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原文(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

2024-04-08 藏传佛教

  本文是大乘起信论原文 阅读译文请点击:大乘起信论译文

  马鸣菩萨造

  梁真谛三藏译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安闲,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赓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

  一者、人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人缘分。

  问曰:有何人缘而造此论?答曰:是人缘有八种。云何为八?

  一者、人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有如是等人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 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人缘分,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人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显示正义;

  二者、对治邪执;

  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

  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所以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等于一法界大总相窍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弗成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弗成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弗成说、弗成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

  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响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甚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响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等于真心;常恒不变,净法知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响应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等于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此义云何?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等于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知足方便,一念响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不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贴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知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弗成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拒却。随众生根,自然响应,各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如同净镜。云何为四?

  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如同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著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响应不离。云何为三?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响应赓续故。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各种业故。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安闲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上一页

1

2 3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

  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各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各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如各种瓦器,各各不合。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人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如同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响应赓续故;住持以前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溘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各种法生,心灭则各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各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不凡夫能知,亦非二乘聪明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甚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响应,溘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

  一者、执响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响应地远离故。

  二者、赓续响应染,依信响应地修学方便,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响应染,依具戒地渐离,甚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四者、现色不响应染,依色安闲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响应染,依心安闲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响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响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甚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响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响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合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各种知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粗,与心响应故。二者、细,与心不响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响应心灭;缘灭故,响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拒却,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拒却,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赓续绝。云何为四?

  一者、净法,名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

  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直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赓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各种业,受于一亲自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

  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

  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赓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人缘力故,则令妄心厌死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人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贴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各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甚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人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死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英勇,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死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合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人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常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死活苦,乐求涅槃。若人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等于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甚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家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甚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功课。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未响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响应故;未得安闲业修行,与用响应故。

  二者、已响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响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赓续,甚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知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聪明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安闲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赓续、不异、不思议佛法,甚至知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各种功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独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等于大聪明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等于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异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安闲,甚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等于一心,更无所念,是故知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各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甚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各种肃静,随所示现,即无有边,弗成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合。各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上一页 1

2

3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肃静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直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奥妙,其用转胜,甚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肃静,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安闲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寻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弗成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贴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如同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独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甚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死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死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赓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不曾与如来藏响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死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等于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响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死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弗成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趋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死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赡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处死欲灭,以护法人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响应。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挚,虽值于佛,亦得赡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赡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赡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人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肄业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清白,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各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各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死活;观一切法人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忸捏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提议善根增长方便。谓勤赡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浑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拒却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削发,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以前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定夺,随其所生与微苦响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安闲力故。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英勇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魔难行证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所以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甚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赡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劝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弗成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跨越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合,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

  一者、真心,无分别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

  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嵬峨身。谓以一念响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弗成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等于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各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如同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赡养恭敬,提议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肄业如实行故。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

  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乐。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讹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削发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梵衲等行,甚至小罪,心生怖畏,忸捏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顽强,远离怯弱。当念以前久远已来,虚受一亲自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各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浩瀚障碍。是故应当英勇精勤,日夜六时,礼拜诸佛,诚恳懊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人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甚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弗成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困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逐渐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正直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以前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贰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各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甚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所以义故,行者常应聪明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甚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昧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常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逐渐微薄。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七者、远离忧悔,于死活中英勇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转瞬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所以故苦。应观以前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如同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如同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怀孕,悉皆不净,各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亲自心大苦,现期近有无量强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英勇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忧?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人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人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弗成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互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赡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人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考虑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借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弗成为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弗成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忧?。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拒却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以前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上一页 1 2

3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金刚萨埵心咒原文全文注音 金刚萨埵心咒原文全文注音

“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意思? “三藏十二部”是什么意思?

三藏十二部经,没有看到哪部是讲气功的 三藏十二部经,没有看到哪部是讲气功的

《无量寿经》原文(卷下) 《无量寿经》原文(卷下)

《无量寿经》原文(卷上) 《无量寿经》原文(卷上)

《金刚经》原文及翻译 《金刚经》原文及翻译

普贤行愿品原文 普贤行愿品原文

药师经原文 药师经原文

《维摩诘经》原文 《维摩诘经》原文

《佛遗教经》原文 《佛遗教经》原文

《十善业道经》原文 《十善业道经》原文

《大乘起信论》原文 《大乘起信论》原文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和翻译 佛说盂兰盆经原文和翻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原文和翻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原文和翻译

大乘起信论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翻译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翻译

佛说八大人觉经原文 佛说八大人觉经原文

马鸣菩萨

楞严经五十阴魔原文 楞严经五十阴魔原文

马鸣菩萨开示念佛法门 马鸣菩萨开示念佛法门

念得弥陀熟,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里许 念得弥陀熟,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里许

讲经令饿马听经忘食的马鸣菩萨 讲经令饿马听经忘食的马鸣菩萨

《十小咒》原文全文 《十小咒》原文全文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观无量寿经》原文 《观无量寿经》原文

佛教名词:【三藏】_三藏的意思_佛教中的三藏指什么 佛教名词:【三藏】_三藏的意思_佛教中的三藏指什么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佛学常识:三藏指的是谁_哪些人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 佛学常识:三藏指的是谁_哪些人可以被称为三藏法师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译文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译文

佛学入门知识:马鸣菩萨简介_马鸣菩萨传_马鸣菩萨介绍 佛学入门知识:马鸣菩萨简介_马鸣菩萨传_马鸣菩萨介绍

唐僧为何要“西天取经”?现代人深入三藏有什么捷径? 唐僧为何要“西天取经”?现代人深入三藏有什么捷径?

三藏十二部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03 第二函 原文 03 第二函 原文

02 第一函 原文 02 第一函 原文

《心经》诵读(原文+注音+音频) 《心经》诵读(原文+注音+音频)

何谓三藏十二部? 何谓三藏十二部?

马鸣菩萨略传 马鸣菩萨略传

界诠法师:大乘起信论(9)(视频) 界诠法师:大乘起信论(9)(视频)

佛教文学的开拓者/马鸣菩萨 佛教文学的开拓者/马鸣菩萨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圣开法师:三藏十二部 圣开法师:三藏十二部

慧律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慧律法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贯穿三藏十二部经典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

人文中国:固都陶佛塔供奉着三藏佛经,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经书的寺院

净空法师:为啥马鸣菩萨教我们听经、看经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

圣凯法师: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圣凯法师: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