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广论单元。透过本会亲教师的演述解说法义内容,传达正法、闻熏正见、思惟正理,可以种下学习正法的因缘,欢迎您收看。
此集要介绍的是四圣谛,四圣谛有两种:一种是二乘道所修的四圣谛,一种是大乘道所修的四圣谛。二乘道所修的四圣谛是指了知有量的苦,断有量的集,证有量的灭,修有量的道。而无作四圣谛,不但要证二乘的有量四圣谛,也要证得知无量的苦,断无量的集,证无量的灭,修无量的道,这样才能够断除无为生死,而成就佛地无所余的究竟涅槃实证无住处涅槃。
四圣谛谓苦集灭道。苦圣谛者谓三界中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或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谓一苦:就是五阴炽盛苦;八苦、三苦皆由此起故。苦是因为三界中生灭无常有漏有为之法,为何称名为圣谛?能称谓八苦、三苦、一苦,并非凡夫众生外道之所能如实知,只有圣众才能如实知,譬如行苦与五阴炽盛苦。
菩萨不只依二乘法宣说四圣谛,也依大乘密意宣说四圣谛。菩萨对于二乘法中,为众生宣说八苦、三苦、一苦,令众生知晓苦圣谛乃至集灭道谛;解脱道解说完时又依大乘法来说四圣谛。于大乘中不以苦为圣谛,谓牛、羊、人类乃至地狱有情皆受众苦,皆能了知无常、苦、空道理,是则应有苦圣谛;然彼各类众生悉无苦圣谛,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众生知苦而不知如何离苦。连二乘者有学、无学亦无苦圣谛,因为彼等不回心者悉皆不知不闻如来藏自心藏识实相;回心的人虽然得闻,然而不知不证。心欲修证而不能证,是名为苦;修已得证,能亲领受则入菩萨数。我们现观蕴处界我之苦、空、无常、无我,乃是依自心藏识为因,才有蕴处界之苦、空、无常、无我。
声闻乘以从佛闻法而知四圣谛、八正道等道理,现观蕴处界无我,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的现观,断除我见与我执,出离三界分段生死;像这样声闻、缘觉二乘圣者,所观行者乃是诸法无我于三界世俗法中的蕴处界诸法中现观无有常而不坏我是故亲证人无我现观。所观的对象为蕴处界诸法,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的第八识,亦不能如实知道蕴处界悉从第八识中出生;此是四阿含诸经中所可亲见的正理,并非外道所能推翻的事实。而蕴处界诸法乃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此等世俗法绝无真实我可得,故名无常、苦、空、无我;成就人无我的现观,不能亲证常住不灭之极寂静真实我,故名证得生空真如,不叫已证法空真如。
另者再说宗喀巴在《广论》抄用了许多《瑜伽师地论》的论文,都与密法无关。在这里要把它的前提告诉诸位:《广论》一开始,宗喀巴就说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来自于阿底峡,而宗喀巴一直很赞叹阿底峡成就了金刚乘律仪。有一位日常法师也很吹捧阿底峡,他们所重视的金刚乘律仪唯独密续有,而佛教里并没有教说这个。【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这个自见天就是观修的本尊,这个修密的密是密续,护禁的禁是三昧耶戒,这是他们的创见;这其中又赞叹阿底峡成就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男女双修最高境界,这样合理的护三昧耶的缘故。这个前提已经明白地说出,所有他抄的《瑜伽师地论》都是在为以三昧耶戒为最高指导成就的乐空不二境界寻找证量的根据;就如密宗喇嘛或代表人所说的持戒清净,就是依三昧耶戒每天都与女信徒合修双身法,大家别被骗了,误以为是佛教中说的持戒清净。所以说,无论抄了多少论、多少经文,其实只是为了与佛法作连结而已。而日常法师又极赞赏宗喀巴、阿底峡等人的修为证量。
真正佛教所说的法空真如之亲证,要由亲证第八识心体所在,渐次观察深入体验,明白其能生万法的体性;由此了知万法皆空,由此了知万法皆依如来藏而有、而生、而变异、而转灭,然而如来藏显示像这样能生万法的真实性时,却又如如于六尘万法,都不生起贪厌等心行。像这样了知万法皆空,万法皆依如来藏而有,如来藏于万法中皆无执著,始得名为亲证法空真如,始得名为亲证法无我观。
像《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它谈论下士道的说明,指的是三归,紧接著然后要相信业果因缘等等;它的中士道所说的,就是对于苦、集谛这两谛的思惟;所以说它等于是把后面的灭谛与道谛,就归于上士道的内容。所以《成佛之道》这本书所说的内容,事实上确实是跟《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结构是相符合的。
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它会把四圣谛里面的苦圣谛跟集圣谛两谛当成是中士道,然后把后面两谛,就是灭谛跟道谛放在上士道;事实上它有一个目的,也就是说,他们这本书是认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学完成之后,事实上还要进入宗喀巴所说的另外一本书就是《密宗道次第广论》的修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内容就是只有四圣谛;可是四圣谛是不能使人成佛的,所以宗喀巴他还要写作《密宗道次第广论》来作为成佛之道,它的用意是这样子的。然而如此说法、如此见解的无因论邪见,就是佛说的邪见外道;而日常法师对自己这个严重过失,却是毫无所知。
而真正声闻所修的有为有作的四圣谛,这是下品涅槃;这一种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说是有余涅槃以及无余涅槃。这种涅槃被称为下品的法,是因为只修学四圣谛依苦集灭道四谛来现前观察蕴处界的苦、空、无我、无常所得的解脱智慧是有限的。佛学知见要有:三归、五戒、菩萨戒、十法界、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阴、十八界、六度波罗蜜、六度互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等,有系统、有次第地灌输正知见。功夫方法有:拜佛、念佛、忆佛、无相念佛、看话头、参禅法门等,逐步锻炼动中功夫。
小乘声闻的修法是由四圣谛入手,藉著声闻禅而证知五蕴的空幻不实,也就是声闻人的开悟;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声闻阿罗汉入灭尽定时,乃至清净的一念也断除,并非存有清净之一念。入涅槃时不但灭此一清净念,连七转识亦灭;未入涅槃时仍在人间度化众生,所以仍有清净一念,并非将六根断尽。
二乘菩提的实证,却只需要断我见与我执,而且断了我所执,一世之中就能证得阿罗汉果而出三界生死。所以作圣谛讲的是有量的四圣谛,有量圣谛的真义就是二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的四圣谛,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内容、它所断的烦恼内容以及灭尽后的内容,都是可以一一说明、一一计算出来的。
三地满心前可以跟人间的地上菩萨修学,从三地满心以上都要跟佛修学。三地满心以上的菩萨都是直接跟报身佛修学(这是依三地满心所证得的意生身而说的,但也有菩萨到四地、五地才发起意生身,才能直接跟佛修学),佛度众生有很多方便善巧。现在话说回来,三地满心犹如谷响境界正受完成,进入第四地;四地观行犹如水月观正受完成,进入第五地。
进入五地的时候,他又依无生法忍重新观行,因为如果完全住在犹如水月正受中,他会要急著入涅槃,所以不可以这样。他就再观行:我这样到处示现化身度众生,其实这些都是自心真如变化所成的相分。作这样的观行有个好处:既不会贪著涅槃,也不会因为如水中月的无我现观,而发觉一切虚幻便去入涅槃,他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神通变化等等功能运作而产生了执著。所以五地菩萨所应修习的一切种智圆满时,最后必须观行:一切诸法,包括自己庄严的意生身及化身、轮宝等,都是犹如幻化;好像是有,其实不是真实有,只是自心如来藏变化所成似有非有。这个变化所成的观行圆满,就成五地满心而转进六地。
进入六地的时候,他还要再观察这个变化所成的种种法,看来好像是有,却不是真的有,因为幻起幻灭嘛!所以叫作似有非有、非有似有。六地菩萨这种似有非有的境界正受,是依六地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的观行而生起的境界正受;因为这个境界正受,所以六地菩萨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取证灭尽定不是刻意去取证灭尽定因此而成就六地满心俱解脱的无我现观。
六地跟四地、五地的增上慧学的修行也有不同。四地的增上慧学的熏习主要在哪里呢?在重新依相见道位去观行,观声闻法中的四圣谛。四圣谛有十六心:苦圣谛的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样观行。苦圣谛的四心观行完成了,再来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也各有像这样四心: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完成这十六心观行,不是依二乘法的那种方式观行,而是以真如的立场,从无生法忍来观这四圣谛的十六心,叫作安立谛十六心;修学四地相见道的观行,主要是在这上面用心。观行完成时,便能获得水月观的正受,成为四地满心转入第五地。
像密宗常将佛法中说明修证层次的名相,擅自以己意套用解释,令学人误以为证得他们所说境界时,就是已成佛果或诸地菩萨果位;像这样误导众生,害人不浅,必令误信者堕于大妄语业中。宗喀巴于《密宗道次第广论》中亦复如是乱言妄解,谓若观想明月及种子字、标帜等相成功时,即已具足佛地之四智,误导众生同陷大妄语业中。
四智中之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唯要达究竟佛地才有,然而宗喀巴所说如是观想境界,皆是有相的法;在于《楞伽经》、《般若经》中,一向皆说有相之法虚妄,不应执取。所谓密宗之中最有智慧的至尊宗喀巴,却将观想有相的虚妄法说为五智之体,这个有相的虚妄法就是行者观想所成之内相分日月轮及种子字等,是以虚妄法而取代正法的人。像这样的邪见,真的是堪称为破坏佛法者。智慧无色无形,哪能以这样观想所成的有相法,配置为佛地四智及法界体性智呢?真是没道理!
再说,宗喀巴所谈论观想之相与四智及法界体性智完全无关,像这样依宗喀巴所说的观想法而观想成功的人,仍将于大乘之《楞伽经》、《般若经》错会经文意涵,读之不解内容;关于佛法般若智慧之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完全不解、完全错会,严重误会经文而自以为已知、已解。
像在台湾有很多的知识分子参加了广论班,也就是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种研习班的特色是依著上、中、下三士道来说;但是讲完三士道之后,却不再继续讲这一本书后面的止观双运实修法,然后又回头再重新研习。这是因为这一本书后面的止观双运,它就已经是在为双身法作准备了,而且后面的内容,作者一再地强调说要行者继续修习无上瑜伽,也就是要修男女双修法,方是正道。所以,很多修习《广论》的人,可能他们学了五年、十年,他们都会非常的讶异发现:唉,我不晓得有这个部分啊!我们老师说:光是把《广论》学好就很不容易了。这是真的!因为教导《广论》的老师们,刻意的隐藏后半部,更不要说把《密宗道次第广论》介绍进来。
整个坦特罗教,就是在意识心的想象、双身法上面去努力;这样的修法,不只在坦特罗教当中,在印度教里面仍然维持著这样的修行方式。然而诸佛成佛后必说四圣谛,教导声闻弟子断尽一念无明而成阿罗汉者甚多,再继续修行熏闻大乘真实法。《大般涅槃经》卷35佛说:
何谓苦谛?有八苦故,名曰苦谛;云何集谛?五阴因故,名为集谛;云何灭谛?贪欲瞋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云何道谛?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大般涅槃经》卷35)
世尊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五比丘因而当场解脱生死束缚,证得阿罗汉,故说四圣谛为声闻乘观行的法门。佛于大乘经中也曾同样开示更为胜妙的大乘四圣谛的义理,故声闻解脱道也是大乘行者的共法。因此,不依阿赖耶识而说四圣谛,就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宗喀巴与日常法师正是佛所破斥的这类人。
好的,因时间关系,留待下集再谈。
祝愿福慧增长,道业精进,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4-01-11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