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四篇:肺腑之言 第二章 已修证者宜知

2022-11-27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二章 已修证者宜知

第一节 寻善知识,求证真实

肺俯之言第二个部份,系对有修有证的人提出一些我心里面的话:凡体究念佛而亲见自性弥陀或者开悟的人,应当寻觅真善知识为其印证。未法之时有不少体究念佛的人,以自念自问念佛是谁?作为体究念佛的方法;或者参禅的人以数息法、修定法作为禅法。这些人称之为非因计因,以妄求妄,到后来难免以妄心、意识心作为真心,以妄觉作为真觉,真是可怜悯者。

有人体究念佛或者参禅的时候,能够修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接著就以这个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做为真我,认定这个心是真实心,是真如,宣称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自认已经开悟。接著就以此境界要求善知识给予印证,而善知识也用这个境界当作真如为他印证,交代他只要保任就好,从此以后师徒之间相安无事,浪掷[zh]光阴,徒耗米粮。

有人因此生出大我慢,然后互相标榜,大作广告,广招徒众,都是用这样的法来度人,也用这样的法为人印证,令人觉得可悲可叹。殊不知一念不生之际还是定心,这个定心还有分别、觉观、觉照,故并非离开语言文字等等妄想就是真心。因有分别的缘故,所以就不是自性弥陀。弥勒菩萨曾经开示: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这种一念不生时的灵明觉了跟我们无相念佛书中所讲的思惟观类似,但这个还不是真如;若离开语言文字的灵明觉了就是真如、自性弥陀,那么一切傍生动物之心都已经离开语言文字而照样能够分别,那么它们不是都已经成了圣马、圣狗、圣猫了吗?所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是定心,尚属意识范围之内,未到无始无明境界,那不是真如,不是自性弥陀;在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之中,因为它不是无分别智的缘故,所以仍然能够作分别,有分别故,即非真心(请参阅实相念佛第二节佛、如来之解释)。

近来又有大知识开示云:能听能知的一念心即是真心。则是以能见闻觉知之心为自性弥陀(真心),此则大错。何以故?有觉观故,有我在见闻觉知故,犹在一念无明中故。《维摩诘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苦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能听的一念心不离觉观,有觉观即错。《维摩诘经》云: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又云: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有能听、所听,即是有我,即是相对,即非真如,真如绝对待故。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离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不属知与不知。故能听能知的一念心不是真心,不是自性弥陀。

还有,更荒唐的是有人写书,声称心灵无念就是悟,无念一小时以上则为证悟,这是以定为禅,以定心为自性弥陀。亦有善知识在著作中说:其实未到定便可以给予我们的人生巨大帮助,所以对于那些经历过这些经验而有明显改变的人,称它为悟是相当正确的。念佛人应当知道这一些都是定,不是自性弥陀。所以,因持念佛名而入定的人,在定中对一切外境无所觉知,出定时方才发觉口中还在念佛号,这是未到定,未离无始无明境界,非自性弥陀。在一念不生的定中暗无觉知,而因无心的缘故,无法亲见自性弥陀。故必须有一念相续的功夫,在定中观慧分明,才有希望明自性弥陀、见自性弥陀。

又譬如日本一位教禅的老师,在他的学生看见花的时候,便印证为见性,这也不是见性,不是亲见自性弥陀,而是体究过程中失去疑情,进入定境,心中充满法喜、心花朵朵开的现象,这个和无相念佛时法喜充满一样。又譬如有人因参禅的知见不具足,非因计因,以定为禅,由定而修定;或看话头而没有疑情,进入初禅善根发的定境后的一段精进修定时间中,突然出现虚空粉碎的觉受,此人因被误导,便向念佛人说:我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向参禅人说:我已经开悟了,浑然不知这是定心中所生的觉受,仍然在妄心中,在意识的定心里面。也有人在虚空粉碎以后,或者没有经过虚空粉碎,而继续修持二禅前的中间定,也就是无觉有观三昧之前,出现了大地落沉的觉受,在那个状态里面,眼睛好像贴著地面,可是地面又好像落沉下去了,觉得好像有距离又好像没距离,空气也似乎消失了,然后他就以为这个就是证得空性,就是见性。他不知道这个与见性、见自性弥陀不相干,也不是二禅前的中间定,仍属初禅的定境,离二禅还很遥远。

以上所述,都是属于未法时代精进体究念佛的人,或精进参禅的人,所常见的一些大毛病,如果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来勘验明白的话,则被知识所误,自以为已经亲见自性弥陀,或自以为开悟,乃至认为自己已经见性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而生起大我慢。若无上述各种过失,则必定为亲见自性弥陀。真见则无慢,仅存有一些微细、深沉的慢,所以体究念佛的人在见自性弥陀,或者明真如真心时,应当自行观察,所谓的悟及所谓的见之后有没有功德受用?并且要寻觅真善知识来印证。明白了这些道理,则对于现在随处可以遇见开悟者的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也并不值得羡慕,而能够死心踏地的来修学功夫,以这个功夫作为依凭、作为屏障,才能够在一念相应之际,亲见自性弥陀。如果没有一念相续、净念相继的功夫,那么最多只能够明自性弥陀,而不能亲见自性弥陀。即使我们将亲见自性弥陀的人所悟的境界告诉他,他也不能亲见,得不到功德正受,终究还是无大利益。所以修学功夫固然重要,而有修有证之后,更须要寻觅真善知识,求取印证,然后自己去确定那个印证是真?是假?是虚?是实?自我检查有无功德受用。

第二节 已通宗者,速需通教

实相念佛人既亲见实相,应速深入了义经典,一方面以了义经典自己来印证,一方面从教典中学习各种说法的善巧方便,以便将来接引后学,譬如我们以前讲过的为人、对治、世界悉檀和已经弄通的所谓第一义的悉檀。若不深入教典,则不知真如虽一,说法无数无量。虽然已经亲证真如、亲证菩提,却无法为人宣说,犹如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而说不得。欲度学人,甚难!甚难!《菩萨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由大悲生,自受用已,当发起他受用功德,此则应深入诸经,以此宗门之理,通于诸经所说教相,并以此经通于彼经,是为通教,以此境界、方便善巧度学人则易也。

第三节 劝请常住娑婆度众

慈念悲苦众生之实相念佛人,若心性勇猛,宜发大愿,愿生生世世在此世界自修利他。因为此地修行迅速,获利很大,利益众生亦必广大也。

1、《无量寿佛经》卷下云: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弗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故此界精进修行一日夜,胜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极乐世界无逆缘逆境,皆为大善知识,故修行缓慢,所以如发大心慈念此地悲苦众生,则劝请发愿,于此地生生世世承当如来家业,为众生努力。

2、既已至实相念佛境界,断三缚结故,据经典云:此人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必尽苦边;若生生世世不生天上,又快速数倍也,以自身修行迅速故,众生获益则大。此为针对大心的人而言,惟一般根性之念佛人,仍劝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第三节完)

第四节 劝修禅定,广益佛子

若发愿在此世界自度度他者,则应修学广义之念佛法门。此则应思:既已见实相,无常来时,如何了此生死?思惟透彻,生死已了,复思:生死虽了,犹须待缘而生死。若缘到时,脱此色身,当如何自主下一期生死?思惟至此,便知应以无相念佛法继续进修,使忆佛心深细,深入三摩地,发起各种三昧。或径向根本四禅而修,修四禅已,复须修持观禅、炼禅、熏禅和修禅,则可谓狮子奋迅三昧等及六通皆已俱足,远离隔阴之迷,能修无量百千三昧,至此则为无功用行,可以生生世世荷担如来家业也。此是菩萨摩诃萨,能广益众多佛子,是一切佛子所应戮[l]力以求者也。又有人谓:根本四禅为南传佛法,为小乘人所修,如为大乘佛法则可不修。非也,未见自性弥陀之前,可不必修,一旦亲见,则应当修持;不但在此世间应当修,往生到极乐世界亦应修;不但要修,而且不止修四禅而已。所修的跟我们这个世间和释迦世尊学的一样,完全相同,无二无别,每一法门都要学尽。佛子既已达实相念佛的境界,若此生尚有余暇,为广益众生故,则应随缘、随分、随力而修。

第五节 度人说法,须观根器

念佛人既已入实相,不可轻易为他人讲,因讲了也不相信,反招致当事人造口业。故应先观察当事人之根器,能否接受了义之法,亦须观察其知见、功夫够不够,最后还要观察他有否慢心,然后才能为他讲实相念佛境界,再指导其循序渐进,从功夫一步步修上来;所以不可一开始逢人便说实相念佛如何如何,因一般人认为未法时期要修念佛三昧是不可能的事情,故华严经卷四十二云:诸根未熟者,不为彼人说解脱果,但除爱本。意即若彼人各种根器尚未成熟时,不可告之何为解脱果报,仅为其解说如何去除贪爱执著之本源即可;即使对方非常有学问,包括研究佛学、教授佛学的人,或定非常好的人都一样,因其各种根器皆未成熟。学识好,佛学研究很好的人,易生起大慢心,不肯修学功夫,因此不能够见实相;而定好的人往往被定的境界所迷惑,亦容易生起大慢心,很难为其说实相念佛的境界。故度人说法时,必须很详细观察一段时间后,才根据他的跟器,决定为他说何种法。(第二章完)

更新于:2022-11-27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