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人生苦难之源的分析

2016-09-02 其他文章

想摆脱苦难,就要摆脱心中的无明

宗教总是和苦难联系在一起的。佛教同样亦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所讲的教义即是以“四谛”为中心。四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谛”为“真谛”、“真理”之意,这是 佛教中的四大基本道理,有时,也被称为四项基本原则。“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处处充满痛苦,“集谛”指的是人受苦的原因,“灭谛”是说一定要消灭痛苦,“道谛”是说消灭痛苦的道路和方法。

“四谛”之首,即是“苦谛”,是说人生充满痛苦,其分类,有多种分法,或指内苦、外苦之二苦,或指苦苦、坏苦与行苦之三苦,或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之四苦,或于四苦基础上再加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谓之八苦。苦的分类多种多样,其实都在指向一种事实:人生是苦,这也是佛教所有教义的立足点。

那么,痛苦的源头在哪里?它是如何轮转于生命过程中的,如何跳出痛苦?佛陀又说了“十二因缘”以对此进行解释。“十二因缘”具体是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中,“缘”是“缘起”之义,即前面的现象会缘起后面的结果。生命的现象便是这样,循环往复,轮回不已。如此,从“无明”一直顺观至“老死”,被称为是“流转门”;如果从灭除的角度来看,从“老死”一直逆观至“无明”,被称为“还灭门”。

发展至部派佛教时期,又开始从三世两重因果的角度来看“十二因缘”,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两重因果指的是过去世的二因(“无明”与“行”)造成现在世的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世的三因(“爱”、“取”、“有”)引起未来世的二果(“生”、“老死”)。

无疑,“无明”是痛苦的源头,它和“行”一起,被认为是“十二因缘”中过去世的二因。也就是说,佛教认为,一个人在今世的生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明”与“行”。需要指出的是,佛教讲人生是苦,并非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佛教只是将实相展现出来,让人去认知实相,并提供了许多摆脱苦难的方法。方法虽有很多,但是仍需对“无明”与“行”有深度理解。

佛教认为,人生的苦难源于无明,“无明”就是心中没有太阳,没有光明,不知道四谛之根本道理,不知道缘起性空;“无明”会缘起“行”,在身行、口行和意行中,最重要的是意行,也就是“心行”,指的是念头之行动。

在佛教发展的中后期,不论是“无明”还是“行”,乃至整个“十二因缘”都和心相关。在原始佛教中,并未将“十二因缘”和“心”联系在一起。可是,《十地经》认为,所谓的“十二因缘”,其实也是“一心”,这样,“无明”也是一种“心行”的表现,因此,“心”才是轮回的根本,而要摆脱轮回,跳出苦海,最终还是要靠“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

世亲对此进行了深度发挥,他指出,心是十二因缘的根源,也是三界的本源,万事万物都源于心,这一“心”,被他称作“阿黎耶识”,这就相当于是“自性清净心”,要摆脱轮回,就要回归阿黎耶识,而要回到自性清净心,就要努力修行,而“十地”就是修行的过程。因此,佛教认为,人生的苦难,归根到底是和这颗心有关,因而,要想摆脱苦难,就要摆脱心中的无明,并善于调伏自己的心性。这样,就会有幸福的人生。

点赞 2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巨赞法师:佛学与人生 巨赞法师:佛学与人生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斌宗法师:人生之苦说不能尽,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斌宗法师:人生之苦说不能尽,佛法能使人离苦得乐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母亲人生最后的三个月和三件事 母亲人生最后的三个月和三件事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苦难是苦难者的墓志铭,修行是修行者的里程碑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从宇宙之浩瀚,看人类之渺小,人生有多苦短?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人生的春天与镜台山的春天,竟是两重天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从网红"杀鱼弟"的人生悲哀,反思父母的责任

「励志故事」苦难是冲破命运枷锁的原动力 「励志故事」苦难是冲破命运枷锁的原动力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内心独白——学佛修行改变我的人生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人生百味已尝尽,人到中年何去从?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