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2023-07-28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神秘现象不一定是宗教才有,不信宗教的人也会发生,只不过他们把神秘现象当做幻觉

来处理。至于一般人对于鬼神的现象,仍非常迷惑而不可知、不可捉摸,认为其无,实际是

有;认为其有,难得采证。至于宗教徒,不论是什么层次,只要信之虔诚,行之得法,都会

有或多或少的感应和通灵的经验发生,从佛教的立场而言,从来也不否定,可是并不重视。 

如果有人有了少许的神秘感应,就以为是得了神通或以为是佛菩萨的显圣,那是不正确

的。佛与菩萨有应而无相,无相而有力,那就是随机应化的感应作用。但是他们不会采取一

定的模式和特定的人做为他们的使者和代表,神应无方,感而遂通,怎么可能有特定的人做

为佛菩萨的代表?虽然有佛菩萨的力量通过不同的人及物而表现,此人此物亦不可自视为佛

菩萨的自身。 

假如有人,不论僧俗、不论佛教徒或外道徒众,自称是佛菩萨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

妄语来搏取利养、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显异惑众。他们虽然也有

若干百分比的灵验,但于信仰者的祸福无补,所以,正信的佛教徒不该表现这种身分,也不

得信赖表现这种现象的人。 

从佛教的史传所见,只有释迦世尊是佛,尚没有第二人自称是佛的例子。如果自称是

佛,不论是佛的什么身,都是大妄语,要不便是鬼神附身的现象。表面看,他们是行道救

人,事实上是惑乱人心,鼓励社会大众不从事实际的努力,只求幸致的福佑。 

至于菩萨也是一样,历史上的菩萨,在佛的时候,只有弥勒,说他是在五十六亿万万年

之后,在此世界第二位成佛。其他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并非历史人物,而是由佛介

绍而知的大菩萨。另外如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印度的大乘论师,也是后人依据他们的

大乘言行,尊敬他们为菩萨。又如中国的天台智者大师,被后人称为东土小释迦,但他自称

尚是信位的凡夫;永明延寿禅师,被称是阿弥陀佛化身,那也不是他个人的自述;九华山的

地藏,是新罗的王子出家,法名为地藏,后人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亦非他自称是地藏

菩萨。所以,正信的三宝弟子应该看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

但他们是凡夫的身分。 

如果这些自称是佛菩萨化现的人,能说出你的过去,指示你的未来,甚至于知道你和你

的关系人的历史背景,并预言你们未来的发展,也不应为其所惑。鬼神都有这种力量,如果

你自己以持咒、修定的努力,也会达到这种目的,但那也不是神通,而是咒力、鬼神的感

应,或是差遣鬼神所得的结果,最多是定力的现象。因此,这种人谈未来未必正确,说过去

也不会比你自己知道的更为清楚,对过去世那就更渺茫了,准确性到什么程度,连他们自己

也不知道。因为凡事不能违背因果,一定要发生的事,鬼神帮不了忙,预知于事无补,只有

善恶勤惰的因缘可以改变;若非大善大恶,不能改变定业、定果,只要尽心尽力,为善去

恶,行佛所行,言佛所言,学菩萨所学,未来的命运就操之在己。 

在人类的一千个人之中,大概有数人,由于过去世的修行力和由于他们是来自有福德的

神道,所以有与生俱来的预知力及回忆力,知未来、知过去,在儿童时代特别显著;成年之

后,如果生活繁忙和不加理会,这种异能就会渐渐退失;如果蓄意培养和顺其自然,也会成

为感通鬼神的媒体,而被称为灵媒或巫者。 

现代人由于知识的普遍,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神秘能力的人,现在多半能够运用逻辑

和似是而非的科学观点,来说明他们的原理。运用佛学知识、佛教名相,向大众诉说他们神

秘力量的实质,而且以神鬼的启示所得的所谓修行方法,称为密法、大法、无上法,用以教

导他人修行,也能获得神秘的感应,的确也产生若干的效用。 

不过有个共通的后遗症:所谓请鬼容易送鬼难,一旦使用类似的方法且产生反应之后,

就必须受神鬼力量的控制,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轻者从表面看还如常人,重者就会变成精

神不稳,心态不正,从言语、谈吐和眼神都能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情态。如果希望脱离控制,

往往心不由己,身不由己。如果意志力强,发觉已经误入歧途而想抽身,也会经历一番精神

和肉体的煎熬,往往延续到一年、两年才能恢复正常。所以要那些相当深入而沈醉于神秘经

验的人脱离歧途,回向正信的佛教,不是不可能,却是相当不容易,这是非常不幸的。 

有人虽不自称是某佛菩萨的再来,却宣称直接传承于某佛菩萨的教导和印证,这有三种

可能:一种是修行禅定,在定中显现神秘境界;第二种是在梦中显现的梦境;第三种是在清

醒状态听到或见到的降神现象。 

如果是在定中,一定不是深定,深定非有心、非无心、非有境界、非无境界,不会有佛

菩萨出现的情境;这种定境,应该属于类似做梦的状态。人在睡熟而将醒未醒之际会做梦,

将要入睡之前也会做梦,但两种梦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比较清醒、清楚,后者比较混乱。同

样地,定中所见境界则是在散乱心未除、统一心未现,但已经失去现前境界的觉受之时,内

心的妄念所造成的一种反射作用。所以,定中所现和梦中所现的佛菩萨,往往并不是来自心

外。 

另一种类似灵媒所见的降灵现象,是神鬼幻现为佛菩萨形象或者自称是佛菩萨的声音,

以光影和音感的幻境当做佛菩萨的示现,如果不具佛法的正知正见,极容易受到这些鬼神的

愚弄,而成为鬼神表现灵力的工具。虽然佛经中也说,佛法可由鬼神、天仙等说,如果不与

三法印相应,那就不是佛法而是外道。一般的鬼神,假借佛菩萨的名号,所说的种种,虽然

也用若干佛学的名词,他们的层次仍不能脱离欲界鬼神的范围。所以,是否属于佛法,应该

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来印证,这是除烦恼、去执著的。 

在《楞严经》、《摩诃止观》等都曾详细地讲到什么是魔境而非正境。这就是为什么禅

宗重视传承的原因了,从达磨祖师开始,代代以心传心,而戒律也强调戒体的师师相承;虽

然后代有无师而自证,但至少应该与经教相应,与正统的佛法不相违背。有明师求师证,不

遇明师则当求经证。否则,纵然自称是佛的弟子,或自己认为是佛教的一支,本质上,还是

附佛法的外道。 

所谓鬼神,如果他们传播的是正信的佛法,那就是护法神,也可以说是佛菩萨的化现。

所以,是否合乎正统的佛法,不在于用鬼神的名字或佛菩萨的名字来说法,而是在于他的知

见是否正确,也就是不因人废言,也不因名而不辨邪正。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妙莲法师:如何念佛_妙莲老和尚开示念佛

如何协调婆媳矛盾?从“不讲理”开始 如何协调婆媳矛盾?从“不讲理”开始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大安法师:如何修福 大安法师:如何修福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铅华褪尽成农妇,昔日女强人如何一步步接受落差人生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如何让家人避开抑郁症魔爪 现代人心灵的第一杀手!

到寺院拜佛该如何烧香?如何防骗? 到寺院拜佛该如何烧香?如何防骗?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法导思:一家三代的悲惨业报如何才能改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农民不用农药会如何? 农民不用农药会如何?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 索达吉堪布:请不要给亡者增苦,清明如何为亡者超度?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父亲对在大学谈恋爱的女儿的看法 父亲对在大学谈恋爱的女儿的看法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富人如何将钱带到下一世?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学佛之人该如何面对老鼠?看看我和小老鼠的故事 学佛之人该如何面对老鼠?看看我和小老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