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

2014-06-05 素声素语

导读:不要看“中华美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呈现得那么美好,事实上,在很多美好的背后,是对自然的破坏,是对动物的残忍。这种破坏与残忍,常常无所不用其极。一个个“吃货”,在变态地享受“美食”时,变成了一个个恶魔般的“吃祸”。

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

《保印说国民性》

说国民性,道国民性,苦辣酸甜,绵延千年。劣根多少,美德几何,吾国吾民,听我评说。欢迎收看《保印说国民性》,我是主持人曹保印,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在本期《保印说国民性》中,我给大家谈一下中国人的“吃祸”,也就是“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

“祸”,祸害的“祸”。在最近一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2》,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口水连连,和《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口水流的一点儿都不少。说实在话,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也同样被美食的魅力真真正正的俘虏。以往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食品,经过纪录片导演的精心的设计和拍摄,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奇的魅力,以至于很多感叹,活在中国那是真舒服,有那么多的美食让我们享用,因此我们的人生是那么的美好。

是啊,《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呈现出的这些美食,确确实实让我们享受了口腹之欲,让我们感受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还可以享受到那么多的美食。但是,如果真正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烹调史,中国人的饮食史,你会发现,美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并且是大量存在。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包括到今天的中国的饮食现实史上,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可谓达到了一种饥渴。所以说,普通中国人见面的时候,最常问答的话就是:“今天你吃了吗?”“吃了。”“吃”,成为中国人人生中全部的主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吃如此情有独钟呢?以至于“吃”成了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呢?“你吃了吗?”这个提问背后所传递的就是,你是不是“没吃”?“没吃”,并不是担心没时间吃,而是担心你没钱吃。吃了上一顿,你是不是有下一顿呢?从这个细节,你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历史虽然那么长,老百姓最在乎的、最担忧的还就是一个“吃”字。

为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吃”,那只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吃”那是第一位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铁打的罗汉,他也得吃。而中国人又为什么这么在乎吃呢,恐怕这和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吃饱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吃好”,而传统的中国人最在乎的就是“吃饱”。你别看历史书上写的这个盛世、那个盛世,事实上,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长期以来是很难吃饱的。就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期,像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样的一些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基本上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并且这种半饥半饱的状态,随时可能会由于天灾人祸,而变成不饱,变成了忍饥挨饿。由此,就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吃”,可以说极为在乎。“吃”成了所有生命的主题,也成了所有生活的内容。

正是因为始终停留在吃的层面,因此,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才显得那么苍白。正是这种将所有的生命都凝聚在“吃”这个字上,中国人才做到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无所不吃。这种“吃”,达到了令人恐怖,甚至令人作呕的状态。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1872年来到中国,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广泛接触与观察,他写出了《中国人的脸谱》一书。在这本书中,在写到中国人的吃时,他有这样的详细表述——

“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西方人非常注重食物的卫生情况,而中国人却并不讲究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腹中之物。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到处都能看到人们驱使马、骡、驴及牛干活的情景,一些地区还用上了骆驼。看到下面所描述的情况,一些读者无疑会感到他们节约得实在是有些过分:

“无论是被撞死、老死,还是病死的动物,都会被中国人吃掉。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也不会因为动物死于常见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弃食用它们的尸体。事实上,人们如果食用死于这种疾病的动物的肉便会生病。可是那些购买这种肉的人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是照例买来吃下去。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这种病畜肉的价格十分便宜。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吃这种病畜肉而生病的人毕竟是少数。

“死狗死猫同死马、死骡、死驴的命运一样,都有可能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我们就曾亲历过几件村民煮吃死狗的事情。这些狗都是被人毒死的。有一次,一个外国医生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去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后果,但毒死的狗已经‘下锅了’,这群无知的村民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即成的狗肉火锅。最终的结果也使其他人安心地等待下一次味。”

1872年是什么时候?恰恰是清朝最辉煌、最鼎盛的时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时候,中国人对于吃,还是如此的可怜和低级趣味。不低级不行啊,不低级活不了。因此,亚瑟·史密斯看到的只是令人作呕的吃,而并没有想到百姓背后的那种苦难。

是啊,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我们看到,吃野味——各种各样的野味,无论是狍子、野猪、野兔还是老鼠、蛇、青蛙,那真的是无所不吃。不仅吃,慢慢的,中国人在吃上,有了很多残忍的吃法。这种残忍的吃法,在我看来,恐怕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比如说,中国有这样一道菜,什么菜呢?生食猴脑。

吃法是这样的:一个中间挖洞的桌子,洞的大小正好容猴子露出天灵盖。吃的时候,当场牵出一只活猴子,将猴子的天灵盖部分从洞里伸出,同时用金属箍住,并且箍的非常紧,防止猴子因恐惧和痛苦而挣扎。吃的人拿着一把锤子,用力砸掉猴子的天灵盖,随即,猴子的脑部就像一盘红白相间的菜那样,呈现在恶魔般的食客面前。于是,随着猴子的一声惨叫,“生食猴脑”这道菜正式开吃,食客们拿出勺子直接挖猴脑吃,“讲究”的人有时候还会添加偏爱的佐料。

可以想象,当猴子的天灵盖被砸开的时候,猴子凄厉的叫声,会是怎样的惨景!然而,那些“吃祸”们根本不顾及猴子的感受,甚至猴子的痛苦本身也成了他们变态的食材,和猴脑一起成为所谓“美味”。“生食猴脑”因其恐怖和血腥,被列为“中国十大残忍大菜”之首。这样的做法,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残忍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将“吃货”们称之为“吃祸”再合适不过。

不仅是“生食猴脑”,在四川还有一道名菜,名叫“龙须凤爪”。据说,这是非常考究的一道菜,龙须是活鲤鱼的鱼须,凤爪是活鸡掌下正中的一块精肉。如果没有活鲤鱼的鱼须,则菜品就变成了“生抠掌中宝”,即只用活鸡掌做菜。

2005年4月1日,四川《天府早报》记者在一个农家乐院内,亲眼目睹了残忍的抠掌场面。报道是这样写的:

“在紧邻屠宰台边的小棚子里躺满了捆紧翅膀的肉鸡,一个年约20来岁的男子正用铁钩勾住鸡的双脚,将鸡倒吊起来,同时用根塑料管清洗着鸡脚,清洗完毕后,用一个带着倒钩的小刀,往鸡爪中间鼓起的那团肉使劲一旋,顿时,两块如指甲大小的肉就落了下来,随即,便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而不停煽动的翅膀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在割下两块肉后,男子将鸡随手往地上一扔,继续下一只鸡的工作,而这只失去了两块‘脚掌肉’的鸡,依旧疼得在地上跳脚,仔细一数,这里已经或等待‘抠掌’的活鸡共有16只。不一会儿,一盘还有着血丝的‘生抠掌中宝’便端入了厨房。”

据这家农家乐的当家厨师崔某介绍,由于这样一盘“掌中宝”要用10多只鸡的“脚板心”,所以食客要提前预定后,餐馆才能“按需抠掌”。至于为什么要“生抠”而不是将鸡杀了以后再处理,崔大厨的理由是:“活鸡被人生抠的时候,自然要拼命挣扎。保护受伤害的器官是生命的本能,活活抠出来的掌中宝就积聚了鸡的精华,用它做成的菜,营养丰富自不待言,口感也变得更脆嫩、顺滑、爽口。很多食客要吃这样的生抠我们才的。”

如此残忍的菜肴,往往是“吃祸”们的最爱。仅这一家农家乐,“一般一天能订个两三桌,周末、周日能达到八九桌左右”。这样下来,一周就有上百只鸡被抠去了“脚板心”。而对于怎么处理这些被抠去“脚板心”的鸡,崔大厨漫不经心地说:“这有啥子问题?挖了它的脚板心,就像挖了脚茧巴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再说,其他菜也要用这些肉鸡。”据崔大厨称,在成都像他们这样做“生抠”的农家乐还很多,“就我晓得的就有10来家。生抠鹅肠也是生抠噻!”

事实上,“生抠鹅肠”、“生抠掌中宝”、“龙须凤爪”等,都被列为“中国十大残忍大菜”。显然,这些残忍大菜,就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饥饿,而就是为了享受变态的口腹之欲。

除此之外,还有同样残忍的吃动物方式,比如“浇驴肉”。有些地方的饭店为了招揽生意,就将活驴放在饭店门口,用绳子固定好,驴身边有烧沸的老汤。“吃祸”们指定要吃活驴身体的哪一部分,厨师就用尖刀剥下哪一块驴皮,等露出鲜肉之后,用木勺舀沸汤。不断地直接往驴身上浇鲜肉,等浇得肉熟了,再割下来装盘上桌,供“吃祸”们享用。

对一头驴子来说,这是不是在实行凌迟处死的酷刑?事实上,它比凌迟处死还要残忍!我们知道,动物都是有痛感的,也都是有情感的,你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对待它,这不是在作孽吗?这种作孽是会让人下地狱的。

当然,我并不相信有地狱的存在,但我要说的是,当你采取如此残忍手段的时候,事实上你就已经在社会上制造了一种血腥和暴力。这种对于生命的蔑视,这种肆意的虐杀,这种残忍,它会形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暴戾之气,弥漫在社会之中。它对人们形成的心理与价值导向,就是迷信暴力,喜欢血腥。迷信暴力,喜欢血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犯罪杀人。这种结果的形成,不就是在事实上形成地狱吗?可以想象,那些吃如此残忍的所谓美食的人,他们怎么可能有一颗温柔之心、良善之心呢?

所以我说,中国人国民性中对“吃”的残忍追求,虽然说有着经济发展的原因,但同样有着文化愚昧和道德堕落。“仓禀实”之后,本来是应该“知礼仪”的,可是,很多中国人在“仓禀实”之后,却不但不“知礼仪”,甚至常常会变本加厉。中国的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劣根,也同样比比皆是。

我说中国人作为“吃货”,这个“货”是货物的“货”,货品的“货”,由于他们这种血腥残忍的吃,使自己变成了“吃祸”,很多祸害就是吃出来的。在传统社会中,为了让自己吃饱,什么都敢吃,这无可厚非。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经济日益向上的时候,并不存在基本温饱问题的时候,本身应该在吃的上面提高一个层次,让我们吃的更有品位,更有道德,吃出来文明,吃出来素质,然而,没有。

不要看“中华美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呈现得那么美好,事实上,在很多美好的背后,是对自然的破坏,是对动物的残忍。这种破坏,在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比如说,中国人特别喜欢也特别迷信的山珍海味之一就是燕窝。很多人以为,这个燕窝就像是树上结的果子,而并不知道燕窝实际上是燕子的家,是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窝。这个家不是用来给人类吃的,更不用说专门特供给人类,而就是燕子们为繁衍后代辛辛苦苦建造的家。可是,中国人就觉得这个东西是大补,历来有所谓“稀世名药”、“东方珍品”之美称。

在燕窝中,有一种价格颇为昂贵的所谓“血燕”,更被视为山珍中的明珠,燕窝中之品质最高者。民间传说,因为辛辛苦苦筑就的窝,总是被人类强盗一般打劫,致使燕子在最后一次筑窝时,因缺乏唾液,只好将血吐出来筑巢,所以燕窝是血色的,因此被称为“血燕”。事实上,所谓“血燕”根本就是商家的阴谋。其实,“血燕”是棕尾金丝燕筑成的窝,其他种类的金丝燕所筑的巢,也有可能因食物或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巢色改变成血红色。这种燕子可能饮用的水质不同,又可能因为所食的饲料含有矿物质等因素,致使其唾液呈现红色,故筑出“血燕”窝。这类燕窝比较稀少,因而“物以稀为贵”,被商家高价出售。

极为可悲的是,为了获取更多商业利益,一些不法商家故意污染燕窝的生长环境,使燕窝出现红色,导致燕窝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致癌物。马来西亚燕窝研究中心负责人陈劲翰就曾表示,自己曾亲自看到过不法分子将燕窝熏红的过程:不法分子在燕子粪便中加入化学物质,然后用粪便把燕窝熏红。熏红过程耗时4天至5天,“熏得越久,燕窝越红”,自然价格就越贵。

你看,那些追究吃“血燕”的人是多么愚蠢,自以为花着大价钱,吃着高档补品,一定能“活五百年”,实际上是被人愚弄,成了商家的化学品活仓库,别说“活五百年”,一旦吃多了,恐怕五百天都未必活得了。事实上,就算燕窝没有被化学品污染,燕窝本身的营养,也并不像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神奇。现代科技早就已经研究出来,燕窝的营养价值只是相当于鸡蛋,如果被化学品污染了,那就连鸡蛋都不如,吃的不是补品,而是毒品。说实在的,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迷信,基本上是因为“物以稀为贵”。

如果说,由于科学素养的普遍缺失,导致传统中国人不懂燕窝的蛋白质含量基本上和鸡蛋相同,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人为什么依然将燕窝视为山珍海味,为什么依然将燕窝作为自己的补品呢?当你一口口吃燕窝的时候,事实上你就是在一次次作孽,你就是在一次次杀生,你也就是在一次次犯罪。别以为我这句话说得重,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以如此巨大的食品、补品消费,来长期破坏大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对整个大自然做出了巨大而又实质性的毁坏?而人作为自然之子,如果大自然受到了这样的破坏,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平衡如此被颠覆,那么,人又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

中国人作为“吃祸”的残忍一面,体现在我刚才说的这些具体的饮食类“吃”上,同时也体现在药用的“吃”上。体现在什么样的所谓“药用”上呢?比如说熊胆。中国人一向相信熊胆、虎骨都是好东西,喝了用虎骨泡的酒,可以滋阴壮阳,阳萎患者喝了虎骨泡的酒,马上就能“硬起来”;实际上,净瞎扯淡,别说喝一斤虎骨酒,你就算喝十斤,假如你真是阳萎患者,那么,你该“硬”不起来还是“硬”不起来。而所谓“虎骨酒”,仅仅只是一种愚昧文化而已,就算你吃了老虎肉,你也不可能具有老虎的威风,不管喝多少“虎骨酒”,你都“硬”不起来;不仅如此,你会因为喝多了“虎骨酒”,而使自己的文明素质、法律规范、道德品质等都会软下来。

和虎骨价值的神奇传说相比,熊胆也是一样,传统中医认为熊胆汁可以明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救人命。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医药科学和技术的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图腾意识,致使人们如此迷信熊胆还可以理解;当现代医药科学早就已经研究出了熊胆的替代品之后,人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去买熊胆制品呢?

前两年,由于归真堂干“活熊取胆”的勾当,造成全国舆论的集中抨击,我也是质疑归真堂的70位名人代表之一。我们可以想象,无论归真堂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你只要去取活熊的胆汁,就必然会对熊造成伤害。这种残忍的手段不仅仅有违熊道,同样有违人道。如果我们的中药材是通过如此残忍的方式获得的,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明目,并且事实上早就有了替代品的情况之下,那么,我们的这种追求和做法本身,是不是彻底暴露了民族的劣根性呢?因此,无论归真堂怎么解释,都始终逃不脱道德和伦理的谴责,像“活熊取胆”这样的事情必须叫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建立在动物“不必要的痛苦”的基础上的做法,并不仅仅只是“活熊取胆”,像采鹿茸、采牛黄、采麝香等,无不是如此残忍。本来,鹿长出的一对角是那么漂亮,而且可以通过角保护自己,还可以借此建立权威,娶个好媳妇,繁衍后代;而我们人类呢,却活生生地把它的角锯掉!锯掉鹿的角,这和剁掉我们自己的手指,是不是同样的痛苦?然而,中国人就认为鹿茸是好东西,所以不顾鹿的痛苦,如此残忍地锯鹿角。不仅如此,很多中国人穿的衣服,也是如此残忍。本来,我们现在有很多种服装面料,都可以足足保证我们身体的温暖,也同样可以呈现我们身体的美丽。可是,有些人偏不,他就喜欢皮草,而皮草是怎么得来的呢?就是把动物唯一的一件衣服剥下来,血淋淋地穿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河北省,更是曾经出现了活剥貉皮的现象,直到现在也依然存在。所谓活剥貉皮,就是在貉活的时候,直接用尖刀剥去它的毛皮。为什么要在貉活的时候剥皮,而不是先把貉打死,然后再剥皮呢?很简单,因为剥皮者懒得举起打死貉的棒子!通过这种做法,可以想像又暴露出了怎样的国民性。因此,我说中国人舌尖上的残忍,说中国人是“吃祸”,事实上不仅仅只是吃。吃饭如此残忍,吃药如此残忍,连我们的身体也在吃着动物!这种对待动物的做法,它传导出的是什么?就是暴戾之气,就是血腥之气,就是野蛮之气,就是愚昧之气。

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说,在大多数地方,吃饱吃好都不成问题,穿暖穿好也不成问题;并且,如果我们真正愿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品质,那么,这种“好”就完全可以不必建立在破坏自然,残害动物的基础上。因为除了吃,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去追求。假如我们中国人集体式地只是沉醉于吃,除了吃,看不到吃之外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和猪有什么区别?我这么说,实际上是在侮辱猪。因为就算是猪,它也比某一些中国人更有追求。如果我们真让猪自由了,它是不是仅仅只是追求吃,并且是变着花样地追求残忍的吃?恐怕也不是。以野猪为例,它是饿了才去吃,而且并不会特别追求残忍玩弄作为食物的其他小动物;除此,野猪也还要谈情说爱,洗澡晒太阳呢,可我们很多人却感叹“累觉不爱”了!

因此,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要减少我们国民性中的劣根,我们真的需要反思,反思我们对于吃的迷恋,反思我们对于吃的变态追求。无论《舌尖上的中国》是多么热播,无论我们多么喜爱这部美食纪录片,我们都需要思考,在今天,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在我们享受美食的时候,是不是要把吃作为人生的全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关注到了吃,仅仅只是停留在吃的层面上,并且变着花样折磨动物,破坏自然,那么,我们还可能会有什么高尚境界?我们又会离魔鬼有多远?

吃,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吃饱了之后有力量,有力量了之后更好地建设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美妙。既然这样,我们又何苦去伤害自然,我们又何必去伤害动物?比如说,在《舌尖上的中国》(1)中,曾经讲过发菜的故事,说发菜像头发丝一样细,非常美味。可是,要想得到发菜,就需要从地皮上把它连根拔起;而因为很多人疯狂地采集发菜,致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发菜生长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土地因此而更加沙化。还有一些人为了得到所谓的冬虫夏草,也同样在严重破坏着土地,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可以想象,为了我们一点点的口腹之欲,造成大自然被如此严重的破坏,我们这是在犯罪啊!这种犯罪,不仅仅罪及自然、罪及社会,而且罪及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因为你的贪吃,造成美好世界被破坏、被毁灭,试想一下,我们不就是罪人吗?这种舌尖上的罪恶,难道还不该被坚决阻止吗?培育罪恶的土壤,真到了必须清理的时候了!

因此,在《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的时候,在中国的一个又一个“吃祸”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我想给大家敲一记警钟,那就是:人活在当今的中国,不能仅仅只是追求吃,还要追求比吃更重要、更高尚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关注物质的食粮,更要关注精神的食粮。我们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吃货”、“吃祸”的层面上,还需要去追求更远大、更美好、更层深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超越自己的生命,超越自己的价值局限,看到更广远的天空,看到更美好的文明,也可以让我们更有力量,去改变肮脏——一切的肮脏,去培育美好——一切的美好。

在吃的方面,中国人曾经遭受过漫长的苦难,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大家见面才会问:“今天你吃了吗?”现在,这个历史已经翻过去厚厚的一页,到了今天,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已经不再用“今天你吃了吗?”来表达问候了,即便是在农村,这样的问候语也越来越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呈现新的、更加阳光、更加自信的中国式打招呼呢?我不知道这样的语言该是什么,但是,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一起来思考。反正,不管什么语言,我们都需要从吃上抬起头来,解脱出来,不要将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只停留在吃上,不要让自己成为简单而又野蛮的“吃祸”,而是通过对吃的美好改变,一点点地努力,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改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相反,吃了世界的美好,然后把它变丑陋。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吃的不当,吃的不妥,吃的不对,吃的残忍,吃的不美好,那么,事实上你就是在一口一口地吃掉自己,也在一口一口地吃掉整个美好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了改变中国人龌龊、残忍、血腥等劣根性的可能。所以,从舌尖上的吃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吧,可以做“吃货”,绝不做“吃祸”!

更新于:2014-06-05 19:59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中国沉香雕件惊艳德国 中国沉香雕件惊艳德国

“造物有别,真爱无界”——中国关爱非纯种猫狗计划 “造物有别,真爱无界”——中国关爱非纯种猫狗计划

洋奶粉雅培品牌观察之一:中国一年四现小虫 洋奶粉雅培品牌观察之一:中国一年四现小虫

中国香文化从春秋至汉魏时期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从春秋至汉魏时期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几位伟大的母亲 中国历史上几位伟大的母亲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存在“围墙”困境

印光大师:只有宣传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 印光大师:只有宣传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

传喜法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大道 传喜法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大道

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正在中国崛起 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正在中国崛起

进入中国价格高出一半,国人依然热捧,外来和尚真的好念经? 进入中国价格高出一半,国人依然热捧,外来和尚真的好念经?

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几近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以香养身的中国香道 · 贰 以香养身的中国香道 · 贰

中国香道网百度贴吧官方吧成立啦 中国香道网百度贴吧官方吧成立啦

中国香文化简史 中国香文化简史

赵朴初答:禅宗在中国很兴盛吗? 赵朴初答:禅宗在中国很兴盛吗?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龚隽:禅学的生命智慧 三、中国禅门的主要旨趣 3.习禅与读经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魏道儒:中国佛教的地位、命运与使命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郭元兴:中国佛教与医药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圣地,是信佛之人必到之所

儒释道关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儒释道关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赖永海: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僧人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中国文化复兴佛教当担大任

古代中国香道中的制香方法 古代中国香道中的制香方法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佛教的圆融智慧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50年代中国铲除最大邪教“一贯道” 50年代中国铲除最大邪教“一贯道”

麻天祥:中国宗教哲学思维模式的理论探索 麻天祥:中国宗教哲学思维模式的理论探索

杨笑天:日本禅僧中国修行体验谈 杨笑天:日本禅僧中国修行体验谈

杨维中:中国佛学 六、宗派鼎立(三)三论宗 杨维中:中国佛学 六、宗派鼎立(三)三论宗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绘画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周齐: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再审视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四章 中国佛教教育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九章 中国佛教的思想历程

中国首次参加世界素食者大会 中国首次参加世界素食者大会

禅茶夜话预热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 法师开示茶与人生 禅茶夜话预热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 法师开示茶与人生

龙禧艺苑出席首届中国国际秘制禅茶博览会 龙禧艺苑出席首届中国国际秘制禅茶博览会

践行菩萨道,实现中国梦 践行菩萨道,实现中国梦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佛艺展展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精品

首届中国嵩山永泰素食文化节将于10月9日举办 首届中国嵩山永泰素食文化节将于10月9日举办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王志远教授: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

巨赞法师: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 巨赞法师: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鸠摩罗什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

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四大贤母 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四大贤母

马龙山卧佛:中国第一卧佛和小巧精致的五百阿罗汉长啥样? 马龙山卧佛:中国第一卧佛和小巧精致的五百阿罗汉长啥样?

通讯:港澳信众捐建“中国禅都”的“佛窝” 通讯:港澳信众捐建“中国禅都”的“佛窝”

中国史上的五位佛门皇帝 -智悲佛网 中国史上的五位佛门皇帝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人类的残忍让人类自己胆寒 人类的残忍让人类自己胆寒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佛法是经比赛斗法获胜后才允许传入中国的

近代中国一位证得大阿罗汉之果位的传奇高僧的忍辱境界 近代中国一位证得大阿罗汉之果位的传奇高僧的忍辱境界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残忍杀猴 报在儿身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残忍杀猴 报在儿身

百合素食 真正的中国味道 百合素食 真正的中国味道

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一贯道之异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

迥异于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一贯道 迥异于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一贯道

替代品可以让我们在拥抱时尚的同时拒绝残忍 替代品可以让我们在拥抱时尚的同时拒绝残忍

佛教是哪一年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佛教是哪一年从印度传到中国的?

中国名人故事:当变法回到原点,他… 中国名人故事:当变法回到原点,他…

中国名人故事:朱淑真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朱淑真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千种风情谁与说 中国名人故事:千种风情谁与说

中国名人故事: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李清照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李清照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薛涛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薛涛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

梦中梦因果问答:70 我的外婆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以中国的信仰方式,吃斋... 梦中梦因果问答:70 我的外婆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以中国的信仰方式,吃斋...

舌尖上的“禅修”:探访申城寺院里的隐秘素食 舌尖上的“禅修”:探访申城寺院里的隐秘素食

近百年中国禅宗大事记 近百年中国禅宗大事记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 - 禅宗宗派源流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达摩以前中土禅学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达摩以前中土禅学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从达摩到六祖慧能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六祖慧能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六祖慧能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牛头法融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牛头法融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北宗神秀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北宗神秀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南岳怀让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南岳怀让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青原行思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临济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临济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黄龙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黄龙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杨歧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杨歧派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中国佛教云门宗法脉传承 中国佛教云门宗法脉传承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云门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云门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法眼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法眼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沩仰宗法脉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沩仰宗法脉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善良的动物和残忍的人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善良的动物和残忍的人

中国名人故事:张灵甫的悲剧 中国名人故事:张灵甫的悲剧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给老师让座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给老师让座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细节-周总理的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细节-周总理的故事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残忍受报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残忍受报

健康密码:舌尖上的素食——木鱼の缘-素食地图 健康密码:舌尖上的素食——木鱼の缘-素食地图

马绰——素食环保 行走中国 马绰——素食环保 行走中国

HSI大赞中国台湾禁售深海哺乳动物制品 HSI大赞中国台湾禁售深海哺乳动物制品

香港惊现残忍一幕 鱼翅禁售刻不容缓 香港惊现残忍一幕 鱼翅禁售刻不容缓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 陈坚教授:《坛经》中的中国式言说——兼作“中国佛教”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