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焕忠博士:《华严原人论》对儒家人性论的批判

2025-04-08 佛教寓言故事

韩焕忠博士:《华严原人论》对儒家人性论的批判

韩焕忠

[摘要]在儒家人性论实现由汉唐到宋明的形态转化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佛性”一词,在印度佛教中,原为表达世界本体属性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进入心性论视域,但与儒家人性论终有重大差异,所以两家常相辩难,《华严原人论》即是佛性论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典型论着。《华严原人论》诘难儒家以元气解释人生在世的具体形式,以天命为人生在世的究极原因,提出众生“身本”为“一真灵性”。儒学精英们出入佛老,终于学会了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其关注的伦常预设在“一真灵性”之中,使其变为“天命之性”,从而变佛教的诘责为儒学的批判,成为宋明理学兴起的转关旋纽。

[关键词] 华严原人论 ; 人性论; 佛性; 元气; 一真灵性

随着汉唐儒学向宋明理学的发展,儒家人性论的主要形态也实现了由性三品论向理学二元人性论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笔者试以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所撰《华严原人论》为据,对此作一浅近分析,以就正方家。

我们之所以采用《华严原人论》为释读文本,首先在于华严宗对程朱理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华严宗的理、事、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等范畴和命题为程朱理学所习用,成为理学兴起的思想素养和中心范畴;其次,在于宗密佛学所具有的广泛代表性。圭峰宗密身为华严宗五祖,同时又是禅宗南宗六祖慧能门下神会一系的归化弟子,并对天台宗教义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他的佛学理论具有融摄宗、教二门的特色,是典型的中国佛学论着;再次还在于《华严原人论》自身的特点。它把佛性作为探究“身本”的究竟义直接置于心性论视域之中,儒佛在这一点上的差异获得了比较集中的体现。

佛性论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及其与儒家人性论的攻诘辩难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和展开的。

魏晋以降,儒学相对衰微,玄学方兴未艾,而传自异域的佛教却乘玄风之畅达,迅速风行华域,逐渐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发展成为以佛性论为中心的庞大的宗教思想体系,与儒道二家鼎足而为三,并大有掩而上之之势。

我们知道,“佛性”一词,在小乘佛教中,本指佛所具有的异于众生的殊胜特性,后来大乘佛教将其发展为众生具有的成佛的内在根据。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重视心性论的特定语境转化之下,佛性也逐渐被心性化,这成为佛教中国化的重心和标志。随着隋唐宗派佛教的兴起,一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以及堪称汉地佛教代表的禅宗形成以后,佛教的中国化已进入完成时态,佛性论也因之发扬张厉,一时蔚为思想界之大观。

虽然儒道思想是中国解读佛教的前意识结构,是佛性论实现心性化的特定语境,但心性化以后的佛性论仍然是一种宗教思想,它以解脱现世、超生彼岸为旨归,与关注人生在世伦理纲常的儒家人性论有着显着的差异,所以佛与儒道之间的攻诘辩难也就势所难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可以视《华严原人论》为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对转化自身状态的前意识结构所作的反思和批判。

儒家,特别是汉唐儒家,曾将人生在世的种种具体表现形式,诸如贫富、穷通、贵贱、寿夭、贤愚乃至善恶等,统统归结为出生时受质所禀之气的清浊、偏正、精粗、厚薄之不同,这样既可以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德性品行的差异提供宿命论或偶然论的解释,又可以为政治生活中的王者受命明教化民提供合理性的论证。

本站主题以弘扬中华国学文化为主,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会立即屏蔽或根据要求修改或删除处理,联系邮箱 amituofo7@vip.qq.com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龚隽:禅是佛教吗?——“批判佛教”关于禅的观念检讨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静坐时或平时的心态,为什么不能批判

大安法师: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大安法师: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韩焕忠博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韩焕忠博士:印顺法师的大学纲目论

韩焕忠博士:《孝经》与《孝论》——试论佛教对中土孝亲观念的因应之道 韩焕忠博士:《孝经》与《孝论》——试论佛教对中土孝亲观念的因应之道

韩焕忠博士:中国佛教圆融观及其现代意义 韩焕忠博士:中国佛教圆融观及其现代意义

韩焕忠博士:熊十力的佛学观 韩焕忠博士:熊十力的佛学观

韩焕忠博士:天台宗祖师谱系的确立及其意义 韩焕忠博士:天台宗祖师谱系的确立及其意义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禅学体系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禅学体系

韩焕忠博士: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韩焕忠博士: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儒家眼中的孝道文化

职场中的「儒家五常」 职场中的「儒家五常」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灵山居士:佛教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 灵山居士:佛教的孝道与儒家的孝道

儒家教育•胎教读经57:吃素食的素宝宝聪明吗

儒家解决问题,道家取消问题,佛家没有问题?看古人如何对待失意

慧律法师:他造业他负因果,用不着你去批判他

性广法师:医药用途的动物实验——儒家观点之伦理探索 性广法师:医药用途的动物实验——儒家观点之伦理探索

性广法师:因果关系的推论与科学知识的建立——以牟宗三对休谟之批判为主的讨论 性广法师:因果关系的推论与科学知识的建立——以牟宗三对休谟之批判为主的讨论

恒清法师:“批判佛教”驳议 恒清法师:“批判佛教”驳议

清远法师: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较 清远法师: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较

儒家和佛家最精彩的一场辩论,堪称经典!

林安梧: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林安梧:儒家的“敬” 道家的“静” 佛家的“净”

浙江台州临海儒家素食馆招聘信息 浙江台州临海儒家素食馆招聘信息

儒家素食素雅堂素食文化主题餐厅 儒家素食素雅堂素食文化主题餐厅

台湾人身上的儒家文化

国庆到玉溪通海 品素食观儒家“三礼”

弘扬佛法首先要弘扬儒家文化吗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净空法师答:有些学者讲儒家是乐感文化,佛家是苦感文化,请问这之间内在的因缘?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