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念无明从何处来?

2022-11-30 正法眼藏----护法集

第一则

某师云︰《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所以一念无明不能断。》(月溪法师语录23页)

又云:《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月溪法师语录12页)

又云:《一念无明不可破,明心见性后变为佛性。》(月溪法师著:维摩诘所说经疏全集184页)

又云:《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不同之点: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无善无恶,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的,悟后变为佛性。》(月溪法师语录12页、月溪法师著:大方广觉修多罗了义经疏15页)

又云:《一念无明又名一念妄动性,是不觉的起了念头之谓。》(月溪法师讲:金刚经心经释要82页)

辨正:

第一点、他说“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这样的说法,和外道的说法相同。一念无明是四种住地烦恼,它从阿赖耶识中烦恼种子来,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来。六根是由阿赖耶识以及父精母血三事和合而生,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而生。

见闻觉知灵性是从有六根之后才有,因此见闻觉知灵性不能出生六根。见闻觉知灵性是由阿赖耶识配合五根六识七识而生,见闻觉知灵性是因为阿赖耶识中一念无明烦恼种子业力的缘故,受取五蕴身而生。见闻觉知灵性是从五蕴及阿赖耶识的种子而生,不可以颠倒说。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无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那就是说这四种住地烦恼都由阿赖耶识中四住地烦恼种子而生,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第二点、此师又说“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这句话是大错特错了。那么前面我们已经有说明了,这里再提出一些补充说明。如果见佛性以后,一念无明及六根会变为佛性的话,那么佛性应非本有。佛性既非本有,那就是修得。如果是因修而得,不是本有,将来必定会散坏。

此外,“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及六根皆变为佛性”这句话有语病,因为经典中世尊所说的是佛性本有,既然是佛性本有,又何必要将一念无明和六根变为佛性呢?如果见性以后要将六根和一念无明变为佛性,那么这些变来的佛性加入原有的佛性,那佛性就变成有增减。如果有本有的佛性和见性后变来的佛性,那众生的佛性是二,由二合并为一。这样的说法与理不相应,与佛说经典相违背。既然是见性的人就不应该说这一种未见性的人所说的话。

…………………………………………

第二则

某师云︰《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是破,但一动念又生,总是被不了。断妄念是暂时的,难持永久,更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38页)

辨正:

在佛法中没有妄念无明这个名词。依照此师的说词,我们知道他所谓妄念无明就是指一念无明。但是他不知道声闻阿罗汉与缘觉辟支佛的境界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相同?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共道,都是同样断尽一念无明而取证涅槃。两者的不共道在于声闻是从断烦恼及明五蕴空而得解脱,辟支佛则是深入十二因缘观,而了知生命轮回根本,乃是在于阿赖耶识的烦恼种子--无明,虽然知道有阿赖耶识,但找不到祂。

十二因缘观比起四圣谛、四念处观要来得深细,这不是阿罗汉之所能知。但是不论阿罗汉或辟支佛都已经永断妄念妄想。因为四住地的烦恼已经断尽的缘故;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缘故;如果说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过一段时间又会生起妄念的话,这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与辟支佛,而是修定或者是自己幻想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世尊曾经明确开示:“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尽诸有结,心善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所以不但小乘阿罗汉永断妄想妄念,中乘辟支佛也永断妄想妄念。所以一念无明是可以永断的,不是此师所说的无始无终。

《大般涅槃经》卷34云:“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所以四种住地烦恼如果已经断尽,永无妄想妄念,不可能断了又生一念。是故,说“辟支佛断 一念无明之后还会再起妄念”的人,就是毁谤世尊,不解佛所说意。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二节 五教 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三章 华严宗的判教 第二节 五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相随心变,学佛转运,秘在何处? 相随心变,学佛转运,秘在何处?

摸骨断人往生何处的婆罗门与佛陀的比试--学佛网 摸骨断人往生何处的婆罗门与佛陀的比试--学佛网

星云大师:第二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星云大师:第二节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余秋雨:佛教生命力的最终意义在何处

安住于何处 安住于何处

霍金预言地球会变火球,亿万年后龙华法会在何处召开? 霍金预言地球会变火球,亿万年后龙华法会在何处召开?

禅宗大德故事:佛今在何处 禅宗大德故事:佛今在何处

星云法师:从何处下手学佛法 星云法师:从何处下手学佛法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二节 佛教故事:在婚姻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 第二节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你把心放在何处?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你把心放在何处?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节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发现人生的真理。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二节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发现人生的真理。

《空山灵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山灵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二节 目犍连尊者 佛教故事:佛祖十大弟子:第二节 目犍连尊者

为了今生最终的那一天可以坦然面对,该从何处入手? 为了今生最终的那一天可以坦然面对,该从何处入手?

佛今在何处 佛今在何处

星云法师:从何处下手学法? 星云法师:从何处下手学法?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人体内的毒素来源于何处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上集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上集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下集

般若信箱----宇宙人生的道理茫茫无际,要从何处开始访道的旅程呢 般若信箱----宇宙人生的道理茫茫无际,要从何处开始访道的旅程呢

我们究竟去向何处? 我们究竟去向何处?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者心态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者心态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证道歌》与般若中观之关系

第五章 第二节 应扫除外道法于佛教之外 第五章 第二节 应扫除外道法于佛教之外

第四章 第二节 附佛法外道实例 第四章 第二节 附佛法外道实例

第三章 第二节 般若慧之三种层次 第三章 第二节 般若慧之三种层次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第二章 第二节 大乘解脱道之四种涅槃

第一章 第二节 邪见略说 第一章 第二节 邪见略说

第二节 如来藏是成佛之道的根本 第二节 如来藏是成佛之道的根本

第二节 般若中观之世俗谛、胜义谛皆依于第八识而有,完全不同于 第二节 般若中观之世俗谛、胜义谛皆依于第八识而有,完全不同于

第二节 生死流转与涅槃实相 第二节 生死流转与涅槃实相

第二节 因为有如来藏,世间才有因缘果报之存在 第二节 因为有如来藏,世间才有因缘果报之存在

第二节 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如法论者,非是诤论! 第二节 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如法论者,非是诤论!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历史演化

08 第三章 事随缘绪说 第二节 外道之随缘 08 第三章 事随缘绪说 第二节 外道之随缘

06 第二章 理随缘 第二节 理随缘 06 第二章 理随缘 第二节 理随缘

第五章 圣道门与净土门互相含摄 第二节 净土法门行门之易行与速 第五章 圣道门与净土门互相含摄 第二节 净土法门行门之易行与速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 第四章 略评选择本愿念佛 第二节 评本愿念佛之“教”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二节 信者与疑者之往生果报  第三章 西方极乐净土之圣道门 第二节 信者与疑者之往生果报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第二章 第二节 《中部经典》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第一章 第二节 《长阿含单译经》

第二节 由教门开示证知某师尚未开悟明心 第二节 由教门开示证知某师尚未开悟明心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法义真伪之辨正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法义真伪之辨正

第五节 一念无明不须断除吗? 第五节 一念无明不须断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