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自在
学佛受用
向生净土
宣化上人全集
素食资讯
达真堪布
【2024-01-16】习惯在人的身上,就像装过酒的酒瓶,虽然将酒倒光了,但瓶中仍有酒味一样的难以断除。像毕陵伽婆蹉阿罗汉就是一个例子。毕陵伽婆蹉阿罗汉曾经五百次投生在高尚的婆罗门家,所以造成他骄傲慢待的
【2024-01-16】先生给狗娃取了名字叫“张知恩”,并很快安排知恩考取了秀才。转眼很快十年就要过去了,先生找到了傻娘,并跟他们说我明天要走了,把手头有些银两做盘缠,让知恩去京城赶考,还留了一封信。知恩
【2024-01-16】若身处贫困,不必自卑自悯,安守贫困向道而行;若身处富贵,不要骄矜放纵,能简则简,切不可过度消耗福报;富余时怀大悲之心常行布施;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切莫贪求。
【2024-01-16】张知恩到雅州上任,离雾中山不远,张知恩得以有时间拜见果圆大师,大师也带他一起参禅,突然有一天,他在定中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难熬,那只狗也陪着他母亲一起。他非常难过,想救他的母亲,
【2024-01-15】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因为她其实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获得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乱的戴维(她
【2024-01-15】我们的供养、布施,只是我们学佛人日常修行中的一部份。如果行没有修好,只作表面上的供养,虽有功德,但不能解决根本成就的问题。如果行修好了,那么,所作之任何的供养都会自然生发清净之心,
【2024-01-15】在迦叶佛住世时期,有一位青年比丘因取笑另一位比丘姿态像猿猴,而就因这句不经意的玩笑,便犯了恶语罪,酿下堕落为猿猴的苦果。又因为猿猴时借佛钵后,盛满香甜的蜜糖来供奉给佛陀。过了不久,
【2024-01-15】福慧双修就是要广修六度万行: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要想真正的福慧圆满,就要把我们自身的黑业排开,我们要每天种下菩提的功德,修行与修
【2024-01-15】在生活中,我们好似“盲人摸象”,也常常犯所知障,拿自己已学到的知识、经验去对治未学、未知的新知识。殊不知,人的眼界极其有限,以“我认为”“ 我觉得”“我知道”来判断事物的好坏、真假
【2024-01-15】我们今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果所定,而非命运或神灵的安排。这因是谁种下的呢?当代住世的佛陀在《藉心经说真谛》中说法:“只要是身、口、意产生的一切作用,就要造一切业,造业自然就种因了,
【2024-01-14】早年,舍卫城中有一个财主,名叫师质,崇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好的饮食,忠诚地赡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赡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归来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畔的大树底下歇
【2024-01-14】一天,一个到野外登山的小姑娘,采集了几束鲜花,本想送小伙伴一只,却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躺在马路边,她看了看手里的花,把最美丽的一只轻轻地放在了乞丐的身旁。她想,乞丐醒来会很开心。然后
【2024-01-14】共命鸟又译作生生鸟、命命鸟,是一身二头之禽鸟,即两头鸟。它“一生两命,识别报同”,共用一个身体,却有两种不同情识的生命,而又互通腹食,生则同生,死则同死,生命一体。
【2024-01-13】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道场。栖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为最大,在无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岳顶上,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肃静生动,在峰下经由的人,无不举目上视。一
【2024-01-12】乾陀尸利国王的太子,不爱好荣华富贵,于是逃进山林栖身,就在林中跟随师父修行。太子所在山林,下面有一幽谷。当时幽谷中有一只饿虎,刚生下七只小老虎,冬日严寒,又遇大雪,母老虎抱着小老虎
【2024-01-11】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学生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见闻广博,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赞成,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赞成他前行,并给
【2024-01-08】在伟大的智者哈桑去世之前,他的一逻辑学生问他:“您那么有聪明,请问您的师长教师是谁?”哈桑回答说:“我有几千个师长教师,如果把他们的名字全都说出来,生怕几个月、几年也说不完。然则个
【2024-01-07】舍卫城有一位财主,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天,他到精舍向佛陀求教:“佛陀!我饱受肥胖臃肿的不便,不只行动滞钝,终日昏睡,而且只要一动,就认为苦楚不已。”佛陀问道:“你想知道
【2024-01-06】目犍连尊者用天眼通,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人缘,他溘然想起他死去的母亲,他运用神通力见到自己的亡母也堕在饿鬼道中刻苦,咽喉像针缝似的渺小,皮骨贯穿连接在一路,目犍连见状,孝心油然而
【2024-01-05】唐代有位法师,受皇帝封为国师,称「慈愍国师」。之前,他曾前往印度取经,当时的法名是「慧日法师」。他到印度,参拜释迦牟尼佛的圣地,并寻求梵文经典,带回中国翻译弘扬。他往返印度,大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