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和禅宗的达摩祖师谈不拢?

2020-05-12 佛学视频

所以丑陋的人,一方面是他的心中不向往美好的事物,即便看到了,还要嫉妒。他如果看到好的很欢喜,那在他心中就塑造了一个美好的形象,心里面有一个美好的形象,他自己的相慢慢地也会转变。我发现很多人学佛之前看上去,整个气色、表现都很差,甚至别人都不愿意听他讲话,但是学佛以后慢慢地都改善了,有不少的人都是这样。因为他不停地看到佛菩萨,不停地看佛经,想象佛菩萨的美好,自己的身心就改善了。如果你专门去拜佛,求佛菩萨加持要得好相,那这个力量就更强了,所以玉琳国师尽管没有拿花供佛,他是求药师佛加持,转世后的容貌就非常地庄严。《三世因果经》里面说的拿花供佛会得好相,这是因为花很漂亮,你的心又是很虔诚,供的是相好光明无等伦的佛陀,所以会感得向庄严的佛菩萨世界接近,转变自己的相貌。上面讲得丑陋的原因我们要记住,一定要放开心量,赞叹随喜别人的相好,同时以花供佛,或者拜佛、求佛,都可以得到相好。 第二种是顽愚,顽固愚痴,这也属于诸根不具,就是虽然是个人,但是不讲人话,很愚痴。有些人确实脑子少根筋的,你跟他讲讲不通,讲善心,他不听从,对于恶的呢,他很随意。愚痴,然后又顽固不化,没有办法改善过来的人,他的意根不具足,也属于诸根不具。当然,我们修行人也会非常执着一个善法,比如说要吃素,就非要吃素不可,一直坚持下去吃素;或者是布施,一直坚持布施;持戒,要坚持下来也要有顽强的意志。能够坚持善法,但这不是愚痴的想法,虽然对于善心非常执着,但在对这件事情执着的背后,他的心灵世界却是开放的。诸位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坚持吃素,必须吃素,别的荤腥都坚决不吃,但如果别人叫他做好事,让他要改善,他是很开放的,很容易接受善心的劝告。所以这种不叫顽愚,而是顽强,而与此相反,顽愚的人很难以教化。 第三种是盲聋喑哑。盲聋,就是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喑哑,就是哑巴,讲不出话。这样的盲聋喑哑,属于三灾八难之一,就是像这样的生命,是很难值遇佛法,很难修行的,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嘴还不会讲。你也许会说,聋哑人眼睛能看得见,可以打哑语,还可以给他们讲法。实际上,一般的聋哑人都是耳朵先聋的,如果他能听到别人讲什么话,也能慢慢地模仿出来,耳根出现了听力障碍,但这聋又不一定是声音听不到,可能是听到了声音但分辨不出来,就像我们人无法分辨鸟的声音一样。鸟叫的声音也是语言,依靠它,鸟跟鸟之间能进行沟通,我们一般人却无法听懂鸟语。 还有挛擘,挛就是抽筋,擘就是胳膊少一根,或者瘫痪的,或者没有胳膊,少胳膊缺腿;背偻,就是驼背,背驼起来,像宰相刘罗锅。这都是诸根不具的相。驼背的人基本上是由心不正直造成的;缺胳膊少腿的人,是因为不能随缘帮助别人,袖手旁观造成的!这个很可怕,特别是你的亲人遇到灾难、遇到困难了,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解决,但是你却不去帮,来生感召的业果就是手会出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地在乎自己,乃至于刻薄寡恩,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其实,人生在世和身边的人都息息相关。在你身心健康、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如果哪一方面的善行你觉得不需要去做,那与之相应的功能就会退化,相应的身体器官就会慢慢地枯萎掉。所以举手之劳会帮助别人的人,他的手脚就会健康。举手之劳都不愿帮忙的人,以后就比较麻烦。 还有白癞,就是过去讲的一种麻风病。麻风病,就是全身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属于绝症,很难治好。还有癫狂,癫狂一般是指精神上出现了问题,六根不具的癫狂则是指他的身体的举止也已经失常了。我们看到很多疯子,比如他不穿衣服,满街走,这属于癫狂,虽然有六根,但是心智已经狂乱,导致了外在五根的毛病,看上去已经不完全具足了,也不能正常地沟通。类似有心理问题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灵里面或多或少总有一点疾病,总有些想不开的事情,生烦恼的事,影响到你心灵的健康。但如果这些病不影响你的行为举止,不影响你的沟通交流,那是正常人,如果影响到言行举止了,那就不正常了。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为何说知识未必就是力量?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他待人善良,为何会两天内突然痛失妻女?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富二代”的他,为何因钱财深陷牢笼?

达摩祖师:达摩佛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文城 达摩祖师:达摩佛学思想的基本涵义——文城

达摩祖师:法界法师:达摩初祖驾到 达摩祖师:法界法师:达摩初祖驾到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梅艳芳、张学友都在学佛,为何命运迥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汉人对藏传佛教本就不熟悉,您为何总把人往犄角旮旯里引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 放生问答:为何要长期坚持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