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 佛教徒有没有“等级”之分?

2024-02-16 学佛释疑二

余正文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还是在学佛释疑上面跟各位作分享,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问题是:有人问到说:佛教的信徒有没有等级之分?那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应该是各个宗教都有所谓的等级之分,所以会问说佛教有没有等级之分。譬如说基督教,基督教有牧师还有教宗,还有等等教团的一个组织,乃至于一贯道,一贯道有点传师,甚至于称为经理这些等级。那佛教不是也有出家众,出家众不是也有这个当家和尚,还有方丈,甚至于寺院里面也有各个职事,譬如说典座、知客。那这个是不是一种等级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样子佛教的信徒到底有没有等级之分呢?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等级这个观念。等级的观念其实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所以这个其实是世俗见在看这个东西。这个是所有的人类的组织,所有一切宗教的组织,包括了所有的一切组织,都是有等级的观念,这个当然是人类社会的组织以外,包括了所有一切宗教的组织,都会有这个等级的观念。唯独佛教的等级是所谓等级,即非等级,是名等级,所以佛教是非有等级,非无等级。那这个等级非有等级,非无等级是怎么说呢?我们等一下再慢慢来作说明。我们现在来说这个等级是社会组织的产物,这个社会组织的产物,只要有人、只要有动物,都会有社会组织的这样子的等级的一种产物。不要说人的社会,动物的社会也会有等级。狮子的社会、老虎的社会也有等级,蜜蜂的社会、蚂蚁的社会也有等级。蜜蜂的社会有蜂王、有工蜂;蚂蚁的社会一样是有蚁王乃至于有一些工蚁,这个就是一种社会组织的产物,就是会有等级。

这个等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个等级的观念就是从世俗见跟我见还有我所相应的。所以所有的一切众生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全部都是落于依我见为主的世俗见,这个我见就会产生相应于你所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于欲界的六道的众生。这些六道的众生都是以什么为生存的标准呢?就是以我见还有我执为最主要生存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所以因为有我见还有我执,你就会有我所。那什么是我所呢?我所就是我的职位、我的名声、我的地位、我的眷属,这个就是我所,乃至于我的财物,这个都是我所。就是因为有我才会有我所,我就含摄了我见还有我执,所以这些我所是相应于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那蚂蚁有什么我所呢?蜜蜂有什么我所呢?蜜蜂不是要采蜜吗?蜜蜂不是会去维护牠的窝吗?你如果侵犯到牠的窝的时候,牠是不是会叮你呢?蚂蚁为什么牠必须要去维护牠的家呢?那个就是我所,那个是牠的家。我的家,我的家就是我所。乃至于所有的一切动物,乃至于鬼道众生,乃至于欲界天的天道的众生,没有我所吗?欲界天的天道众生一样是有我所。那欲界天的众生有没有等级?也有等级啊!欲界天的众生,有所谓的天主,有所谓的天人,乃至于色界天的众生,一样是有天主,一样是有天人的,所以这个都是因为有我还有我见、我执所产生的这样子的一种的阶级的一个组织。

那你说色界天有什么组织呢?色界天,你看初禅天,初禅天不是以梵众天、梵辅天还有大梵天为主吗?梵众天其实就是初禅天里面的一个天人,梵辅天是辅助天主大梵天的一种天人,所以从初禅天的角度来看的话,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所以这些社会组织,反应到我们民间来的话、我们人间来的话,人间一样是有这些社会组织。乃至于其它的这些宗教,一样是依止着人类、依止着三界众生的这样子的我见,形成的一种宗教式的社会组织。所以不管是民间的社会组织,或是说宗教的社会组织,其实都不离开我见还有我所。那佛教里面的宗教的组织,有没有离开我见我所呢?是不是佛教的僧团的一个组织,就是离开我见我所的呢?那也未必哦!那个是必须要说,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什么是我见、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我所,而且你愿意趣向于解脱于我见、还有我执、还有我所,乃至于你已经解脱了我见、我执,还有我所的束缚,那你这样子才能够说非有等级,非无等级。要不然,如果还是执着着寺院的当家,执着着寺院的住持、执着着寺院的这个职位的话,那个还是不离开世俗见,离不开我见、我所相应的一般宗教组织的社会组织,所以还是落于世俗见的等级观念。

我们先来谈谈看;佛教的信徒从究竟理地来讲的话,到底有没有等级之分呢?其实我们说佛教是非有等级,非无等级。我们来详细说一下:什么叫作非有等级?佛教其实从事相上面来讲的话,佛开始弘法的时候,就是为了要破四种种姓的差别,也就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在印度的时候,有四种种族歧视的差别,最受歧视的是属于奴隶的首陀罗种。这个是起源于刚开始入侵于印度的人,对被征服者的原住民的歧视,这个侵入的人是什么呢?就是原来的白种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后,所以定了这四种的种姓制度。因为出生的身分,还有阶级职业等等的不同而定其种姓,因此就构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的阶级制度。不同的种姓之间的关系是严禁通婚,而且不能一起吃东西的,而且是具有极为繁复的戒律。但是这个戒律,其实在佛教来讲它是属于戒禁取见,所以定的这些戒律还有风俗,这个是极为不平等的社会的文化的组织制度。在这个文化的组织制度底下,婆罗门的权利,主要是来自于知识的传授跟独占,所以婆罗门是主宰着整个印度的种姓制度。但是其实 佛是反对这种种姓制度而提倡平等主义的。佛陀在事相上面,否认种姓制度的决定性,因为婆罗门说他们是从梵天所生,所以他们是最尊贵的,这个尊贵是与生俱来的,但是 佛是否定这样子的一个制度,所以 佛在当时就已经没有这样子的等级制度的,所以我们说佛教是没有等级的,所以叫作非有等级。

那在理上来说的话,众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这个如来藏,祂是众生平等平等的,所以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众生皆具佛性,所以众生皆可成佛,所以 佛在成佛的时候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所有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有什么等级呢?所以从理地来讲是没有等级的,这个本来自性佛同样尊贵、同样清净的。所以 佛出世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就是所有众生的这个如来藏的这一个真我,这个如来藏的这个真我,这个才是真正尊贵的,这个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从理上来讲的话,一切众生是没有等级的,所以佛教所说的是非有等级。

那什么叫作非无等级呢?我们说佛教所说是非有等级、非无等级,但是依世间的轨则来说的话,我们必须要安立许多的职事方便的名称,才有办法在世间法上面能够行事,乃至于我们必须安立个人的名字。我们在叫人的时候,总不能叫欸欸欸、你你你、他他他、我我我,总不能这样子叫,一定有名字的。那这个名字依着职位,一定有它的名称,所以依职事的方便安立等级的名称。譬如说他是负责一寺之主,所以他就是当家,或是说他是住持,所以必须要安立这样的名称;他是负责接待这个信众的,他就叫作知客师,他所待的地方就叫作知客处。这个是依于世间轨则所安立的,或是说依于受戒的方便安立等级名称。

有的人说你们刚刚讲的一大堆,说佛教非有等级,那你们不是立了很多等级吗?你们不是有什么五戒、菩萨戒、声闻戒?五戒不是又有什么五戒的具足受,或是说五戒的方便受?为什么有这样的等级呢?甚至于为什么出家众还有比丘、比丘尼?为什么还有八净法?为什么还有沙弥、沙弥尼等等这样的等级呢?这个是依着受戒的方便而安立的等级名称。也就是说,依着持戒的事相上面去施设的。再来是依着出世间法方便安立等级的名称,什么依着出世间法安立等级的名称呢?也就是说,当你愿意修行解脱道的时候,你开始断了三缚结,就是得了初果。三缚结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见。二果是薄贪瞋痴,当你薄贪瞋痴就是证了二果。你再断了五下分结,也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再加上贪欲、瞋恚的话,这五个结断掉这个叫作三果。四果是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掉悔还有无明等等这样子的法,方便说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有的人说:那你们四果是不是就是得到比较多,所以四果果位比较高?从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得到,四果反而是舍得比较多,四果是必须要舍掉我见还有我执。我执函盖了五下分结还有五上分结,必须要薄贪瞋痴。所以修证愈高是断得愈多,也就是说舍得愈多,反而不是得。所以从这边就能够知道说,依出世间法来讲的话,其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为了说明解脱的次第而方便安立等级的名称,而不是说:我四果就比三果厉害,三果就比二果厉害,二果就比初果厉害;那这样子我四果比较大,三果又比二果大,二果比初果大。这个有大小分别的这个本身就是已经落入了世俗见,因为四果其实是没有所谓大不大,他是离开、断离了这些烦恼,是断离了愈多的才能够称为四果。

我们依世出世间法也施设了等级的名称,也就是说,佛依于修行的过程里面,你去断掉的解脱道的部分的烦恼以外,还有我们佛菩提道所应该要证悟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说依着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还有一切种智的修学,而安立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等觉、妙觉的果位,这个是菩萨的五十二位阶,这个五十二位阶是菩萨修行的次第。那菩萨修行的次第是不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是地地愈得愈多,地地所得的东西愈来愈多吗?其实不是所得的东西愈来愈多,同样的而是所舍的东西愈来愈多,反而是所得到的智慧是愈来愈多。那个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无我智还有法无我智。这个人无我智跟法无我智是有得吗?没有得!是因为舍掉了无始无明的烦恼还有一念无明的烦恼,因为舍掉这些烦恼了以后,因为断除了这些烦恼所得到的智慧,所以说有得,但是其实这个是方便说有得,是没有得的,是依人无我还有法无我,还有一切种智的修行来方便安立这个等级的。

所以如果执着等级的名相为实在东西的话,如果执着我们刚刚所说的声闻的四果乃至于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位阶,执着这个名相是实在的话,这个是堕于五阴的我还有我所的话,这个就叫作凡夫外道。所以在《大般涅槃经》里面 佛怎么说呢?《大般涅槃经》有人问佛说: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所以这边说,有人就禀白 世尊说:菩萨摩诃萨其实是无所得的,如果菩萨的心有得的话,这个就不叫作菩萨,这个就叫作凡夫。这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明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修行的结果,你悟了以后,入到佛菩提道的七住位,开悟明心进入七住位,你对人家讲的就是说:以为开悟是什么东西?开悟有得?是得到一个悟者、得到一个悟的名声吗?如果你有这样子的想法的话,那这样子就叫作凡夫了。因为悟啊,悟其实是因为悟到这个本来就已经离开五阴的我的这样子的一个真实心,所以才叫作悟。你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说悟的话,以为说你悟就非常的伟大,走路出去都有风:我是一个悟者,我是一个圣者。这个就是使菩萨心有得者。所以《大般涅槃经》这边说:若使菩萨心有得者,则非菩萨,名为凡夫。因为开悟的人不是这个样子,开悟的人其实是已经证悟到这个本来就已经离开五阴执着的这个如来藏,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叫作真出家,所以这个才是真菩萨。

所以《大般涅槃经》这边又继续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障碍者名四颠倒。所以 佛在这边开示的时候: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所以开悟的菩萨乃至于地上菩萨,其实他是无所得的,菩萨摩诃萨实无所得,无所得者名四无碍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还有乐说无碍,得这四无碍的,无所得者是四无碍。那善男子!以何义故无所得者名为无碍?继续说:善男子!那为什么原因,这样子的菩萨无所得叫作无碍呢?因为若有得者名为有碍,有碍者名四颠倒。什么叫作四颠倒?四颠倒就是一般众生的毛病,一般众生都是落入了以无常为常、以非乐为乐、以非我为我、以非净为净,这个叫作四颠倒。佛所说的真正的这个正理是常、乐、我、净。那有人就说:在阿含里面不是说苦、空、无常、无我?为什么 佛到《大般涅槃经》里面又讲说常、乐、我、净呢?所以这个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后期的人所结集的,后期的人所结集的,这个不是 佛说的。这个就是不知道 佛所真正表示的道理在什么地方了。佛说众生有一个如来藏心,祂是真常、祂是真乐、祂是真我、祂是真净,所以叫作常乐我净。但是众生都是以无常为常,什么是无常为常?意识心就是无常,众生执着意识心为常,就是以无常为常。众生以意识心安住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境界的时候,认为那个就是乐,认为那个清净的境界,那个就是喜乐。但是那个不是乐,所谓的乐是如来藏不住三界六尘万法自处的那个,那个是真乐。但是众生以五阴的这样子的相应于财色名食睡的法为乐,乃至于你自处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样一念心的清净心的境界,以那个为乐,这个乐都不是乐,所以这个叫作以非乐为乐。

众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以非我为我,就是以意识心的这个我为我,所以叫作以非我为我。这个就是另外的一个倒见,以非我为我。以非净为净,众生以什么东西叫作非净为净呢?就是以意识心,把意识心修到清净的时候,这个意识心修到清净是什么状态呢?就是一念不生,就是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而一念不生的那种境界,那种境界的时候,认为说那种境界,那个是清净的境界,这个就叫作以非净为净。所以 佛说这个就叫四颠倒,这个四颠倒就会障碍这个菩萨,所以说若有得者则名为碍,有碍者名四颠倒。就是因为以这个非我为我、非常为常、非乐为乐、非净为净的这个意识心,这个识蕴为主,以这个东西为主的时候,这个就叫作颠倒。所以如果去执着这些名相的话,去执着所谓的菩萨的五十二位阶的这样子的修行的次第,而自以为殊胜,而自以为有所得的话,这个就叫作颠倒。

所以我们说所谓的等级,即非等级,是名等级。这个就是说,这个等级是为了方便施设,让众生所能够称呼,所能够了别。要不然怎么去开示众生,让众生了解呢?所以必须要讲这个等级,但是其实这个等级,其实是没有等级的,所以佛法所说的真正是非有等级 非无等级;那这个等级,所谓的等级其实是非等级,这样子才是真正的等级。所以到底佛法有没有说等级呢?是非有等级,非无等级。

今天跟各位分享到这边。

阿弥陀佛!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