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八、狗儿和斑色鸟

2023-08-07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

狗儿和斑色鸟

林崇安教授

【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生活中,大家都想远离烦恼和痛苦,有的人懂得利用休假恢复身心,但是一回到工作,又是一样紧张,如何从根解决这这问题呢?佛陀指出,一切的问题都是来自身和心,要想远离烦恼和痛苦就要面对自己当下的身和心,看清烦恼和痛苦的来源,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面。为了使众生看清自己的身和心,佛陀把身心再分解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来观察,此中,色蕴是色身,属于物质现象。受蕴是感受和感觉;想蕴是内心分别出种种形象、样子的心理;行蕴是内心种种造作的心理;识蕴是认知的主体。感受、想蕴、行蕴和心识是属于心理现象。有的人贪爱身体,有的人重视享乐、有的人追求时髦、有的人坚持意识型态、有的人讲究感应等等,这些人不知不觉间就被色身、感受、想蕴、行蕴和心识所束缚。佛陀指出,要如实地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才能远离烦恼和痛苦。众生由于不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这五种情况,因而无法从身心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而一直轮回下去。为了说清这一轮回的事实,以及众生对身心贪着的情形,以下佛陀便以譬喻来说法。

【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狗儿的譬喻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修行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说:

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生生死死,被无明所盖覆,被爱结所系缚,因而长夜轮回于生死中,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们!譬如狗儿,被绳子系着在柱子一样;结系不截断的缘故,就会顺着柱子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那柱子。同样地,凡愚的众生对于色身,不离贪欲、不离爱悦、不离思念、不离渴求,因此萦回于色身,追随着色身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那色身。同样地,凡愚的众生对于受、想、行、识,追随着受、想、行、识绕行而转,或者站住、或者坐卧,都不能离开这些受、想、行、识。

这儿佛陀指出,众生随着身心五蕴绕转着,于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身心五蕴;就好象狗儿被绑在柱子,于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柱子一样。这儿行、住、坐、卧的四种姿态,是用来譬喻众生执取身心五蕴的四种过程:(1)先以无明和爱欲生起意业,追求对象;(2)接着用身业和语业去获得对象;(3)而后对所得的对象,不断贪着;(4)、最后对所得的对象,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结果脱离不了轮回。 行、住、坐、卧四种姿态,还用来譬喻众生执取于四类的贪爱对象:(1)有的人贪爱「人间」,(2)有的人爱悦「欲界天」,(3)有的人思念「色界天」,(4)有的人渴求「无色界天」,结果都被无明和爱欲绑住,始终在三界内轮回着。

◎斑色鸟的譬喻

禅修者要进一步追究:为什么众生的身体有种种的差异呢?对这一问题,佛陀接着用以下的斑色鸟的譬喻来解释。佛陀说:

诸比丘们!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的缘故。诸比丘们!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比丘们!我不曾看见一物的颜色复杂如斑色鸟,而它的心又比这更复杂。为什么呢?因为那斑色鸟有复杂的心,所以才产生复杂的颜色。 所以,比丘们!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诸比丘们!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由此可知,由于以往众生的心有贪、瞋、痴等烦恼及随烦恼的种种差别,因而众生的身体就有种种的差别:有的是恶趣的身体,有的是善趣的身体。所以说:「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是佛陀的重要结论。

◎嗟兰那鸟和画师的譬喻

接着佛陀再以「嗟兰那鸟」和「画师」的譬喻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佛陀说:「比丘们应当知道!你们看见过具有种种复杂色彩的嗟兰那鸟吗?」

比丘们回答:「曾经看见过,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同嗟兰那鸟具有种种的杂色,我说它的心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嗟兰那鸟有种种复杂的心的缘故,所以才有种种复杂的颜色。所以,应当好好地思维、观察于心。众生长期以来,心一直被贪欲所染着、被瞋恚所染着、被愚痴所染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和画师的弟子,将地面细沙好好敷平,并准备好各种彩料,然后随着心意画出种种的图像来。」

这儿佛陀指出,众生身体的种种差异,是来自众生以往内心的杂染或清净:内心杂染的生到恶趣,内心清净的生到善趣。以上是从世间善恶的层次给出答案,但是佛陀不以此为足,因为这还是在轮回的范围内,禅修者必须如实观察身心五蕴,看清生死流转和还灭的过程,提升到出世间的层次。

◎从束缚中解脱

为了提升到出世间的层次,最后佛陀说:

多闻的圣弟子们,能够如实地觉知色身:色身的集起、色身的息灭、色身的爱味、色身的过患、色身的出离;因为能够如实觉知的缘故,所以不会贪着于色身;因为不贪着的缘故,所以便不会感生未来的色身。同样地,能够如实地觉知感受、想蕴、行蕴、心识,乃至心识的集起、心识的息灭、心识的爱乐、心识的过患、心识的出离,因为能如实觉知的缘故,所以不会贪着于心识;因为不贪着的缘故,所以便不会感生未来的心识。

因为不贪着于色身、感受、想蕴、行蕴、心识等五蕴的缘故,就可以从色身的束缚中得到解脱,从感受、想蕴、行蕴、心识的束缚中得到解脱,我说这些圣弟子们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儿佛陀指出,想要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禅修者必须以智慧如实觉知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来源,是来自对五蕴的爱味,禅修者唯有看清它们的过患,才能得到出离,并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267经。

【举例阐述】

佛陀所说的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不是很遥远的事物或抽象的理论,而是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且是可以检验的。以快乐的「感受」为例,当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宠物、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尝到自己喜欢的咖啡等等,当下生起快乐的感受。我们就应该检验这五种情况:(1)这快乐的感受来自何处?这快乐的感受是来自眼睛和宠物的接触、来自耳朵和音乐的接触、来自舌头和咖啡的接触,所以感官和对象的接触,便是感受的「集起」。(2)当这些接触一消失,快乐的感受就消失掉,所以感官和对象的接触的消灭,便是感受的「息灭」。(3)快乐的感受使人念念不忘,这便是感受的「爱味」。(4)快乐的感受是生灭无常而不是可以随心掌控的,这便是感受的「过患」。(5)不被快乐的感受粘住,这便是感受的「出离」。佛陀要我们如实看清感受的这五种情况,看不清楚就会变成感受的奴隶,不断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 同样的,例如「意识型态」,这是想蕴和行蕴的合成,如果我们不能看清楚它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我们就会变成意识型态的奴隶,不断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唯有如实看清意识型态的面目,我们就能不再执取它们,不再随之起舞,因而不会卷在烦恼和痛苦之中。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禅修不是冥思遥远的、神秘的事,而是如实觉知当下自己五蕴的集起、息灭、爱味、过患和出离等五种情况,这是眼前的事,这是生活当前的现象,这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这便是禅修的重点所在。(《人乘季刊》30卷,第2期,2008)

2024-02-04 21:53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阿含经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静心禅语|三句禅语,句句精华,让我们在生活中大彻大悟 静心禅语|三句禅语,句句精华,让我们在生活中大彻大悟

随园: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随园: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邪淫让一切跌入谷底,生活被人轻贱,如今忏悔 邪淫让一切跌入谷底,生活被人轻贱,如今忏悔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一、明心与明觉「动」 惟传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一、明心与明觉「动」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恒强法师: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成峰法师:菩云的“小资”生活 成峰法师:菩云的“小资”生活

岳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岳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内涵

忆 • 香史(唐朝香文化之生活用香) 忆 • 香史(唐朝香文化之生活用香)

健康减肥的十个生活好习惯 健康减肥的十个生活好习惯

沉香  让生活更有品味 沉香 让生活更有品味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智海法师:佛法修持与生活(第六届智慧之旅禅修营)

明海法师:2007年 第十五届夏令营 禅修指导 明海法师:2007年 第十五届夏令营 禅修指导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明海法师:“如实知自心”是佛法与禅修的目标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的禅修听禅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生活中的禅修——《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讲解

明海法师: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明海法师:在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净因法师: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净因法师: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放生三年那些事儿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对于因果彻底明了,我们就知道怎么生活

【沉香讲堂】拥有沉香,品质生活改变一生 【沉香讲堂】拥有沉香,品质生活改变一生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染布师傅转儿讨债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太子割肉记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施僧得报的故事三则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三个瞎姑娘

呷绒多吉上师:人们能自然和谐的生活必须要修因果法 呷绒多吉上师:人们能自然和谐的生活必须要修因果法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不孝的轮回 揭秘生活中的因果:不孝的轮回

这些平日生活中的观想,都是修行的诀窍! 这些平日生活中的观想,都是修行的诀窍!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

不义之财君莫得:从老三过山车一般富豪生活,看因果昭彰之理 不义之财君莫得:从老三过山车一般富豪生活,看因果昭彰之理

把艺术融入生活 把艺术融入生活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白玛多吉:让佛法走近生活:因缘和合

香道在生活中的风雅与禅意 香道在生活中的风雅与禅意

陈红兵:试论生活禅向生态环保方向的拓展 陈红兵:试论生活禅向生态环保方向的拓展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李抒:香道是一种生活 闻香让人沉静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三 郑振煌: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三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实用佛教十四: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林崇安: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禅修的原则和一个方法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碑记序跋及其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金易明:佛教的生活化与生活的佛化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圣法长老: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观)禅修问答(一) 圣法长老:奢摩他(止)及毗婆舍那(观)禅修问答(一)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4) 恰宓禅师海弘法禅修开示(4)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人死了还有没有来世?让禅修拯救流转生死的众生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 道澄尊者:禅修指导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

中道的智慧生活 中道的智慧生活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自己把烦恼留下来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自己把烦恼留下来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以自我中心生出比较心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以自我中心生出比较心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下)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宗净法师四念处禅修开示录1(七 念处经上)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行禅师: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十四章 胜义 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十四章 胜义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理净法师答:生活常遇鬼怪恼我,因当如何?持咒有效吗?

净土法门法语:用真心生活,会不会被别人骗了? 净土法门法语:用真心生活,会不会被别人骗了?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放松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放松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悟光法师:密教思想与生活 事相之表达

宗萨仁波切:当禅修想到美女该怎么办? 宗萨仁波切:当禅修想到美女该怎么办?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于红色光团 达真堪布:禅修的方法——专注于红色光团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贤崇法师:禅修中的认识论与价值观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真圆法师答:关于生活中佛教的学习问题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如何在生活中消业积福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佛法道理很好为何生活中却派不上用场?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星云大师:生活处处有禅音,一念觉时心自静

如果您禅修大圆满的功德,少于朝山、转经、念诵的功德,那我就要用自己身上的血和肉来为您作补尝 如果您禅修大圆满的功德,少于朝山、转经、念诵的功德,那我就要用自己身上的血和肉来为您作补尝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那一种诗一般的生活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对生活报之以歌,需真修行淡看人间路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费尽心机骗低保,600 元炸燃了我的平淡生活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秋风吹过那片白桦林,我忆起生活的苦

生活中最适合你的减肥法 生活中最适合你的减肥法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把禅定融解在修行与生活的每个过程中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记住这些生活细节,您的举手投足都在慈悲护生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佛学入门简要:初级课题(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

真信因果了吗?在生活中检验 真信因果了吗?在生活中检验

索达吉堪布:哪怕半个小时也可以,一定要禅修。 索达吉堪布:哪怕半个小时也可以,一定要禅修。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一切的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疫情下我的观心念、正行为修行生活

放生心得: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放生心得: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胆小的出家人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理入和行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理入和行入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上善若水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上善若水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缠缚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缠缚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比丘坐禅救母离恶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比丘坐禅救母离恶道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谁醒谁狂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谁醒谁狂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强盗弟子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汤解网(图文)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汤解网(图文)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难化瓜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难化瓜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