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为宗——何名无念?

2022-05-07 大愿法师


  六祖常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而我们自心常烦恼。那六祖常生智慧的心法是什么呢?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坛经的核心。


  六祖大师开示我们开悟的法门,就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方面我来讲一下。

 

  一、无念为宗

     

  第一个方面,无念为宗。无念为宗。“念”就是认识的主体,无念就是叫我们在认识的主体上不要起执著。

  无念为宗的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心中一片死寂,它的真正含义是心不染境,就是心不执著于任何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贪执的习气,太浓太重,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不是执著于这,就是执著于那。总之,心中没有一个不执著的时候,要做到无念,只有通过观照,才有可能。

  所以六祖说:“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课题是讲要我们开悟,就是要觉悟,觉悟也要有慈悲,……所以这两者是圆融的,觉悟以智慧断烦恼,奉献以慈悲度众生。所以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而无住,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是修智慧,无住而生心是侧重修福德。



  虽然说要放下执著,但是人的思维就是好像海里的一种动物章鱼,有很多很多的爪,不停地捕捉。捕捉什么东西?捕捉思维,捕捉情感,把这个影像留在自己的心里面。所以说我们凡夫的心,要使它安静下来,那是比登天还要难。世间的人会去捕捉财、色、名、食、睡那些物质,修行的人对于世间的五欲之乐能够放下,但是他还会执著于空、执著于禅、执著于菩提。


  长沙景岑禅师有一个偈子: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此偈子很妙,告诉我们要彻底放下,破除我们的执著。他这是打个比方来说的,“百尺竿头不动人”,你看耍杂技的人,有根竹竿很高,有一百尺这么高,但是这个耍杂技的人能够站在竹竿上面不动,技术是不是很高明,很到家了?但是还需要有一个支点,他才能够定得住。

  所以我们修行人,也都好像这个耍杂技的人一样,总要给自己找一个支点,找一个依傍,找一个依靠,抓住一个禅、佛、空、菩提,抓住这一类东西来作为我们的依傍,我们的心才会安下来。觉得我有一个追求,在清净地修行,心才能够安下来,才能够定下来。但是这没错,不能够说这错了,这是在渐修的阶段,但是不彻底,不究竟。因为还有一个依傍,所以还不能够彻底自在。



  第二句,“虽然得入未为真”,你有一个东西,你是进入佛法的修行了,但是还不能够彻底地显发你的真如本性,“虽然得入未为真”。禅师开示我们要怎么做呢?“百尺竿头须进步”。你看一个人耍杂技,站在一百尺高的竹竿头上,就只是那么一个支点,还要叫他再向前面迈进一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

  还要他向前迈进一步,向哪里迈进?向虚空之中迈进。那我们不是身体就会粉碎?禅师正是告诉我们这样,因为我们心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在,还有一个执著在,还有一个禅,还有一个菩提,还有一个佛,还有一个佛道可成,还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念头在,而且把它看做命根一样的,牢牢地抓住不放。现在教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那个抓住不放的东西彻底地抛弃掉,离开那个支点,跨出决定性的一步,当然你会粉身碎骨。但是粉身碎骨了以后怎么样?“十方世界是全身”。当下你的真如本性就显露出来了,你一切一切的执著通通彻底地放下的时候,这时候你的真如本性才能够真正地彻底显露。

  所以说要把一切可以作为我们依傍的东西都要空掉,人空、法空,并空亦空,你才能够体会到 “十方世界是全身”,“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才能够体会到这种喜悦。到这个时候你就是禅,你就是佛了,你就是见性成佛道了。所以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禅师的开示就会容易明白。

  赵州禅师有一次开示说:“无佛处不停留,有佛处急走过。”什么意思?“无佛处不停留”,没有佛法的地方,众生肯定就是愚迷。“有佛处急走过”,就是说你修行到了很高的境地以后,乃至于对于佛也不要执著。所以《金刚经》上面才开示我们:“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去掉这个执著心,去掉最后的这一点执著。 

  牛头法融禅师是四祖道信的另外一个弟子,一个支派。法融禅师当时的禅定境界,修持得也很高的,后来道信祖师要度化他的时候,就在他打坐的石头上面写一个大大的“佛”字。最初道信祖师去见法融禅师的时候,因为牛头法融禅师的禅定境界修行很高了,那些老虎都不会伤害他,能够给他作为坐骑。他打坐的时候,老虎就在石头边上坐着。所以道信祖师去见牛头山的法融禅师的时候,看到这个老虎,道信祖师就装做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出来。



  法融禅师就问他:“和尚,你还有这个在么?”就说你还有一个恐惧心。其实他是装出来的。

  道信禅师笑笑不做声。等到法融禅师进去拿东西来招待他的时候,他就在石头上面写一个大大的“佛”字。法融禅师走出来以后,就不敢坐在石头上面去了。

  道信祖师就问他:“噢,原来你还有这个在?”

  这是启示他要离相。但是他们这种境界是很高的,不是我们能够比拟的。我们要能够知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虚空粉碎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彻悟到,原来一切都是我们的真如本性,这时候我们的身体与外境的相对立就消除了。

  虚云禅师也是这样的,他在扬州高旻寺禅堂里面打禅七的时候,开水烫到手上,杯子掉到地上了,马上他就开悟。这时候他就觉悟到了,原来外而世界,内而身心都是我们自性的显露。这时候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除了,身体与世界的对立消除了,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对立消除了,这时候就是一个大圆满的、圆融的境地,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彻悟的境界。所以我们要破除这个执著心。祖师开示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所以这个无念法你要这样子来修,就可以一超直入如来地。


  六祖大师说: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禅宗这个见性法门就是这么妙,不需要经历小乘的四果四向八个阶级;也不需要经过大乘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阶梯,他能够当下彻悟。而且悟无念法以后万法尽通。你看,六祖大师不认识文字,但是无论什么经典,只要你给他念一遍,他就可以给你讲解,而且讲解得非常非常透彻。

  印宗法师对于六祖大师就非常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他是六祖大师的剃度师,但是剃度以后,他反过来又拜六祖大师作师父。而且他说六祖大师说法好像真金一样,他自己说法好像瓦砾一样,好像砖头瓦块一样。因为我们单单凭知解去讲,不是从自性中间流露的,讲得不透彻。而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悟无念法的人,他万法尽通,一切法他都能够讲得非常透彻。

  悟无念法者,至诸佛境界,因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佛知见,入妙法莲华上的佛知见,我们就能够见到华严上的诸佛境界,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庄严佛的果觉,万德庄严的果觉,这种佛境界,这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一切圆融的境界,诸佛境界就能够见到。我们是人的知见,所以我们是人的境界。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我们要明白一点,这个无念其实并不是说百物不思。你百物不思就是卧轮禅师的那个边见,就是为法所缚了。为这个法,为你自己的见解所绑住了,捆住了。所以六祖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也就说你执著于顽空,堕到无记里面去了。



  六祖大师开示我们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惠能没伎俩”,你卧轮有伎俩,有伎俩就有我执,就有我慢。你说:“我很有功夫了。”你是不是有我执,有我慢呢?没伎俩就是我人四相顿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

  “不断百思想”,对一切万法都能够了了分明,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真空妙有,你彻底空之后,对一切反而能够透彻地了解。

  “对境心数起”,我们遇境的时候能够了知它。而且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生心无住是修智慧,无住生心利众生,所以说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一切都是本自具足的,本自圆成的,我的自性本来圆满具足如来的福德、智慧、神通、三昧、辩才。哪里有增和减呢?哪里有长和消呢?所以说“菩提作么长”。所以我们要做到无念。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这是六祖的开示,我们学起来就觉得很亲切,而且是非常容易理解。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并不是说你没有念头,而是“无诸尘劳之心”,你不会起尘劳之心,不会起妄心,不会起六尘缘影心。《圆觉经》上说:凡夫以四大五蕴之体为自身相,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现在不会起六尘缘影的妄心,不会起尘劳之心。

  这个念就是念真如本性,由真如本性而起念,还念真如。知道一切都是我们智慧的流露,外界的一切逆境、顺境都是觉醒的能量,都是智慧的流露,都是自性的妙用,要能够明了这一点。所以说真如即是念之本体,念就是真如的妙用,也就是真心起念,了了见一切法。我们的真心起念,对一切万法都能够了了分明,但是不执著、不分别。

  “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唐朝一位开悟的庞蕴居士所说的,他的妻子、女儿,都是开悟的人。“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切外境你了了分明,但是你不会执著于它,不执著于它你就不会沾著,就不会好像天女散花在罗汉身上去沾住了。你没有执著心,一点点的执著都没有了,连这个不执著的念头也没有了,非常自然,非常自在。就在我们平常日用之中,就是禅机,就是禅的修法。

  我们要放下,是要我们的心放下,不是要我们事放下。事上面提起来,心上面放下。事上面有事情来的时候,不是逃避现实,我躲起来,这个环境很差,我不顺利,跑得远远的,我静一静。那不是究竟的办法,那是逃避。我们要息灭的是对于外境的迷惑,凡夫他是心随境转的,对于六尘分别美丑,对于六识上面就会起爱憎分别,所以我们要息灭的是这个念头,这个妄念,妄念的分别,不是说我们要离开这个外境。

  这是讲开智慧的法门,第一个方面“无念为宗”就讲到这里。

----节选自大愿法师《六祖法宝坛经略讲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第082集 宗通非禅定(二)+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第082集 宗通非禅定(二)+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

474 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474 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念深有禅师悟道因缘

印光大师: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印光大师: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无念_无念是什么意思_无念的意思 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无念_无念是什么意思_无念的意思

念而无念 念而无念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无念”,是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月悟法师:在家修行应该持戒吗?念而无念,是怎么一回事? 月悟法师:在家修行应该持戒吗?念而无念,是怎么一回事?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不能达到无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念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云守门 有情月点灯——2015年3月13日传喜法师朝礼禅宗祖庭云门寺 无念云守门 有情月点灯——2015年3月13日传喜法师朝礼禅宗祖庭云门寺

净空法师答:请问佛菩萨的无念是什么?

净空法师答:不念佛号,从无心无念处下手,请问这样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