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法门寺地宫 失传千年的“秘色瓷”重现人间 精湛工艺让人惊叹
“秘色瓷”,光听大名,就觉得这种瓷器非同一般。 是的,“秘色瓷”曾被历代文物收藏家们苦苦追寻了一千多年。 从字面上来解释,“秘色瓷”的“秘”有神秘、机密、保密、秘密之意;“色”除了有颜色之意,还有配方之意。
那么,“秘色瓷“究竟为何物?所谓“秘色”究竟是指何种颜色?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唐朝文学家陆龟蒙先生在《秘色窑器》中,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概括秘色瓷的美妙无比。 唐末文学家徐寅先生在《贡余秘色茶盏》中,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优美句子来形容秘色瓷的精美绝伦。 这些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佳句,咏的秘色,看得出主要是翠绿、翠青色。
除此之外,《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等书都有吴越国钱氏向中原王朝进贡秘色瓷器的记载。 然而宋朝之后,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越来越少,“秘色瓷”成了一个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秘色瓷”因为实物失传千余年,以致许多人怀疑它是否曾经存在。 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秘色瓷”只是一个存在于唐诗中的千载谜团,只知其尊贵,不知其面目。
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打开,人们在地宫中发现2499件大唐珍宝,其间包括珍贵的佛舍利。 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金银珠宝中,人们发现有十几件朴素平淡的瓷器,显得格格不入。 这些瓷器究竟是什么宝贝,竟能被唐朝皇帝将之与金银珠宝一同放入法门寺地宫中,供养佛舍利?
在石刻碑文《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中,人们发现了这样的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 原来,这14件越窑青瓷(包括未入帐的一件)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秘色瓷”。 至此,沉睡了一千多年的“秘色瓷”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秘色瓷”与普通的瓷器又有所不同。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14件“秘色瓷”,有八棱瓶和圆口、花瓣形口的碗、盘等,共同的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淡雅柔和,釉层轻薄而莹润,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像翡翠一样悦目清心,给人以恬静柔和之感。 与唐三彩相比,“秘色瓷”并不华丽张扬;与白瓷相比,多了几分趣味、醇厚;与黑瓷相比,更为爽朗、活泼。
“秘色瓷”是唐代直到宋初,古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为皇家专用之物,“臣庶不得使用”。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因此被称为“秘色瓷”。 文/图 纳兰小鱼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