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修行,为何念佛者多,往生者少

2023-12-07 谛闲法师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出心源。一切逆顺苦乐生死涅槃,离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念佛求生净土,亦复如是。是心想净土,是心是净土。

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维摩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如其心净,则佛土净。此之谓欤,今之净土法门,无论淄素男女,老幼尊卑,谁人不知念佛。诘其何用?则曰修来世,或言生西方。若如是,岂全无信愿。无信则安肯念佛,无愿则不言生西。既有念佛之行,并有信愿之心。理宜千修干生,万修万生。

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今人念佛,至于临命终时,求其决定往生,干万人中,难得一二侥幸者。何所以耶?究其病根,只在信欠真,愿欠切,念佛欠一心耳。当知过在己躬,非法门咎也。故今摘取古人用心相应之语,以为十方淄白之劝。

灵峰旭祖日: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一心不乱,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人,不可不知。

是知信愿行三,实往生净土之资粮也。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譬喻世人远行,必要资粮预备。如百里之程,便要一日资粮。设干里之远,不备十日资粮,必不能到。此则人所共知者也。求生净土,亦复如是,无足疑矣。

言真信者,如截流大师云:念佛一法,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间耳。如是信心,岂是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历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日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矣。具如上三种真信。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耶?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

言切愿者,如坚密法师曰:净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弘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如出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是故万缘之唾不食,众苦之忍莫回。高置身于莲华,便订盟于芬利。蛆蝇粪壤,可杀惊惭。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若夫余宗,在昔之时,不必改弦。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时,只可助行,必须净业专修。冷暖自知,何容强诤。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傥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唾弃无余。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已上三要,颇切今时。

言一心念佛者,持名法门,贵在专一其心,无间无杂,非必以多念快念为胜也。先须觑破世情,了知三界皆苦,无一可乐,撇去爱念,放下尘缘。然后提起佛名,不缓不急,密密持去。高声低声,各随己意,四字六字,俱属无妨,出口入耳,记忆分明,名号字句,心中历历。乃至穿衣吃饭,坐立经行,这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昏沉。如是念佛,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若能体究万法皆如,心佛不二。

所谓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能念心,无别所念之佛;离所念佛;无别能念之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欣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悉皆平等,无有二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异相,了不可得。如是了达,可谓理上能一心精进矣。

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行者若能策进身心,精勤努力,近则七日内,远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愿,常修如是行门,临终华台稳取,必不在中下品矣,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修行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一枚破鸡蛋,让我的“假修行”现了原形 一枚破鸡蛋,让我的“假修行”现了原形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学佛修行人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瘾君子的警示:恶梦后的忏悔与修行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从猴子想变人却怕砍尾巴,感悟修行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皈依诚发心,解脱的彼岸就在修行的前方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星云大师: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菩萨的修行方法(六度)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搬家纠结中体悟修行不易,岂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四) 太子修行的经过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15 年双癌症遇正法绝处逢生,精进修行从悲苦走向幸福!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学佛修行要守戒,很受约束,很麻烦吗?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如何才能在佛法修行中不为魔所恼?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寒冬深夜去海边放生,这份修行考卷该如何评分?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西游记》不是神话故事,讲的是修行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放生问答:为何可以杀吃植物,但杀吃动物就造业?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这八种逆境修行必须克服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放生功德:放生助你修行开悟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达真堪布: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有修行?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这个世界没有随便的成功,修行从自律开始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一万小时成功定律”适用于学佛修行吗?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我现在不想听课,只想专注修行。”这种说法简直孤陋寡闻。【索达吉堪布】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从观世音菩萨接引赵玉胜居士说起,为何我们看不到佛菩萨?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放生心得:口腹之欲为何要以生命来买单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往生极乐的菩萨:若何修行净土窍门信愿行--学佛网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修行,不可忽略的“毛毛雨 ”和蝴蝶效应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说七月半“鬼节”是“佛喜日”?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为何你做了这么多,却“实无功德”?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真正修行密法的人,有任何的功德都不与人说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面对“帮不帮,救不救”, 考验人性更考验修行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星云法师:佛法修行中的感应是这么回事?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佛教徒对话风水师:“大师为何不让自己先大富大贵呢?”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修行是追随圣者的脚步还是跟从凡夫,心里要有数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他学佛多年能掐会算有“神通”为何却重病缠身?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学佛修行中为什么总发生阶段性懈怠?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爱国,佛弟子不可或缺的修行之基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无数劫的罪业,让资粮得以圆满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 丈夫触碰了我的“学佛底线”,我的愤怒已不在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