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婷《自由》敞开心扉,自由自在

2020-05-23 佛学音乐

回想2013年加入三级修学时,我懵懵懂懂的,只是因为几个好友在学习,所以也就抱着很随意的心开始了修学。转眼六年半过去了,今年五月晋级,开始《入菩萨行论》的修学。当年的随意心已转变为殷重心,生命正在悄然改变。

一方面,对人生、世界的认识,正在佛法正见指引下逐步改变;一方面,观念改变带来了心态转变,当年那个脆弱敏感的“小心心”变得比过去更有韧性和美好。自己也从总给身边人带来困扰,变得终于能给身边人创造更多幸福感了。更重要的是,从道理和心行上都越发明确: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走在这个阶段,如同爬山途中,停下来看看自己爬过的台阶:

改造生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刚开始随意和怠惰的心,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究竟来三级修学做什么并不清晰,所以稀里糊涂地用学知识的串习修学。就这样持续了多年,不知道三级修学的殊胜处何在,不知道如何用心,有抱团取暖的心态,却不肯承认。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给修学道路制造了很多障碍。

另外,还有一些粗重烦恼,如果懂得修学方法,早就应该去除了,却一直未解决,成了修行路上的“拦路虎”,让自己学得很辛苦,甚至出现违缘,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幸好有做事模式护航,积极参与当中,获得资粮和力量,才得以突破阶段性的难关。说到这里,对于导师施设的做事模式,深觉殊胜和感恩。我也正是在做事中,体会到了心,感受到清净心的力量。

这次晋级前,听导师关于《入菩萨行论》的开示,说到三级修学施设的原理,一下点破了我内心的疑虑。

八步三禅,在我们当下的修行状态,是用来去除粗烦恼的。等到同德班,它还能导向空性慧。而现在,粗烦恼的解决,加上正知正念的训练,能够让心攻破细烦恼。

我在前几年的修学中,态度模式没有修好,一直没有着意去解决粗烦恼,而是抱着对智慧的好要之心和“贪心”,乃至一点好胜的心在修学。所以修学变成了“任务”,分享变成了“作业”,班级交流时侃侃而谈,心行中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心很粗重,衍生了很多问题,修学时经常犯困、无法集中注意力、妄念纷飞,对着法义不知所云等,都是粗烦恼的表现。

生活中,自己也被妄心弄得疲惫不堪。现在意识到,修学越深入,越需要一颗微细专注的心。不断用八步骤来解决这些粗粝心行,是我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去解决的遗留问题。

另外,平时生活中有大量时间在家务活、上班路途和处理杂事中溜走。时光迅速,眼看着一年年过去,而道心未成。稍微修点成果,往往仅够维持当天的“电量”,到晚上就漏光了。如此以来,不知如何才能克服碎片化的消磨,真正积累资粮,内心不觉陷入焦虑。

这次导师开示,要在生活中训练正知正念,比如正念是专注力,正知是觉知力。这恰好可以在不需要动脑筋的简单事情上训练,比如走路,做家务等。听到这里,顿时释然了不少。导师在八步三禅开示中提到过24小时禅修,落实的方法就是除了座上修,更要在座下带着正知正念,才能保任修学成果,令座上座下最终打成一片。世间的事,没有一件事是消磨时间的,只要有了正知正念。

最近有因缘重修《慈经》,对“用心”二字,有点感受。以前习惯于遇到事情马上“粘贴”自己的想法,误以为是在用心,其实只是提供了一种基于无明的想法而已,并没有触摸到心。而现在明白了,要处处用心,首先要找到那种心的感觉,然后安住其中。比如慈心,找到它,保任它,然后发散出去,送给尊敬的人,送给众生。

三级修学课程中的每一期法义,都有心行站点,都要落实到心行,才会扎实。而我过去用学知识的串习学,经常是做出思维导图后,就匆匆到了班级交流时间。交流一结束,书本一合,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书是书,我是我。

导师说,修行就是发心和用心。现在体会这句话,意味深长。也意识到,要对发心的内涵、怎么发心、心行特征等熟悉,随后在修学和义工行中,不断地增上和强化。《入行论》是以菩提心为核心的论典,就是一个如何发心到圆满的最有操作性的论典,我发心一定要刷新状态,进入新阶段。

前面的路很长,现在是一个新起点。感恩三宝加持,一路点亮了灯,照亮前行的路。未来,深知只要按照两套模式,跟随导师,随师喜当作,在生命的无明黑暗中,就一定会随时有点亮的灯引领我前行。

路途遥远,筹备好资粮,愿三宝加持,早日点亮心灯,自觉觉他。

更新于:2020-05-23 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