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三、水泡

2023-08-07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

水泡

林崇安教授

【前言】

每当雨季来临时,整天滴滴答答的,我们常看到的一幅乡景就是,小孩子们不想呆在屋内,只想在屋檐下看着水泡,玩着纸船,等着大人回来。印度的雨季,下起雨来更是惊人。有智慧的人将会看出,大自然时时都在向我们说法。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中印度阿毗陀处的恒河边。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佛陀是最懂得因材施教的人,也是最懂得就地取材的人,这一天,佛陀就用大自然的水泡来说法,告诉比丘们说: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这意思是说,下大雨时,一般的人只是看到水泡的生起和灭去,也许会有一些无常的感触,但是这是不够的,要深入一层地观察、思维和分解,要像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由「雨水」撞击「地面」而生起,这一剎那的撞击,就是一个因缘合和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没有主宰者、掌控者,如果没有雨水就没有水泡,没有地面也同样没有水泡,没有撞击当然也没有水泡,这一小小的水泡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缘起的法则,经由仔细地观察和分解,明眼的士夫看清水泡是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因而对水泡不生起执着的心理。 佛陀说完水泡的譬喻后,接着说:

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这意思是说,我们要像生物科学家一样,仔细观察和分析感受的种类。感受是经由六根分别生起,因而有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等六种感受;每一种又细分为十二类的感受:过去受、未来受、现在受,内受、外受,粗受、细受,好受、丑受,远受、近受。佛陀举出这些类别是要我们重视这一现象,仔细观察分析,才能不再被感受所迷惑。

接着,我们要进一步观察分析这些感受的生起过程:感受是由根和境的接触而生起,就像水泡是由地面和雨水的撞击而生起。例如,眼根接触到美色的这一剎那生起了眼识和快乐的感受,耳根接触到噪音的这一剎那生起了耳识和痛苦的感受。如果不能看清感受的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我们必然依照着习性的运作,对快乐的感受生起贪爱之心,对痛苦的感受生起瞋恨之心。人们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有感受的生起,并且跟着感觉跑,这就是痛苦轮回的产因。为了不再跟着感觉跑,佛陀要我们看清这些感受是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何要看清感受是如病、如痈、如刺、如杀呢?这是为了对感受产生厌离的心理(这种心理称作厌背想),不再为追求感受而疲于奔命。为何要要看清感受是无常和苦呢?这是为了认清感受的缺点,产生过患的心理(这种心理称作过患想)。对为何要看清感受是空和非我呢?这是为了认清感受的真正性质,生起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心理(这种心理称作实义想)。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65经中的水泡喻。

【一些省思】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每人的贪爱和瞋恨是来自于感受,必须看清感受的流转和还灭的缘起过程。譬如舌头尝到味道,第一剎那叫做舌触。触之后接着就立刻产生感受,这个味道你很喜欢,你马上就产生快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之后,接着就立刻产生下一步的贪爱,前后发生的时间不到0.1秒,只一下子,这个爱就发展成「取」,取是强烈的执取,接着就产生身、语、意的行为,例如赶快吃下去、多吃几口,或者出声赞不绝口,这些行为称做「有」。爱、取、有之后是「生老病死苦」,这就是一个因果的流转过程。一旦养成习惯后,这个运作过程一再地发生在你身上,让你不能自在:你只喜欢这种口味,排斥其他的味道,你渐渐就变成习性的奴隶。喜欢的,你就一直想要拥有它,但是感受这一现象是无常、无我的,不能被掌控,一旦消失,你就大大地失望,又想拼命去得到这个,结果,你当下就陷入活生生的轮回中。人们一生的烦恼和痛苦,就是从这儿陷下去的。一个不快乐的人,就是整天一再顺着这种轮回流转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不快乐,死后当然也不快乐,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习性的奴隶。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在触的那一剎那,或苦受、乐受产生的那一剎那,就要切断这轮回的流转。这儿就要透过止观禅修的训练来看清自己感受的真相,看到感受的无常,第0.1秒跟0.2秒,其实都不一样,能够看清它,才能够放下它,爱和恨就不随着感受产生。止观修行时,首先,要使心很稳定,这叫「止」。心不乱跑之后,才能看清楚接触的那一剎那并且看到感受的无常和无我。「观」是毗钵舍那,就是要看清楚感受是因缘条件下产生的。用内观的智慧看清楚感受根本不是我,既然不是我,何必作它的奴隶?何必生起贪爱和生气?应该放掉它,这样就开始走向缘起的还灭过程。这个缘起的过程是普遍的,即使是外星人,只要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他的轮回的流转过程也一定是一样的;还灭的过程也必定是一样的,也一定要经由止观修行,才能灭苦。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即使生到极乐世界去修行,所修的方法还是一样的,因为诸佛的教导都是相同的:都是观察缘起的流转和还灭,都是必须看清感受的无常和无我。任何人只要顺着正法,走同一条道路,当然就会走到相同的目的地,这个目的地,我们称做涅槃,也就是痛苦和烦恼的彻底灭除。佛陀善巧地用「水泡」的譬喻作说明,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往内观察自己的感受,不要以为它是真实存在而盲目地追求,要像明眼的士夫一样,看清楚「水泡」只是虚幻不实的现象。不但感受是虚幻不实,我们的色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也都是如此,所以佛陀说: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

(《人乘季刊》29卷,第1期,2007)

2024-02-04 21:53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阿含经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静心禅语|三句禅语,句句精华,让我们在生活中大彻大悟 静心禅语|三句禅语,句句精华,让我们在生活中大彻大悟

随园: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随园: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邪淫让一切跌入谷底,生活被人轻贱,如今忏悔 邪淫让一切跌入谷底,生活被人轻贱,如今忏悔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一、明心与明觉「动」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一、明心与明觉「动」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成峰法师:菩云的“小资”生活 成峰法师:菩云的“小资”生活

岳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岳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忆 • 香史(唐朝香文化之生活用香) 忆 • 香史(唐朝香文化之生活用香)

健康减肥的十个生活好习惯 健康减肥的十个生活好习惯

沉香  让生活更有品味 沉香 让生活更有品味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明海法师:2007年 第十五届夏令营 禅修指导 明海法师:2007年 第十五届夏令营 禅修指导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明海法师: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净因法师: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净因法师: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沉香讲堂】拥有沉香,品质生活改变一生 【沉香讲堂】拥有沉香,品质生活改变一生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呷绒多吉上师:人们能自然和谐的生活必须要修因果法 呷绒多吉上师:人们能自然和谐的生活必须要修因果法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不孝的轮回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不孝的轮回

这些平日生活中的观想,都是修行的诀窍! 这些平日生活中的观想,都是修行的诀窍!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不义之财君莫得:从老三过山车一般富豪生活,看因果昭彰之理 不义之财君莫得:从老三过山车一般富豪生活,看因果昭彰之理

把艺术融入生活 把艺术融入生活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香道在生活中的风雅与禅意 香道在生活中的风雅与禅意

陈红兵:试论生活禅向生态环保方向的拓展 陈红兵:试论生活禅向生态环保方向的拓展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三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三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圣法长老: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观)禅修问答(一) 圣法长老: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观)禅修问答(一)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4)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4)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

中道的智慧生活 中道的智慧生活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自己把烦恼留下来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自己把烦恼留下来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以自我中心生出比较心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以自我中心生出比较心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十四章 胜义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十四章 胜义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净土法门法语:用真心生活,会不会被别人骗了? 净土法门法语:用真心生活,会不会被别人骗了?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放松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放松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宗萨仁波切:当禅修想到美女该怎么办? 宗萨仁波切:当禅修想到美女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于红色光团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于红色光团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如果您禅修大圆满的功德,少于朝山、转经、念诵的功德,那我就要用自己身上的血和肉来为您作补尝 如果您禅修大圆满的功德,少于朝山、转经、念诵的功德,那我就要用自己身上的血和肉来为您作补尝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生活中最适合你的减肥法 生活中最适合你的减肥法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真信因果了吗?在生活中检验 真信因果了吗?在生活中检验

索达吉堪布:哪怕半个小时也可以,一定要禅修。 索达吉堪布:哪怕半个小时也可以,一定要禅修。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放生心得: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放生心得: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理入和行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理入和行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上善若水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上善若水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缠缚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缠缚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比丘坐禅救母离恶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比丘坐禅救母离恶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谁醒谁狂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谁醒谁狂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汤解网(图文)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汤解网(图文)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难化瓜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难化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