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安忍并不是一味地忍让

2017-11-15 藏传法师

在西藏经院中,要求年轻喇嘛将整部《入菩萨行》默记于心早已成为习俗,这样他们就能随时在集体诵赞时将经文唱诵出来。在西藏文的译本中,本书完全是以诗韵形式存在,每一颂都有四句对仗的诗。

在西藏,soe-pa 这个在此被译为「安忍」﹝patience﹞的字,它本身有各种的意涵。由字面上来说,soe-pa 表示「忍耐力」﹝forbearance﹞,它的动词字义为「撑住」或「忍受某件事」,例如「忍受艰苦」。但当soe-pa用于描述某种特质时──例如形容一个人的性格,那么它都被理解为「容忍」﹝tolerance﹞。在西藏,一个人若具有成熟的容忍个性,人家就会讲其为「在soe-pa方面很高超的人」。但光是用「容忍」一词,不足以掌握soe-pa的精义,因为一个人可能个性容忍却相当没耐性。然而若某人被形容为「在soe-pa方面很高超」,那就表示他也是个有耐心的人。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这个西藏字应该译为「耐心/容忍/坚忍」,因为这种译法会违反所有建构良善的书写典范。我在此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到西藏语文里的多重意涵,如此各位读者至少能察觉其中所蕴涵概念的复杂性。

寂天菩萨在提倡众生应修行安忍时,并非要大家一味对于他人的虐待和剥削逆来顺受,也不是在倡导众人以不质疑的态度,单纯地接受生命中的苦难和横逆。他要宣扬的是一种对抗逆境的坚定态度。我们应该区辨顺服﹝meekness﹞和容忍。他认为唯有当一个人自觉地采取立场,不对实际出现或预见的伤害进行报复,他的内心才会真正生起容忍之心。这儿的关键是「自觉地采取立场」。虽然寂天菩萨或***喇嘛都没有特别针对「安忍」给出明确定义,但我们可以采用下列解释来做为其定义。 「安忍」,根据佛教教义中的理解,它是「一种不受内外在干扰的影响,来自于安定性格以抗衡逆境的坚定反应」。这当然不是被动的顺服,而是正面迎向挑战的积极态度。寂天菩萨阐释安忍是发生在三种情况之下,可称之为安忍的三大特性:它们分别是:﹝1﹞基于自觉而接受痛苦及困难的容忍心;﹝2﹞反省实相所产生的容忍心;﹝3﹞对他人所带来伤害的容忍之心。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我吃素不是因为我高尚 我吃素不是因为我高尚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心不是圆的 心不是圆的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媳妇不是闺女,婆婆不是娘,如是说 媳妇不是闺女,婆婆不是娘,如是说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飞往三亚的飞机,为什么要在南海观音上空绕一圈?原来不是迷信! 飞往三亚的飞机,为什么要在南海观音上空绕一圈?原来不是迷信!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三下 七、好坏不是名字定的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多数人的悲伤,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为别人得到了 多数人的悲伤,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为别人得到了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