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佛教溯源 大乘佛教是郑成功传到台湾的吗?

2016-05-31 其他文章

大乘佛教是郑成功传到台湾的吗?

西元1661年(明·永历十五年)春天,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使得台湾这个地方,又再度地由明朝统治。郑氏在此揭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企图以此为基地,重振明朝的声威。我们想要考察佛教传至台湾的时期,目前已无法找到明确的记录了!不过,台湾一般的有关史料中,都认为佛教是随着郑成功的渡台,而慢慢传引过来的;也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在此之前,台湾没有佛教。可是,以常识来判断,这似乎不太可能。根据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记录,西元230年(即三国时代,吴国黄龙二年),吴国的孙权就派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军)万人,进入隔海的夷州(当时台湾的名称,见《临海水土志》)。其次,是西元607年(隋朝大业三年),隋炀帝派朱宽、何蛮二人访察流求(当时台湾的名称)。再其次,是比较值得一提的,那是北宋末期(1125~1126),金人入侵之际,宋室不得已往南迁移。沿岸的百姓为了避难,有不少渡海到台湾去。当时台湾中部的北港,是汉人与原住民的贸易交流场所。南宋孝宗时(1163~1189),亦曾遣泉州军民集于澎湖,看守那里的海防要塞。我们由这些记录看来,“佛教是随着郑成功渡台才传至台湾”的说法,似乎不太妥当。

佛教在中国隋唐、两宋时代,就已成为民间一般很普遍的信仰了,当时江南与福建一带,也已建有很多的佛寺,佛教的教化可说已很普及了。如果当时渡台的人是来自这些地方,一定也会带着此佛教信仰到台湾来。《金门志》上记载着:现存寺院中,最古老的,是金门的灵济寺,建于唐末昭宗年间(889~904),次古的,是太武山的太武严寺,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由《金门志》的记载看来,当时福建沿岸一带,佛教信仰很盛,因此我们可以确信,由这些地方渡台的人们,多少都会将他们的信仰带到台湾。

宗教的传播一向与贸易或移民有着很深的关联,既然自唐宋开始就有人移民到台湾,佛教也一定是那个时候就传播到台湾。因此我们可判断,在郑成功渡台之前,佛教已经流布过来了。当然,这些都是一种推论,所根据的,只是文献上的一些资料。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看台湾历史学家所说的,郑氏渡台之后佛教流入台湾的史实。

1661年,郑成功经澎湖进攻台湾之后不久,占领了台湾西部海岸的鹿耳门,接着,又击溃荷兰兵进入安平城,没有多久,就把所有的荷兰人赶出了台湾,台湾也正式隶属于郑成功旗下。在此之前,荷兰人占领台湾有三十八年之久;此后,台湾重回中国的版图;福建和广东两地的人民,也就不断陆续的移民到台湾。

根据何联奎博士的《台湾风土志》之记载,荷兰人占领台湾时,来自大陆的移民已有十万人,当时所开拓的地域中,最繁荣的,就是安平城,也就是现在台南市的中心。郑成功攻台时,所率的兵员有两万五千人,后来,士兵们的眷属也随着来台。此后陆续来台的,有沿岸地带的残民,至于其数目有多少,已无正确的数字可稽。郑成功在台湾致力建设,使台湾日渐繁荣,这种现象招来了更多的移民。由此推测,佛教很可能随着移民一起传到了台湾。根据当今台湾史学家的考察,台湾最早的寺院是小西天寺,大约建于1662至1665年之间。这座寺院现在称为竹溪寺,位于台南市的南溪畔,溪水因为流经盐埕村落,故通称为盐埕溪,但是后来又改称为日新溪。这条溪水通过寺院,最后流入台江。关于竹溪寺的建立,沈光文的诗就是最好的证据。那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云:

沿溪傍水便开山,我亦闻之拟往还,

一日无僧浑不可,十年作客几能间,

书成短偈堪留寺,说到真虚欲点顽,

正有许多为政处,仅将闲念付禅关。

诗前还加了短序,内容为:“州守新赠僧舍于南溪,人多往还,余尚未及也。”沈氏比郑成功更早到台湾,根据史书的记载,沈氏乃明末的太常博士,司掌宗庙仪礼之职。

明朝崩溃之际,沈光文即随沈宸荃等人一起坐船向南逃亡,在围头洋遇到了台风,沈光文一家飘流到台湾之北,而沈宸荃一家则下落不明,此事发生于1651年(永历五年)十一月。1662年,郑氏攻入台湾时,特以三顾之礼去聘请早他渡台的沈氏进安平城。由这些资料,我们可获知沈光文早在郑成功之前十一年就入台了。由此诗的内容看来,竹溪寺的建立,最晚也是在郑成功入台之后。在此诗被发现之前,一般人皆认为最古老的寺院是弥陀寺。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于1916年所编集的《台湾名胜旧迹志》中,也采用此说。相传弥陀寺是郑成功之子郑经,有鉴于台湾尚无佛教寺院而建立的,后来许多史学家都相信此说。1921年出版的连横之《台湾通史》,亦云:“当是时东宁初建,制度渐完,延平郡王经以承天之地,尚无丛林,乃建弥陀寺于东安坊,延僧主之,殿宇巍峨,花木幽邃,犹为郡中古刹。”因为这种说法很早就出现在史书之中,自然也就成为台湾佛教史上的通说,不过,在沈光文的这首诗发现之后,这种说法应该作更改才是。经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卢嘉兴的考察,沈氏撰此诗的时期,大约是在1662至1665年之间,最迟也不会晚于1666年(康熙五年)。总之,这所寺院的建立,应是在郑成功渡台之后一两年,而且,我们尚可推断在建寺之前,佛教信仰早就传入台湾了。(取材自张曼涛《台湾的佛教》)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台湾休闲风,轻拂浦江岸 台湾休闲风,轻拂浦江岸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