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2020-09-19 更多文章

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这本小书,是想深入浅出、通俗地介绍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因此先说总摄五道的《心经》,然后依次说中观 (基)、瑜伽行(道)、如来藏(果)。

此三者,中观说般若波罗蜜多体性,为外义;瑜伽行说般若波罗蜜多修证,为内义;如来藏说般若波罗蜜多果,为究竟义。

然而却须知道,大乘佛法非唯般若,般若之外还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波罗蜜多,不能因重视般若即便遗忘了它们。此五波罗蜜多是世间方便,与出世间的般若相辅相成。倘若读者因本书只说般若,因而对布施、持戒等有所忽视,那便是笔者的罪过。

汉地说《心经》的传统,多说外义,用龙树的中观来说,由“缘生性空”说一切法为无。本书则尝试打破这传统,依印度论师说《心经》的传规,由修证义(内义)来说,亦即依五道的修证来说,这并非对汉土传规的否定,只是由于《心经》流行广泛,笔者希望诵读《心经》的人、听讲《心经》的人,对此经能多知道一点内义。那么,就有可能由认知体性进而至观修,这样,就会对般若波罗蜜多和深般若波罗蜜多,有深一层的认识,若是上根利器,甚至可以由观修而现证,那更是笔者喜出望外的事。

打破说外义的传统,并非否定这个传统。笔者在一些场合,亦唯说《心经》的外义。因此希望不致由此又生事端。

龙树的缘起,说般若波罗蜜多体性,不过常见说缘起,只说得一重,较深入者则说“相观待”,多说了一重。由是说《心经》时即说“无自性空、空无自性”,说《中论》亦无非“缘起故空,空故缘起”,这即不能说是传规,只能说是对龙树的教法未能了解。因此,在本书即依四重缘起来说龙树的教法,同时以“八不”作为四重缘起观修的例证。读者若能依法不依人,不依先前之听闻,持平抉择,即当知四重缘起才是合理的缘起观。

龙树的中道(他在《法界赞》中说为兔角喻、牛角喻)在宁玛派的观修教法中,妄想喻用以观修心识、极微喻用于观修外境,皆依四重缘起而作重重超越,可能正因为这样,才称为瑜伽行中观。本书虽然没谈到这些具体观修的实践,但亦希望读者能抉择“缘起故有、超越而空”的说法,不可让流传的戏论成为实际观修的妨碍。读者或不打算观修,但又何妨由实修出发,从而体会龙树的教法呢?

弥勒瑜伽行是修证般若波罗蜜多的指南,是一套完整的教法,法相为基、唯识为道、如来藏为果,体系井然。

所谓法相为基,实亦即中观为基,只因为行者必须以行相为所缘境,弥勒才用法相来表征中观。三无性即是中道,为了修证三无性,是故又作三自性相的建立。行者依相观修,当观修生无自性性以认知依他起自性相时,其理趣便即与龙树缘起初无二致。

所谓唯识为道,实亦即瑜伽行为道。因为凡观修必依心识,因此瑜伽行便建立依于唯识的四正加行。此外,贯串五道的四种所缘境事,实亦以唯识为意旨而建立,由是离相四加行的对治、离对治、离真如相、离证智相,亦无非是依止唯识,然后观修识境与智境的双运。

本书所说的,是瑜伽行古学,属于无著、世亲、安慧传下来的系统,但亦不违反陈那建立的唯识今学,因为陈那只是将唯识的堂庑扩大,他并未否定法相与如来藏,所以二者实不相违。

读者倘如由本书的介绍,知道弥勒瑜伽行的整体教法,那就即可明白般若波罗蜜多的观修,是甚么一回事。

最后谈到的如来藏,实在是弥勒瑜伽行的教法,由于民初时唯识今学批判《大乘起信论》,遂导致如今的唯识今学学人竟将如来藏当成是错见,客气一点亦说之为不成体系。再加上近年日本的批判佛教,将如来藏当成是一个“场所”,因此说他违反缘起,台湾一些学人则贬之为“真常”,所以近几十年,可以说是如来藏思想的厄运。

本书谈如来藏,意在指出,如来藏法门即是文殊师利的不二法门,亦即中观宗说四重缘起的大中观,他完全符合龙树的教法,而且是弥勒教法的修证果,因此,将对《起信论》的批判,转而为对如来藏的批判,那实在是不应有的态度。因为随口诽拨如来藏很容易,但大乘佛教实亦因此受到破坏;龙树与弥勒的教法,甚至文殊的教法都受到破坏。

所以关于如来藏,笔者并非只在第四章中才专说,在全书中,实都贯串了如来藏义理。于中感慨甚多,很不理解,明明诸多瑜伽行经论都说如来藏,明明三转*轮诸经都说如来藏,明明不二法门即是说如来藏,何以如来藏竟会受如斯厄运。是故随文述说,实在已应可以令人了解这佛家的究竟见。至于在第四章中,依次引《密严经》、龙树《法界赞》、《文殊般若》,用以证成《不增不减经》及《宝性论》之所说。希望本书可以还如来藏一个公道,倘若学者依人不依法,或依自己的旧说而固执守恶,那亦无话可说,而笔者亦已在此尽了绵力。

龙树四重缘起、弥勒瑜伽行、如来藏,不可以说为科学,但却受得起科学的考验,因此近三个世纪的科学发明、科学理论的创新,这些佛家思想都不与之相违。

例如,相碍缘起说时空的局限,便不违广义相对论;极微的住不住,便不违量子力学的质能互变;如来藏思想,便不违打破场所的近代物理学(可是,却偏偏有人说如来藏是场所)。所以,凡杰出的思想,必然受得起时代的考验。相信在未来时代,科学思想更加发展,这些佛家思想亦必不与之相违。

如来藏主张周遍,遍一切时、遍一切方、所周遍者是无限的生机(说为大悲或大乐),这其实是很卓越的思想。所以不以唯识为了义,亦不以唯心为了义,超越了唯识今学与“如幻宗”中观,同时亦超越缘起始得现证。对于这种切合现实而能现证清净大平等性的思想,若不细心探讨、从而认知,那就不可能了解何谓深般若波罗蜜多。

笔者这样说,并非想将佛学比附于科学,因为这是徒劳无功的事,但如果能注意到他与科学不相违,那便应当了解其真实性,从而了解,为何说佛是一切种智。

为了撰写本书,笔者翻译了龙树的《法界赞》、世亲的《三自性判定》,复依法尊译师译《七十空性论》略作疏释,以便撰写时引用,现在都成为附录,再加上弟子邵颂雄学译阿底峡尊者的《中观口诀》,附于相关章次之后,希望读者于读毕每章正文之后参考,由是即可由圣者的论典,开发笔者的俗说。

一切观修,无非观修身、智、界,因此引《法界赞》说身智界三分无分别一颂,以殿本文——

庄严住者具力尊 及宏丽色究竟天

连同心识此三者 可合为一我敢说

更新于:2020-09-19 15:29

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