩萨),闻我名字,他能够在我的这个名号的功德加持之下,就能够成就两种殊胜的功德:

第一个,他能够很快地在未来生命当中成就无生法忍,他能够成就一种甚深广大的智慧。这个无生法忍特别指的是一种法空智。

初地菩萨虽然能够成就我空,但是他在法上不得自在。简单地讲,他有生灭的对立,他认为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垢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八地的菩萨。一个八地的菩萨,他那个法空智特别现前,对于这种对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没有所谓的动态:你在拜佛,你在静坐,你在扫地。古人说,工作就是修行。其实这句话是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我们现在就像忏公师父说,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不是,动静一如。

第二个,诸深总持。他不但能够很快成就智慧,他的功德还能够成就总持不失。他在弥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这个就是名号的加持。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做一个总结。我们的修行,有两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进步:第一个是内因力,这是你内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个是外缘力,就是三宝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习、僧团的摄受,三宝的加持力。

这当中,外缘力对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又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心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外境对我们的加持力很重要。举一个例子。

蕅益大师说,邻国在当时一个地方有一个老人家,他从二十岁开始做慈善事业,修福五十年。干什么?他来生想要做一个出家人。只要哪一个地方要修桥,要铺路,要做什么慈善事业,他有钱就出钱,没钱就出力,做义工。修了五十年,死掉以后,到了阎罗王那个地方,阎罗王说,你不错啊,修福报修了五十年,不错啊!你想做什么?那老人家说,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来生做一个出家人。这个阎罗王非常惊讶,他说,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这不可能!你顶多做一个千户长。千户长就是管一千个家庭。后来这个老人家说,那没办法做出家人,那我做个烧火僧,可以吧?我整天为出家众做最卑贱的烧火的僧。阎罗王说,烧火僧你也不够资格,五十年不够资格。后来他很坚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阎罗王就给他一个机会:这样子好了,我再给你几年寿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就把他放回来。

最后蕅益大师讲,邻国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做一烧火僧而不可得!但是,白鸽听经,转生成戒环禅师。说有一个白鸽,有一位老法师讲经,它就停在门外听了几分钟,听完以后飞走了,死掉以后变成一个出家众。还不是普通出家众,是戒环禅师!

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要想尽任何的办法跟三宝结缘,非常重要。很多人说,我拿钱去布施慈善机构,跟供养三宝一不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结的缘不同嘛!一个是积集善业,一个是跟三宝结缘。跟三宝结缘你未来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在这个地方。当然,你可以说,他们的福报都一样,但是在福报当中他又多一个三宝的加持力。

而在《阿弥陀经》上说,要跟三宝结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忆念弥陀的圣号,忆念诸佛的圣号,最简单了。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经常修本尊相应,我们这个菩萨能够很快地在生命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且能够成就不退转。为什么?因为本尊的护念。

丁十二、欲生果遂愿(二十)

我们看丁十二,欲生果遂愿。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我们加以解释。

在我成佛以后,十方的众生,能够闻我名号,以我的功德来当本尊,一方面能够系念我国,忆念净土的功德;而且植众德本,兼修戒定慧;最后至心回向,功德加以回向。这个地方没有讲到发愿,它是讲回向。这个回向的结果是欲生我国,假设不满愿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愿,我们把这个前面的十八、十九加以比较。

我们看第九面,十八、十九是被善导大师列入核心五愿。这个第十八愿,十念必生,重点在于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它的特点在于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说这个人对弥陀的功德有强烈的皈依心,一心归命,顺从本愿,这种人是下根人。下根人,他也没有发菩提心,他也没有修诸功德,但是他对弥陀本尊的信心非常的坚定。善导大师说,这个愿的重点在至心信乐这四个字,它的成败在这四个字。

而第十九愿是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现前。这个是上根人,因为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且他产生一种往生的愿望,这个是上根人。

我们再看第二十愿。十八愿是下根人,十九愿是上根人,这个二十愿是摄受中根人。他本身没有像第十八愿的人信心那么强,他也没有像第十九愿的菩提心那么的坚固,还修诸功德。但是他多少能够忆念弥陀的功德,还能够修习戒定慧,多少洁身自爱,最后还功德回向。这个是摄受中根人。

这十八、十九、二十,刚好是这样的分配。

甲三、结示劝修 分二:乙一、结示法要;乙二、结示劝修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示劝修。四十八愿介绍完以后,我们以两段的内涵来做一个总结。首先把观念做一个总结,然后再把修行做一个总结。

乙一、结示法要

先从观念上的沟通,我们先看总结法要。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对修学弥陀本尊相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疏通。

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

我们大家都知道依止本尊的功德。在净土法门当中,他的名号是最重要的,持名。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你的所观境是什么?当然,弥陀的身相也可以,但是名号最简单,因为你眼睛闭起来也可以持念。所以善导大师以后,都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就是你的本尊,它总持弥陀的功德。那么这个声音代表什么意思呢?当你把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声音创造出来以后,它产生两大加持力: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蕅益大师说,就表示空间无障碍的意思,无量寿是指时间无障碍。

这种时空无障碍是约什么安立呢?它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安立。

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安立的,也就是说,它对众生会有加持力。如果这个名号是高高在上,是佛陀自己受用的,那对众生就没有用了。但是,这个名号的无量光、无量寿,是给众生来受用的,是约着众生安立的!

那么,约众生安立是什么意思呢?有两段话。

第一个,从体性上来说,因为生佛平等。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我就能够受用呢?因为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清净本然,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后来才有的;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心,你把它归零的时候,它也是清净本然。因为我们的清净本然跟佛陀的清净本然是一如无二如,所以你能够进入弥陀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跟他的心,体性是不二,因为这个道理。这个约体性来说。

第二,约作用来说,只要你能够忆念他、礼拜他、观想他,你就能够产生这个光明寿量的加持。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你以文殊菩萨为本尊也好,以观世音菩萨也好,你要相信一个观念,你要相信你跟本尊的心是同体的,你要不相信你就很难修了。所以这个心佛平等是很重要。

这是个总标。也就是说,无量光、无量寿是约着利益众生而安立名号的。

那么什么是无量光、无量寿呢?它的效果如何呢?第二段加以说明。

因为无量光的空间无碍,所以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在依报的环境上来说,生极乐世界你就能够普遍地遨游十方世界,空间没有障碍。从正报来说,你 见到阿弥陀佛,你也同时见到十方诸佛。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你自己能够 自度,你也同时能够普利一切。那么为什么你能够做到到极乐世界就生十方世界,见阿弥陀佛就见十方诸佛,能够自度也能够度他呢?因为这个佛号有 无量光的加持力!就因为这个道理。

由无量寿的因缘,极乐世界人民就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说,为什么到极乐世界我寿命那么长?我直到成佛,为什么这个过程都不用经过死亡?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寿命?不是因为你的慈悲心招感的,因为有无量寿的力量。

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为了无量光跟无量寿这两句话,他花了尘点劫的时间去修行,把这两个话填满,然后让大家来受用。这两句话你看着简单,但是他花了五劫的时间思惟,用尘点劫的六波罗蜜把这两句话填满,然后释放出来给大家来受用。但是你要进去,你还得有方法。一旦你进去以后,你就能够受用无量光、无量寿这两种加持力。

那么怎么进去呢?蕅益大师就说明。

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很不错啊,时空无碍!那我们怎么去修本尊相应法呢?这以下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修本尊相应法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看。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不能够开显你一念心!

本尊相应法有两个东西,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佛力叫无量光、无量寿,他等在这个地方。你的心力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谁先采取主动?是佛先主动,还是你先主动?对了!众生要采取主动。你没有心力的忆念我们看他第一句话没有心力的忆念,就没有佛力的加持;没有佛力的加持,你心力的功德也不能显现。这个是从反面来说。

我们用正面来说好了。就是说,你由心力的忆念启动了佛力,佛力对你产生加持力,你又提升;提升以后你又忆念他,他最后加持你。所以心力忆念佛力,佛力又加强心力;心力再忆念佛力,佛力再加强心力,产生一个心佛之间的辗转增胜,感应道交。

所以诸位要知道,修本尊相应法,阿弥陀佛的部分已经准备好,他已经把无量光、无量寿准备好,问题是你要怎么样进入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来受用他的功德。问题在这个地方。你要栽培信心跟愿望。

乙二、结示劝修

我们做一个总结。

有前面的概念以后,你就可以修学了。总而言之,在整个修学当中有三力的加持:佛力、法力、心力。

我们第一个要相信,弥陀的四十八愿是存在的,但这个四十八愿的力量,阿弥陀佛是把它摄受在名号当中,以无量光、无量寿来做总持。所以我们这 个心力,诸位要知道。我再讲一下,你的心力要忆念佛号,才能够去触动四 十八愿。

当然,我的心是怎么样启动呢?你先了解四十八愿,先有目标。四十八愿了解以后,你以四十八愿为你心中的目标,然后用心力去忆念佛号,你就可以把四十八愿慢慢地启动起来,所以叫作感应道交难思议。你具足信心,具足愿望,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来忆念圣号,你就在这个忆念当中,慢慢地慢慢地把四十八愿的功德在你生命当中表现出来,包括今生的离苦得乐,包括来生的万德庄严。但是你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就是说,心佛之间的互动,第一个是你的心。你看我们的心,刚开始是黑点很多,杂染的心。但是没关系,心持法,你的心来受持这个弥陀圣号的法;法也能够持心,它对你产生了加持,然后你的黑点就减少了。减少再怎么样?再心持法、法持心,又减少。然后心持法、法持心,到最后能所双亡、心佛不二。所以,本尊相应法最后的圆满是:你进入本尊的心中,本尊进入你的心中,最后你跟本尊达到不二。这个是本尊相应法最高的目标,能所双亡、心佛不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你在了解四十八愿的时候,你要了解这个四十八愿是存在于现在的一个功德,现在式,不是过去已灭,也不是未来将成。如果说,这个四十八愿是某一个菩萨发愿,那完了,你现在没办法受用。

所以《阿弥陀经》讲今现在说法。为什么要强调现在式呢?蕅益大师说,现在这两个字很重要!要没有今现在说法,那完了,这个四十八愿不晓得是过去式还是未来式。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今现在。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这几堂课所探讨的四十八愿,是已经存在于法界的四十八种力量,而浓缩来说就是无量光跟无量寿,等待你这个明了的心跟他相应。

好,这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学员提问】大乘经典的三段式思考模式,跟《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样吗?请法师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师父答疑】法空智是很难成就的,而且初学者也不见得要成就。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增减相。你昨天拜了两百拜,你的功力增加了。你今天为了度化众生,为了跟人家开示,去做其他的慈善事业,你变成一百拜,你今天是不是减少?在一增一减当中,你的心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分别?一般人会有。你拜了两百拜,心比较寂静;拜一百拜,心比较躁动。所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的法执是难免的,我们一定会有增减相的分别。

我们有生灭相的分别。我们喜欢存在的东西,不喜欢消失的东西,我们不喜欢一个东西灭。阿罗汉很喜欢灭,人天的凡夫很喜欢生,存在。阿罗汉对存在的东西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完全没有。这是生灭相。

还有垢净相。你看到一个坏人跟看到一个好人,你的心会平等吗?你不可能平等。这个是持戒的比丘,这个是不持戒的比丘,我相信你内心会分别,对不对?所以我们很难超越垢净相,但是也不必要马上超越。

所以,这个只是一个很正常的法执。我们喜欢清净法,喜欢增加的法。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要达到超越对立的,这样你才能够成就圆满的功德。当你的心中还有所取舍的时候,你就是不会圆满,但是刚开始不要求圆满。

【学员提问】净土法门的殊胜对众生的究竟利益,就因果的事相来说, 在弘法利生当中,是不是弘扬净土法门功德较大?

【师父答疑】印光大师跟善导大师都有这种看法。我的看法是这样,身为一个宗教师,跟身为一个学者,他的责任不一样。学者是求真的,他研究一个主题,不一定要对众生有帮助,他是求真相。他把真相丢出来,而且学者带有批判性。

宗教师不一样。学者可以去研究一个非常荒唐的主题,没有人有意见,这是他的兴趣嘛。为什么这个树叶是绿色的?他就可以研究了,他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说为什么它是绿色的。那听到以后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但他就是花一辈子的时间研究。

但是弘法的态度不一样。弘法是要有四悉檀的: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很多人都说,你们宗教师在讲课,带有宗教的味道。没有错,就应该有宗教味道。批判性的文章让学者去研究,宗教师是启发人的善,所以宗教师是坚持善。我们不追求真,没有必要追求真,因为,印光大师讲,众生的时间有限。你讲那么多其他的法门,你说弘扬一个很冷僻的法门,可不可以?也可以啊。但是他听完以后,他也没有办法修!你能够让他很快的时间接触弥陀的圣号,很快得度,这个就是惠以众生真实利益。他时间有限,赶快抓住弥陀名号,让他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师的使命感跟学者的使命感是不一样,宗教师求善。

所以我觉得,四十八愿,你不要每一个都背起来,不必。你又不是做学术研究!你把四十八愿当中重点的地方,能够启发你信愿的部分,背起来就对了,只要能够让你产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够了。你想要到美国去,你不一定要把美国几百年的历史都背起来,不必。是不是?只要美国有一个特殊的功德,能够启发你的愿望,那就够了。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的确是有它的一个真实利益的效果。

【学员提问】第十九愿所摄受的根机包括凡夫吗?其修行的助行回向净土,会以念佛为正行。

【师父答疑】当然是包括凡夫。不包括凡夫的话,弥陀发这个愿干什么?弥陀发的四十八愿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凡夫而发,除了少数的,普等三昧、清净解脱三昧,少数以外。

【学员提问】请示法师,出家众欲修行净土法门,请问一整天的课程应该如何安排?

【师父答疑】净土法门,当然包括身口意的三业相应,应该要有一点拜佛。如果你一天不拜佛,你的身体状态也不会好,而且拜佛对消业障也有效果。我们在净律佛学院目前是这样,你可以把一天当中分成六堂功课,每一堂功课差不多是七十五分钟到九十分钟左右,就拜佛三十分钟,然后静坐,然后看书。看书以后,好,再下一堂功课,拜佛、静坐、看书。你可以把时间分成六堂课或者四堂课。如果四堂课,那时间就拉长。一堂功课做完的时候,你也该休息一下,喝个水,经行一下,然后时间到,再做第二堂功课。

总而言之,你的修学是由粗到细,先拜佛,静坐,再看书,先行门再解门。至于你一天要几堂功课,每一堂功课的时间多久,那你要看自己的体力精神来安排。

【学员提问】一个修行人在善根成熟的时候,遇到了状况,后来减少用功,在临命终的时候,前段的修行资粮会起现行吗?

【师父答疑】不一定,要看临终的正念。我们所有的善根、福德,都跑到阿赖耶识这个大仓库去,但临命终的时候是哪一个起现行,看你生起什么念头。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忆念阿弥陀佛,才能够把你今天的这个净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到底是什么起现行,看你临终的念头。

【学员提问】经过师父的分析、解释四十八愿,弟子对弥陀的功德有更丰富的认知。但是极乐世界的庄严,弟子粗糙的凡夫,很难加以想像。我们平时诵念赞佛偈《阿弥陀经》,分别描述了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可否请师父提供您的作观方式以供参考?

【师父答疑】我觉得我的作观方式,对你不见得会有帮助,因为每一个人的欢喜不一样。我对极乐世界五种神通有特别的感觉。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个果报体的障碍太大,我们只能够在一个很小的时空范围缠绕。有五种神通,你能够供养十方诸佛。那何等境界!

我觉得,能够让我去,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一个,五种神通;第二个,寿命久远。我现在已经恨透了这个分段生死。你看,你刚开始出家,你哪有时间修行?初学者,诸位你们看看,初学者哪有修学?整天就是应付烦恼,烦恼那么粗重。没事赶快去拜佛,修什么行!你整天就是忙着心中的烦恼,要把它安抚下来。等到你出家二十年,这些贼慢慢都被你逼回洞去了,哎呀,心平,一片太平世界出现。你这个时候看书也看得很欢喜,你看到什么人,你有很深的人生经验。但是,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你又要面临死亡。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又糊里糊涂的,过了几十年,又善根深厚,又开始修行,不错,又死掉了!你想想看,这个是很可怕的,你的生命不能一加一等于二。我相信很多的老修行都有这种感觉,年纪大了,哎呀,实在是福德资粮也够了,内心也一帆风顺,但是体力不行了,寿命也不久。

所以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愿就足够让我下定决心往生了。第一个,五种神通。你看看那个力量多大。你现在到美国去你都没办法去啊,何况到十方世界,遨游十方诸佛世界呢?第二个,寿命久远。他这个寿命久而且他还没有病痛。你看看,专心地修学。

我觉得,我们今天不是一个学者。求完整性,这个给学者做学术研究。你要找几个愿,你觉得对你真的是很重要,只要能够说服你自己往生就够了,这个就是好愿。寿命久远、五种神通、没有病痛当然,远离恶道也很重要,一个人不能到三恶道去。你说你害怕三恶道,为了这个而求往生,也不错啊。我们都有三恶道的业,远离恶道,身相庄严。

所以这个就是你自己要去观想。当然这是正报而已,依报还很多,七宝池、八功德水,你住的环境都很殊胜,依正庄严。还有,你能够经常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

总而言之,你应该把它规划成本尊的一个净土的愿景,然后用这个愿景来启发你的精进。你告诉自己,今生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你来生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因缘会出现。要把生命放在未来,这样子你就有修行的动力了。

这堂课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我们要感谢和尚尼的慈悲!因为和尚尼的提议,我们才有这个四十八愿可以学习。谢谢!阿弥陀佛!

转正法轮不能依靠少数几个人,这样转得很辛苦啊(众笑)。这个法轮是一个大法轮,大家都有责任。我希望大家听了四十八愿以后,请大家告诉大家,就是有四十八种力量!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四十八愿功德。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忆念、依靠佛陀?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把这个责任,把净土的大法轮转动起来。要靠大家的努力呀(笑),不能把责任推给我(众笑)。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12-28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