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路上

2018-01-24 菩提书院

2017年5月6日,我开始首次带班,初生牛犊不怕虎,发心猛烈。带班前在家猛啃带班手册,埋头学习岗位培训内容。带班三个月内,《辅导员带班手册》随身带,共修前熟读引导要点;狠抓自修、提纲、遍数等,做到法义烂熟于心;共修前用心设计备用问题,帮助大家理解本期法义重点。我给自己的任务是:三十分钟平等交流环节,本期法义内学员提出的问题,都可以给出分享。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六个月过去了……常言说得好,用数据说话。共修出勤率、定课报备率、义工参与率、家庭沙龙举办次数等等,一次次的数字无不表明着班级的稳定与精进。看着班级逐步趋于稳定,我也终于在六个月后,稍微可以松口气了。

谁知,数字底下藏暗涌。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在带班第七个月的时候。

首先,班级学员分享环节,明显可以感受到心行和刚进班的时候不同。然而奇怪的是,1-2位学员分享过程中常常会有哽噎着几次断了分享,且会引发其他师兄的情绪。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

其次,在一次助念演练的现场,我发现自己对别的班级学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讲话、松散等,不是太关注;然而却非常关注自己所带班级学员的现场佛子威仪及纪律问题。一场演练下来,发现我的心一半在自己班级学员身上,只有一半在演练现场。

第三,在某次班级单独护持的读书会现场,大家像特种兵一样,早早到现场,各就各位,丝毫不懈怠,但总感觉大家很“惧”我。

回到家后进行深刻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经过私下了解情况,这下炸开了锅:辅导员对我们太严厉了,我们既爱又怕;每次很期待的班级共修,轮到自己分享时却非常紧张,不知道怎么分享。甚至有学员严重抗议:学佛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情,我怎么越学越紧张呢……

辅导长师兄慈悲帮助我,我也找到了相关辅导员咨询情况。原来,是自己在带班过程中,尽管方法模式引导没有大问题,然而在路上,却慢慢地偏离了自己的定位:分享者变成了说教者;随喜他人功德,变成了帮助对方查漏补缺;原本是一起走在菩提路上的同修、服务者,我却把他们当孩子在管教,对他们的要求与日俱增,且完全没有关注他们目前的心行才刚刚是同喜班不久。如此,不暗涌才怪,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说不定接下来就是长期压抑后的反抗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首先在班级群充分放手,让大家“言论自由”;班级共修现场,尽量大家说,我少说;有亮点,及时发现并深深随喜;三十分钟平等交流环节,改灌输式为互相讨论、学习式,把更多时间给大家,而我更多的是聆听、赞叹……一段时间过去了,一切仿佛又回到刚刚开班不久,师兄们又开始活蹦乱跳起来了。

在路上,走得时间长了,容易迷失方向。学员真实的反应,是自己带班效果的直接体现,所以,不用怕听到实话,不用怕真实分享,不用怕师兄们对我的评价,那都是帮助我成长的机会。有什么样的外境,都是自己的业力召感而来。我若轻松,大家轻松;我若欢喜,大家欢喜。

哪里是我在带班帮助别人,明明是师兄们用外境在帮助我成长。

在辅导路上,真好。

更新于:2018-01-24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