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七章 结论

2023-01-11 印顺法师的悲哀

第七章 结论

由于种种原因,现年已九十七岁高龄的印顺法师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地写作,以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从而最终奠定了其在台湾佛学研究界的权威地位。与此同时,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印顺法师的著作开始缓慢地但却是持续不断地流入大陆地区,从而也在大陆佛教界和佛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他在学界的声望,中国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的评价很有代表性。他说:

印顺法师的佛学著述和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从信仰层圈出发,契入社会、文化层圈,完成佛教的现代转向奠下了理论基础。印顺以他透彻的理性思辨和冷静的科学精神,提升了台湾佛教的学术水准,其著述丝毫不逊于一流的日本佛教学者和基督教神学家。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中青年佛教徒和佛教学者中,不管是印顺思想的忠实信徒,还是从原教旨主义角度对印顺提出批评者,几乎无一不受到印顺思想的洗礼。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法鼓山这三大山头的社会实践和事功,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印顺人间佛教的理论。……出家人以本身的学术实力进入大学任教,亦成为寻常之事。

据此,他将印顺法师视为是“出家众的杰出代表”。

对于学术界如此看重的印顺法师,由于他的思想非常博杂,在台湾,人们学都来不及,总有望尘莫及之感,所以敢于质疑并且有能力向其挑战的并不多见。在绝无仅有的挑战者当中,台湾佛教现代禅菩萨僧团可谓是极为突出的一族。

众所周知,与人求同是不易的,但更加不易的是能够在求同的同时做到存异。十多年来,现代禅一直质疑印顺法师对佛法理解的确当性,并相当系统地阐述了自身对相关问题的原则立场。一方面,现代禅总结了自己继承印顺法师思想的部分,认为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另一方面,现代禅特别强调了与印顺法师在五个方面的不同观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看到的多是同的部分,而对于异的内容则不一定有判断能力,因此,我们重点从佛法出发探讨了现代禅对印顺法师质疑的部分,以澄清佛法的正义,尽可能为人们修学佛法扫清障碍、创造通途。

通过探讨中观的定位问题、有关禅密净土的争论、急证精神问题、大乘菩萨道的真义问题、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合法性问题等五方面的佛法问题,我们发现:被不少人高度敬仰的印顺法师,在佛法上所存在的思想、逻辑和知识性错误,多得惊人!仅仅在我们探讨的五个问题中,我们所发现的印顺法师在佛法上的错误就至少有十二个方面:第一,印顺法师的“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的论断不符合佛教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它只是“渡江之筏”而已;第二,印顺法师“人菩萨”这一概念,对菩萨道来说不合法,其作为行为主体也与印顺法师所说的菩萨行为其实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凡夫是不可能做到四摄六度的;第三,印顺法师“人菩萨行”这一概念不合法,以无住涅槃为基础的菩萨行为,事实上也无法在人身上得到落实,将其视为大乘佛法的本意,更是纯粹的凡夫之见;第四,印顺法师“人间”这一概念,缩小了佛教对人法界的规定,不符合佛教的十法界思想,因而从佛教的角度说是不如法的;第五,印顺法师“人间佛教”这一概念不合法,它限定了本来应平等地通于十法界的佛教,而使之成为了仅仅是、或者主要是人间的佛教;第六,印顺法师将急证精神视为是小乘的表现,有悖于佛法的实际和佛陀的出世本怀,而他将那些以入世出世、悲智无碍、自利利他、成佛度生为宗旨的佛教宗派,视为是“自利急证精神”在大乘佛教中的“复活”,也不符合中国佛教的实际;第七,印顺法师将无住涅槃视为人菩萨行的起点,存在原则性的逻辑错误与佛法修证次第的错误(平实注:无住处涅槃唯有佛地方能证得);第八,印顺法师将早期印度佛教的阿罗汉和菩萨摩诃萨视为是“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典范,是自欺欺人,因为那些阿罗汉或菩萨的证果本身,一直都是印顺法师所极力反对的;第九,印顺法师对净土和密教的事实上的否定,不符合佛法的基本原则;第十,印顺法师认为禅宗的盛行使如来经教的本义和自己体验的内容“越来越晦昧不明”的论断,不符合中国佛教的史实;第十一,印顺法师认为中国佛教主张“一死而前功尽弃”,并不符合中国佛教的实际;第十二,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方法,并不符合他所强调的必须以三法印来研究佛法这一基本原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禅虽然不以佛学研究为己任,但是其在上述诸多方面的观点则与佛法的实际相当吻合。这一对、一错,事实上生动地体现了佛法的基础是在于修证,而不在于知识的积累。再多的知识,最多只能造就学问家,不可能造就菩萨与如来。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我想,为学与为道,目标不同,行为方式也就必然有所差异。不只是道家、道教如此,佛教也是如此。所以,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如果像印顺法师那样坚持不懈地积累知识、钻研学问,即使他再有学识,也很可能永远都无法进入真正的佛法境域!《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相信有智者当能以此为鉴,否则,著述等身却错误百出的印顺法师,就是前车之鉴。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第七章 业感缘起 第一节 缘起论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寿命部 第七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寿命部 第七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结语 第七章 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结语 第七章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章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改造命运的方法;结论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章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改造命运的方法;结论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七章 佛教徒 佛教故事:温暖之家:第七章 佛教徒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达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七章 马哈咖咤亚那的偈(gatha)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佛教故事:鸠摩罗什传奇 第七章:勇猛精进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1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1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2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2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3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七章恶报3

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引言 第七章:所有权的高昂代价 引言

09 第七章 法义辨正──如何判断真假开悟 09 第七章 法义辨正──如何判断真假开悟

09 眼见佛性之 三、结论篇 09 眼见佛性之 三、结论篇

08 第七章 能持种者方能生六转识,能生六识者只有阿赖耶识 08 第七章 能持种者方能生六转识,能生六识者只有阿赖耶识

08 第七章 胡涂道次地广论 08 第七章 胡涂道次地广论

第七章 护正法章 第一节 由教门分别与无分别之说明而证知某师未 第七章 护正法章 第一节 由教门分别与无分别之说明而证知某师未

20 第二篇 第七章 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20 第二篇 第七章 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玄奘精神: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 玄奘精神:第七章 因势利导,谋事成事皆在人

净界法师:从思惟死殁无常跟生死的过患,我们得到了三个结论 净界法师:从思惟死殁无常跟生死的过患,我们得到了三个结论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七、结论 张曼涛教授: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七、结论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七章 净土法门的修持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七章 净土法门的修持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所问章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所问章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4 结论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4 结论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结论 宗性法师:幸福的起点 结论

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第七章 离幻即觉 达观法师:信心铭-禅解 第七章 离幻即觉

邯郸寺庙一具高僧尸身,上千年不腐烂,专家用X光扫射得惊人结论

用科学研究的新结论来佐证佛法 一定要谨慎客观! 用科学研究的新结论来佐证佛法 一定要谨慎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