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章
南传法师
佛与人生
念佛感应
其他文章
新闻资讯
【2023-03-09】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经文不长,内容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贪著世乐不虑无常,不以大患为苦。譬如昔有一人遭事应死,系在
【2023-03-09】佛陀说的第三句偈颂,生灭灭已,如何是生灭灭已呢?就是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无明痴、永断于对于三界的欲爱,以及一切的烦恼相。因为断了对三界的无明痴,对于三界的欲爱、烦恼能够灭除,一切苦就能
【2023-03-09】今天略谈的题目是:佛对声闻人的最后遗教。在 佛陀快入灭时,身边有许多的弟子们围绕着,而且都非常的悲泣,佛陀就说:我要离开了。你们还有什么在法上的或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赶快问我。当时身
【2023-03-08】贪爱过重、执著过深,那么一旦分离就会越痛苦、越无法超脱。这种别离的痛苦,在佛法里面就是爱别离苦,是八苦之一;是说心爱的人、事、物与我们离开而引生的苦。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
【2023-03-08】大家都知道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法尘是依附在前五尘上面所显示出来的,这也是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道理;而上述六尘进入识阴六识心中这个现象就称为六入。虽然一般众生能够知道
【2023-03-08】我们再来看看,对于种种境界产生错误了知的几种状况,在《瑜伽师地论》卷53中有这样的开示:【此想颠倒复有差别:谓于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于境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
【2023-03-08】意识所了别的六尘境界非常广泛,而且祂也只是摄取自心所现的内六尘。有关这方面,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先来看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中的开示: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大意就是说
【2023-03-08】在佛法中说到:凡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死亡,有生就必定会有后面的老死。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
【2023-03-08】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
【2023-03-08】我们来介绍业是怎么来的呢?常常有人修学佛法时不断地埋怨自己,老是说自己的业重,所以听经也听不懂,学法也学不会,更别说开悟了。这种讲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确实是业障碍了他,所以明明是一
【2023-03-08】世人所共有的种种苦,譬如说:身外有寒热风雨等等,身内有饥渴病痛等等。那这些苦不妨也依于我们有了色身所伴随而来,也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福业差别不同;所以因为色身强壮与否,财富的多与少,相
【2023-03-08】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修行者如何能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一般人来说,死亡大都是个忌讳去碰触的问题,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变,像是安排安宁病房或生前告别式等,这些都表示已经能够接受
【2023-03-08】众生虽然这么多,那一些人就想:众生真的是可以度尽吗?以前 释迦牟尼佛祂在摄受众生的时候,祂菩萨因地当作宝海梵志,祂就在佛前发大愿:愿我现在所摄受的这些有情,他们犯下五逆罪,他们是诸
【2023-03-07】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与福德,乃至最后究竟成佛。也许
【2023-03-07】今天要探讨的子题是死亡之过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佛?是为了求平安、求财富、求生天?还是为了逃避世俗?这些都是世间有为法,不离三界生死;既然叫作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
【2023-03-07】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好久不见了,您们都好吗?自从新冠肺炎,讲堂停课以来,上至平实导师、理事长、董事长、各位亲教师、各级干部、还有义工菩萨们,对大家都非常的关心,不晓得同修们是
【2023-03-07】至于说解脱道的修证,一般来讲,都是从烦恼障这边来下手;如果能够有布施,那我们要修烦恼就容易,烦恼障要断除烦恼,烦恼障的最根本,就是以贪爱为根本。所以一般我们在说,佛法的思维都是六种
【2023-03-07】这个故事虽短,但提到的名相不少,内容也非常丰富,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义理。我们就简要来说明一下,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首先,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譬喻,但却是很生动的譬喻,一点都没有
【2023-03-07】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众经撰杂譬喻》卷上之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当观无常以离众苦。经文不长,内容是这样子的:【一切众生贪着世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