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菩萨优婆塞戒经》

2023-07-21 布施

《菩萨优婆塞戒经》专为在家菩萨宣示菩萨戒的精神,详细的说明:在家菩萨修学佛法以布施为第一要务。佛陀如是开示之目的,实因佛菩提道之修证,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若福德不具足者,即无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者,即无可能;是故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始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非唯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亦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由是缘故,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罗蜜,都以行施为首要。然而布施与成就佛道之因果与关联,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非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故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若不先行了知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者,即不能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之关系;若不知者,欲求诸菩萨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殆无可能;由是缘故,佛为菩萨弟子四众宣演此经,令得知悉行施与果报间之因果关系。于此部戒经中,佛为菩萨四众细说布施与菩萨世世不断之可爱异熟果间之因果关系,解说极为深入;若能了知其义者,即可不退于菩萨六度,是故选取此经而为菩萨四众详解之,欲助当代、后代菩萨四众。

复次,此经亦详说第一义谛之真义,故于业行之说明中,宣示异作异受即是自作自受之真义;如是正义,于一般经典中难得一见。若能确实了知其义,则于行施之际,既可不执着于未来世必将获得之菩萨可爱异熟果报,亦可继续行施,修集广大福德,亦不致因此而坏世间法,导致家属及世人之侧目,令菩萨修施易得成功,道业因此而得帮助;

此外,初机学人乐种福田,然而大多不知福田与毒田差别所在;往往正当种福田时,所种却是破坏正法之毒田。如是求福反成助恶之因由,端在不知三乘菩提差异所致,是故闻说深不可测之如来藏妙法时,即因名师误导之故,即等视如来藏妙法同于外道神我,由是而极力护持否定如来藏之邪师,产生了力助破法者之愚行,以冀如来藏妙法消失不传。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正法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

又如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其中之因缘果报正理,亦有详细说明。并且特别说明:有人行于少施而得解脱分,有人行于大施而不得解脱分,悉皆各有其原因。若人能细读此经,并且深解其义趣者,则求二乘解脱之道,轻易可得;然后进求大乘菩提,易得入道,未来成佛之道历然于心,终无疑惑。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讲记六波罗蜜对大家很重要,因为十波罗蜜对你们多数人来讲,目前仍言之过早,所以仍以六波罗蜜为主;而且此经是针对新学菩萨说的,所以应以六波罗蜜为主。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习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的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回向位还是修这六波罗蜜,但已是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地的入地心。

从初地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地的精修法布施波罗蜜,到六地的精修般若波罗蜜完成六地满心,七地再加修善巧方便波罗蜜,八地加愿波罗蜜,九地加修力波罗蜜,一直到十地满足智波罗蜜。但这些对你们来讲,那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六波罗蜜;因为这从明心前就要修,到明心后还要再修,一直到十回向满心为止。所以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犹如佛在先前说明供养六方,又说六方就是六波罗蜜;佛说若能供养六方,这个人就能增长他的财富及寿命。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

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看见有人来求,心中要欢喜快乐,明知道他是来求你布施,你就或起、或迎、或礼拜、或施床命坐,客气有礼的请他先坐下再说。这个床现在叫做椅子,古时的床字就是椅子的意思;古时没有椅子,矮矮的床就是座位。古时禅师的禅床,你别以为是一张床,其实只是比较大的椅子。这就是说,有人来求布施,我们要喜悦快乐的接待他。来请求的人,不论问或不问布施的因果,你都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赞叹布施的果报。你知道对方不好意思开口,你就问明他大约需要多少钱财,然后布施给他,接着就赞叹布施功德与福德:布施给普通人,来世还可以获得千倍之报,所以布施功德很大。他听了,以后也会学着布施的,他自己也会检讨:我变成人家布施的对象,别人未来世更加有钱财,我一直接受别人布施,未来世怎么办?他就会省着花用,并且自己想办法赚钱,再反过来布施。所以布施时不必问太多,不必给人难堪,就直接布施给他,然后就告诉他布施的福德。他听了一遍没感觉,听两遍就会有一点点感觉,听上三、五遍就全都有感觉了。将来他会跟着你的脚步走,就会努力去赚钱来布施,不会一世老是享用伸手牌的财物,未来世中也会很有福报。若能借着布施而使受施者后来也变成布施者,再转度别人,他也可以得利益;然后也会用这个方法再转度别人,使更多众生同得利益。所以前人谘问、若不谘问,你都为他们赞叹布施的果报。

若看见有恐怖的人,应该要救护他们。你想:我有什么力量?那可不一定。如果有个人正好被逼债,俗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也许你正巧遇到一位好汉英雄,他很有仁义,只是因缘不济,欠了人家三千块钱还不起,就被人当众羞辱。你就上前说:我来帮你还了。他就免掉恐怖了,那不就是财施兼无畏施了吗?这也是救护众生。若是处于饥馑的时代中,你正好又有钱,就得像古人一样开粥厂,从早煮到晚,专门煮粥,看见逃荒的人没得吃,就施给他一碗粥。古时开粥厂的事很常见,是富人懂得行善、乐施饮食。

菩萨虽然不断的布施,心中却不是为了未来世的福德果报而作,也不期待:布施以后会有被布施的人在将来日子好过时回报于自己。也不欺诳众生。布施时也不可以欺诳受施者,譬如布施了一袋钱财给急需的人说:这五万块钱给你应急。其实里面只有三万块钱。人家受你救济,当然不好意思当面点数目,可是后来发觉数目不对,心中一定很不痛快,觉得吃了一些闷亏:三万块钱是得了,可是平白多了两万块钱的受施名声。这就是欺诳众生。布施时不可诳骗众生,而且还要赞叹三宝所有的功德,他以后富裕了,也会懂得供养三宝,正法就可以永续流传。布施时不以斗称杂于异贱,布施大麦时就全部都是大麦,不要在其中夹杂稗粟。又如白米有分等级,不可表面是一级米,里面一半是三级米,否则就是斗称杂于异贱。布施一斗的米粮时,要表面与里面都一样,若是里面夹杂着异样而低贱的米粮,就是欺诳于人,成为伪善。

菩萨除了这样以外,也不可乐于酗酒赌博贪欲。身为菩萨却每天要喝半瓶老米酒,人家看了说:什么菩萨?每天都是喝得脸上红通通的,酒味熏天。失了菩萨的威仪。也不可以喜欢赌博: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有惭有愧的人才懂得羞耻,懂得羞耻的人是与善法相应的,所以这不是恶法。有惭有愧既是善法,就不必怕人家知道;所以做错事时要当众发露,发露就是惭:羞于对人。羞于对人时要如何去面对别人呢?那就是发露。发露正是面对过失的最好方法,当别人到处宣传你的过失,你不如干脆自己说了,别人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论再有谁去到处讲,人家都会反对那个人:他都已经自己讲了,你还讲他干什么?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要记得以后别再作坏事。惭是发露,愧是永不复作;所以有惭有愧是好事,能够这样修,才有资格说是菩萨。有惭的人知过能改,无惭的人知过却故意不改,就会再加上好多的遮掩言语与动作。有智慧的人,发觉自己一句话说错了,就赶快修正;没智慧的人则是再用十句话来遮盖它,后来十句话都被人拆穿了,就再编造一百句话来辩解,那多辛苦?因此菩萨要修惭耻之德。

虽然因为往世的布施而导致这一世很富有,但心中不可生起放逸之心。你们要修成一个习惯:看见了路上检破烂、检旧纸的人们,要以和善之心与他们搭讪几句,虽然没什么好谈的,你可以问他:你今天好像检得不少呢?与他稍微聊几句,他也会觉得人间还是有温暖的,不是所有人都夤上欺下的。这也是你的善心啊!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必轻视穷人家!有钱财,其实没什么可以傲人的,只不过是往世有个好因缘,布施对了,所以今天家财万贯。有的人往世很会挑福田,看准了就一大笔钱财布施,对于其它的福田都看不在眼里。这种人在这一世会很有钱,但他会瞧不起一般人,更瞧不起穷人,我也遇见过这种人。这部经中将会说到布施的因果,你若懂了,就可以判断某些人过去世的布施因缘,后面佛都会教导。我们就算这一世很有钱财,也不要放逸,更要善待穷苦人;要常常用你广大的福德,多行惠施;要施恩惠于众生而作布施,但是布施时心中不要生起侨慢心。如果能依照佛的这些教导,从不惜一切财物施于他人,从常做利益之事开始,到最后的多行惠施、不生侨慢;常有这种心行相貌的人,就是真能供养布施波罗蜜的人。

布施与福报间的关系,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不懂,他们想:我赚钱好辛苦,这钱还要拿去布施?但他们越不肯布施,未来世中就会永远只能赚辛苦钱。布施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想要有钱的话,应该检讨:现在世为什么没钱可用?福报又是如何来的?其实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不是无因而有的;正因为往世都不布施,所以这一世就都没有钱财,老是贫穷。想要把贫穷布施出去,就把部分钱财送出去;只要维持生活没有问题,多余的就随缘随力去布施,未来世就有福报而脱离贫穷了,这就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不要有恶念恶心,那就是把恶法也布施出去了。布施时了知布施的因果,知道果报无边,就是把无明布施出去了;能这样修般若的人,未来证悟就有机会了!

(杂品)第十九

现在六波罗蜜说完了,接下来讲(杂品)。(杂品)就是说,主要是教导我们佛弟子们要建立正确的心态,未来世修菩萨道时才好修,所以有(杂品)第十九的开示,善生童子为我们做了这个因缘: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

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善男子!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讲记佛陀现在为我们开示布施的因果原理了。布施有因有果,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果?众生的福报又是从哪里来的?众生在世间的福报,一定都是有因果的,不可能无因无果就变成很有钱或很穷。所以人固然应当要努力求财,但是应当如何求财?这一生份内有多少财?都是有因有果存在的。份上不该属于你的财,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份上该是你的财,你只要努力去赚,一定可以得到。所以有人辛苦一世到老的钱财,都买不到一户公寓里的一间厕所;这种人很多,所以年纪老了都还在租房子住。有人努力做生意,大家都不看好,可是他投资下去就赚钱。有的人脑筋太好了,计划又很周详,别人没看到的他都看到了,可是一投资下去就赔钱;以同样的计划为老板做生意时,却又大赚特赚了。有人傻傻的投资,一生就憨憨的赚,并且还非得要他赚不行,天下就是有这种事。所以财物的获得,一定有它的因果存在。所以有人先贫后富,有人先富后贫;又有人先贫后贫,有人先富后富。为何会有这些差别?这都有缘故的,都从过去世布施的种种差别,产生福德果报的种种差别。现在开始就是要讲这一方面的因果,这对我们大家都是切身利害关系所在,所以还得要继续用心来听。

善生童子请问世尊说:菩萨既然已经修了六波罗蜜,他能为众生做什么事?佛简单的开示一句话说:具足六波罗蜜的菩萨,能拔度沉没于苦海中的众生。想想看:六地满心菩萨具足六波罗蜜了,他的福德很广大,诸天天主见了他都还要向他顶礼;他既有财又有眷属,又有名声、智慧,也有大阿罗汉所得不到的禅定,这种菩萨当然有能力救拔沉没于苦海的众生。我们今天还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到的,譬如最近大陆索达吉喇嘛正在骂我,印了邪见书籍强言狡辩,一直流通出来骂我;假使我今天有六地的证境,就每天晚上入他梦里去教他忏侮,三天说不转,三个月总也说转了!他每天梦见了,一定会赶快写书公开忏悔。但这种众生,目前我们无法救拔他,因为在这方面还没有修证,六地满心菩萨就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虽然也救拔沉没苦海的众生,但是只能针对学人,俗人就救不来。索达吉是个俗人,单凭法义辨正是没有办法救他的。他到现在还在书中主张意识是不生灭法,是因为宗喀巴书中这么讲,所以他就信以为真了。这种俗人,我们无法救拔他,但六地满心的菩萨们都能做得到。所以六地菩萨满足六波罗蜜,能救度沉没苦海众生。所以地与地之间的证境相差很大,所以初地菩萨见了二地菩萨都会很恭敬的,等你们有一天到了初地时就会知道了。越往上越有恭敬心,所以九地菩萨见了十地菩萨就更恭敬了,等觉见了诸佛又更恭敬。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如果有人对财物生起悭心而不肯布施,在佛法上生悭心而不肯教导别人亲证,在食物上面生悭心而不肯施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人一定过去无量世早已得到既愚痴、又贫穷的果报,未来世还是一样会得痴贫的果报。于财生悭就是布施时一直舍不得,考虑又考虑,还是舍不得,这就是悭。假使考虑了半年以后总算布施出去了,这还算是好的,因为他终于还是布施了。可是有人生悭是考虑半年以后:我还是留着自己用。这是最严重的于财生悭。于法生悭就是不肯为人说法:说法时都只把他知道的法义为你讲一半,不愿意全部让你证得。不是因为佛告诫的密意不许讲,而是怕你学了跟他一样有智慧,这就是于法生悭。于法生悭的人不可能得到佛世尊的加持,他的增上慧学不会增长;你就知道这人一定未来无量世得愚痴报,永远都不能使慧学长进。于食生悭是不肯布施食物,有的人很奇怪,你教他布施财物五万元、十万元,他从来面不改色、乐于布施;可是当他在吃食,你不可以向他盘中分取食物,要是一伸手夹他盘中的食物,他就很生气;但他毕竟还有做财施,若是财施、食施都不做,未来世中就会得贫报及痴报。于食生贪,表示他从畜生道刚来人间不久。譬如有人家里养狗,当你被外力威胁时,牠拚了命也为你去拚,可是当你给牠食物以后,不可以再拿回来,否则牠就跟你翻脸。所以,于食生贪是层次很低的悭心。

有智慧的人会想:我十万元都布施了,还看在这一、两百块钱的食物吗?你要的话就统统拿去,我口袋里有的是钱,再去买就好了。智慧是不一样的。于食生悭的人在未来无量世中还是会继续得到痴贫之报,都是因为智慧不够。由于这个缘故,佛说菩萨在修行布施到彼岸时,要做对自己有利益也能利益众生的事。对自己有利益并不是在眼前的小利益上着眼,而是要顾及未来的无量世,才是真的自利。若是当下有利而导致未来多世的痴贫之报,可真是不利了。菩萨做的事情是未来多世对自己有大利,眼前也能利益众生,也能使众生未来因为你而得利益,因为你有到彼岸的功德,未来世他们也会听你的话而修学佛法六度等:只要他们这一世吃了你的食物,未来世你说话他们都会信受。有些人没有智慧分辨正法、邪法,可是就因为过去世吃过你布施的食物,常常接受你的请客,所以你这一世说话他都信,这不就是未来世也能利益他的现成事例吗?

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你对他根本不计较,所以他心中就放宽心了,你就使不自在的他因此得到自在,所以布施有这样的功德。由这个缘故,就知道乐于布施的人,一定会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也会因此而相信:持戒必定有持戒的因果,这样的人就能成就布施的善妙果报。

如果有人说:布施其实都是意在做,意在决定。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双方沟通;所以通常布施时要有身与口,否则布施就不能成功了,所以说要有身口意具足才能布施,因此说布施不是单由意识、意根就能实行的,而是由五阴具足来布施的。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布施,或为了让他人得到利益而布施,或为使自己与他人同得利益而布施,都一定是要具足五阴的。如果一件布施只是利益别人,对自己没什么利益,也是要双方都有五阴。如果对方都只有意根、意识,而你也只有意根、意识,要如何做财、法、食等布施呢?必须是身体拿财物布施,才能成功;若是法施,也得要嘴巴说法,才能成就布施。这样具足身口意而布施,就能具足三种利益:自利、他利、自他利。但这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具足五阴的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的修行法门。若不是具足五阴的布施,都只是空思梦想,根本就不是布施。譬如西藏密宗观想亲属、好友、无量的世人得到他观想出来的食物或财宝,其实只是意识的行为,并没有身与口去实际布施;如此假施而说能得到实质的福报,就不符合布施的因果了!这样观想布施一世,来世仍然没有布施应得的福报,因为违背佛说的五阴行施与五阴受施,不符布施因果,有智慧的人都不该相信他们的观想布施行门;这种人修观想,只有在四无量心成就时,才能在配合禅定证境的情况下产生福报,但是与布施所得福报并不相同。假使喇嘛们继续坚持观想的布施有布施的实质,那么就请密宗的学法者以后供养喇嘛们都改为观想喇嘛们广受你的布施吧!请喇嘛们都别开口再向信徒们索取财物供养了!所以,即使是以身力帮助别人,也要靠五阴;以五阴来布施,才能庄严佛菩提。如果不以五阴来做布施,光靠观想的布施,福德就不能满足,就无法庄严菩提之道。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严菩提之道,就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的正果,而且还有余果。

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的烦恼,都不牵挂,甚至晚上闹个小偷,你大声的说:又布施给一个人了。那也好啊!你还有什么烦恼呢?如果警察找上门说:这个小偷是不是在你家偷了东西?你说:不!我是送给他的。这个小偷未来世,当他不当小偷了,永远都会跟着你学法;即使继续当小偷,他也不敢再偷你的。这不是自利、他利、自他利了吗?所以你远离烦恼,他未来世也会跟着你远离烦恼。当你向警察说:是我送给他的。他心中很感激你,心中一定会接受,说:人家是送给我的。他没罪而接受你的布施,成为你所种的福田,你未来世将得千倍之报。所以聪明的你干脆说:是我布施给他的。免了他的罪。自他二利,何乐不为?生意要会做,算般要会打。这种生意营利,最高的利率都比不上,而且稳赚不赔,谁都抢不走;未来世缘熟了,他自动送上门来,求你要他的钱,真的有这种事。我退休之前,不想赚钱了,可是人家还非要我赚不行,就有这种事。所以被偷了,记得随喜功德,你就开口说:我是送给你的,你别说是向我偷的。你未来世就多财巨富。你如果起了瞋心说:我非要定他的罪,让他去关不可。结果你只是被偷,他未来世就算偿还你也没有几倍,因为你不是布施。未来世就算还给你时,也是不情不愿,你收回时也会是老大不高兴,这一世何不就大方一点?所以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就是布施的自利正果。

可是布施还有余果:未来世得长寿,色身健康有力,而且生活安乐,并且很有辩才。别人都无法对你颠倒是非,你说出来的法,他们无法强行扭曲,因为你广有辩才,这就是布施的余果。假使我没有辩才,不必说写书破斥别人的邪见,别人在我出书之前早就找上门来扳倒我了。以前也曾有一位会外的某老师,托人警告我:你们的法不对,要立刻关门,不许再弘法了。那些退失菩提的人也常常私下否定我说的法,有同修劝他们说:你既要否认老师的法,何不先去跟老师谈一谈?他们怎么说呢?他们说:老师很有辩才,我们辩不过他。其实我哪有辩才?我只是有法财,我的法财很多,无量无边,他们要讲什么法我都可以跟他讲,是法财多,其实我的口才不好。如果这就叫作辩才,那我就可以算是有辩才,所以别人无法把我说的法义强行扭曲。这些辩才从哪里来?也是从往世不断的一世一世修来的。所以,有人明心了还会被人家笼罩退转,都因为没有辩才;而辩才的来源其实就是法财,法财则要从法施做起,所以出来当老师做法施,是使法财快速增加、使辩才迅速提高的最好方法。

辩才对佛弟子很重要,若有辩才时修集福德很快,在护持正法上修集的福德最大,这是法布施的福德,在一切布施中福德最大,若能出来当亲教师,弘扬正法、破邪显正,这一世所修集的福德会超过你过去无量世所修的福德,因为法施最上。《金刚经》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以《金刚经》中的一句偈为人诵念或为人解说,福德无量无边,胜过布施满布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如果可以演说很多法而使人改变邪见乃至见道,福德不是更大吗?所以如果有能力,发愿在同修会中当亲教师,尽形寿做法布施,是最好的盘算。当然要先称量自己的格调合不合?份量够不够?假使都可以,发这个愿是最好的。但是都得要从义工开始做起,犹如想当总经理,得要从工友或职员开始,循序磨练上来。

佛说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都是布施的余果,正果就是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如果过去世常常布施,即使没有遇到大福田而做布施,这一世至少也不会很穷,不会一穷二白,至少生活是过得去的。有的人可以得很多钱财,但他不想去赚,因为他觉得目前拥有的已经够了,修道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四十几岁时就退休了,不想再赚钱了!留一些福德在未来世再用;然后学佛了又开始做布施,再赚一点法财与后世的世间财,未来世的法财与世间财就这样一直累积起来,犹如滚雪球一般:每一世都享用一点点,但每一世都增加更多,到最后成佛时,福德就无量大,这样才能迅速成佛。不要把上一世修集的福德,在这一辈子全部用掉;也不要这一世再修一分福德,下辈子又全部用掉,这样哪能成佛?福德始终都不满足。成佛需要很大的福德,所以菩萨一定可以多财巨富而不乐于享用,所以每一世都赚取部分钱财来修道弘法,但是大部分都累积起来供作成佛之资粮。

二乘解脱道是不必修大福德的,但菩萨必须为未来世的多财巨富福德而行布施。如果不这样做,来世照样没有钱财可以布施,或者所能布施的钱会很少,福德资粮就不容易满足。福德资粮不满足,正法的修证就不容易提升,所以布施是菩萨行中很重要的法,对二乘人来讲则是无关紧要的。但是菩萨生生世世要与众生在一起,生生世世要大力的利乐众生,所以菩萨得要有很多的福德能世世获得法财与世财的福德而且要越修集越多。因此多财巨富和远离烦恼是同时要重视的。而且寿命、色力、安乐也都是从具足五阴的布施中获得,若不是具足身口意而布施食物给别人,让别人的五阴获得长养,就不会有来世的健康色身与力气的果报;若不是以身口意五阴布施无畏,让众生的身口意五阴得安稳,就不会有此世的特别长寿与安乐;若不是以五阴来做法施,让众生的五阴亲得法益,就不会有此世的法财具足与辩才,所以布施时除了远离烦恼及来世多财的正果以外,还会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等余报,但都要以施受双方都依五阴来施受,要具足身口意的布施为前提,才能获得布施的正果与余果,不是观想布施就能成就施的正果与余果。

接着佛说:布施是以什么为因而成就殊胜的果报?布施的胜果有三种因:财胜、田胜、施主胜。第一、有人布施而得到胜果,是因为胜财:他所布施的财物殊胜。有人布施的心态不太好:以自己吃剩的食物用来布施,以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去布施,这叫作劣财。胜财是先预留下来专供布施的,不是自己用剩而不想要的财物;并且必须是以良好的物品布施,这才是胜财。若是以钱财在正法最需要时大力护持,就是法供养中的胜财供养,来世将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大福报,这是以胜财而做及时施;由于胜财及好时节,所以得到特别重大的胜果。

第二、田胜而得胜果:有人布施时选择的福田很殊胜,所以后世得到胜果。田胜,前面说过三种田:功德田、报恩田、贫穷田。功德田、报恩田有大福德,种这一类的福田,就是田胜;譬如沃田与瘠田不同,种沃田的人收获就很多,反之就没什么收获。贫穷田,譬如遇到一只癞痢狗,你每天布施食物给他,这叫贫穷田。如果每天上门去找到宏志老和尚或宽道法师,每天送上一个盒餐,虽然不算是胜财,但是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田胜的缘故,你来世就得大福德。这种胜田僧宝就只有我们正觉同修会中才有,或是从我们正觉告长假出去的僧宝,会外是不会有的。因为他们是证悟的僧宝,这就是田胜。所以同样以一百元去布施,不管他护持什么道场或法师,你若以这一百元来供养我们这二位师父,来世果报是相差很大的,因为福田的胜劣相差很大,所以未来世你所得到的果报绝不相同。这个部分,随后佛将会再说到,这就是田胜而得到胜果。

第三、施主胜而获得胜果:譬如凡夫布施饮食,与初果人布施饮食,二人后世得到的果报大不相同;若是证悟的菩萨去施食与众生,那又不一样;诸地菩萨布施饮食而得到的果报又大不相同,这都是因为施主胜的缘故:施主越殊胜,后世得到的果报就越殊胜。同样是凡夫,也有施主胜不胜的不同果报情形存在,譬如有人地位很低,必须巴结上司,否则日子不好过;所以他虽然布施了,可是施主不胜,现世果报很低劣,后世果报也低劣。可是另一个布施给上司,上司觉得他很不错,喜欢他;又因为他很干练而没有私心,又肯为整个机关来考虑,所以上司因为他的行施,就对他有所赏赐:升官了。他与上司的布施都是施主胜,不是互相巴结,这叫做施主胜。但是这三人的布施,后世所得到的果报都会不一样的,这也有差别,这叫作施主胜故得到胜果。

有几种胜田很值得种植福德呢?譬如已经四加行圆满声闻道的四加行圆满还没有真正完成观行,我见还没有断除,三缚结还没有断,这就是向须陀洹,已经算是胜田了,因为他已经有少分功德在身。如果是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乃至各个阶位的菩萨,向上一直到最后身菩萨乃至诸佛,都是功德田,都有功德在身,所以是好福田,名为田胜;在这些功德田布施都是田胜而得胜果。另外有一种人,他是因为布施的财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这叫作财胜。譬如同样布施一餐救济贫穷,有人布施的是色香妙味的食物,有人就只是二十块钱买二碗白饭,酱油淋一淋,弄一点酱菜就布施了!但你施食时是很精致的食物,后世的福报与另一人就大不相同了,这是因为财胜而得胜果。另外一种人是施主胜,譬如这位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很淳浓的信心,不夹杂异心异见而绝对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具足了布施、持戒、闻慧,所以他布施时也能为人略说佛法,那就是施主胜,因此而在来世得到殊胜的布施果报。所以布施的三种不同,会使人得到不同的胜果,这也是诸位应当了解的。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真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报。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常为父母、兄弟、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得如是报。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讲记这一段还是在讲布施的微细因果,对一切菩萨而言,都是非常切身的事项,大家都得特别注意用心听闻与思惟。如果身为菩萨道的教授师,而不为人解说在家菩萨行施的重要,他就是在耽误随学者的菩萨道修行。因为菩萨道的成就,要以福德为基础,不管是三贤位外门或内门的六度万行,或初地至十地的十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首。乃至出家了还是要做布施:左手进来,右手出去。也要把自己证道的法传给徒弟,这也是法布施。布施是一切人行菩萨道的资粮,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两足的。福德资粮不够,见道就不可能,修道就更不可能;修道的福德不足,就无法往上进修,福德不足也无法成佛。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多数是在家菩萨,所以这个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未来能否见道,能否次第圆满的修道乃至能否成佛,都与布施所生的福德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先了解布施的种种变相与因果。

关于布施的种种法相与因果,佛说:有智慧的人行施时都具足五种布施。也就是布施时大家都要注意这五点,在每一次布施时都应具足五法,不管你布施的财物或者法品是大是小,都应该有这五法,因为五法的具足或不具足,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

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时也一定要经过那个人才能得到,自己的福报是被他人控制的;因此应当要自己亲手去布施,不要透过别人。并且在布施时要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果报昭昭不爽,不可抱着怀疑心而布施,以免减损后世的福德果报。并且要时节而施,当别人正需要时布施给他,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对这笔钱已经不很急需了才去布施,果报是不同的。譬如有人正需要一笔钱救命,你舍不得而说:我现在没钱。过了两、三天,想通了:我还是帮助他好了。那时再送去时,已经不是救命,而是帮他办丧事了。虽然他的家人因为贫穷而接受了,但后世所得的果报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还得要懂得时节施。《水浒传》中不是有个宋公明吗?人家都叫他及时雨,对他非常感恩戴德。因为别人正需要时,他就会来帮助,所以他的武艺虽然不很好,文才也不是顶尖的,计谋也不佳,可是大家都拥护他,正因为他是及时雨:每次大地干旱时就送雨来了。菩萨更应该有宋公明的及时雨心态,当众生正需要时就及时布施,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再来补救;所以时节施很重要,这也有后世的因果。

至于如法求物而布施,当有人来请求我们布施某种财物,但我们手里刚好没有,那就代他去向别人求,或者去买来送,不要推说没有,因为他可能求不到,而你去代求就能求得,就解决他的困难了!为人求施时,也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取得,譬如廖添丁劫富济贫,是不正当的手段,也会有不同的因果。所以凡是布施时都记得要具足这五点:至诚心、亲自去做、要有信心、要把握时节,所布施的财物是如法取得的。

佛说:善男子啊!以至诚心来布施的话,他后世会得什么样的果呢?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是因为有人布施时总是用下巴看人:你要什么?这就是不至诚心而布施了。有人去道场供养某大和尚时,他一定要大和尚接待他,必须将他引入接待厅中,召集很多寺中的重要干部来赞叹他,才愿意把支票拿出来开,不管他开出来的支票数目多么大,都是不至诚心而施。如果以至诚心来布施,此人未来世得到的果报,与不至诚心的果报大不相同。以至诚心来布施时,他未来世所得的果报很广泛的,不会只局限在某一种果报中。譬如有人说:我家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真的很有钱,银行存款很多,可是家徒四壁,什么都舍不得用。当他想要享用时,往往有很多遮障出现,使他无法享用成功。如果是至心施,家中什么财物都会有,所以多饶财宝金银、琉璃、象马、牛羊、田宅、奴婢,乃至多饶眷属,这就是至诚心布施的美好果报,与某些人不至诚布施所得的果报大不相同。

如果有了至诚心,再加上亲自去布施:自手施,不是透过别人的手去布施,那就更好了!诸位要懂得这一点:亲自布施会有什么果报?佛说至诚心而亲自布施的人,除了原来的财物果报以外,是未来世所得的金银财宝等财物,你能随意自在的使用,不会受制于他人。譬如有些人很有钱,可是自己没办法随意使用,必须经过第三者同意盖章才能使用。有人是要父母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子女同意才能用,有人是要非亲非故的某人同意才能用;像这样的有钱,还真是用得很不痛快。所以除了至诚心布施以外,还得要亲手去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不必任何人同意,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具备了这两种条件而布施,应该再加上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的因果。布施的因果是:未来世一定会得到大量福德,获得世间财物的果报。若能绝对信受布施的因果,未来世不但很有钱,而且你的父母、兄弟、亲戚乃至跟你同宗的族人,乃至一切众生都会爱念你,不会生嫉妒心说:他凭什么会这么有钱?有些人有钱以后大家都不喜欢他,虽然他也很努力在讨好大家,可是大家总是不喜欢他。有人只是小小的布施一、两千元,人家就想念他一辈子;而他每次都布施十万、二十万元,可是别人仍然不喜欢他,这是因为他过去世布施时没有具足布施因果的信心,布施时的心态就会有犹疑,所以后世众生、宗亲、眷属乃至父母对他都不生爱念心,他虽然很有钱而且每月好几万元供养,父母就是不喜欢他。所以除了至心施、自手施,还要对布施的因果有信心:相信布施一定有福果,后世就多得果报:一切人都爱念他。共修过堂时结斋都要唱: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没有人是布施而不获其利益的。所以施时得要有信心:所做的一切布施一定会在未来世得到利益。乃至也有现世就得到利益的。但是最好不要冀望现在世回收,因为现世所得的回报,利息很少,所以应当留到未来世。而且这一世既然有许多钱财可以布施了,还想要更多的钱财做什么?也用不着。

除了这三样以外,还要加上时节施:正当众生需要时,你就像及时雨一样赶来帮助;要像宋公明一样,在众生最需要时布施。具备前三个条件了,再加上及时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是:本来手里刚好没有钱,正需要一大笔钱做某种特别事业时,钱就刚好进来你的手中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有的人很有钱,可是他偏就用不上:正好需要钱财时,偏偏自己的钱都刚好不在手上。譬如有人很有钱而存在外国,本来预计在台湾这一年大概用一百万元就够了,往往正巧有一件大事需要用另外一笔大钱,可是他正好无法提领到国外的钱。或者说像以前,以前在台湾早期存定期存款,要提前一个月通知银行,你才能领到钱,否则不能解约提钱,那时要用钱就没办法了。如果过去世都是像及时雨一样的时节施,当你正需要时就会刚好有人送钱过来,这就是所需之物随时而得。若你正需要一头牛来耕田,就会刚好有人不想种田而卖了田地,他的牛没有地方养了,就送给你了,这就是时节施的好处。所以布施时不要像放马后炮一般,应该在别人正需要时,或某一件事情正好需要这笔钱时,你把握住时间送去,你便成就后世所需之物随时而得的福德。

最后是要如法财施,布施的财物必须是如法取得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譬如从妈妈抽屉里偷一万块钱去布施,就是不如法得财。如法财施,除了上面所说的果报以外,未来世还会加上特别的果报:国王、盗贼、大水、大火都不能侵夺你的财物。如法布施,譬如以良好的食物布施,不是以残坏的食品布施;由于这个因缘,未来世可以获得好色身。我就是上辈子没有常常施食给众生,大部分是做法布施,因此这一世色身从小就不太好,到现在还是不很好,一直都不太有力气。所以我这一世见了饥饿畜生时就买好食物布施,是想弥补这个缺失。用好的食物、好的物质布施,未来世就会有好的色身或是好的财物果报。

如果是以香来布施,未来世得到的果报则是好的名称:善名远闻。如果是以好的味觉,譬如好吃的食物,使人味觉感受很好,不是只有鼻子所闻的香,而是舌头所尝的味道很好,未来世大家看见他都会喜欢他,听到他的名字时也都会喜欢他,会产生爱重之心。俗话说吃人的嘴软,众生吃了你的好食物,当然会爱重你,不可能再说你的坏话;听到你的名字,当然会喜欢的说:这个人很好。如果是以好的触觉来布施,譬如以细致的衣服,布料很好的衣服布施;或是布施好的床褥、好的棉被,都是好触。以好触来布施,未来世的色身将会获得上妙的触觉:穿的、睡的、用的都是触感很好的物品,不会是粗糙不精致的物品。

以良好五尘的物品来布施,接受你布施的人,他的五阴得到滋养而获得寿命的增长,他的色身得到力气,使他的身心得到平安而安住下来,他一定会对别人宣说你的好事。说了你的好事,也可以帮助众生发起善心,所以他也多少得到一些辩才;因为这个缘故,你未来世同样也能得到,所以来世寿命长远,色身也有力气,而且身心平安,生活快乐,辩才无碍,所以佛特地交待菩萨们要具足这五法来布施。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五点:至诚心,亲手施,信施因果,时节施,如法财施。这五点千万要记住,因为这会影响到你们未来世菩萨道的资粮。

〖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蓏,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

讲记有人这么说:布施于佛塔、佛舍利塔、阿罗汉塔、菩萨塔、或者布施于贤圣像前,不能得到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因为你的布施没有人领受到,所以没有后世应得的福德。但是佛说:这个道理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说是不正确的呢?因为布施的人有信心的缘故。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十足的信心而做布施,由于这个缘故,应得这五个果报。这就是前面的至心施、信心施乃至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佛又说明:譬如有比丘修集慈无量心。修集慈无量心时都是观想,由观想而得到慈无量心的成就,是由信心而得福报的。但是他在观想怨家、亲眷、一村、一城、一国乃至一世界、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受乐,当他观想众生受乐时其实众生并没有在受乐,只是他观想所成的内相分而已,但是他也一样可以获得无量果报。譬如菩萨证悟之后,具足初禅又把慈无量心修学成就了,那他后世可以生为大梵天:初禅的第三天。也就是去当初禅天的天主,不是梵辅天也不是梵众天。这是因为他的慈心广大的缘故,使他的心地改变了!心改变了,所以他得到大梵天的果报,可以当初禅天的天主,但是不能获得财物布施的果报。同理,施主对布施的因果有绝对的信心时,虽然只是于佛塔、佛像前供养,还是同样可以获得无量的果报。就像证悟后发起初禅而证得慈无量心时,可以成为初禅天的天主;同理,布施于塔像等等,也应该得到这五种果报。譬如有人种下稻子、五谷,但种下去的五谷一定不会出生瓜类果实;同理,布施于佛塔、佛像、大菩萨塔、大阿罗汉塔,因为都是福田,所以能在未来世获得种种物质上的果报。所以我释迦牟尼说:因为福田而得果报,因为布施的物资财物而得果报,因为布施时有布施的主人,所以由施主得到果报。意思是说,举凡布施时一定是有财物、有所施的对象、有信心、有施主,所以布施必定有其因果:施必有主,财必有主。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得调伏。〗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布施有两种:一种是法布施,第么种是财物布施。如果是佛法的布施,后世可以得到财物及佛法上的两种回报。换句话说,如果是做法布施,也就是为人说法,也会有财、法二报,意思是在未来世佛法的修证上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若是布施的佛法是错误的,是引导别人大妄语,是残害别人法身慧命的邪法,未来世佛法的证量也会在错误的方向有大幅度的增长,不断的深入邪法中,这就是熏习的果报及回报的道理。但是为人宣说正确的佛法,只要能正确的演说一场,不只是未来世在佛法上有大增长,而且还会同时获得财物上的增长,法布施有这样大的功德和福德。想想看:出来当亲教师,未来世的福报会如何?可真是不得了!因为我们的亲教师可不是只有讲一场佛法而已。如果自己的财物不多,无法大力财施,但是有能力说法,可以发愿将来当亲教师努力度众生;悟后为众生宣演正法以后,会在未来世得财、法二报。

如果是做财物布施,后世就只有很多财宝的回报。如果未来世要做大事业:想在佛法中做大事业,只做法施就可能不太够,那也可以在法施过程中再布施一笔钱出来,补强财物布施,我正是这样做的。这是希望后世能有资财用来利益更多的众生、能为佛教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必靠别人护持。菩萨修行财施与法施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要使众生远离苦恼,因为佛法的布施,教导众生断我见、断我执,以及取证生命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使得众生有智慧了,就可以远离苦恼。你用财物来布施,他们也可以解除长时期或短时期的财物匮乏苦恼,所以财法二施都可以让众生远离苦恼。而且布施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众生的心可以调伏下来,若众生心不能先加以调伏,想要让他们进入佛法就很不容易。所以菩萨为众生说法之前,往往还先提供一些布施;就像我们同修会代表诸位不断的印行结缘书,让大众生起欢喜心。一本结缘书少则二、三十元,多则六、七十元;这只是印刷成本,没有计算著作权及人工成本;如果加上著作权及人工成本,那就不只这些钱了。我们这样布施,众生拿到书时,看到这么精美的一本书:纸张又好、印刷又好、装订又好、设计也很好,众生拿到了会想:这一本书要很多钱才印得出来!正觉同修会还真的用心良苦,我不应该辜负人家。所以他会好好去读。细读以后思惟清楚就远离烦恼了,而且心得调伏。除非情执深重、故意颠倒法义的是非,否则一定会远离烦恼而且心得调伏。心调伏以后,不就被你度了吗?他们虽然不一定会来会中学法,但也可以自己在家中努力进修,把过去所得的邪知邪见全部丢弃,回归正见中,那也算是调伏,也算是远离了苦恼:远离了我见的烦恼。所以菩萨修法施和财施目的就在这两点。

〖善男子!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

讲记佛又说布施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以佛法布施,第二、以无畏布施,第三、以财物布施。若以佛法布施,第一种譬如教令别人去受在家戒、出家戒、菩萨戒,或者教他出家修道,要白四羯磨。白就是说明,为什么叫四羯磨?因为羯磨有三,三羯磨都要三次,但是三羯磨之前先要禀白,所以叫作一白三羯磨,简称为白四羯磨;也就是教导他受戒、出家、修道的意思,这就是以佛法布施。第二、为了破坏众生的邪见而为众生宣说正法,譬如当代大师们都教导说:我们的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就是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了。这是邪见,他们这样教导众生时就是邪教导。若要进入无余涅槃中,佛说要灭尽十八界;但觉知心只是意识心,十八界所摄,这个觉知心一念不生而保留着,你怎么入无余涅槃?你听到大法师们乱说法误导众生,就告诉他与众生:这个说法不正确,并教导他们把这个我见断掉。要让他们知道:觉知心是不能进入涅槃境界中的,进入涅槃是要把自己灭掉,只剩下涅槃的本际独存。这样教导众生及大师们,让大师与众生们都了解这个道理,这就是法布施:破坏众生的邪见而说正法。如果能再为大家讲解般若的真实义法界的实相,这当然更是坏众生邪见而说正法。

第三种是为众生分别宣说真实法与不真实法,那当然是专讲佛菩提的正道。佛菩提正道中说什么是真实法?只有金刚心才是真实法。金刚心就是如来藏,除了祂以外,一切法都可以被破坏。因为只有一个金刚心可以出世间,只有这个金刚心是不能破坏的,而且是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因此只有祂才是真实法,其它都是可破坏法。譬如山河大地岁月最长远,但也会坏;乃至最顽强的意根照样可以坏:在阿罗汉们入无余涅槃时都会坏灭而不再出现。所以都叫作非实法,菩萨必须要为众生解说非真实法有哪些?为什么都非真实?才是为坏邪见而说正法。

若有人提出问题:意根如何能坏?你说:可以!入无余涅槃后就坏掉了!所以祂非实。意识为什么能坏?你说:后脑杓打你一棒就间断了,这就是坏。死后永断,不能去到未来世,这就是坏,所以不真实。众生听懂了,再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法呢?如来藏是真实法;你闷绝了!或你将来死了!祂不死,还在。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意根与意识都断灭了,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是真实法。这样就是为众生条分缕析加以分别。详细的解说就是分别说,你为众生详细分别说明真实法与非真实法,就是以法布施。

第四种法施是宣说四倒而不放逸,什么叫作四倒?这很容易记住的,只要你今晚听我说过了就能记得住。四倒是四种与正见相颠倒的看法,真正的正见是常、乐、我、净:是说第八识真实的常,真实的乐,真实的我,真实的清净。对这四法如实了知,就是离于颠倒了。四倒的意思是:众生没有智慧,把非常当作常、非乐认作乐、无我认作真我、不净认作清净,所以名为四倒,所以四倒就是常、乐、我、净的颠倒见。

譬如索达吉喇嘛、印顺、昭慧、星云、证严、***、宗喀巴等人坚持意识心是不生不灭的,那就是非常而误计为常,因为从医学常识、阿含教理、生活常识中都可以了知意识心是众法为缘而生的生灭法,夜夜暂断,死后入胎时就永断不现,此世意识不能去到未来世,所以是永断的;但是他们都颠倒计度为常,就是非常计常;然后又因为证不到如来藏,就把如来藏否定,谤为无常的、子虚乌有的虚妄法,诬称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系列经典是说虚妄唯识法。以上两种邪见合起来就成为第一倒:非常计常、常计非常。

意识觉知心根本不是究竟快乐的心,因为祂会生灭,也常常会与痛苦相应,不是究竟乐的真实法;也因为会生灭,所以会与无常苦痛牵扯不清;他们把这个非乐法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实究竟乐的心,所以是非乐计乐的颠倒想。特别是索达吉与***、宗喀巴等藏密人士,认为意识觉知心可以修四喜,可以有时住在第四喜的行淫最大快乐中,所以误认为真实乐,不知道这不是究竟乐,也是无常的乐,也是苦中作乐,所以索达吉他们都是非乐计乐。然后又将如来藏究竟安隐而离诸苦的究竟乐,说为虚妄法而不是究竟乐的真实法,又成为乐计非乐。合起来就是非乐计乐、乐计非乐,这就是第二倒。

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我,打你一棒就暂时断灭了!又只有一世存在而不能来往三世,是没有常住我性的心,是无我法,怎么会是真实常住的我呢?把无常性的意识觉知心认作真实我,.所以就说粗意识或细意识是常住法,那就是无我计我的颠倒想。真实我只有一个法,那就是无蕴处界我性的如来藏,祂常住不坏,没有任何一法可以灭除祂,乃至十方诸佛威神之力合为一个极大力,也无法毁灭任何一个有情的如来藏心;因为祂常住不灭,不像意识与意根都可以灭坏而无真实我的体性,所以如来藏才是真实我;可是索达吉喇嘛、印顺、昭慧、星云、证严、***、宗喀巴等人都把虚妄的意识我误计为真实我,反而把常住的真我如来藏否定,就成为我计非我。二者合起来就是第三倒:我计非我、非我计我。

这个意识心只要现起时,永远与六尘混在一起,不可能离六尘而独自存在;因为跟六尘常在一起就难免会有贪染,当然是不清净的染污心;必须极努力修到如来地时才是清净的,所以意识心是不净的;但是他们把染污的意识心认计为清净的心;特别是索达吉等密宗喇嘛们,把最污垢的淫行中第四喜的觉知心意识,误认为最究竟清净的心,而昭慧、星云、证严、圣严等人近年来却都与喇嘛们走在一起,公开承认藏密也是佛教的一派,都是不净计净的颠倒者。只有如来藏是离六尘的,所以祂根本就不会有贪爱染污,而祂所含的染污种子都是七识心所有的,都与祂不相应,所以如来藏才是真实的清净法;但是他们却都不承认如来藏才是究竟清净法,而说如来藏是外道神我、梵我的不净心,正是净计不净的颠倒人。他们只认意识觉知心有时短时间的清净而说是清净心,这就是不净计净。所有藏密法王、喇嘛们一个个都跟索达吉一样,都说离念灵知就是真实的清净心,都说正在享受淫乐时的一念不生觉知心都不起语言文字妄想,说那时的觉知心就是清净心。又譬如宗喀巴说双身法中的淫乐第四喜的觉知心就是真实清净心,那真是颠倒到极点了,已经是没有办法形容的愚痴和颠倒了,真是不可思议的愚痴颠倒,这就是不净计净。只有如来藏是清净心,他们却说是不净的外道神我,成为净计不净者。综合他们的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就是第四倒。

诸位今天听了,只要记住常乐我净四字,把每一个字颠倒过来,譬如常字:常计非常、非常计常,然后举例说明。四字都一样的讲,这样就会讲四倒了,你就可以做法布施了。你们可以把我概略的说明加以发挥,条分缕析的举例说明,就可以为人宣说四倒的正义。凡是有人说常乐我净时不是讲如来藏的话,都叫做倒,只要与常乐我净四字相反的就是四倒。你能把真实的不颠倒详细说给众生听闻,就是解说真正的常乐我净,就是在弘扬最胜妙的如来藏法。你可以再加上不放逸法劝导众生:你现在懂得什么叫做四倒了,也知道诸方大师落在四倒中了,你就要赶快远离,从此要改修正法,从此要不放逸的修证正法。能这样为人宣说,就是有善巧方便的法布施。

如果有众生心中恐怖畏惧,或者恶王想要残害他,或有狮子、虎狼要咬他,或是遇到大水、大火、盗贼,使他产生恐怖和畏惧,你身为菩萨就应该救济他们,也就是说,假使菩萨有大威德时,应该让众生离开恶王、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的威胁,这就是无畏布施。

菩萨对财宝已经破除了悭贪之心,所以不吝啬,因此对于自己拥有的财物宝贝,不论是好的、丑的,拥有很多的或拥有很少的都可以布施而不悭贪吝惜。有时以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或以树林泉水、水井、奴婢仆使来布施。古时印度社会制度分阶级,所以奴婢都属于主人所有的财产,是可以布施出去的。古时的印度,女人也是男人所有的财物;就如同基督教的耶和华讲的:女人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古时的印度正是这样,所以男人有权利把妻子布施出去。包括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种种财物,乃至自己庭院里的草、木、水、石头,都称求者意而布施。也许有人想:石头哪有人要?但是石头也可以卖钱的,一车一车的卖去砌房子;甚至有的石头一颗要卖几万块钱,有的石头甚至一敲开里面都是宝石,那可不仅仅几万元;譬如拇指大小的一颗顶级祖母绿,你想要多少钱?这不也是石头吗?所以不要看到石头就说那不值钱,现在你想要买一颗石头放在庭院中,两尺见方一颗石头,你想要多少钱?还得要花上一、二千元,所以石头往往也有人要。这些财物都要称求者意, 称就是说让来求的人心得意满,这些都是财物布施。

又譬如建造僧坊,就是建造出家法师们所住的房子、房间;以及另起别房,譬如附属的茅房、灶房、柴房,布施给出家之人,也是财施。但是有两样不能布施给出家人:大象与马。出家人不骑马、驴子、大象,比丘、比丘尼如果骑上驴子、大象,像什么样子呢?外道也会诽谤说: 坐在众生背上,奴役众生,真不慈悲。所以不布施马与大象。因为出家人也不可以用大象来工作。印度出家人不种田、不割稻,所以不用!牛或象来耕田或拉车。至今印度、泰国、缅甸都还是不行的,因为出家人慈悲为怀,所以不可奴役众生,外道也会诽谤,所以说唯除象马牛羊。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法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除掉,所以就会拖累你。每次想要布施时都要斟酌再三,总是考虑了很久很久才能下决定布施,这就是悭贪之心拖累了布施。第二、从来不肯修布施行,以前没有常常布施,所以第一次布施时都会很困难。如果布施习惯了,就不会有困难。当他第一次布施以后,受施者很感激他,他想:人家很感激,感觉很不错哩!心中就很快乐,以后受布施的人又遇见了:某某人啊!真的感谢你喔!感恩、感恩。心中觉得:被人家感恩,还真的是满心欢喜。渐渐的欢喜心出来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布施。到后来布施习惯了,无所谓欢喜或不欢喜,可是久不布施时就会觉得别扭,布施已经变成一个习性了,就没有拖累布施的恶法了,所以得要经常修布施。第三、轻视所布施的财物太微小,因为轻视小物,所以就会拖累布施行。有时去到某个道场时,刚好口袋里不方便,只能护持三百元,真的不好意思拿出手,就会很少有机会可以布施了,因为要凑到满意的数目,总是要一段时日的,这样一来,布施的习性就不容易养成了。所以不必管布施财物多寡,有缘遇到了就拿出来布施。第四是求世报,也会拖累布施行:求世间果报的人会这样想:我布施给他,他将来会不会回报我?我布施给他,他会不会一生感恩我?有时被布施的人因为时间久了就忘了,后来遇到时若没有再对他说一次感恩,他心中就想:都把我给忘了!这都是求世报,那么布施的心就不容易再发起了。

这四种拖累布施的事情,用两个法就可以破坏掉:第一、修无我,第二、修无常。既然无我,还要悭贪做什么?连自我都是假的,假我所有的东西当然更是虚假的,何必悭贪呢?就比较愿意布施了!又想:布施财物以后会使福德累积到下一生,下一期生命不是还可以用吗?反正这一世的我也是假的,也带不到下一世去,那就愿意修布施了,不必再悭贪了。既然无我,被布施的人也没有真实我,双方都没有真实我性,又何必理会布施的财物是多或少,财物的大小就不必管它了,反正做了就是了。既然无我,有什么果报可说?舍寿前就算得了果报,那也不是真正能得,连自我都是假的,何必去求更假的世间果报?所以修无我与无常,布施的四累就破除了。如果单修无常的话,那更简单:这些财物都带不走。既然带不走,我悭贪做什么?不如留一些给自己的未来世用。留给子孙,子孙也不会保障我未来世可以好好享用。你留给子孙,子孙也不感激你。子孙会想:你死了,本来就该给我的。既然是无常,带不走,不如留一些给未来世的自己用,那就得好好的布施了。所以用无常观,轻小物、求世报的不好心态也都可以对治的,就可以使自己的布施心提起来,能欢喜的布施。

如果想要喜乐于布施,要破除五件事:第一、瞋心。不要因为布施时,对方嫌少、或嫌财物不够好,你就起瞋心。如果能对治了瞋心,就不会让自己对布施生起烦恼。第二、不要起悭心,把悭心破除,就不会再讨厌布施了。其实说穿了,布施不是在布施财物,而是在布施悭贪,把悭贪随同财物一起送给别人。别人为什么要你的财物?因为他有悭贪嘛!(大众笑)你为什么不要那些财物?因为你对那些财物没有悭贪,所以那份财物就代表悭贪,所以布施出去的财物都是悭贪。你把悭贪布施给别人,以后双方熟悉了,有情分了,再慢慢教导他:你也应该布施悭贪。这样子就把自他双方讨厌布施的心态破除了。第三、要破妒心:我布施十万元给他,他有了十万元,我反而没有了十万元,反而不如他了。还真是傻呢!竟然嫉妒对方有那十万元,产生了妒心。但是产生妒心时,其实是在把自己往下拉,是向下堕落;烦恼轻了才能往上升华,烦恼重了当然是堕落。我们以前讲《楞严经》时不是讲过情与想了吗?情多想少就堕落,想多情少就上升,嫉妒心正是情而不是想,所以要把嫉妒心破掉。第四、不可太爱惜身命,如果贪惜身命就会想:我的财物并不多,布施出去以后身边只剩下一千万元,万一老了得重病,医药费用拌一千万元,那我要怎么办?还真想得太多了!人家手里有十万元存款时就说:我够用了!多余的几千元就布施了。他有一千万却还嫌少。有时杞人忧天:万一地震把我的房子震垮了,我要再盖房子时没有钱,那该怎么办?这就是借身命,结果就没有办法乐于布施了。第五、不相信布施的因果,所以就不肯布施了。佛说布施给盲生,未来誉还得百倍之福报,到底是真的、假的?不相信布施的因果,所以每次布施之前就怀疑,怀疑到最后就留着自己用,拿不出去了。同理,想要去做义工时心中也想:我去做了这些义工,真的有未来壮的福德果报吗?怀疑的结果,做义工时就懒懒散散而不能生起欢喜心,后世应得的果报就变差了。所以对布施的因果要深信,才能使得自己的布施修行不被障碍。破除这五件事,就能常常乐于布施。

常常乐于布施的人就可以获得五件功德受用:第一、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破除了这五件事而常乐于布施的人,终究不会远离一切圣人。在人间想要遇到真正的圣人一直都很困难,因为末法时代冒充的圣人太多了,真是数不清了!譬如藏密说法王有四、有五,活佛可就漫山遍野了!但不管是法王或活佛,都是假的,有哪一个喇嘛是法王?至少要修到十地时才能称为法王,但他们有谁是法王?都是还没有见道的凡夫。所有的活佛也都是凡夫,都未见道:二乘断我见的见道与大乘亲证如来藏的见道都没有。至少要证得法身如来藏,才有被称为活佛的基本资格。否则都是尚未发起法身慧命的凡夫,哪能称为活佛?其实每人身上都有一尊活的佛,当你证得法身如来藏了才能叫作活佛,他们都没有证得,当然只是凡夫,所以都是假的活佛。所以藏密行者遇到的所谓圣人,其实都是假圣人。为什么他们会遇到假圣人?因为他们过去世修集资粮都不肯真实布施,他们修集福德资粮时都用观想的:观想出许多米、许多财物,观想了很多以后再观想别人接受他的供养。结果是什么都没供养(大众笑)。这样到底是有没有布施呢?结果是没有布施。因为那都是他自己的内相分,没有具足身口意的布施,当然没有见道、修道所需的福德资粮,当然会遇到假名圣人。肯布施才会遇到真正的圣人。

第二、乐施的人,一切众生都喜欢看见他,也喜欢听到他的名号,一听到时就会说他是大善人,大家都称赞,所以有大善名。

第三、常常乐于布施的人就会产生威德,他也许个子矮矮小小、干干瘦瘦的,但是大众都喜欢他,因为他是好人,多数人受过他的恩惠;即使从来都无求于他的陌生人,也会认同他,因为好人总是不会让人讨厌的。如果有个呆子,一天到晚拿新台币来送给你,你会讨厌他吗?就算他再怎么呆,你也不会讨厌他的,大众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时人家也会想:这个人钱财无量,乐于布施,也许哪一天我有什么需要时也可以求助于他。人都会这么想。所以大善人不管去到哪里,谁都会喜欢他,他得到许多人的爱戴,当然就有威德了;因此这个人走入大众中时,不会生起怖畏心。

第四、得到好名称。善名可以逆风而扬,不像香味只能顺风而飘。

第五、庄严菩提。修学菩萨的法与道,必须以福德为基本;若没有修集福德,佛菩提就没办法修证,这跟解脱道大不相同。解脱道的修证不需很大的福德,只要过去世曾与正法结了缘就有机会修证,也许无量亿劫以后遇到曾经结缘过的圣人而获得解脱果。可是佛菩提道得要有福德做基础,因为佛菩提要以福德及智慧来庄严,两法缺一不可。乃至等觉菩萨福德那么大了,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那时内外财都施,修足大福德以后才能成佛;所以想要庄严菩提,就得要乐于布施。到了等觉菩萨的阶段,要眼睛就挖给你,要手就砍给你;要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就送给你,你要我的命,我就把命送给你,所以说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连等觉菩萨都还要这样广修福德,我们还在这个因地,怎能不修福德呢?所以想要成佛,就得要有无量的福德来庄严你的佛菩提,所以第五说乐施的人可以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讲记佛说当菩萨的人要一切施,所以真正的菩萨在布施时就称为一切施者。佛说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而行布施(证悟了就是菩萨摩诃萨,还没有证悟如来藏就不叫作摩诃萨。摩诃萨不一定是指初地以上,有许多经中说证悟如来藏而生起般若智慧的人就是摩诃萨),你证悟而成为摩诃萨了,以后布施时应当如法求物,不可以再像以前在凡夫位时,以克扣父母的供养来布施,否则就是不如法求物来布施。若能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就称为一切施。永远都以清净心来布施给接受的人,也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计较所施财物的多寡,即使身边正好财物不多,也能拿出来布施,这叫作一切施。自己所珍爱的宝物也能破除悭心,舍弃出来布施给需要的人,叫作一切施。布施时不求回报,也是一切施。布施时不先观察是不是功德田?也不观察是否为贫穷田而不兼有功德田?遇到是福田就布施了,这叫作一切施。怨亲等施,即使是怨家有困难而拉下脸来相求,也同样愿意布施,不单单布施给亲眷,所以叫作一切施。菩萨布施财物时有两大类的施物:第一类被布施的是众生,譬如布施象马牛羊鸡鸭等等。第二类是布施非众生类的财物,譬如钱财田舍车乘药草及非动物性的饮食等。在这两类被布施的财物中,众生的部分包括自己的身命都不吝惜,就是一切施,能布施内财是很不容易的。

谈到布施内财,有一点要特别提出说明,你们也应该转告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舍寿时捐赠器官,这是立意良善之举,但是有一点得要让他们明白:布施内财是大事。虽然他们不是活着时布施,是死后布施,但在医师判定为脑死时,他是不是真的脑死?这是大有问题的。像我们有位同修,医师宣布说他脑死,已经走了,就向她的配偶说:是否可以把帮她维生的管子都拔掉?让她死亡?她同修问我,我说:别忙着做这件事,弄个不好,你可能会成为杀人!等我去看了再讲。这位被医师判为脑死的植物人,我进了加护病房,却可以方便与她沟通;因为我有道种智,我有很多方便善巧跟她沟通,所以我判定她还没有脑死,意识仍然存在而可以与她沟通。所以我出来向她同修讲: 你不可以做这件事情,要不要走,由她自己决定,她自己还没有准备要走,你不能代他决定。后来出院了,医师还说是奇迹,她还回来同修会看我,有时也回来正觉讲堂听经。所以真的不能太大意,因为医师没有道种智,判断并不一定全都准确。当时她只是器官障碍而无法表示意思而已,并不是真的走了。就算脑死而说走了,意根和如来藏也还没走,假使那时开膛破肚、捐赠器官,她不就要痛苦死了?生起瞋心时可能就因此下堕三涂了!如果你们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已经签下死时捐赠器官的同意书,请他们一定要在同意书上补上捐赠的条件:必须在我呼吸、心跳停止前五分钟,先为我全身麻醉。不然到时候意识还在 (因为息脉停止后最快也要一、两个钟头以后,意识才会断绝)。假使息脉刚停止,意识其实都还在时,都没有先麻醉就开割器官,亡者将会极为痛苦,但是那时他又动不了而无法表示意思,那时生起极瞋恨的心,痛到极点而起瞋恨心骂天毁地、也一定会痛骂证严法师没有告知将会有这个痛苦,可能会因此而妄谤佛、法、僧三宝而下堕三恶道。一心行善的结果却是下堕三恶道,那不是很冤枉吗?所以请诸位记得提醒他们,记得在捐赠器官的同意书上加注这先行麻醉的条件。将来医师要是宣布他脑死(那时其实不一定已经脑死,因为医师也有可能宣布错误,所以医师如果没有道种智,很可能害人无数;以为是在帮人,结果却是实质上杀人:杀一个人去帮几个人),必须在心跳停止前先打全身性的麻醉剂,然后拔掉仪器管子而使息脉停止,那时意识虽在,也知道人家在割他的色身,但他没有感觉到痛,就不会生起瞋心,就会以欢喜心来接受器官捐赠的事,就能成就他们的人天善业果报。这确实是大果报,因为他是施内财而救别人的命。但是这件事情要请大家决定布施内财时,必须注意到。如果你们将来要去签那个同意书,我不反对,我会赞叹,但是记住要加上这一点:在心跳停止以前五分钟先注射全身麻醉剂量。然后要割要刚就随他们,记得加上这一句。

布施众生色身时,自己的五阴也算是众生,所以等觉菩萨们包括自身都不吝惜,就叫作一切施。菩萨布施时是以慈悲、怜愍的心来布施,所以叫作一切施。既然是怜愍心,不会因为是怨家就不布施,所以叫作一切施。菩萨摩诃萨在布施之前,心中决定要布施了,正当布施时及布施以后,心中都不后悔;布施了就不再去想它,这样叫作一切施。有时菩萨假使以不清净的物品来布施,那也是为了让被布施者生起欢喜心的缘故。不清净之物,譬如众生肉:有人很喜欢吃羊肉、牛肉,凡是肉案子上买得到的肉类,你就买了布施给他,方便度他入佛法中。有人喜欢吃葱、蒜,你就送给他,为了让他生起欢喜心,你才能为他说法。如果你布施的财物,他一看就讨厌了,你还能为他说法吗?还能接引他入佛法吗?所以有时菩萨以不净物来布施,只是方便行,所以有开缘。

至于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这些是使众生沉沦的器物,菩萨摩诃萨绝不会拿来布施。譬如布施酒,众生喝了酒,会心性迷乱。但是有时也有开缘而可以布施酒,譬如某人必须紧急外科开刀,但在野外并没有麻醉剂,只能用烈酒来当麻醉剂,那你就设法求来布施。开缘的事都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行了:是善事。如果是花天酒地的人,他要求你布施一瓶酒给他喝得烂醉如泥,当然就不布施了!纵使你在学佛之前,家中收藏了很多好酒,一杯也不能布施给他,因为那只会害他。同理,毒、刀、杖、枷锁等物,若是确实用来帮助众生的,就可以开缘而布施,否则都不许开缘,遮止和开缘一定要把握好,要以智慧来把握。但这些物品多半是拿去做不利众生的事,所以原则上都不许拿来布施。

也不应布施不清净的食物和药物给病人,譬如有的食物已经长霉了才拿去布施,他想:我先把它洗一洗,反正洗了就看不到。草药也是一样,不要放到已经有一些霉味了才拿去布施。西药的保存期限有三年或多过三年的,若是保存得很好,一直放在低温而无阳光处,如果偶有超过半个月、两个月、一年的,马马虎虎还可以用;如果保存得很好,一直都摆在冰箱中,那就没问题。如果已经过了十年,又没有放在冰箱里,或者某些药物的特性是不许超过一点点时间的,还把它拿来布施,那都是不清净的药,不能拿来布施给病人。也不可以劫夺他人的财物,而用来布施,乃至一钱之微也不可以抢来布施,因为都是不清净的钱财。

菩萨在布施时,虽然自己是很有自在力、很有威德,但是始终不斥骂他的仆人、使用人,也不打他们,不让他们生起瞋心和苦恼。而且布施时一定要如法财施,依照前面所讲的五个要领去布施,也不可非法求财而布施,也不求现在世或后世的果报。因为当你心中生起未来世会得布施的快乐果报时,心中其实已经没有功德而只剩下福德了,所以菩萨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意思就是教你要有智慧:不但布施后要有福德,还要有功德。假使心中想:我今天赠送一个肉包子给癞痢狗,来世得百倍之报,我来世至少可以拥有一百个肉包子。那你就少了功德。你根本就不要想它,那一百个肉包子的福德绝对跑不掉,无人可以夺取。但你不想那个福德时,你就没有挂碍,就多了一样解脱的受用。福德是绝对跑不掉的,因为佛说施必有主,既然你是施主,未来世的福德当然该你得,谁也得不到。那又何必想它而少了功德呢?

布施以后应当常常观察烦恼有什么罪过?烦恼的定义要先弄清楚,这不是世间人讲的烦恼,因为那都是我所的烦恼。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永远离两边,所以有本来解脱的功德。凡是离两边的句子都可以拿来用,把所有的两边都各加上个不,那就是涅槃。因为佛说:不生名涅,不灭名盘;不增名涅,不减名盘。所以涅槃永远是离两边的中道,中道就是涅槃的功德,这是从亲证涅槃本际而现观得到的。可是涅槃的本际要怎么证?祂很微妙、很难证,所以众生证不到,连印顺也是用意识思惟来揣测涅槃,所以印顺法师对涅槃描写了一大堆(当然现在跟我比起来就变成一小堆了,因为现在网站上搜寻涅槃这二个字,听说我批注的涅槃法义最多,没有人敢把涅槃写这么多、写这么详细:从各个层面把它写出来,因为涅槃微妙,除非亲证,写越多就越会有过失出现),可是他根本就不懂涅槃。

因为亲证了,所以我们继续讲:说我们还没有入涅槃就先证得涅槃;阿罗汉证得涅槃,可是其实却入不了涅槃、证不了涅槃:他们可以入无余涅槃,其实却没有证到涅槃,而他们也没有入涅槃;我们没有入涅槃,但我们却入在涅槃中,却亲证涅槃。没有人敢这样写,我们就敢写啊!这有什么关系?因为涅槃法界的事实本来就是这样的,法界的实相本来如是。所以现在听说我批注的涅槃法义是最多的,听说上网站搜寻的结果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诸位就姑妄听之吧!这意思就是说,涅槃很微妙,没有多少人确实知道涅槃,连定性二乘阿罗汉都无法像我们对涅槃知道这么多,所以说涅槃很微妙。所以你证悟了,成为菩萨摩诃萨了,智慧超过二乘无学圣人了,就要有能力深观涅槃的功德与微妙。

涅槃有什么功德?有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这不就有四个功德了吗?至少你能为人家宣说这四个功德,就能利乐有情,能接引众生信受佛法而进入佛法中来,这当然也是涅槃功德的一种:你自己得到涅槃功德的自受用,也产生了度众的他受用功德了,这也是涅槃的功德。你悟后讲了出来,还没悟的人听来听去就是听不懂;甚至阿罗汉们,当你讲到不入涅槃就已实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你说不断思惑就证涅槃,他们也听不懂;不断烦恼而证菩提,他们真的听不懂,这不就是很微妙的智慧吗?你们应当如是次第深观,当涅槃的功德与微妙都观行过了,烦恼罪过也观察过了,接下来心中还会求什么呢?当然只剩下求佛菩提一件事了!此外更无别求。

禅宗有个公案:古时的大中皇帝在太子位而逃难时;因为皇位被篡夺了,他的皇帝老子预先为他留了一副戒牒和僧衣,因为已经算准会被篡位,就事先交代他:当皇宫被攻破了,你就赶快开启锦盒。他拿起锁子打开了,中有戒牒、剃刀、僧服,所以连法名都有了,他就请随从赶快帮他剃了发,穿起僧衣逃出宫外。后来就住在寺院中当沙弥。后来他遇到黄檗禅师刚悟而寄居在同一个寺院,那时黄檗禅师正在礼佛,他心中想:开悟了还要礼什么佛?所以就向黄檗禅师讲: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礼什么佛?黄檗起身就打他一掌: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如是礼佛!(大众都笑)你们笑得这么大声,是因为懂了意思;可是你们有些人不懂这个意思,那就找你的亲教师问去,但是要小心挨一掌。就是这样,这就是菩提。到了这个阶段,你这两个方面都深观过了,当然别无所求,只剩下佛菩提值得追求;因为其他的都只是一世之事,佛菩提的具足亲证却是永续而无穷无尽的。所以此时除了菩提之外,更无所求了。

菩萨布施给贫穷人时,虽然是以财物布施,其实是把贫穷布施出去了,正因为有钱财,才能布施贫穷;若没有钱财,又如何布施贫穷?所以施贫穷时要起悲愍心,因为对方接受了你布施给他的贫穷。若是布施给福田时,要生起欢喜、恭敬心,因为福田有三,除了纯粹的贫穷田以外,有一部分是功德田,还有一部分是报恩田。既然是这样,对功德田与报恩田当然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报恩。又因为是功德田,让我们可以具足未来世的广大福德资粮,所以更应该生起欢喜心、恭敬心来布施。有些愚痴人,供养了师父三、五万元,就出去说:我师父都是靠我供养的。这么愚痴!有智慧的人就不会如此。布施给亲友时,不可以生起放舍之心:这个亲友一天到晚要跟我求财。不要放舍他,你就多少布施给他,让他能解决眼前的困境。正因为你这一世常常接济他,所以未来世见了你,他就跟定你了:见了你就没来由的欢喜,就是愿意跟定你,不管别人对他怎么好,他还是跟定你。同理,有些人过去世,我没有对他们布施过,但大法师们往世对他们布施过,所以他们就一定会笃定的永远跟大法师走,永远不会来跟我。这一世,终于有一二本书布施到他身上,未来世才会跟我学法;所以度众生并不是一世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世又一世这样连续下去的,就像演连续剧一般,每一集是一世,这种佛菩提的连续剧,演到成佛时暂告一段落;但是成佛之后度众生仍然是不终止的。所以不应该对任何人生起放舍心,即使是无根诽谤你而抵制你的人,也要把真实法义写出来送给他,让他懂得思惟辨正法义的正邪,舍寿前有机会在佛前忏侮;即使是暗地里忏侮都是好的,所以你要为他写出来,多少都能利益他,这就是不生放舍心。

如果看见有人来求乞,我们应当善观察,知道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财物,随他所需而送给他,不需要等到他开口。如果有亲友很穷、或者负债累累,借不到钱而来找你,那你就三千、两千元送给他,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要等他开口。有人面子薄,不好意思开口;甚至于有些人面子薄,想借一些钱,可是嘴还没张开,脸就先红了,你就不必让他难过,先送给他。也许有人想:钱财要送给人家,还得要这样委屈自己。但是佛说:不等待人家开口求,你就布施,这样后世可以得到无量倍的果报。有这种好处给你,而你布施的钱财不多,只是二、三千元而已,但是未来世得无量倍的果报,所以应该不待求即施。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讲记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贪,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虽然心中不气,可是却生起舍离求财者的心,希望不要再见到来求财的人,这是中品人。还有一种人,他深信布施的业和果报,所以对财物不生悭吝之心,观察财物是无常,带不到未来世去,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如果有财物能施给求财的人,心中就很欢喜;如果没有财物可以给对方,他心中就很愁恼;所以他就以自己的力量去帮求财者求得财物,给那个求财者,这个人就是上品的施主。请问诸位:你想要当上品施主、下品施主、还是中品施主啊?这可得要自己斟酌了。

还有一种下品施主,看见有人来求财物时,他就把脸转到别的方向去,不看来人。如果来求财的人说:你怎么都不理我?他就加以毁辱,这就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当别人来求时,他也布施了,可是布施时是抱着轻贱之心、不敬之心,轻视对方:你就是这么穷,还得要我来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看见人家来了就知道是要来求财的,没等到对方开口就先布施了,并且布施时是以恭敬心来给与,这就是上品施主。有智慧的人会想:既然总是要给,何不给得爽快一点!既然给了又责骂、轻视人家,对方回去以后可能一点人情都没有了!既然要布施出去,不如留着一份人情在;布施以后竟然没有人情,那不是很愚痴的作法吗?所以看来还是应该要当上品人。聪明人一定要当上品人,明知道他来了就是要钱,明知道你非得要三千元才能满足他,就不必等他开口,见了就先递过去,欢欢喜喜给他,他也好记住你这一份人情。布施了以后,你心中就不必去想有没有人情,反正人情一定在。人情在了,你再去想有没有人情,那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就像吃过饭、肚子饱了,就不必再去想:我已经很饱了。这样就有布施波罗蜜了,就是上品人。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心态,不然的话,为了求解脱而去布施,反而被布施给绑住了。

接下来还有三品:还有一种下品人是为了现世的果报,所以去布施,比如拿钱来买好名声,这就是为了现世的果报。若是为了利益某一个人,希望他来年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位,这就是现报而施,都是下品人。还有一种人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譬如他听说布施给一条狗,比如布施一条香肠,来世可得一百条香肠,他为了来世的后报而布施,这就是中品人;若不是学佛人,能为了求来世果报而行善,也是很好的,所以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他根本不在意现世有没有回报,也不在意来世的回报,纯粹是因为是悲心,怜愍众生穷苦,所以愿意布施;他不是求报而施,所以是上品施主。

还有一种下品人,为了报恩而布施,比如以前有人帮助过他,所以他现在一帆风顺,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恩人报恩田;这是报恩而施,不是为了悲心而主动布施的,所以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是为了业果,是为了下辈子能获得大福德果报,或是为了消除上辈子所造的恶业,所以这一世去布施,这些都属于修善业或除恶业而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上品人,他是为了法藏,是为了修集福德资粮成就菩萨的道业而布施的;因为菩萨的道业与解脱道不同,菩萨的道业是属于佛菩提,佛菩提道业的法藏修证,每一阶段都需要有许多福德资粮,越往上修越要更大的福德资粮;所以他是为了法藏而布施的,不为求世间果报而布施,所以是上品施主。这样看来,如果说人家有恩于你,而你不肯去回报布施,那就是连下品人都不如了,因为下品人还肯为了报恩而施,可是有恩于你的人,你若都不回报,那就连下品都排不上了。

还有一种下品人,他是畏惧上位的人势力比自己大,所以不得不去巴结,这种布施是下品。还有一种中品人,他不是为了巴结对方,因为对方跟他是平等的,他只是为了与对方结善缘而去布施的,这是中品人。如果是上品人,他不选择亲人或是怨家,平等看待而布施,所以是上品人。还有一种下品人,人家来求,他明明有钱财,却推辞说:我没有钱啦!我穷得很!口中说没有,这是下品人。中品人其实有很多钱财,人家来劝募善事:你布施一万元好啦!他说:唉呀!我没那么多钱啦!我布施五千块好了。这就成为中品了:多财言少。还有上品人,有人来劝募:你布施一万元好不好?他想:这件事情很重要,一万块元可能太少了,我捐十万元好了。少索多与,是上品人。

一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人,本是下品施主;但是还可以再分成三品人:最下品人看见有人来求他布施时,他就心中生起恶劣心,又起瞋心责骂对方,这就是下品中的下品人。下品中的中品人,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不会起恶心、起瞋心骂人,但是他会直接说:我确实没有钱,没有财物可以给你。直接明说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下品中的上品人,他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可是看见人家来求时,他对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觉得很惭愧,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来,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下品人,以这些不同的心态与作为而再分成三品。

佛接着总结说:下品施主是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的。所以我们有时会说:如果是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不可能一穷二白,连一个小布施都做不出来。从来都不布施的人,或者说来到正觉讲堂一直都不护持正法的人,来学了三年妙法竟然都没有护持过一毛钱,这太荒唐了!菩萨绝对不可能穷到每天买一包凉水的十元、十五元钱财都没有。如果每天省下一包凉水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块钱,总是能多少护持正法的;只要有心,不可能完全没有能力护持的。在台湾不可能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如果真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一定不是菩萨行者。菩萨行者不论初学、久学,过去世对布施都很习惯,这一世怎么会一穷二白呢?如果有正当的职业,纵使每天花一包饮料钱都觉得很奢侈,不然一周买一瓶饮料来喝,总也会有的;把这钱省下来,每个月也可以布施几十元、一百元吧!可是三年共修下来,一毛钱的护持也没有,义工也从来都不做,这样的自了汉,根本不是菩萨心性的修行者,要求我录取他去参加禅三,那我可真对不起别人了!人家既做义工又护持正法,我没录取他,却录取那个自了汉去,真正对不起别人!可是我绝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所以下品施主是表示他从来没有布施的习惯,连护持正法都不肯了,何况去布施给众生?更难了!当然这种人一定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我们会说这种人还没有菩萨性,这样说他,就是诃责。

如果是中品人,他会布施的,虽然有时布施不很情愿;贤圣们看见这个人布施时不情不愿,觉得他没智慧,所以就会怜愍他;因为怜愍的关系,有时偶尔也会给他一个布施贤圣而得大果报的机会。如果他逮到机会布施了,可能就有因缘证悟实相。另外一种人,一切贤圣看见了都欢喜,因为他真是菩萨种性,不会吝借钱财,每遇到正法都会不遗余力的护持;所以贤圣们总是会想办法帮助他,看他有没有证悟的因缘;就算没有很好的因缘,也会制造一些小因缘给他,帮他悟入,一切贤圣都是这样的心态。当你证悟了以后,也会有同样的心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这样的想法,一切贤圣乃至诸佛都是一样的想法。诸佛不会因为你供养很多黄金,祂就起欢喜心。你供养祂,祂起欢喜心,是因为看到你的菩萨性已经发起了。为了你的菩萨性发起而生欢喜心,不是为了你供养的黄金。你供养三大牛车的黄金,祂也用不着。譬如佛陀早期也是住在山洞中或树下坐着过夜的,后来有人供养精舍了,才住在房屋里。不论是在山洞或在树下坐夜,或在精舍中坐夜,佛都不在意,所以不是因为有人供养大量黄金而欢喜,是因为看见供养者的菩萨性生起了所以欢喜的。佛告诉我们上中下三品施主,目的就是指示我们:想要成就菩萨的道业,成就佛果,应当要明白布施的真义;应当以上品施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佛之道就可以快速的成就。如果都是以下品施主的方式在做,成佛之道得要具足三大无量数劫。若是上品施主,可以长劫入短劫,修证佛道可就迅速多了。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物布施了以后,也不产生悔恨之心,不考虑布施以后财物会丧失殆尽,也不轻视自己的财物是不好的、轻微的,也不轻视自己布施的一切身行,不观察时节因缘,也不观察来求布施的人身分高低。常常心中念着这个求乞的人生活难过,就好像已经饿了很久而心中只想着食物一般的急迫。这个善男子能够这样体谅求乞者而布施,他就懂得亲近善友,懂得前往谘问、接受正法的教导。凡是有看见来求布施的人,总是会心生欢喜,就好像家中失火时能把财物救出来,是非常欢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家里失火而能迅速把财物救出来,你的财物损失就减少了。我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譬喻呢?因为三界就是个火宅,你的财物如果一直留在身上,舍报了也带不去未来世,就等于被大火烧掉一样。

你把带不走的财物拿来布施,下辈子不但回到你身上,而且还能增加很多孳息,那就好比从火宅中把财物救出来。所以布施就是把钱财分散到很多地方收藏起来,来世就一一收回来。有智慧者应当这样想:今天布施了食物给一条狗,未来世会回收一百倍。佛在前面有说过:为什么布施以后来世得财?因为受施者是田,因为布施者是施主,因为布施的是财物,所以未来世就一定有福德果报。把财物抓在手里,死时全部不情不愿的交给子孙,或者欢欢喜喜的交给子孙,结果是子孙一世很好过,但下辈子的你很难过,因为此世不行施的结果就是来世无福报,你到底要哪一种?所以我的看法是:一部分留给子孙,一部分布施出去。这样也对得起子孙:我有留财物给你,没有全部布施出去。我总是有留给你,就算是你来要债的,我这世把债还清了。但是我又有部分布施出去了,布施出去的财物,就成为未来世行菩萨道的世间资粮,来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办道,这不就是如失火家得出财物吗?以后布施时要记得佛这个开示:财物布施出去了,我已经把部分钱财救出火宅了,下一辈子还是我所有的。若能这样信受而记住,一定会生起布施的欢喜心:布施了以后欢喜赞叹,说财物留在身上会有很多的过失。不如把它留到未来世,生生世世修菩萨道时都有资粮:每一世修集很多的福德,每一世都用一点点;再继续布施修集更多的福德,继续每一世只用一点点;一直滚雪球滚下去,福德的增加速度就变得很快,想要成佛,不快也难。这就是说,布施要如失火之家得出财物一般的欢喜,要赞叹布施,也说财物留在身边有许多过失。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在世时布施做得不多,他考虑到未来世的福报,所以预先写下遗嘱:我的财产有一半要捐到什么慈善机构去。可是死后家人把遗嘱给撕了、烧了,一毛钱也不布施,他希望得到未来世的福德资粮就落空了。与其留到死后再施,不如在自己手里布施出去,就有确定的把握了!特别是在临命终那几年,或者病得正重还有一口气在,坚持自己亲手布施、至诚心而且时节施,免得到时候子孙们看了说: 这么多钱布施出去,我们这一世不是少了很多钱用吗?他们可舍不得了。所以舍报之后,子孙依照吩咐去布施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或是只作极少分的布施。如果肯依遗嘱取一半去布施,那可真的是孝子贤孙了!一般状况是:你想要布施一千万元给某某慈善机构,但是子孙以五百万元帮你布施出去,五百万元留下自己用,你就得要欢喜偷笑了!算是很孝顺的了!因为他们没有学佛,也不信布施的因果,又加上私心,肯为你布施五百万出去,就已经很有良心了!别想他们会完全遵照遗嘱去做。所以应该趁自己还有一口气、还能决断时,亲自布施;因为布施有主,你是施主,未来世得布施果报的人当然就是你。托子孙在你死后去做,来世想使用钱财时还得经过他的手才能使用,不是好作法。

佛接着说:布施以后要生起欢喜心,就好像把这一世的钱财寄托给一个善人,不会私吞了你的财物。世间的善人有时也会有起贪念而私吞的事,如果你没有亲自去要回来,也没有立下字据而交代别人,他就私吞了。但是布施的善果不会被私吞,因为施的因果就是如此,而你是施主。所以你寄托给这位接受布施的大善人,他是一定会在来世加上很多倍归还给你。所以凡是有人来向你求布施,你要当他是被寄放财物而不会私吞的大善人,因为他变成你的福田了!不管他是贫穷田、报恩田、功德田,他只要开口向你求财,就成为你所寄付的大善人,你就告诉他: 你今天真的是我修集功德的因,我今天可以远离悭贪之心,都是因为你来求我布施的因缘,所以我就把悭贪之心布施出去了。但是最后面一句话,留在心中讲就好,千万别说出口。因此要对来求布施的人,生起亲爱之心。已经布施了,还要教导他如法守护求乞到的钱财,不要让他拿去花天酒地。还要教导他殷勤修行:修供养三宝之行。

菩萨像这样快乐、欢喜的修行布施以后,渐渐就可以远离一切放逸之心。虽然有时甚至以自己的身分内财身体器官布施给求乞者,始终不会在心中生起一念的恶心,反而因为这个缘故,更加的增长了他慈悲喜舍的心,而且不会轻视接受布施的人,也不会心中生起自高之心,因为对方是我们的福田,是我们未来世获得广大的世间可爱异熟果的福田,所以不该高慢来待人,而且自己欢喜的庆祝:我还是有钱财可以布施的。布施时要起欢喜心:我有钱财可以布施,满足求乞者心中所想要的。也可以借着布施来增长信心,不怀疑善业的果报。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擅波罗蜜。〗

讲记佛说:如果能观察钱财是无常的,无法永留;而且观察众生时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独生子,能这样想的话,这个人就一定能布施于乞求者,他就不会被悭贪的垢结所动转,他乐于布施的心行会像须弥山那样坚固的安住,而所有的境界风都无法动转他,这种人是真正的菩萨,能作为众生的归依。如果有人能这样做到,他就具足布施波罗蜜了。接下来佛开始说布施的因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瞋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吝、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讲记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把我所烦恼分分破除掉了,所以说布施能破烦恼。学佛本来就是要破烦恼,结果却连我所的烦恼都破除不掉,出家后专修佛法了,却老是想要获取更多的钱财土地,你说他还能破我见的烦恼吗?连我所烦恼都破不掉了!所以破我见烦恼、我执烦恼的先决条件,就是先破我所烦恼。而我所烦恼最基本的烦恼就是钱财,名闻与恭敬则是其次。

第二、因为布施而能发起种种善愿:布施而发种种善愿,就是想要使后世趣向善道而且不虞道粮缺乏,所以乐行惠施。没智慧的人乐施时是为了发恶愿,想要在来世获得广大福报与威德,用来报复仇人。发善恶愿就是乐施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因为想要藉布施善行而得到安乐。常常有人疾病缠身,世间医师都治不好,他就发大愿,面对佛、菩萨圣像,有时是去求神发愿: 如果能让我这个病好转痊愈了,我愿意布施一百万元。后来病果然好了,他就去还愿。可是发愿时若去跟鬼神发愿,可千万要讲清楚;有人为了求财,去向鬼神发愿说:你如果让我中了乐透,我愿意为你塑造金身、帮你盖庙。第二天果然中了乐透奖,中多少钱呢?三千元、五千元,连塑造金身都不够,何况是盖庙?当然是无法还愿的;可是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曾中过奖,又一直疾病缠身。本来只是没有钱财,现在是无财还加上疾病缠身;因为他对鬼神发了愿,要帮他塑金身、盖庙,鬼神让他中了乐透奖,他没有去还愿,心想:我才得到三千元、五千元,哪有能力帮你盖庙?你又没有给我得第一奖。但是鬼神才不管这些,一旦帮他中了奖,就得要还愿。所以对鬼神发愿时要讲清楚:你如果让我中了第一奖,得到一亿元,我就帮你盖庙。这种人是因为拜鬼布施反而不得安乐了;所以向鬼神求愿、发愿时要讲清楚,否则因为那个布施求愿反而招得未来不如意。

第四个乐于布施的原因,是因为知道布施可以使未来每一世都有很多财宝,安乐无忧,别人都抢不走、骗不走,因为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无贪的心就叫作布施。也许有人说:我心中没有贪啊!可是我也没有布施。其实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因为从来不布施的人就表示有贪嘛!恻隐之心谁人无之?总有遇到众生困难时,一定会有布施的时候;当时若是无贪之心就一定会布施,所以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为什么又说无贪的布施就是业呢?为什么无贪的布施会成就善业?业不是只有恶业,也有善法业,所以布施所成就的业也是有善恶性不同的。佛开示说:因为布施的财物就是有作之法,把财物布施了正是有为有作的法,布施既然是有作的法,当然是业;有为有作的财物施出去了,也有施者的身口意行,也有受施者的身口意行,一定已经具足布施的法;具足了布施法的条件:施者五阴、受者五阴、布施财物,具足成就布施,才能说是无贪。无贪的善心经由布施,就把我所烦恼给断除了,由布施的缘故来破我所烦恼。也就是说:既然能真心修行布施,这个人一定可以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如果是下品施主,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中品施主,中品人布施久了也会变成上品施主。有一天总会想通:同样是布施,作下品人不如作中品人,作中品人不如作上品人。人家说习惯成自然,布施习惯了就不骂人了,不骂人就变成中品人;中品人布施习惯了,反正看见谁来都得欢欢喜喜布施,就不会再生起不悦的心来,就提升为上品施主。所以布施能破除悭贪、嫉妒、瞋恚和愚痴;因为他最后有智慧了,懂得成为上品人,愚痴就破除了;并且未来可以引发他证得佛菩提的因缘,所以无明愚痴也跟着破除了。

为什么说布施是业?因为布施是有为法,布施者会得善果,但也会问接引生恶行而生恶果,所以布施是业。接着佛说:为何会因为布施而发种种不同的愿?因为人在布施之后,能因布施的福德而发起种种善愿、恶愿;若是因为布施而发善愿就得善果,若因布施而发恶愿就得恶果。为什么布施会有不同的果报呢?这都是因为誓愿力量的缘故。布施后发起善愿:我现在布施在三宝中,福德很大,我以这个大福德,愿生生世世在菩萨道修证上顺利而无遮障。这是发善愿,由于这个誓愿力,就从布施的大福德使誓愿产生了力量,这个善愿的誓愿力可以让你世世修习菩萨道而没有遮障。有的人反过来,他是为了恶愿而布施,想要藉大布施的誓愿力而造恶业来报复;所以经上有说:有个比丘为了对付一个有大势力的鬼神,所以他大力供养三宝,供养三宝时发起恶愿: 愿我来世当更有力量的神或天主,誓愿毁灭那个侮辱我的鬼神。后来他果然成功了,威德力比那个得罪他的鬼神还要大,就把那个鬼神加以凌辱,使鬼神死亡,但这比丘也因此恶业而下堕恶道,这就是因施而发恶愿。因为布施于三宝中会得到大福德,这个福德当然也看布施的物胜、心胜、田胜而定,田胜而布施大时福德就大,田胜而对弘法的誓愿力也大时威德也就增大。佛的威德从两个部分来:一是一切种智的威德,另一部分是福德上的威德。没有人福德能超胜于诸佛,因为诸佛在等觉位百劫之中极力的修集福德,所以没有人能胜过,所以福德无量广大,所以诸佛不是单只有智慧上的福德与威德。有人为了达成某一种恶愿而做大布施,未来世成就了,恶愿也会跟着成就,他就得到恶果,都是因为布施后所发的誓愿力的缘故,所以佛说施即是业:引生善恶业。

为什么因为布施能得到安乐果报?这是由于布施的缘故而得到人天乐乃至无上乐。人天乐是说未来世得到世间财物或名利的回报,人天乐包括生欲界天中享福。无上乐的获得是因为布施后随即以布施的福德发了誓愿,愿自己不久的将来可以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这就是无上乐,由布施而得。为什么说因为布施而可以多饶财宝?多是说财宝数量比别人多,饶是说多到用不完。为什么能多饶财宝呢?是由于布施求愿的缘故,来世希望拥有的金银财宝田产房舍,乃至所需要的牛羊象马等等畜生,都可以如他所愿而获得。

所以佛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人乐于布施,这个人可以坏除五种不好的法:第一、破除无因无果的邪见。第二、破除对法界因果的怀疑,他会相信法界中布施的因果,乃至由相信布施的因果而渐次闻始相信修道的出世间因果。第三、可以坏除放逸之心。第四、可以坏除悭吝之心。第五、可以坏除瞋恚愚痴之心。远离这五种恶法以后,自然而然心中生起了欢喜心,就会因为欢喜心的缘故,得到更高的可爱异熟果报,乃至于获得真正的解脱。从这里就知道布施的重要。特别是对于菩萨道的行者来说,这布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菩萨所证得的佛菩提果和解脱果都要从布施中得。

这个人现在世可以得到四种果报:第一、一切众生都乐于看见他,乃至怨家也乐于看见他。因为怨家也没有理由来攻击他,怨家也会想:这个人很乐于帮助别人,欺负过他的人他都愿意帮助,我将来如果有需要找他,他也会帮助我。所以怨家见了他也会喜欢他。第二、善名流布遍于四方。当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一定会说:这个人是大善人。就竖起大拇指起来赞叹,所以这个善名会宣流布散到四方去。第三、当他走进大众中,没有恐怖畏惧之心。因为大家都受过他的好处,没有人会对他起不好的心行;即使有人尚未得到他的好处,也不敢诽谤他,因为是大家公认的大善人,谁愿意去唱反调成为众矢之的呢?第四、一切善人看见了都会认同他,所以都会喜欢与他亲近。不会拒他于千里之外,所以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如同现代有狮子会、扶轮社,以行善为主要宗旨。如果有人加入会中,可是造桥铺路、做善事,他都不肯出分子钱,会员善人当然都会讨厌:每次要派分子来做善事,他都不愿意出钱。就把他驱逐出会,善人都不来亲附他。如果每次行事时大家分摊各出几万元,可是你自己还主动加倍出钱,结果是未来每次要做善事时,大家都喜欢邀请你参加,都会亲附你,一定不会把你给忘记了,这就是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讲记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除而被辨正法义时,觉得名闻利养受损而诽谤正法,这就是客尘所生的烦恼),若因客尘烦恼而不能安忍就造了谤法大恶业,因此堕于地狱;这位乐于布施的人,也可以远离地狱众生应受的痛苦。他是修学佛法而不贪财、不贪色,却会下堕地狱,原因就只有一样:毁谤正法。为什么会毁谤正法?因为善知识说:觉知心、意识心是虚妄心,如来藏才是真心。而这位施主一生乐于布施,却不信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是妄心,坚决认定离念灵知不是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心,所以他心中不服,就毁谤正法与善知识。他即使毁谤正法而下了地狱,虽然处在恶处,却因为广作布施的功德很大,做了很多大善业,福德很大的缘故,在地狱恶处时也是不饥不渴的;他就不需求取食物与饮水,就不会受烧红铁丸与烧融铁浆灌口之苦。地狱众生多数是因为饥饿,所以寻找食物,就感应狱卒前来,以烧红了的铁丸塞进他的嘴吃;因为很口渴,想求水喝,就招感了狱卒来,把他的口钳开,灌进烧融了的铁浆,当然都是从上到下统统焦烂。可是这位常修布施行的施主,因为在人世时布施很多,所以谤法、谤贤圣后出生到地狱时,不饥不渴就不求吃、不求喝,就不会感应狱卒来塞他吃铁丸、喝铁浆,就没有这两种苦。所以大力布施的人造恶后,与不曾布施的人造恶业而下堕三涂的待遇并不一样:这很公平。虽然从地狱身的一生看来似乎不公平,因为他有特殊待遇。所以说,谤法有谤法的果报,但谤法之后仍然保有布施的果报;可惜的是他的布施福报用在地狱中免苦,而不是在人间享福。

地狱报受完了,再把人间布施的余福用到畜生道中,怎么用呢?当他地狱果报受完了,来到旁生当畜生,所需易得:牠想要吃肉就有肉,想要吃鱼就有鱼。又譬如受生为国王的大象,想要甘蔗就有甘蔗,希望披戴璎珞就有璎珞,这就是牠以前在人间布施的余福:所须易得,无所匮乏。如果畜生道报完了,再去饿鬼道时可就不一样了,他受饿鬼之身时,不会如同一般饿鬼常受饥渴,他常得饱满,不必与别人争夺污秽之物,这就是大施主造恶业后的余福果报。我们都要有智慧,布施以后所得的福德不要在地狱中用,也不要在饿鬼、畜生道中用,而要在人间享用:除了自用以外,还可以庄严佛菩提、利益众生。所以布施是大好事,但是千万不要谤法;不知道的就闭嘴不讲,心中也不要自己胡乱妄想,很单纯的安住在一个状况中:这不是我所证得境界,对或不对我都不知道,所以我不要对这个法下定论。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他布施的果报还是存在,就不用到三恶道中去享用,可以在人间享用;保住人身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施主未来世得到的是人身,他会长寿,绝对不会活到三、四十岁就死掉了;而且色身有力气,不会一天到晚瘫在床上,他能照顾自己生活起居;并且生活也过得很安乐,没有什么忧愁担心的;再加辩才无碍,能为众生说法,或在世间法上有辩才而能做种种论述。如果修学佛法时,可以具足信心、具足戒行,也可以具足布施波罗蜜,还可以得到二个最好的法:多闻和智慧。

又因为多闻与智慧的关系,可以再转生好的果报:有一天听到闻所未闻的胜妙法时,不会生起烦恼,不会诽谤。诸位!你们想想看:你们当初刚读到正觉同修会的结缘书,不会妄加诽谤;虽然我们所写的《邪见与佛法》说:阿罗汉未证淂涅槃。你们读了不会毁谤。但是我知道有很多人刚读到《邪见与佛法》时,一直在诽谤:诽谤了好几年,后来才忏侮。这仍算是很好的人,懂得忏悔。有的人在结缘书架看见《邪见与佛法》,干脆就收去烧掉。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都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多闻,智慧不能增长,所以听到闻所未闻法、读到闻所未闻法时生起烦恼。也有很多人进入同修会之前,对成佛之道网站好奇,因为听到人家骂说:这个萧平实不晓得是什么样的邪魔外道,弄得本来平静无波的佛教界乌烟瘴气。他不知道我们是激浊扬清,只是好奇而上了网站去看,结果一看就上瘾了。才知道是闻所未闻的胜妙法:很难遇到的正法给我遇到了。他就进来学了,你们之中有很多人是这样来的。有人是读到了书就相应了,这表示你们过去世曾经是多闻的人,不是少闻寡慧者。少闻寡慧者一听到和一般说法不同时,他不会分辨双方的法对或不对,他会依先入为主的观念而直接否定掉,生起烦恼,就造作破法的恶业:收集正法书籍而当作邪法书籍去烧掉。如果乐于布施,在布施行中会渐次提升自己的层次;以后除了寿命、色力、安乐、辩才,除了信、戒、施以外,一定会有二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多闻和智慧。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施主胜于一切众生;由此道理说:你这一世有很多钱财可以布施,或有布施的习惯,就表示你过去世曾经做过很多的布施。

常常修行布施的人,纵使处于恶劣的年代中,他也不会跟着众生去造恶业、做恶事。当有恶法在他身边出现时,他终究不会随顺接受的。乃至出生在怖畏恐惧之处,心中也不会有恐怖之心。假使他因为布施而不造恶业,所以出生于欲界天,他也会有十件事情比别人殊胜,就是五根超胜于一般的欲界天人,所获得的五尘领受乐报,也超胜于一般的欲界天人,所以说有十事殊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瞋心,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布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天人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施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讲记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者对他起爱念之心;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他就被这个念与贪系缚了。他不追求世间名声,也不想因为布施而免除怖畏;如果他以布施去追求名声,就被名声所系缚;如果为了免于财物被夺的怖畏而布施,就被我所系缚了。有智慧的人布施后并不希望一切善人因此而面见他、亲附他;也不希望、追求人天善法的果报,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被我所系缚住了。

有智慧的人布施之后,能观察两件事:第一、自己以不坚固的财物转换成坚固的法财。第二、不随顺于悭贪吝啬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舍报了,所布施的财物都不会追随自己去到下一世,既然带不走,何不自己亲自布施给众生呢?布施了以后,下辈子还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应该自己亲手欢喜的布施。我今天不应该随着财物的布施失去而生起烦恼,反而应该因为财物被我亲手布施出去以后,将会在未来世回到我身上来,因此而生欢喜心。

修学布施的人,如果想要增长布施的层次,应当先试炼一下自己的心能不能乐于布施,那就先以身外之物来布施,布施到自己的心已经调伏了以后,觉得自己有能力布施内财了,那时再发愿把身体的器官布施。譬如有人两个肾脏都很好,他愿意布施一个给众生;肝脏非常好,可以割一部分布施。但这应该从外财的布施开始,逐渐再转到内财来布施,不要一开始就布施内财,然后再来侮不当初。所以应先从外财做起。由于这样有智慧的布施,就可以得到两个法上的果报:第一、永远可以离开三界诸有。诸有是指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归类而说三界诸有。第二、可以得到正解脱。

为什么讲正解脱呢?因为有很多解脱是方便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譬如有人说:不管别人怎么骂我、欺负我,都不会生气,所以我解脱了。这是世间法上的解脱。有人说:我只要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看,心都不动,觉知心就这样进入无余涅槃中安住。那叫作假解脱,不是正解脱;因为我见、我执都没有断,不是正解脱。正解脱与方便解脱、我所解脱不同。方便解脱是方便说,不便骂他是大妄语,就说他是方便解脱,这是客气的说法。若是我,就当面对他讲:你这样说会成为大妄语的,应该要修正。所以正解脱跟方便解脱大不相同。因为正解脱是断我见、我执,乃至菩萨证得诸地果报,才是正解脱。

对布施的修行,应当这样看待财物:譬如有人要走好几千里远路,身上背着很多很重的金银珠宝,当然到不了目的地。如果只走上一、二公里,背上五十公斤的珠宝也愿意。可是如果要徒步走上三百公里,你就得考虑了:我还是把一半送给好友吧!因为太重了,一定走不到故乡。财宝也一样,远行时身荷重担的财宝,疲苦劳极,舍掉一分就有一分快乐。你不服气的说:我舍掉二十五公斤好了,背二十五公斤上路。可是我告诉你:二十五公斤还是很重,你要不信的话,试试看:我们的结缘书一大箱大约二十五公斤,你背背看,走上两公里就好,一定会气喘吁吁几乎要虚脱了。所以还是得要再布施,那时真是舍之则乐。修行布施者就以这样的信心和观念,看见有人来求布施,就舍财与之。舍财与之以后心生喜乐,也应当这样来看待。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懅;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讲记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法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快乐自在。这样深入观察以后,想要使自己不会像贫苦人乞讨时遭人白眼、生活困苦,自然就会常常把心放在布施上面了。穷人向人伸手乞讨,还不一定能够得到财物,往往招惹人家辱骂:你这个人好手好脚,为什么不去工作赚钱?如果是残障者向人乞求,有时还是会被人带着异样的眼光布施,背后还会说:可怜喔!不晓得上辈子造了什么业?这样深观以后:我来世可不要当贫穷人。那就会记得布施而远离贫穷了。看到那些有钱人,身旁很多人巴结他、簇拥着他,就算说话没道理,别人也赞叹他有道理,你想:我未来世如果要度众生,没道理硬说有道理,硬要把他拉入佛门中,众生也得听我的。看来很需要来世很有钱,所以心想:我未来世还是应该要豪贵自在才好啊!要离开贫穷之苦。来世想要豪贵自在,那该怎么办?当然是布施嘛!由于这样深观的缘故,就把心绑在布施上面,常常乐于修行布施。

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一个人其实是有钱财的,可是当他看见有人来求财时却说没有钱财,他说话是怕别人向他请求布施,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把他来世贫穷而没有功德的果报先为大众说明了。佛讲这一句话很重。这个人明明有钱,却推说没钱;这话讲久了,这一世真的会变得没钱,来世当然更会没钱了。如果有人请求你随喜功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虽然没有钱可以帮忙,你就说:可惜,我今天刚好没带钱出来。你就不要说:我很穷,我没有钱。否则真会把自己讲穷了。你就赞叹说:这次的功德就让你做吧!你真是大施主啊!就赞叹随喜,来世也有随喜的福德,别人听了多少赞助一些,你也算是帮助这件事情成就了,来世也得到一分福德,也会有一点钱:口惠实不至,来世也有福德。再怎么贫穷,这个随喜功德总能做得到,来世也得到一小分福德。所以千万不要开口说:唉呀!我很穷,我没钱,我做不来。当他这样讲时,就已经把自己未来世的贫穷跟薄德先告诉大家了。如果这样做,就是放逸的人。

没有钱财的人,自己说自己没有钱财,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切的水与草,哪个人会没有呢?以饮水布施也是施,身口意具足的解除别人的口渴,所以舀一碗水布施也是布施。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法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汉就在那边等她。阿罗汉有脚不自己去舀,故意要让老婆婆去舀水来布施给他,就是要让她种福田。老婆婆布施了一碗水给他,他就为她咒愿:愿您来世得大福德。难道你没有水可以布施吗?布施给众生一把草,你难道也没有吗?一定做得到啊!如果真的没有钱,你去向牛布施:割几把草送给牠吃也可以。牠吃了你的草,你来世得福德;不但如此,牠来世若生到人间,遇到你时还要当你的徒弟,见了你就跟定你了,所以说一切水草人无不有。

富人虽然容易布施,可是一国之主也不必然就能布施。有人当了国王不但不肯布施,还要横征暴敛;有人虽然是贫穷,也不一定就无法布施。为什么呢?最贫穷的人既然能活下来,他至少也有少分福德中应有的饮食,当他吃完后把碗、盆用少量水荡涤一下的浓汁,在舍弃时不乱泼,用来布施给那时正应该饮食的毘虫,也可以得到福德。用荡涤汁的遗弃来布施,也可以得到少量福德。如果有人做馒头、面包,揉面板上剩下的少许面粉,细心的清扫搜集起来布施给蚂蚁,也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天下最贫穷的人,难道每天吃一些面包或做一些面包时,连一点点如同灰尘一样的面粉屑都没有吗?天下有没有人每天吃三揣面 (三揣就是抓三把面作为三餐:三揣面就是三团面),没有人每天吃三团面而生命保不住的。既然每天还可以吃三团面,把所应吃的一半分量来布施给求乞的人,也可以布施的。

即使是最贫的人,难道他会贫穷到连衣服都没有吗?如果他有衣服难道不能从衣服上拆下一条线来布施给别人绑痈疮?古人长了疮,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用线从痈疮的根部缠住,让血液无法流到痈疮中滋养长大;第二天再把细绳拆开,重新缠紧一点;让痈疮每天都得不到血液滋养,缠到后来,痈疮就掉下来了,这是古人治痈疮的方法。最贫穷的人难道没有衣服吗?如果有衣服,看到别人长痈疮在身上,也可以抽下一条线布施给他绑痈疮,还是有能力布施的人啊!如果有衣服,难道没有能力检一件比较破的剪下一些绑成灯炷送给别人点灯?如果能做好灯芯,送去荒废了的寺院中,在佛像前把它点起来供养,这也是布施,未来世也得无量福德。

佛说:善男子啊!天下之人有谁会贫穷到没有身体的呢?只有一种人是没有身体,就是无色界的天人,可是他不是天下,他在天上,所以天下的人没有穷到没有身体的。如果有身体,看见别人在造福、修福德时,应该以身体前去帮助;心中欢喜而没有厌倦,这样的人也叫作施主,未来世也可以得到许多福德。有时因为你有时间,时间也可以布施;或者有财物等等可以给别人,或者因为具有超越于别人的特殊身分,或超胜别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来布施,就应该动身前往帮助。 由于这一些因缘,我释迦牟尼常常身往护助:我在接受波斯匿王食物供养时,不但咒愿波斯匿王未来世福德无量,也同时咒愿贫穷人所得到的福德与波斯匿王相等而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麤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讲记佛说:善男子啊!譬如有人买香,他买的香不论是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燃烧的香,这四种香,如果有人接触到或者来买的人、卖香称量的人,都同样嗅闻到而没有差别,但是这些香不因为是买者或称量者或接触者而有差异,还是一样散放出香味来,不失毫厘。修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布施的财物、身力,或多或少或粗或细,或者只是随喜心,或者亲身前往佐助,或者有人在很远的地方看见、听到而随着心生欢喜,由于心是平等性的缘故,所得到的果报就没有差别:同样都有福德。所以平等心很重要,但怎么样是平等心?在悟前总是不平等的,你得要悟了才是真平等。所以悟了之后,纵使自己身边刚好没有财物可以共襄盛举,也应该以欢喜心来随喜赞叹,坚固其心:坚固自己与布施者、见闻者的布施心。并且以法界实相的平等心来看待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亲观布施的三轮体空,都无所得与所失;现观三轮体空时,你赞叹布施,当然就平等平等了:布施者布施了以后所得也是空,未来世施主获得广大福德时的身分也是空;我在这边赞叹时也是空无所得,所以其心平等。既然排斥或行施都是平等,不如加以赞叹,赞叹了以后未来世也得福德,也与布施者平等平等。他布施财物,我嘴上布施赞叹,我也得福德,所以也是平等平等。能如此现观,才是真的平等心;能在事上理上观察都平等,这时你随喜功德一样可以获得部分布施的果报,所以佛说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因为其心平等的缘故。

如果自己没有财物,看见别人布施时心中就不欢喜,产生了嫉妒心;又不相信布施的果报,就怀疑种福田的因果到底是真的、假的?佛说这个人就是贫穷人,因为他不能生信、不能欢喜。不能生信、欢喜,每次看见别人布施时就郁郁寡欢,甚至有时会讲:你别布施那么多了,留一点自己过生活。傻瓜!为什么要布施那么多?这会造成未来世自己的贫穷,因为他连随喜的福德都得不到,这人就是疑于福田的薄福人,这人未来世就是贫穷人。别人布施时,即使是去布施给非正法的道场,你也该少讲话;只要那个道场不谤正法,他讲他的法,你弘扬你的法就好,不必去阻止别人布施,除非那是个残害众生法身慧命的邪法。

如果有人财宝很多,自在无碍,当他有因缘遇到好福田时,但他因为心中没有对布施因果的信心,所以无法奉上供养,这个人未来世也将是贫穷人。由于这个缘故,有智慧者就随着身上或多或少的钱财,依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布施、给与。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获得人间、天上的快乐,乃至无上的解脱之乐佛菩提的修证之乐。所以我释迦牟尼佛在契经中这么说:有智慧者自己观察到只剩下一抟食,如果自己吃了可以维持生存,若全部布施给别人时自己就会死,这样的状况下还是应该布施。何况有很多的食物或者钱财呢?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讲记佛开示说:有智慧者应当观察财物是无常的,因为是无常的缘故,所以无量世以来每一世都会遗失、损坏、耗减,所以没办法得到真正不坏的利益。虽然世间的财物是无常,但是却可以让我们拿来布施而做出无量的利益,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要悭惜这些无常之物而不布施呢?有智慧者还应观察:世间如果有持戒、多闻的人,由于持戒和多闻因缘所产生力量的缘故,可以获得人天乐乃至阿罗汉果,虽然得到了阿罗汉果,却无法因为证得阿罗汉果就远离饥饿口渴等苦。证得阿罗汉果了还是没办法的,只有往世的布施使他成为阿罗汉以后,可以远离饥渴等苦。如果有阿罗汉始终得不到房舍居住而必须住山洞或者树下,也得不到衣服、饮食及睡卧所需的床铺,乃至生病了所需要的药物也得不到,就表示这位阿罗汉是过去无量世以来都不做布施的因缘,才会这样子。即使是破戒的人,如果往世乐于修行布施,纵使不慎造作恶业而堕于饿鬼道、富生道中,但他在饿鬼道中不会当饿鬼,而是当有财鬼,常得饱满。有财鬼,譬如土地公;城隍爷不但是有财鬼,同时是大力鬼;又如有应公、石头公、大树公,都是有财鬼。祂们因为过去世修行布施,但是一时气愤而不慎造作了恶业,才会堕于鬼道中。所以佛做个结论说:除了布施以外,不可能得到二个果报:第一、自在,第二、解脱。因为布施可以获得世间富乐,无人能劫夺,所以自在。因为布施,所以远离我与我所的系缚而得解脱。

持戒不坏的人虽然可以生欲界天中享福,但因为不修布施的缘故,生到都界天时却无法得到最上妙的食物,他得到的欲界天食物不如别人;他也得不到微妙璎珞来庄严色身,他得到的璎珞是下劣品。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求得世间的快乐,乃至解脱道或佛菩提道无上乐,应当乐于布施。有智慧者应当观察生死无边无际,在无边生死中由于布施所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际的;因此菩萨应该为了断除生死而修布施,不该为了求来誉的快乐而修布施。

还要这样观察:虽然在人间当转轮圣王而富有四天下的土地,所受的快乐是无量的,但是仍然不应该当作是真实乐。因为普天下一切财物都归他掌管了,所以能享受人间最大的富足和快乐,可是世人不知这种快乐是无常的法,总以为是常而不坏的,却还不知道满足,还想要求得更多的快乐。假使这个地球都让他拥有了,他还会希望把月亮占为己有,进而扩之还想要把整个太阳系、整个娑婆世界都占为己有,乃至想要再占有忉利天主的宝座,如同经中说的转轮圣王因此贪心而失去一切,轮转生死不绝。菩萨有这样的见地,就会想到自己应该为无上乐而修行菩萨的布施行,不应当为了人天的快乐来修菩萨行。因为这些财富、快乐都是无常的法,都不是真实法,而且都有边际,因为终究会失去。因此应当常观财物是无常,应当修学佛菩提道、解脱道来亲证自在解脱的境界,以不坚之财来换取坚固的法财。(详续第六辑中解释)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六辑)

(上承第五辑(杂品)第十九未完部分):

〖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受者。应反问言: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复应语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五阴。若言:施阴此处无常,谁于彼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种子常耶?是无常乎?若言常者,云何子灭而生于芽?若见是过,复言无常,复当语言:若无常者,子时与粪、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长?若言:子虽无常,以功业故而得芽果。应言:五阴亦复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粪为作了因。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而今水、粪,芽则增长,是故本无今有。〗

讲记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空的邪见出发,认定没有所谓的因果可言:因果也是空。但是我们倒想请问:正在生病痛苦时,受伤时,为什么不叫空?为什么要咬着牙根在那边痛苦得不得了?这些痛苦难道是无因自生么?所以般若不是讲这个空。

有人说:五阴无常,来世所得的快乐异熟果报也是无常,因为都是五阴,所以用不着布施,所以不需要供养三宝,也不需要护持正法,因为一切法空。既然一切法空,你印顺又何必剃发着染衣、出家现僧宝相呢?一切都是空,你就不需要出家,也不用修行、研究佛法了,反正最后都是空嘛!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从般若系的经文来看,好像是他讲的这样;《金刚经》大家耳熟能详,文字表面看来好像也是这样,但是其实都是他错会了,因为般若系的经典都是在讲常住不坏而无生死的真实心,所以六百卷般若浓缩简约成《金刚经》,再浓缩简约就成为《心经》了,《心经》讲的正是常住不坏而不堕于一切法中的真实心:一切法从真心出生,但真心常住的同时却不堕于一切法中。

有人误会般若真义,当作是凡夫所知解的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提出这样的说法:布施的施主,接受布施的受施者,布施后得到快乐的人,乃至因为布施而在未来世得到快乐享受,都是五阴,可是这些五阴都无常。既然都是无常,请问:布施者及受施者,有谁在布施当中接受了布施?他们提出这个道理,表面听起来好像跟般若经讲的符合,这就是表相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他继续说:虽然都是无常而没有真正接受布施的人,可是施主布施以后,善果也不会消灭,所以实际上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接受施舍的人。听来似乎有道理,因为佛似乎常常说一切法缘起性空,《金刚经》读到最后似乎什么都空掉了,可是实际上佛说的不是一切法空,佛说的法空有个前提:一切法空是依能生宇宙万法的理体、宇宙万法的根源,来说现象界的一切法空,而不是把万法根源的前提丢弃来说现象界一切法空。他们误会了就提出这样的说法来: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布施的人,一切都空无实质,但是布施以后善果也不坏灭。《妙云集、华雨集》等书中不正是这样说的吗?结论就变成没有布施者也没有受布施者。请问: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些钱财布施出去,是布施假的啊?是丢到水里吗?不!丢到水里至少也会咚的一声!竟然布施了钱财以后都没有意义。

佛开示:如果有人这么说,就反问他:有没有布施与接受这回事?如果他说没有;明明有人接受布施,拿了钱就可以生活下去;又为什么你们这些大师接受了数十亿、百余亿的布施,道场就可以建起来了?既然你建起大寺院,而你现前有五阴存在,你的五阴也接受了一百多亿元布施了,怎能说没有布施这件事呢?只有从实际理地从真如心、如来藏自身的立场,才可以说没有布施这回事;在未证真心如来藏以前,都无法现观三轮体空,一定会落在五阴中,因为都落在离念灵知识阴中,所以对他们而言:世上的布施是确实存在的,是确实有施者、受者、施事的。佛这一问:有没有布施与接受布施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说了,只好改嘴说:布施就是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就是我。佛教导我们:你应该对他说:我也是一样:布施就是布施,确实有布施这回事,而我就是五阴。接受布施的你也是五阴,正在布施时的我也是五阴,你怎么可以说没有布施这回事呢?所以,悟错了的人,不论说什么话,都是动辄得咎。悟了就可以讲:没有布施这回事。等他跟着你说没有时,你就当面说有;他又跟着你说有时,你就说没有。因为你怎么说都对,永远是两面兼顾,他们却一定落在一边。

听到佛这么说,他们改嘴说:布施这个五阴是无常的,谁在布施中接受了布施?他又提出这个问题来反问。这问题比较复杂了,佛就说:你详细听好、详细听好!我现在应该为你说真实布施的道理了。就以问代答:种子是常还是无常呢?不管是五谷或水果的种子,种子是常还是无常?这话不能随便答,答无常也是问题,答常也是个问题。但真正的佛法就不会落在一边,所以如果说种子是常,应该种下土里,水浇了,阳光晒了,它也不会生长的,因为常是不会变异的,可是种子种下去以后,为什么种子消灭而出生了芽?所以不能说种子是常。他们如果看见这个过失就改口说:种子是无常,不是原来说的常。这时要为他们说明:如果种子是无常的话,在种子的阶段中,施了粪、水、泥土、人功,为什么就可以使芽能增长啊?你说它是无常,无常就应该已经坏掉了,不该在给它粪、水、土、人功以后它就增长生芽。这一听又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答了,只好又改口说:种子虽然无常,但是因为有人功为它施与粪、土、水,所以才能发芽,乃至得到果实。现在他们终于讲出来了:原来布施必须是要有五阴的。我们就应该为他说: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过去世你布施了,就是给与人功、粪、水的加功用行了,所以这一世自然就会生长、发芽乃至结果实,你就得到布施的人间可爱异熟果报。所以五阴也是一样的道理,不可说五阴是无常,也不可说是常;都要看时节因缘,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凡是说法都有一个前提,不能把前提割弃了而说某一法的结果,没有因的果都不是正理。

如果他又改口说:因为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所以人功、水、粪等,都只是作为了因而已;是种子中先有芽,才能生芽。现在那些退失的人不也这么讲吗:阿赖耶识中早就已经有佛地真如了,只要把佛地真如找出来就成佛了,这才是真见道。不用像同修会一般见道后再去修道;所以,一悟就悟得佛地真如,这样的开悟才是真正的证悟。同修会证得阿赖耶识而说证悟,那是大妄语,死后要下地狱的。那就好像说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那就请大家把种子剖开,看其中有没有芽?那就请他们把佛地真如拿出来。拿得出来吗?拿不出来嘛!就像种子中拿不出芽来,一定要有水、粪、土、人功,再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长芽。同理,一定要在悟后再经过修行,才能把阿赖耶识因地真如性转成佛地真如性。所以阿赖耶识中没有佛地真如,但也不能说没有,就像种子中没有芽,但也不能说没有芽,要加功用行再等候时间到了。

这人说:种子中已经先有芽了,人功、水、粪只是做了因而已。但是佛说他的道理错了,因为了因所了,物无增减。了因所了是什么意思?所了是未来的果,可是了因只能了之前的因,不能成就后来的果,所以他不懂真理。后来的芽、树、以及果实都是果,可是了因所了的并不是这些果,了因所了的只是种子,不然怎能叫作因,而要说是了果了!了因所了的是因,所以了因无法使得种子增减;可是明明种子发芽之后,物有增减:发了芽,有了根,有了干、茎、叶、花、果,确实有增减。但是了因所了的是因而不是果,了因所了之时,物仍然没有增减。正因为它所了的是因而不是果,所以多则多住,少则少住:种子聚集了一堆在那里,种子不会再变多,也不会变少;聚多则多、聚少则少,种子永远都保持固定的数量在那里。一定得要有人功种下去以后,再加以水、粪,才会增长为芽,物才会有增减。所以只要加上人功、水、粪,芽就增长了,所以后来的物:芽、苗、树、花、果,都是本无今有的。布施的果也一样,也是本无今有的,不能说布施所得的福果是本来就有。若布施以后未来世没有生出福果,那是种子的问题,就要从了因下手探究了,所以了因所了的只是布施的因,不能了布施的果,所以不可能在布施时就立刻得到布施的福果,福果要到未来世去得。想要吃果子也是一样,必须种子先种下去,过了一段时间才有果实,不能刚种了就要吃水果,不是拿到橘子种子时就可以吃橘子。

〖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犹如然灯,明多见大,明少见小。是义不然,何以故?犹如一种,多与水、粪,不能一时一日增长人等、过人。若言:了因虽有二种,要待时节;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时常,是故不应作如是说。善男子!子异芽异,虽作、得异,相似不断;五阴亦尔。善男子!如子业增芽,芽业增茎,茎业增叶,叶业增花,花业增果。一道五阴、增五道阴,亦复如是。若言如是异作异受,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分别布施经 分别布施经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牛腹蓄乳 布施应随心随力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牛腹蓄乳 布施应随心随力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语言行布施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语言行布施

第59集 如何布施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第59集 如何布施才能达到布施解脱?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布施

「布施妻儿和头目脑髓」是怎么回事 「布施妻儿和头目脑髓」是怎么回事

虚云法师开示录-布施 虚云法师开示录-布施

不用财物的布施 不用财物的布施

海涛法师: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 海涛法师:三十三种不清净(染垢)布施

〈佛教咒语知识大全〉恭请十方善信布施传法,功德无量! 〈佛教咒语知识大全〉恭请十方善信布施传法,功德无量!

佛教咒语大合集,转发也是法布施 佛教咒语大合集,转发也是法布施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应切实布施于别人,扬弃沽名钓誉之心

第051集 菩萨转依如来藏之布施  正祺老师 第051集 菩萨转依如来藏之布施 正祺老师

佛教短故事:持斋之法与一月布施 佛教短故事:持斋之法与一月布施

这样去布施功德很大 这样去布施功德很大

永远布施欢喜心 永远布施欢喜心

这样才叫真正的布施 这样才叫真正的布施

如何在布施中达到三轮体空 如何在布施中达到三轮体空

称念佛号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 称念佛号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

布施一月 布施一月

布施的功德

宽运法师:布施的方法 宽运法师:布施的方法

贫女因布施两枚钱币,竟成了皇后! 贫女因布施两枚钱币,竟成了皇后!

王菲广行布施结佛缘 王菲广行布施结佛缘

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生命不止,布施不断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背着家人布施是否如法?

为家人布施,可以布施什么? 为家人布施,可以布施什么?

达真堪布:修行人接受别人的布施会消自己的福报吗? 达真堪布:修行人接受别人的布施会消自己的福报吗?

宗萨钦哲仁波切:布施就是培养把东西完全放弃掉的心态! 宗萨钦哲仁波切:布施就是培养把东西完全放弃掉的心态!

索达吉堪布:这样布施对不对 索达吉堪布:这样布施对不对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的?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的?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布施的快乐 圣凯法师散文随笔:布施的快乐

称念佛号所获得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的! 称念佛号所获得的功德比布施大亿万倍的!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何谓布施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何谓布施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与供养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与供养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获福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获福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犹太人的布施与福报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4:功德福报无量无边,远胜种种布施!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4:功德福报无量无边,远胜种种布施!

佛教故事:隽永故事:欢喜布施 佛教故事:隽永故事:欢喜布施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以感恩的心来布施供养也是一种修行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以感恩的心来布施供养也是一种修行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在这八种因缘下行布施,将获得殊胜功德!

37种布施的果报,对照自己看有了几种 37种布施的果报,对照自己看有了几种

心上莲花:财从布施中来 心上莲花:财从布施中来

有关法布施的佛经摘录 有关法布施的佛经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