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们上一次将本经的经题介绍圆满了,这个经题里面的意思可以说是深广无际。把这个经题弄明白了,本经的大意也就弄明白了,也就是对净土法门有一定的认知了,然后我们来学习经文就会非常的顺。今天我们就开始正式学习经文。我们先看第一品,大家手上都有经本,我们来看第一品:
【法会圣众第一】
这是第一品的品题。夏莲居老居士在会集这一部经的时候,是根据五种原译本来会集,会集得非常的好。在他会集完之后,这个经本是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当时佛门的大德慈舟老法师曾经就讲过这部经,并且有科判。梅光曦老居士也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过这部经,而且这些大德们都肯定这个本子是最完善的版本。这个品题是夏莲居老居士他根据经的意思定的,定得非常好,可以说是提纲挈领。这部经总共有四十八品,我们很容易体会,把经分成四十八品,是契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品,第一品到第三品是属于本经的序分,其中前面两品是属于通序,第三品属于别序,特别的别。这个序分就很长,有三章的经文。从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是属于本经的正宗分,也就是主要的内容。流通分是四十三到四十八品,末后的六品经文,也是很长。序分、流通分相当长,这是有大经的味道,像《华严经》、《法华经》,这三分都是相当有分量,不像其它一般的经典,序分和流通分都很短,经文也很短。
我们来看这一品,主要是介绍来参与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法会的这些圣众、这些人,『法会圣众』。第一品经文里面主要就讲到了六种成就,这是佛经每一部经都必须有的,如果缺少这六种成就,这就不是佛经,这也可以区分佛经与其它一般的经典文章一个特点。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先看到这里。这一小段经文就把六种成就说出来了。『如是』是信成就,相信的信。『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时间。『佛』是主成就,也就是讲这部经的老师,佛是老师,他是教主。『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处成就,这个法会的地点。『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是属于众成就。下面会列举这些大比丘有哪些人,上首的弟子有哪些。本经第二品也列举到,除了比丘,这是出家弟子以外,还有菩萨,出家的菩萨,在家的菩萨。还有清信士、清信女,就是在家的信男信女等等。人数目总共有两万人,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加上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这是男众在家的,清信女是在家女众,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加上清信女五百人,总共人数有两万人。除了人以外,还有诸天大众,还有各界的菩萨,十方法界一切的佛菩萨都来集会。可见得本次的法会那是庄严无比!
我们来细细的读这个经文,首先看「如是」,这如是两个字,「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的经开头都用的。这个缘故实际上大家可能都明白,因为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并没有记录,并没有用文字来传世。这些经典怎么记录下来的?是世尊的侍者阿难尊者他发心集结经典,跟他的这些师兄弟们,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大弟子,五百罗汉,一起集结经典,就是把世尊生前所说过的这些经都把它记录下来。世尊在入灭度之前,阿难尊者就已经发心要集结,所以他来请问世尊,经典一开端应该用什么开头语?世尊就告诉他「如是我闻」四个字。这四个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简单的来说,就是正如我所听到的那样。这是什么?阿难尊者从世尊那里亲耳听来的,不是传闻,也不是听其它的什么天、鬼神那里转述,是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这取信于后世。所以每部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有些经写「闻如是」,意思都是一样。这是一般普通来讲的意思。
可是「如是」两个字里头有很深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把这个义理给大家揭示出来。「如是」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是讲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是指宇宙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的真实相就用一个「如是」来代表。佛给一切众生讲的经典,实际上都是讲一切诸法的实相,换句话说,「如是」两个字也代表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所有的内容。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的一切经典,都可以用「如是」两个字代表。这让我们感觉到这两个字的意思简直就是无量无边!
在我们净宗这个法门里面来说,「如是」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来说,就是阿弥陀佛,如是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我们知道,阿弥陀佛这是梵文,阿是代表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所以你看,这一切佛所说的是不是教我们无量觉?教我们一切真理?如是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也是含义无量无边。
我们落实到净宗法门的修行来讲,我们可以用《观无量寿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来讲,那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是如是。如是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这两句,一个说如,一个说是。我们听到是心是佛,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是佛,我们听到这一句,你就不要死在句下,认为只是佛,其它都不是。其它是不是?也是,是心也是菩萨,是心也是声闻,是心也是人,是心也是饿鬼,也是畜生,也是地狱,这是有情众生。那无情众生也是,是心作茶杯,是心作桌子,是心是桌子,这些都是。这说明什么?一切法都是这个是心所变现的,讲这个意思,这是《华严经》里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不离开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是一切法的本体。这一切法离了心,怎么能变现得出来?就像人作梦一样,我们作梦是梦中有这些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这都是我们作梦的心所变现出来的。这一切梦境就是我们的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作梦这好理解,现前的境界?也是,也是我们这个能变现的心所作出来的,所以万法由心。所以这就是讲的如的意思,所谓万法皆如,就是万法都是心变现的,无一法不如,法法皆如。
这个「如」在《法华经》里面讲得非常的圆满,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都可以用来诠释本经。《法华》、《华严》叫一乘了义的经典,你看这里面讲的「十如是」,这是《法华》讲的,所谓体如、相如、作用如,这个如是体、如是相、如是作,还有如是因、如是果,到最后如是本末究竟,哪一法不如?所以如就是唯心所现。这个理我们一般觉得难理解,我们可以举个比喻,譬如说黄金,用黄金我们可以做很多形像,可以做一个佛像,可以做一个天人的像,可以做一个人的样子,也可以做个小猫、小狗,畜生的样子,甚至做一个饿鬼的样子,还有地狱的样子,十法界都可以用黄金来做出那个形像。那做这个样子出来了,我们问一问,做佛的像是很清净的像,那做那个饿鬼、畜生、地狱的像,是不是就不清净了?它也清净,因为它的本质还是黄金,这个金九九九九,足金。你不管做什么样的样子,你做一个佛像和做一个饿鬼的像,实际上它们的价值都是相同,只要重量相同,譬如说拿个一公斤的黄金我做一个佛像,用这一公斤的黄金做一个饿鬼的像。金的质量相同,它们俩的价值相同,虽然相上有区别,但是性上是一如的,没有任何区别,平等。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十法界都是一心所现的。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讲,十法界都平等,等价值的。所以经中讲,「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觉悟的大觉者,他们平等,为什么平等?性上是平等的,性上是清净平等觉。黄金它足金,性上就是足金,不管是什么像,都是足金。这是讲到如。
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知道,是心作佛,是心作极乐世界,和我们这个心来作娑婆世界,作凡夫,我们现在是娑婆世界的凡夫,这个性上来讲都平等,都是出自于这一心。我们的真心本性里什么都具足,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么都有,佛有,凡夫也有,极乐世界有,娑婆世界也有,能生万法。所以我们明白之后,既然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所生的娑婆世界有,我们现在就活在这个地球上,天天就在这里,这是五浊恶世,很多灾难,众生的心并不很善良,并不清净,这是五浊恶世,有,我们看到了,我们感受到了。既然有这个娑婆世界,我们也应该相信有极乐世界,都是这个心所现。
知道了是心是佛,这是从性上来讲,我们为什么现在活在娑婆世界里头,不在极乐世界里面?因为我们的心迷了,就是我们心没有作佛,我们是作凡夫,作凡夫是迷,心里有贪瞋痴,有我见、人见,有分别执着,这是迷的样子。那我们现在要是作佛?我们就能够成佛,这个作就是念,我们的起心动念是造作什么?佛教我们不要念贪瞋痴,不要念分别执着,要念阿弥陀佛,你能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是心作佛,作佛是讲修得。这是一开始来讲,我们有起心动念,我们现在起心念佛了,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的人只有佛。所以大乘经里面圆教讲的四谛法门,叫无作四谛,无作就是没有起心动念。有起心动念就有法界庄严存在,这相就有了,相是你的念头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得不起心动念,我们不可能,还得起心动念,那我们要把这个念头做到最善,就是转我们的念头。
我们现在本来的念头是贪的、瞋的、痴的,那是堕三恶道的念头,那叫是心作三恶道。如果贪心那是心作饿鬼;如果是瞋恚心,整天发脾气的,骂人、不满、怨恨、对立、挑人毛病、嫉妒,这个是是心作地狱;愚痴颠倒、不信因果、胡里胡涂过日子,是心作畜生。我们原来都是这样,现在把它转一下,你说一下让你把念头放下不可能,先转比较容易,就好像我们开着车,前面是悬崖,我们车速很快,马上就冲下去了,停都停不下来,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转一下方向盘,就可以拐个弯,从悬崖的边上拐走了,就不要直接往下冲。所以我们转念头,我们停不下这个念头就转念头,转成什么?转最好的,就是阿弥陀佛。是心作佛,作极乐世界。我们念佛就能往生不退成佛,往生不退成佛,成佛了就是无念无作。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很多人觉得好像不理解,跟大乘经好像有很大的差距,大乘经里教我们放下起心动念,为什么你还要念?这个他不明白。我们修净土就是从有念修到无念,我们往生净土就是从往生修到无生,你到无生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这个境界必须在极乐世界完成比较容易,在这里很难。
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佛所说的一切法,道理要清楚,然后我们选择这个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也就不会有怀疑。这个法门也是根据诸法实相来说明的,也是根据事实来说的,不是妄想说出来的。所以佛讲这部经是根据诸法实相,这是如是。所以如是叫信成就。这个信是建立在相信诸法实相的基础上,不是信别的,最关键的你要信实相,信真理。《华严经》上讲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首先第一个信就是信这个实相。
除了信实相以外,还要信老师。这个经是佛讲的,我们得信佛,佛是大成就者,佛不会骗人,不会打妄语,他有人格在,我们对他人格相信,所以很好,信他的人格,所以他说的话我们坚信不疑。除了信佛以外,佛讲的经,经有时候我们看不懂,那就需要有法师来讲,讲法的老师叫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称为法师。我们对老师也要有信心,老师再有德行、再有学问,如果我们对他不信,这我们也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对老师要有诚敬的心,然后我们信他讲的话,我们能够从他那里受益。这是讲到信成就。
这部经,佛给我们亲口宣说,净土法门是佛直接传授下来的,阿难给我们转述,我们信得过。阿难是我们的老师,第一个老师,复讲释迦牟尼佛讲的。然后就从阿难尊者那里下来,祖祖相传,一直传到现在。所以阿难尊者这里讲「我闻」,这个是闻成就。经典我们知道不是佛写的,是佛在世的时候他讲经说法,阿难集结。很多圣人都是这样的,像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他讲了很多话,弟子们在他往生以后,把他话集结下来,就是成了一部《论语》,现在我们讲《论语》都是「子曰、子曰」,那是谁讲的?弟子写的,写孔老夫子是如是说的,子曰就好比是如是我闻,一个意思。
那么集结经典的工作在佛门里面跟孔门又不一样,孔门弟子他把孔老夫子讲的话个别记录,你记一句我记一句,然后大家汇齐,成为一部《论语》。可是佛门的弟子集结佛经典,这个工作就严谨太多了。当时集结经典是怎么集结的?是阿难尊者他复讲的,复讲之后,由五百阿罗汉来听,听了之后底下做记录,然后大家全部同意通过,这才能够做为经典流传。如果这五百罗汉当中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说「阿难,你这句话,我当时好像听佛没有这样说过,不应该是佛的意思。」有一个人反对,这句话就不能写在经典里面。必须是五百罗汉大家全部同意通过,才能够写入经典。所以这不是说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所以这个经典确实会集起来是非常的严谨,这是为了取信于后世,没有丝毫的差错。
为什么选阿难来复讲?因为阿难记忆力是最强的,他生前是博闻强记,他的头脑就像我们现在的计算机一样,佛只要讲过一句,他就能够记住,永世不忘。这是他宿世善根深厚,经典里面也讲他的前生,他过去生生世世都是深入经教的人,所以他原来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一起修学,是师兄弟,阿难注重在多闻,他是注重教理的学习,研究经教。释迦牟尼佛注重力行,真修真干。所以释迦牟尼佛成就得就快,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阿难示现来做他的弟子。阿难也不是普通人,都是大菩萨来示现的,来给释迦牟尼佛做传法人,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
传法所用的方法,就是复讲。所以佛门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用的方法就是用复讲,老师讲过了,学生上台照着老师这样的讲法再讲一遍。这个方法就是阿难开始,阿难是第一个复讲,然后阿难以下祖祖相传,培养讲经教学的人才都是用复讲。一直到我们的师父净空老法师,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的时候也是复讲,李炳老是跟印光大师学习。所以我们师父,你看他的这个法脉从印光大师那里传下来,都是用复讲。复讲什么?不准加自己的意思,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即使是我对这个经典有悟处,有自己的意思,不准讲。这是什么?练你的定功,你得忍住,不能够胡乱发挥。所以这是真正培养人才。
我自己现在跟师父学习,讲《无量寿经》也是复讲,依师父的一九八九年在台湾台北景美的华藏图书馆讲的第二次《无量寿经》,这些字幕全部现在做成文字了,我就用这个来做为我复讲,不敢添加自己的意思,这是真正培养人才很有效果。所以佛门里面都是用这种复小座,很少听说用什么现在的大学的方法教这种课程,一个老师教一个课,然后你听很多很多的课,这样来学的,没有。在佛门里都是什么?学生跟着师父学,听一家之言,这是佛门所说的师承,师承就是首先你跟一个老师学,你把这个老师的学问学到手了,你才能出山,到其它老师会下学。老师没同意你出山之前,就是你还没毕业,你绝对不能够随便听其它人讲的话。
我们师父原来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时候,有人来引见,见了李炳老想拜他为师,李炳老开出三个条件,说你要做我的学生必须遵守三个条件,你要能够遵守,我就来教你;你要不遵守,你还是另请高明,别来我这。哪三个条件?第一个,你过去所学的统统不算,现在从头开始学起,从零开始。第二个条件,你过去听过的大德讲的,现在都不算了。还有,现在任何的大德讲课,你都不许听,你只能听我一个人的,我不同意你听的,你不能听。第三个,我不同意你看的书,你绝对不能看,只能看我规定你看的。三个条件,能不能符合?当时我们师父听到这三个条件,还真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从来没听过,哪有老师这样来限制学生的。但是我们师父很难得,善根深厚,也跟我们李师公有缘,所以就接受了,老老实实按这三个条件来做。过去学的都不算,那就从头学起,老实了,你也不能够计较任何的,从头学起,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得学什么。不准看任何的书,不准听其它大德讲的,眼睛、耳朵全捂住,你的心清净了。所以我们师父讲,半年下来,整个心清净,定下来了。我们师公讲说,这个条件也不是永远规定你,只能是五年,你跟我学就五年,叫五年学戒,守这个规矩,叫学戒,五年之后可以放开。我们师父很难得,他讲说,说五年我感觉到还不够。他自己主动又延长了五年,十年。这也给我们做好样子。
为什么古人五年就够了?古人根基好,心清净,五年他就得定了,他就开智慧了。我们现代人真的心不如古人定,不如古人清净。所以师父是大根机,他都尚且要延长至十年,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来讲,更需要十年以上。我感觉真的二十年恐怕对我才够。我学佛以来,刚学佛不久就接触到师父的经教,真的也是很幸运,也特别跟师父有缘。听师父讲了之后,其它大德老师都不听,就听一个人,听到现在,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八年。当然这十八年也是,前面那些都是很马马虎虎的,真正开始学,我应该从什么时候算?从我辞职以后,二00六年底,过去都不算,过去这个十四年,就当前期准备。二00六年底,真正辞职以后,专心跟师父老人家学教开始,到现在四年,还需要至少六年时间,十年,那才能够说把这根基打好。这是叫师承,听一家之言,在一家老师之会下开悟了,才能够出去参学,广学多闻,那是得到根本智以后,出去参学是修后得智。所以我这根性只能是这样。这是祖祖相传用的方法,很有成效的,自己不用再摸索了,老实、听话、真干就好。
复讲经典,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包括三学、三慧,三学是戒定慧,三慧是闻思修,这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所谓三学,首先一个戒,我们在复讲的时候认真备课,不敢打妄想,为什么?要是打妄想,恐怕经读不懂,听不懂,讲不出来,会讲错,这不行,这个因果可不得了。所以认认真真、全神贯注的来备课,这是戒。我们现在每天晚上都要讲两个小时,备两个小时的课,一天也很紧张。这一紧张也好,逼着自己不能打妄想,全神贯注在这个经教上,不能搞其它事,电话都不接了,这个好,修戒。
定是什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按照师父的讲记来复讲,我们现在比师父那时候学起来方便很多,师父那时候没这些讲记,他当时就是听老师怎么讲,第二天就上台复讲。我们师父记忆力好,能够复讲出百分之九十五,我就没有他这个记性,我记性比较差,真的恐怕复讲只能讲出个百分之二、三十,如果没有这些讲记的话。现在有讲记好了,很简单,在网络上都可以下载,你要真想学经教,就用这个方法,下载下来就认真学习,然后上台复讲,这个是什么?现在根性差一点的人用现在的工具来辅助,也能够学出来。我们就依师父一家之言,心定在这,守住规矩,不准加自己的意思,老实,这是定。复讲的时候也不用自己查资料,这是老师讲过的,就按照原原本本讲就行,把这意思讲得没错就可以。
所以我自己感觉到,讲《论语》和讲《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心就更定,因为什么?我用复讲。讲《论语》,因为师父没讲过,当然李炳老,李炳南老居士讲过,他有《论语讲要》,他有批注在,我们依他的批注和蕅益大师的批注,就等于依他们两位大德的批注。当然他们有时候注的可能我自己未必能看得懂,我还得要参考其它的,因为他们注得非常的简要,不像我们师父讲得这么明明白白,不用自己再查数据。所以你一查数据,你就要用精神,你就要思考,这是用意识心。用意识心就是妄念,意识心是妄心,不像看讲记,就这样看。反正现在我们可以用讲记,也不用太努力去记,就这样看,把它看明白就行,这样可以不需要太多的分精神。所以这个可以一心的专注,能够多用自己的真心,真心可以不需要思考,这是用真心。所以我自己更喜欢复讲的方法,确实这是修行。
讲得清清楚楚,你读讲记的时候你读得很清楚,这就是慧。其实听经也是一样,听经也是修戒定慧。你们坐在讲堂里面,什么妄想都不打,专心听课。不打妄想,这就是戒;专注的听课,这是定;听得很清楚、很明白,这就是慧。你看戒定慧一次完成,听经是这样,读经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个方法。所以你听经也好,读经也好,不要用思考,你就听讲,听了懂就懂,听不懂,随它去,可以第二次再听,现在有光盘,好,听一遍不懂的再听第二遍,二遍不懂听十遍,十遍不懂听一百遍,总有听懂的时候。所以这是不打妄想,不思考,直下来接受,这个就是修戒定慧。
听法本身也是三慧,戒定慧的慧,分开三个讲就是三慧,这是菩萨三慧。戒定慧它属于小乘人,没成就的凡夫他要修;成就了,菩萨了,他直接就是三慧,他戒定都已经圆满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这三慧是什么?闻思修。什么叫闻慧?一听就觉悟,这叫闻慧。一觉悟,这个觉悟了,这是思慧。听的同时,你看闻慧、还有思慧都成就了。然后你一觉悟,你就能够把烦恼习气给断掉,烦恼包括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就是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这叫修慧。所以这三慧你得到了,你就开悟证果了,你就成佛了。
我们看到佛在讲经的时候,譬如说《楞严经》,《楞严经》一部经讲下来,甚至没讲完,讲了一半,就有不少的弟子开悟了,证果了,得到三慧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听的时候能够有戒、有定。所以听咱们就要会听,会听的人不需要去打妄想,佛讲了一句话,你听得懂很好,听不懂也很好,始终是不起妄念,听得清清楚楚。也不打瞌睡,打瞌睡不行,打瞌睡是无明;也不动妄念,不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叫掉举。把这二边烦恼放下,专心听,这容易开智慧,容易开悟。
讲到如是我闻,我闻主要是讲师承,所用的方法,教下的培养就是复讲。这是真正历代人才辈出,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培训。
我们来看下面的时成就,就是「一时」,一时是什么时候?印度他们不太注重年代,不像我们,你看中国人写历史,把年代都写得很清楚,某年某月某日。他们全都用一时,所有的经都讲一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说一时,是不是讲得太含糊笼统?有很多人就有这种疑问。但是真正明白佛经道理的时候,你对这个一时就感觉到这两个字用得太好!这才是真正讲到实相,为什么?时间本身它就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在佛法里面称为不相应行法,就是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没有。你看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都知道,他就讲过,时间、空间是人的错觉。他用相对论就证明了,时间是可变的,时间怎么决定的?是两个物体运动相对速度不同才有这个时间,那相对速度改变了,时间也就跟着改变。证明这时间根本不固定,没有一个真正的哪个年代、哪个时间,没有。
所以这一时是讲什么时候?是众生机缘成熟、感应道交之时,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是什么时间?你什么时候机缘成熟,什么时候你能感应道交,就是那个时间。像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的开山祖师,他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讲着讲着就入定了,入定以后,他就上哪儿了?他的神识到了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法华经》讲的地点,就跟《无量寿经》是一样的,都是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就听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座《法华经》。然后他出定的时候跟台下的人讲说,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的这个会还没散,现在还在讲。释迦牟尼佛离智者大师相距一千年,竟然智者大师能够超越一千年的时间,回到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当下,你看这是不是一时?这个时间就是感应道交、师资道合之时。所以用一时用得好。如果你记录一个年代,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那你定了,死了,它不是活的,活的是什么?当下你什么时候入这个境界,什么时候你就能参与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的法会。
在我们净土宗来讲,这个一时,机缘成熟,什么时候机缘成熟?就是众生的信愿行这三资粮同时具足的时候。资粮也叫条件,古代人上路他都准备一些钱,这是资,准备一些粮食,这是上路要准备这个,这是讲条件。那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什么资粮、什么条件?一个是信,一个是愿,一个是行。信是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接引一切众生往生成佛,你得信这个,对这个深信不疑。信了以后,你肯定很向往、很欢喜往生,这是愿,你要有。有信有愿了,你还得行,行是什么?二六时中念这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是行。
所以当佛看到众生这三个条件成熟了,可以跟他们讲这部经了,就在此时,佛就讲出这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是众生根机、机缘没成熟,佛就不会讲这个经。佛是大觉者,无所不知,他知道众生什么时候机会成熟。换句话说,你听了佛讲的你能接受,佛就跟你讲。佛讲这经的时候是最欢喜的,为什么?众生成佛的机缘来了,他能相信这个净土大法,他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所以能够相信这个法门的人,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最了不起的学生。
这是讲到时成就。说老实话,我们如果现在听闻这部经,虽然不是佛讲,是我锺茂森讲,我锺茂森是凡夫,可是我讲完全是按照佛的理来讲,复讲我们师父上人的,师父上人也是讲佛的理。把这理讲出来了,我们能够深信不疑,那恭喜你,你也能够感应道交,你这一生也就能够具足三资粮,你能够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你接受了。所以这对你来讲,就是一时,此时此刻你机缘成熟了。
底下是讲主成就,主是「佛」,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之前在介绍经题的时候,把这佛字也讲了,释迦牟尼佛其人其事我们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位教育家,他不是神,他是人,他是一位大觉的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完全彻底明了了,为我们来介绍、来说明,劝导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底下是处成就,处所是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王舍城,根据黄念祖老居士批注里面讲,这是一个大城,当时古印度有很多城,这个城属于很大的一个,而且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所有城中是最胜的。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城外的五座山之一,这也是这五山当中最胜的。城也是最胜的,山也是最胜的,表这个法门也是最胜的,佛选择在这个地方来讲,那是有他深刻的意义,这讲的是殊胜法门。
底下是讲众成就,这是听法的大众,「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比丘是梵语,是指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众就是团体的意思。比丘众就是指出家的僧团。僧不是一个人,它是一个团体,只要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遵守六和敬,这样的一个团体就叫僧团。如果是出家的僧团就叫比丘众,或者比丘僧。在家修六和敬的呢?四人以上也能称僧团,僧团不一定是在家、出家。
佛当年的僧团真的是六和僧团,在一起依六和敬而行,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现在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在师父上人的倡导下也来修六和敬,也是在学习如何来落实六和,我们希望能够有这个僧团出现。果然这个地方有一个僧团出现,这个地方消灾免难,为什么?这个僧团得到诸佛加持,龙天护佑,所以这个地方的众生就有福了,佛法也能因僧团而兴旺起来,法赖僧传。
比丘这个意思,在一般批注里面都讲三个意思,第一个是乞士,乞是乞讨。这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自己不用工作,不生产,而是靠乞讨为生,这是佛当年制定的生活方式,他自己也是这样做。他本来是太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过着最清苦的生活,以苦为师,这增长自己的道心。生活太享受,往往道心就没有了,所谓富贵学道难。所以我们真想修行,生活尽量的要艰苦一点,房子住小一点,尽量的小,一来你打扫就容易,开支费用都比较少,身心安定,东西愈少愈好,衣服够穿够用就好,千万不要去追求什么时髦、潮流,这都是愚痴颠倒的人他们才去追求这些东西,觉悟的人他们是安贫乐道的。所以佛当年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样子,他的所有的财产三衣一钵,除了这三衣一钵,没有任何东西了。住哪儿?树下一宿,就住在大树底下,房子都没有,我们现在住房子,比佛都好,条件真是很优越。所以真的,师父常讲,真正修行人只要有个小房子避避风雨足矣,何求呢?求什么呢?这一生要求的,就求我们早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所求。
比丘叫乞士,乞是讨饭,中国人看不起讨饭的,但是中国人看得起是士,士是士人,读书人是士,这种人有道德、有学问,得到社会大众的恭敬。
中国社会都分为四个等级,所谓士农工商,把士人(读书人)放在首位。一个读书人即使是到他再贫穷,没有官位,大家对他都尊重,为什么?这个人读书明理,所以都称他叫先生,把他当作老师,恭敬他。中国有一句古话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读书人非常尊敬,这是中国人社会的特点,尊重知识分子。
所以有一位历史学家,台湾有一位胡秋源先生,他说中国的历史一般人都看成好像是帝王专制的制度,这样的一个历史,胡秋源先生他认为其实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是知识分子来统治、来主宰,就是士人他是社会的主导。这个很有道理。连帝王他对于大臣、对于知识分子都非常尊重,他不是一个人就随意说了算,他都要尊重这些知识分子、大臣们的意见。
乞士,就是这些比丘、这些出家人,他们虽然是要饭的,但是很有道德、很有学问,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所以大众也供养他们,他们的生活所需是大众来供养,不需要自己去工作劳动,能够把时间专注于修学之上。他们修学成就了,这个功德是大众的,大众也因此而得福。所以供养出家人,他们说这是种福田,这是什么?种福得福。
出家人的生活也非常的简单,只接受信众四事供养,四桩事。第一个是衣服,衣服是三衣,古印度就三衣,中国的气候比印度要寒冷一些,印度是热带,中国北方那都是寒带,冬天冷,三衣不够,需要多穿一些棉袄什么的,但是都是很简单,衣服。还有饮食供养,还有卧具,卧具就是在古代印度当时出家的人,他们有一块布铺在地上,就睡在布上,叫树下一宿,这叫卧具。现在在中国出家人住的寺庙,住处这都属于卧具。但是出家人他不需要有房产,你供养他一个地方他能够睡,他能够修行,能够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没有任何的所求。第四个医药,就是生病了接受医疗。这四事供养都非常的简单。饮食,出家人那时候是日中一食,一天就吃一顿饭,现代我们一般人吃一顿饭那不可能,三顿都不够,吃完三顿正餐还得吃点点心,晚上吃点夜宵,一天四、五顿。为什么吃这么多?你要知道,人的营养它要补充,如果人消耗得多,就得补充多。人的营养消耗多半是消耗在妄想上。我们成天都胡思乱想,消耗多,那就得补充多。假如人没有什么妄想,心很清净,他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补充。
这个事我以前听师父讲,我感觉到真的自己妄想很多,为什么?吃的也很多,三餐饭少吃一顿觉得饿。有时候我在以前留学读书,在自己的宿舍,到每个礼拜周末的时候自己做一场八关斋戒,那晚上也不好过,为什么?晚上不吃一顿,觉得很难过,只是忍着。现在学着学着,心也确实比以前清净了不少,念头少了,心里空一些了,这时觉得真的不需要这么多的补充。所以现在我天天晚上都不吃。像今天因为我要送师父去机场,我是今天持八关斋,过午不吃,我午餐也没用,早餐喝了点稀粥,中午之前吃了点面包,吃了个苹果,到现在一点不饿,而且精神也挺好,就感觉到什么?你全心投入到经教上,真的那个妄想少了。虽然你现在工作量并不比以前少,我睡眠比以前少,一天就睡五、六个小时,成天都得看书,成天都得备课,还得讲,讲比以前在大学里面讲得更多,以前大学一周才上六个小时课,现在我一天能上四个小时。这是工作量大了,但是消耗少了,真的这是从侧面也证明师父讲得没错,只要心清净,你不需要吃这么多。过去出家人真的日中一食,我们相信真的是够了。这是讲到第一个意思,是乞士。
比丘第二个意思是破恶,恶是恶见恶行,恶见是错误的思想,恶行是错误的行为,比丘都没有,他们听佛的话,听佛的教导,是佛的好学生,所以不会有任何的恶见恶行。
第三个意思叫怖魔,怖是恐怖,魔是魔王,令魔王恐怖。当一个修行人发心出家的时候,这个人真修行,真发心出家、出世,出离三界,魔宫会震动,魔王会恐怖。为什么恐怖?因为魔王他这个心量不大,他虽然统治三界,但是他会有那种嫉妒心,看见修行人超越三界走了,他感觉到自己统治下的人民少了,他会烦恼,这是他有很强的控制欲、占有欲。所以一个修行人学佛出家,修行证果,超越三界,这会让魔王恐怖。这是比丘三个意思。
这里讲到的比丘叫大比丘,这个「大」字意思就很深了,一般我们来讲,佛的这些教育里头分为大乘、小乘,小乘、大乘是从什么上分的?从心量上分的。小乘人他的心量比较小,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的思想比较保守,他就不能够很大量能够容,他就比较拘谨。大乘的思想很开放、很自由,心量很广大。这都是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言。小乘人他执着比较多,他不能够见性,他放不下,他修得最高是什么?是声闻、缘觉,这是最高的,他能够出三界就很不错了。可是他不能够入一真法界,为什么?因为他还是要用阿赖耶识,他还要用意识心,他用意识的这种执着,他放不下,他坚持不能舍掉。所以即使是他出三界了,烦恼障断了,可是还有所知障。大乘人就不一样了,思想开放,他统统都能舍掉,什么事情大而化之,不在乎,心量广大,他不仅心量突破了六道,而且突破十法界,所以他能够明心见性,入一真法界。
这些大比丘虽然是出家人,但是他们不是小乘,他们是大乘的根性,人数有多少?一万二千人。这个跟普通经典上不一样,一般我们看到佛的常随出家弟子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可是这部经是一万二千人,人数十倍,这不一样。它人数跟《法华经》相同,《法华经》你看一开端也是讲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地点是一样,也是万二千人俱,这个人数是一样的。而且表法的弟子里面第一个也是憍陈如尊者。所以这部经跟《法华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蕅益大师在他的《弥陀经要解》里面就讲,说净宗这个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华严经》奥妙的这个奥藏,藏就是很深的义理,就在这部经。法华秘髓,髓是精髓,也在这部经。
底下我们来看经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赞叹这些比丘众,可以说是赞叹到极处,这两句不是赞叹小乘人,是赞叹大乘菩萨,这是「大圣」。圣是什么人?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都是法身大士,叫三贤位。十圣就是指初地到十地这十位圣地的菩萨。所以圣,严格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这叫圣人。圣前面还加个大字,那更了不得了,大圣人。大圣是谁?严格来说是指等觉菩萨,这叫大圣。勉勉强强来讲,说地上菩萨还可以说得过去。所以这一类比丘众可不是一般等闲之辈,是地上菩萨、等觉菩萨,甚至很多是古佛再来。
「神通已达」,这个神通,通是通达无碍,神是神奇莫测,是讲什么?讲这一些大比丘他们所修的法门,在这部经他们修什么法门?修净土法门,听佛教诲,他修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这才是真正的神通。所以神通不是说想那个你能放光、你能动地、你能穿墙,那个叫神通,那叫小神通。大神通是指你能够对这部经的理论、方法、境界都能够清楚明了,你完全接受,你依教奉行,你这是真正的神通,为什么?你接受这个法门,修这个法门,你就能往生不退成佛,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你说这不是神通是什么?
已达,这个达就是圆满的通达,没有丝毫障碍。所以这些出家弟子那真的是了不起的人物。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示现成佛,讲经说法,很多古佛也跟着来。这好像唱一台戏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唱主角的,其它的古佛是唱配角,配合释迦牟尼佛唱好这台戏,教化一切众生。那个配角,说不定在后台那是主角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在这儿扮演佛,扮演老师的角色,这些其它的佛来这里随喜功德,来扮演佛的学生。诸佛互相之间没有嫉妒,不说你怎么能高过我?他不能够谦虚下来。诸佛他们没有这种高下心,一律平等,你跟这个世界有缘,你能度化这些众生,我来配合你,我甚至来做你的学生,跟你把这台戏唱好。你看这个心完全无我,只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功德平等,主角和配角一起唱戏功德平等,少一个都不行,光有主角没配角,他一个人怎么唱戏?所以功德都平等,不一定非要自己唱主角,学会随喜功德,这个功德是一样的。这是讲到神通已达这些大圣。
底下列举上首的名字,第一个,『其名曰:尊者憍陈如』。这位学生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个开悟证果的学生,所以他是第一个成就的。世尊他开悟以后,证得佛果,开始教化,在鹿野苑教化五比丘,第一个开悟证果的就是憍陈如尊者,他证得阿罗汉果。这部经把这个人放在第一位,说明什么?他是表法的意思。表什么法?表第一得度的法门。佛讲经,要知道他直接就讲,他不会讲这些弟子们的名字,这些名字是集结经典的人他们来记录的。记录这些弟子不同的名称,就有表法的意义,哪个弟子有特殊的成就,或者有哪一个专长,把这个弟子名字列在这,他就有他的特殊意义所在。
所以不同的经,我们看到列举不同的弟子,这是集结经典阿难尊者他们的用心,也是用心良苦。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把憍陈如尊者列为第一个,就告诉我们第一弟子来学的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我们也跟释迦牟尼佛学这个法门,也像憍陈如尊者一样,也属于世尊第一弟子。
第二位弟子是『舍利弗』,『尊者』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现在说「尊敬的长老」这样的意思,因为这些弟子们都是很有成就的,而且很有威望。「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最有智慧。
『尊者大目犍连』,「目犍连」是代表神通第一,最有神通。这个法门如果不是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弟子,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法门?什么叫智慧第一?你听了这个法门能相信、能接受,你是智慧第一,你没有智慧你就不能接受,不认识它。你能够接受以后你依教奉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神通第一,确实你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了。所以这个表法的意思非常的明显。
而我们师父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又特别提到,一般人还可能疏漏了,这个憍陈如是第一弟子,第一得度的弟子,他排在舍利弗、目犍连之前,这个意思就更深。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第一,这个第一不是普通的第一,而是在憍陈如之后,是第一的第一,他不是普通的第一。所以这讲的智慧、讲的神通,那真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你想想,你现在接受净土法门,你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几天佛就往生了。现在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圆证三不退的阿惟越致菩萨。你想想,一般的声闻、缘觉、菩萨,哪个不佩服你,你真有智慧。你能接受这个法门,他们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你真往生,你真神通第一,阿弥陀佛加持你,你能够遍游十方国土,度化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你得真干。
真干,这些佛菩萨、天龙鬼神没有一个不佩服你,没有一个不护持你的。你的冤亲债主见到你也会欢喜,你修行成就了,他们也沾光,你往生了,他们将来能得度。所以他们也不跟你计较了,他们会护持你。如果你不是真干,你是假冒的,那这些鬼神们看了之后他瞧不起你,那冤亲债主也就会报复你。所以只要你肯真干,你真正就消业障,把宿世的冤业都消除。
况且你学这部经,这部经我们看到《阿弥陀经》上面讲,《阿弥陀经》跟这部经是一部,大小本不同。这部经是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能修这部经,按这个法门修行,你能得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你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决定往生成佛。只要你肯真干,没有说去不了的。这是讲到这三个人,憍陈如、舍利弗、目犍连。
底下,『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这两位也很不得了,「迦叶」是传佛心印之人,用我们现在话来讲,他是禅宗的初祖,第一个得佛衣钵的人。「阿难」是代表教下,宗门教下,由迦叶、阿难两位做代表。这是禅宗以外的大乘、小乘、其它的九个宗,都是阿难来传;当然阿难他也是传禅宗,他是二祖;阿难也传密。换句话说,整个佛法这两个人都能做代表。他们俩来这里修,来这里听经,也显示出这个法门是代表着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
宗门也好,教下也好,密宗也好,这都是对不同根性的人,佛讲不同的法门,其实法法平等,没有高下之分。禅宗是属于接那个上根利智的人,这个人根性很利,烦恼很轻,智慧很高,这个人他有能力修这个法门,他能成就。中等根性的人,或者是下等根性的人,这就修不了这个法门了,他只能是修教下。教下是按照这些理论来学,读教科书,由浅而深,由事而理,由相而性,循序渐进,有次第的。像佛当年讲的《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一步步往上走。《阿含》就好比是佛教的小学,《方等》好比是中学,《般若》好比是大学,《法华》、《华严》这好比是研究所,逐步往上提升。一般人都是教下的根性,法门很多,我们该学哪一样?这个我们要了解。佛讲八万四千法门,不是说都要给我们学的,我们只要选一个法门就行,那一定要选择符合自己根性的,符合自己程度的法门,你才能够开悟证果。
那你应该选什么法门,你自己知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根性的人?如果自己不知道,你要去请教别人,别人能知道吗?他没有开悟,他没有观机的能力,他不知道你前生修什么法门,他可能说不出来,指点你的未必是对的。就好像医生开药方一样,法门就是药方,你害了不同的病,他就用不同的药。你要是不知道自己害什么病,你当然不知道应该选什么药。如果你说我哪个药都尝尝,那很麻烦,如果是药不对症,说不定会使你的病更加重,所以这个不能够不谨慎。
佛知道末法时代根机,末法众生很可怜,自己不知道自己,也不认识善知识,不知道自己该修什么法门,所以佛特别开出净土法门,让所有根性的人都能够成就。所以这个药方可以说是统统对症,无论你害的什么病都能帮你治好。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的选择这个法门,这是我们所谓的善根成熟。这部经,要选这个法门,要知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什么叫善根?你听了你能接受,这叫善根。如果听了之后半信半疑,或者说佛不是对我说的吧?是对那些弟子们说的,是对别人说的。我们真的有不少同修有这个现象,听到佛讲的经,或者听到师父讲的这些道理,这个应该他来听听好,这个很适合他听。都让别人来听,就自己不听,这是什么?没有善根。真正有善根是,你直下承当,佛对我讲的,老师就是讲给我听的,我要自己依教奉行,这你就善根深厚。所以你读这部经,那是释迦牟尼佛直接对你的开示,你能这样承当,那恭喜你,你善根成熟,你这一生有指望能够往生不退成佛。底下是讲菩萨众。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这里举出三位上首菩萨,这三位菩萨都是出家的菩萨,后面第二品所列的十六位上首菩萨是在家的菩萨。这三位菩萨寓意都很深,头两位『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他们俩是华严三圣,他们跟毘卢遮那佛合起来是华严三圣。《华严经》讲到体和相和用,体是清净法身,真如本性,用毘卢遮那佛代表,像我们后面这幅画,这背景,这是师父上人说让我们用这个做背景。我们当时还想,为什么不用西方三圣,用华严三圣?现在想有道理,因为这部经是中本《华严》,是华严奥藏。你看中间这位,这是毘卢遮那佛,这个佛代表着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由体起用,大用无方。这个用一般来讲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上的,一类是行为上的。这个思想是智慧,以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行为就是指生活,以普贤菩萨做代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排名第一,这说明什么?佛法重生活,重力行。这个生活里面当然要依据理论,力行要依据理论,文殊是代表理论、代表思想、代表智慧。整个佛法,华严三圣就代表了。你看华严三圣,毘卢遮那佛右手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左手的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骑着狮子。右手的是第一,普贤是第一。在本经也不例外,普贤菩萨排第一。所以普贤菩萨代表《华严》行门,本经也显示出《华严》全体大用。
普贤菩萨不仅代表《华严》行门,还代表密宗的行门,因为普贤菩萨是密宗开山祖师。密法里面,我们看到龙树菩萨传密法,他开铁塔遇到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将密法传授给他,他再传到人间来。金刚萨埵是谁?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换句话说,这个经也是密宗的显说,正如《华严》一样,《华严》是密宗显说,显密不二。批注这部经的黄念祖老居士他本人就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传授密法。你看他传授密法,教人读《无量寿经》,自己批注《无量寿经》,自己念佛求生净土。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这个法门真的也是密法的一个纲领,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密咒。这个法门教我们往生不退成佛,也是教我们即身成佛的法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禅宗里往往供奉第一位就是文殊,所以这个法门也代表禅净不二。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了禅、净、密,统统包括。
第三位『弥勒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完了之后是灭法。弥勒菩萨之后下生,什么时候下生?大约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下生成佛。这部经我们看到,弥勒菩萨后半部他是当机的,世尊特别嘱咐他要弘扬这个法门。弥勒下生成佛,我们可以想到他会弘扬哪个法门?当然是净土法门,他当然会讲《无量寿经》,这个也是非常殊胜的。
最后,『及贤劫中一切菩萨』。这个「贤劫」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大的时期,大劫,这个大劫里面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称为贤劫。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尊佛,弥勒菩萨成佛是第五尊佛,后面还有九百九十五尊。这贤劫中一切菩萨他们现在是候补佛,最后一位是韦驮菩萨成佛,第一千尊。他们现在全都来参加这个法会,都来听《无量寿经》,换句话说,贤劫千佛肯定都会宣扬这部经,会讲这个法门,劝导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太殊胜了!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第一品就先讲到这里。下个礼拜一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经,国语我们一、三、五,二、四、六是粤语。今天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更新于:2023-07-20 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