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5 更多文章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1、《华严经》的立场与组织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法顺、智俨大师思想传统的基础上,组织教理体系的集大成。法藏大师将法顺大师的《法界观门》组织、摄入《发菩提心章》中,以《五教止观》纳入《游心法界记》,又将智俨大师的“海印三昧”思想摄入观门组织,即成《妄尽还源观》,但其整体的形式,却是依《起信论》而来。上举可知藏大师的实践门组织,系属祖述的传承。而另一方面的教理组织,则传承于俨大师的《搜玄记》,而其体系乃依据《华严经》的思想为中心。《华严经》的根本意趣,如依藏大师的看法,即把握于“如来性起品”所说的十种性起因缘,为之展开十义:法尔、愿力、机感、为本、显德、显位、开发、见闻、成行、得果。所谓性起因缘:(1)发菩提心不舍众生;(2)修诸善根正直深心;(3)无量慈悲救护众生;(4)行无量行不退大愿;(5)积诸功德心无厌足;(6)供养诸佛教化众生;(7)出生无量方便智慧;(8)成就无量诸功德藏;(9)具足无量庄严功德;(10)演说无量诸法实义。藏大师认为上举十缘,确系如来出现于世的一大事因缘。故十缘,不仅是针对果成的说法,更是为救度众生而出现,因此十义,还可以说是成果的如来为针对度众生而出现,否则,就无须如来出现于世了。所谓“法尔”,是指恒常无尽的世界中,转无尽的*轮,即示明如来出现的永远相;“愿力”是依如来的本愿而显现说法的机缘;“机感”是如来随应众生而自显现的说法;“显德”是显如来果德,导引趋向证道;“显位”是示明菩萨道的行位。“开发”是阐明众生由性起之德而开发;“见闻”是众生闻如来之法成就菩提金刚种子。“成行”是成普贤大行;“得果”即以证得佛果为宗旨。“性起”是为阐明如来为众生而自显现,故十义的主要思想,即是“法尔”与“愿力”。是十义成立缘对性之根源,法尔也许永远站立于相,然而其展开相对性的显现,却属法相称的本质为主体现。故《探玄记》即以“法尔”而立十义,但《文义纲目》却以“愿力”为中心主张。法藏大师对于《华严经》的理解,可依分科说而窥探其组织论点。序分、正宗分虽不异于智俨大师的分科说,但有关流通分,却举出四种说,其前二说,是承智俨大师的所说;后二说乃藏大师的自说论,即强调《华严经》堪为法界妙法门,故无有经结的流通分乃当然合理。如若要明示流通,即以利益三乘随顺机宜的教法为对象才对,因此,藏大师所主张的不必有流通的含意,也就是显明以法界为法门的《华严经》的尊严。藏大师将序分署名为“教起因缘分”,正宗分是依智俨大师的分科说,更为之展开组织,称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生因契果生解分”、“托法进修成行分”、“依人入证成德分”。将智俨大师的“依缘修行成德分”的内容,分别树立成为五分说,应以五周因果组织而解释,即“举果劝乐生信分”是所信的因果;“修因契果生解分”是生解的因果,其中更分别为差别因果与平等因果;“托法进修成行分”是成行的因果;“依人入证德分”是证入的因果。上举之释是将智俨大师所示的信、解、行、证配置于因果论而完成的。如再配置于八会的解释,即第一会属所信之境,第二是依境起信,第三是依信起解,第四是依解起行,第五是随行起愿,第六是行愿实证,第七是练行纯熟,第八是该摄法界。法藏大师对于智俨大师之五种教体说的继承,树立五教判,组织教理体系,显明了《华严经》独立精神之伟大。即:(1)言诠辩体门:由言语的表现而论教说,即首先依小乘萨婆多部的学说,在于名、句、文的音声上有关两者的合说而举三说。再依大乘的摄假从实、分假异实、假实合辩、假实双泯的四种解释。所谓假,是针对名,实是以声为主体的论调。(2)通摄所诠门:由言说所含、所诠的义理而论,即文与义的相互关系。所谓文是属思想性的文章表现为主体。(3)遍该诸法门:教法不必由言语与思想才能表现,乃主张凡事都可由一切显现其本质。(4)缘起唯心门:凡世间的一切所现,无非是教法,但其所观,却不出唯心。教法的本质,不由一切的客观所存在,必从其表现的主体而解释,始得显明其本质。(5)会缘入实门:即“以本收末”与“会相显性”两义。前者是针对凡是教法其根元归于真如的说法;后者乃于种种的教法悉依相而显真如的极致。(6)理事无碍门:教法之体乃真如,但不碍事相,真如之体圆具一切法,故不碍而平等。即理性与事相无碍,始能显现教法的本质。(7)事融相摄门:以“相在”与“相是”而解释。相在乃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相是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换言之,即以一与一切的事事相摄为显示。(8)帝网重重门:由一与一切的关系,更为之扩展至重重无尽,显明《华严宗》圆宗的教体。(9)海印炳现门:果位乃属海印三昧,如示因位,即依普贤而开显信满位的妙门。(10)主伴圆备门:如是普法的妙门,绝不孤起,必从主体随生于十方世界,专为针对无量的机类,得同时说法。以上所举《华严经》的教理说,实际上乃以7、8、9、10等的事事无碍门,才是所展开的真实妙旨。2、《华严经》要品的解释关于法藏大师华严思想的组织,乃以《华严经》各品主要部分的思想为基本。如第一会“世间净眼品”,即所依处的“器世间”,与能化主的智“正觉世间”,乃所化机的“众生世间”,称谓世间。但依处的“器世间”,更分以寂灭道场的别处与华严世界的通处;化主的智正觉,分为三身、十身;化机的众生,可再分为同生、异生而解释。净眼是针对器世间的洞彻,智正觉是现象,众生乃照嘱;故如来对众生所应的显现,即属世间净眼,然其显现的处与时,乃此品的中心思想,故以现实的处所,即摩竭陀国菩提树下的别处互融于通处的尽十方华严世界。第二会至第六会,其第三分中,前差别因果为中心的是“十地品”。而“十地品”所占《华严经》的地位,在龙树、世亲大士的理论思想上是很显著的。如依藏大师对此品根本思想的解释,乃由十义而展开,即:(1)约本:不可说果海性;(2)所证:离垢真如;(3)智:根本、后得、加行三智;(4)断障:离二障现行种子;(5)年修:初地乃愿,二地是戒,三地禅,四地乃道品,五地是谛,六地缘生,七地菩提分,八地净土,九地说法,十地受位的配置;(6)修成:初地属信乐,二地是戒,三地乃定,四地以上即摄慧的四行。在慧行中,四、五、六地是三乘慧,七地以上即菩萨慧;(7)显位:证位、阿含位的二位;(8)乘法:初、二、三地是世间人乘,四、五六地乃世间三乘,八地以上为出世间的一乘;(9)寄行:行于十地,成就檀等十度;(10)显报:显现十王事相为皆归。藏大师对“十地品”思想的贯穿,乃六相说。所谓六相,是依初地的第四修行愿为主体论。即:(1)明教兴:即六相说以显缘起圆融法,此理现前而惑障一灭一切灭,行位是一成一切成。(2)论种类:不但以会事入理,即入理圆融于事为六相的立场。(3)明所出:显示“十地品”第四大愿中的经说为旨趣。(4)建立:由六相缘起而成立论,即缘起的本末关系分为三段而解,末依于本而分起、不起;即起,即带于本,而分别同与异;更于带本的末,收摄于本。又因“依”、“带”、“收”的三重本末相对,构成缘起的看法,故六相就必然由此而产生。(5)问答抉择:六相能于夺尽逆互的各他相,如顺相即各各能互成立。(6)释门:在五段释门中,乃依世亲大士的解释;而整个“十地品”思想的构成,尤其以世亲大士的六相论,除阴、界、入等事的焦点,分别是以本为依止而满本,同相乃入,异相是增相,成相是略说,坏相是广说,也不得疏忽。然对于后者,导出藏大师的本末三重关系,更对于前者,乃属入理融事的六相妙谛精密论断。在第三分中,依“性起品”而解释平等的因果,也不容忽略。所谓“性起”,乃以出智、最胜、所依等三义为内容;即以不改为性,显因为起,属如来的性起。若以真理为如,依性显用而起为来,即如来就是性起。故性起遂以十门的组织而论成,即:分相、依持、融摄、性德、定义、染诤、因果、通局、分齐、建立。“性起品”的内容之十门,尽依如来的根本正觉现无尽法界。第四分“离世间品”,此会乃属第二会于普光法堂的重说,内容是连接第三会的初起,以行为主体。而此品即“性起品”对于果所起的行用,故“性起品”乃属“普贤行品”之果,及“离世间品”所起之用,仍以果显现行用,明示“离世间品”的性起为其具体内含的妙论。最后第五分的“入法界品”,即从果现的行成立证的妙谛,即由解而依因成果,且对于行也是依果所现的行,是故所谓证乃依行始能成立。故证是依果现之行趣入果成的法界,即是如来的显现,证入法界的论调,故藏大师依法界所入,分别:有为、无为、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无障碍等五种,再顺次而解释:唯识、真如、如来藏、绝相、无碍,及以对此以能入而展开的净信、正解、修行、证得、圆满等五门,强调一之能入,通于五的所入;一之所入通于五的能入,互为对应五之能入与五之所入,且信解行证,都属法界的能入,法界的所属也是所入的境,而且是普摄圆融的无障碍法界,得圆满能入的妙趣,能入所入亦是具足法界全貌圆成所显现境界。
央掘魔罗经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双头鸟”的善与恶!
超越善与恶的观念
央掘魔罗经 第四卷
央掘魔罗经 第三卷
央掘魔罗经 第二卷
昭慧法师:缘起、护生、中道──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
昭慧法师:从普世价值观察女性婚姻观——重读《佛说玉耶女经》
昭慧法师:宗教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层原则──以基督宗教与佛教为主轴的一个探索
昭慧法师: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
昭慧法师: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
昭慧法师:“生死根本”解惑──记一封印公导师的手谕
昭慧法师:介绍印顺导师
昭慧法师:瑜伽禅观
昭慧法师:病中的无言之教——印公导师九秩晋五嵩寿感言
昭慧法师:佛法与生态哲学
昭慧法师:如何看待女性在台湾佛教的崛起
昭慧法师:佛教生命伦理学之研究方法论
昭慧法师:寒潭清水,映月无痕——印顺导师圆寂“焦点访谈”录
昭慧法师:「护生」精神的实践举隅——台湾动物现有的处境与佛教界当前未来的援助之道
昭慧法师:从佛教伦理学看器官移植问题
昭慧法师: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
昭慧法师:有关受具前阶规制之种种──沙弥(尼)、式叉摩那与“异学四月共住”规制之研究
昭慧法师:玄奘的戒学生活、伽蓝见闻与律学观点
昭慧法师:离于二边 说于中道(于印顺导师圆寂记者会)
昭慧法师:初善、中善、后亦善——《阿含经》的修行论
昭慧法师: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下)
昭慧法师:孝心,保留了独一无二的“印顺导师故居”
昭慧法师: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上)
昭慧法师:超四相以修善法,是名佛菩提
昭慧法师:以义饶益,长夜安乐──第二期《阿含经》研习营闻法札记
昭慧法师:印顺学之薪火相传──昭慧法师访谈录
昭慧法师:妙云兰若沿革
昭慧法师:《佛教规范伦理学》书摘
昭慧法师:残暴不仁,竭泽而渔强烈反对丹大林场开放狩猎计划
昭慧法师:“印顺学”已在成形——主办印顺导师思想学术会议感言
昭慧法师:恩深义重的“六师父”
昭慧法师:人类干细胞研究来源的伦理争议——一个佛法向度的伦理探索
昭慧法师:干细胞研究的佛法反省─以黄禹锡事件为例
昭慧法师:刀下请留“总统猪”!
昭慧法师:沙门与婆罗门
昭慧法师:自杀的生命伤痕
昭慧法师:问渠为何放不下
昭慧法师:陈、张府佛化婚仪程序与证词
昭慧法师:反皮草的六点论辩
昭慧法师: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成立缘起
昭慧法师:依“蕴相应教”十一相向帕奥禅师请益记
昭慧法师:基因科技之伦理冲击
昭慧法师:奉读慈谕,忆昔恩泽
昭慧法师:身体自主权的深层探索
昭慧法师:有关“自然律”与“自然道德律”之佛法观点——从实然的现象与法则,到应然的原理与原则
昭慧法师:博学、严谨、慈悲、自在的菩萨典范——侧写帕奥禅师
昭慧法师:血腥杀猪,比贿选严重
昭慧法师:慈悲没有敌人——圣严长老与昭慧法师会谈记
昭慧法师:生命勇者的最后一程——敬悼慧英师父
昭慧法师:超越宗教的宗教情操
昭慧法师:操弄法术,邪不胜正——法术不敌神通,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
昭慧法师:拒看马戏团动物表演
昭慧法师:“布施欢喜”的修道典范——忆开果长老尼
昭慧法师:堕胎影片风波——兼论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昭慧法师:谈胎儿组织之临床运用——覆唐秉辉教授函
昭慧法师:认知实相以防患未然
昭慧法师:三百万山林“地雷”
昭慧法师:慈悲与正义--与昭慧法师晤谈
昭慧法师:《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自序
昭慧法师:少了“哀矜勿喜”之情
昭慧法师:忆述与常觉法师的一段法缘
昭慧法师:歧视的名称宛如烙印的牲畜——反对使用“尼姑”称谓原委
昭慧法师:虚怀若谷的大德风范
昭慧法师: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
昭慧法师:推崇,就要负起辩护的责任
昭慧法师:动物保护法令,不应“一国两制”
昭慧法师:异种基因转殖的伦理争议及佛法观点
昭慧法师: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下)
昭慧法师:法义可以论辩,但不宜有不实指控
昭慧法师:《“宗教文化与性别伦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序言与谢词
昭慧法师: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盘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
昭慧法师:“同志”岂必承负罪轭?
昭慧法师:女权路上,喜遇知音——忆述与阿姜苏加多的一场法谈
昭慧法师: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上)
昭慧法师:问题在其“是否实相”——堕胎影片风波感言
昭慧法师:袈裟革命下的无畏施
昭慧法师:依佛法以观人类胚胎(胎儿)的地位
昭慧法师:昭慧法师论宗教性侵害案
昭慧法师:谈“环境伦理”与“生物科技”——昭慧法师于“科学、宗教与伦理”座谈会中发言纪要
昭慧法师:人类沙文主义何时了?——《愤怒的兽笼》序
昭慧法师:无常、无我,大悲、大愿——佛指舍利的启发
昭慧法师:千载沉吟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自序
昭慧法师:〈心灵环保〉之我见
昭慧法师:神圣与套牢——吊诡的宗教心灵
昭慧法师:通奸除罪化与婚姻稳定性——一个非道德性角度的分析
昭慧法师:侠情正气,沛乎苍冥——记述几段与星云大师的深厚法缘
昭慧法师:灵修:一条美丽而险恶的幽径——掀开钱、权、性纠结不清的神圣帷幕
昭慧法师:神圣与死亡
性广法师:有时对立也未尝不是对话的开始——略述昭慧法师对“人间佛教”三篇论文之回应
昭慧法师:情欲解放,怎么解放?——节欲、纵欲与离欲
昭慧法师:佛教的空有论
昭慧法师:「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
昭慧法师:谈「造神」与「封神」
昭慧法师:无诤、无诤行、无诤三昧与「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兼论〈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之「无诤」意涵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