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入门知识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孝经》的概要,尝试著用佛教天台宗分析经典的这种研究方法—五重玄义,来分析《孝经》的体例,我们按照五个方面来研究,所谓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和判教。释名就是解释《孝经》这个名题。辨体就是辨明本经的体性和基本的原理,我们判作是以道为体。明宗就是明了本经所指出的修学方法,我们用《孝经》的「开宗明义章」里面的语句,就是事亲、事君和立身,这是行孝的方法,所谓有三个层次。论用就是我们来论述本经修学的这些利益,昨天我们意思还没有完全的讲透彻,今天我们想再利用一点时间来补充说明一下。我们判论用,就是学这部经有什么功用,可以归纳为四条,所谓宇清、国安、家和、人乐,这是从大讲到小。宇清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能得到清宁。国安就是我们所在的国家也得到安定。家和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能够和睦。人乐就是我们自己得到幸福快乐。这四条可以说概括了所有的好处,这正是我们国家领导人所希求的,所谓是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如何能得到?孔老夫子的《孝经》就为我们点出来了,要以孝去治理。以孝治身就能人乐,以孝治家就家和,以孝治国就国安,以孝来治理天下就天下清宁,如果再广阔的来说,以孝心对待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就得到宇宙的清宁。所以这一个孝字就能把它们圆满的得到。 我们看在刑昺的,这是一位宋朝的大儒,曾经做过北宋时代的礼部尚书,他注解了唐玄宗的《孝经御注》,所谓《孝经正义》,里面他有这么一段话,这是在他的序文里面说到的,他是引用刘炫《孝经述义》。我们看刘炫《孝经述义》,我们来看,刘炫他是隋朝的一位学者,他在《孝经》的注解里面,这部注解叫《孝经述义》,他自己的序文中是这样写到,「《孝经》,言高趣远,文丽旨深;举治乱之大纲,辨天人之弘致。大则法天因地,祀帝享祖,道洽万国之心,泽周四海之内。乃使天地昭察,鬼神效灵;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以之治定,圣德之所不加」,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到《孝经》这篇文章虽然是很短小的一篇短文,总共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九个字,可是言高趣远,就是它的文义非常的高广,它的旨趣非常悠远,文辞、词句也很优美,表达深远的意境。所以这都是讲到圣人的心声,天地之德。里面举出天下大治、大乱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在於能不能够以孝治理天下。因为孝道它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所以孝是总纲,天、地、人三才都以孝为纲。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何能够去孝治?所谓「法天因地」,就是效法天地,天是恒常的运作,地是无私的奉献,我们人在天地之间,效法这种天地的大德。对待我们的君上,在古时候是君主时代,要对皇帝、要对古圣先王要常常的纪念,对自己的祖先也要常常的祭祀,这是能够使到万国人民民心能够和睦,在四海之内的百姓都能够得到圣王的德泽。天地都有感应,所谓「天地昭察,鬼神效灵」,天地鬼神实在是他们也是跟人有感通的,当一个人行孝的时候,天地鬼神都护佑,人如果不行孝,天地鬼神都厌恶。真正以孝治理天下,从自己做起,对父母有一种纯真的孝心,然后扩展至对百姓,以这颗孝心对待所有的人。这是讲到一个国家领导人他能够以孝心对待这些万民,自然就能感得「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所谓是天地都相保,灾害都避免。 「明王」,这是有明德的君王,这是古代的圣王,他以孝来达到国治、天下平。所以孝可谓是「圣德之所不加」,就是本经里面曾子问过孔老夫子的,说圣人之德可不可以超过孝?孔老夫子说,「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所以一个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孝心达到圆满,孝心的圆满就是圣德的圆满。这是从大的角度,治国、治天下、成圣、成贤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讲到一个帝王、一个领导人,从大的方面讲。如果从小的方面讲,下面刘炫的《述义序》里面又说到,「小则就利因时,谨身节用;施政闺门之内,流恩徒役之下。乃使室家理治,长幼顺序;居上不骄,为下不乱;臣子尽其忠敬,仆妾竭其欢心」,我们先看到这里。从小的方面,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也需要行孝。一般人行孝,所谓庶人之孝,就是老百姓如何行孝?要因地之利,能够顺应天时,获取地利,能够从事工作生产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自己对自己生活要非常的节俭,非常的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的侍奉父母。对待父母的孝敬那是丰丰富富的,宁愿自己吃少一点,穿单薄一点,也要让父母得到温饱,这是普通老百姓也要做到的孝道。 在闺门之内,闺门就是讲一个家庭内部,还是要用孝道、用礼。这一条是在《古文孝经》当中,《孝经》是有《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我们这次学习是采用《今文孝经》来学习。《古文孝经》有一些出入,像《古文孝经》里面有一章是「闺阃章」,就谈到在闺阃(闺门)之内要有礼,以礼治家,这样能够上下和顺。哪怕是仆人,家里的下人,都需要对他有恩德、照顾,这样在一个家庭里面,哪怕是只有夫妻之室,再小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所谓是夫义妇听、夫和妇顺、长幼有序,这都是在家里面有家礼、有家规。做人要懂得「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如果是在上位的,得到富贵了不可以有傲慢心,因为有傲慢心必定富贵不能长久,很快可能就把自己的地位、名誉和财富都亏损了,在下位的人不能有这些不好的想法,所谓胡思乱想,要跟别人去竞争、去斗争,去争夺权势、争夺富贵。要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穷通它都有一个定数,哪怕是你争得来、抢得来的,还是你命中本有的。既然如此何必去争?何必去抢?不如落得一个君子,他能够有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把这些功名富贵看淡,反而能够造就一个好的品德,而那些功名富贵真的是命中所有的,必定是能得到的。只有是小人他才会斤斤计较,不断的在争取、在抢夺,抢夺来的还是命中本有的。所以古人叹息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他不需要这样以小人的手段还是能得到的,他非得要做一个小人,这是很冤枉的。 真正以孝治理家庭、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为人臣的必定是尽忠,为人子必定是尽孝,所谓「尽其忠敬」。忠跟孝是一体的,敬是表示我们对於长上、对於父母的敬意。孝一定要连著敬,如果是孝没有敬,这个孝就不成为孝。仆妾,这是指一般的仆人,我们说的服务的人员,他们也能够很欢喜的效劳。为什么?因为他能够感到这种孝的氛围。一个孝的氛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氛围,所以他们能够在里面做得安心。譬如说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家庭,老板就等於像是君上一样,像一个家庭的家长,他要以孝治理自己的大家庭,让人人都守礼、都忠敬,自然人人都欢心,没有不平等,必定是和谐。而家和万事兴,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和睦,上下能够同心,那当然这个企业必定是很成功的。所以孝的功用是很广阔的。 最后刘炫还有一句话说,「其所施者,牢笼宇宙之器也;其所述者,阐扬性命之谈也」。这就讲到很深很广,孝的功用真的是涵盖宇宙,宇宙万物都是这颗孝心的显现。我们昨天谈到,孝的体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道德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是从道而生的。佛家也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我们宇宙,宇宙就是道变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晓得,一个人能够养成纯真的孝心,就与道相应,所以这颗孝心它可以遍及整个宇宙,而使到宇宙都能够清宁、都能够和谐。如果能够说把宇宙都能够和谐起来,那要和谐一个地球,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所以我们坚信,古圣先贤的教诲一点没错,只要以这颗孝心来对待、来治理世界,必定能得到和谐世界。 《孝经》当中所阐述的,所谓是性命之谈,性这就是讲的本性,就是讲到宇宙万物的本体,那就是道。所以我们昨天判本经是以道为体,这也是有依据。命就是所谓天命,孔子自己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孝经》所阐述的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果然依此而修行,来落实,必定获得无上的利益。因此本经「开宗明义」就说到,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所以概括起来,本经的修学的功用可以说是,小则得到幸福人生,大则得到和谐世界,得到清宁的宇宙。因此历代这些帝王,都非常重视《孝经》。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有很多是注解《孝经》,有很多把《孝经》做为考核读书人的一个教材,或者是教导宫廷里头的这些王子、贵族的教材。即使是在外族,像元朝,元朝是少数民族,这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也是拜倒在《孝经》之下,也把《孝经》推崇出来。到清朝是满族人入主中原,开朝的三位皇帝都是《孝经》的专家,顺治和雍正两位皇帝亲自做了《孝经》注解,康熙皇帝他虽然自己没做注解,但是顺治,这是他父亲,留下遗愿,因为顺治皇帝当时希望能够纂修一部《孝经衍义》,这是一部大书,把历朝历代的这些凡是讲到孝道方面的注疏、文字收集起来,以《孝经》的义理为主纲来注解《孝经》,但是顺治皇帝还没有完成这个工作,康熙皇帝就接著干。所以康熙皇帝当时诏领这些大臣、儒臣一起来汇集,就编成了《孝经衍义》,总共一百卷,收录在《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里面。这可以看到康熙皇帝也是在继承自己父辈的志愿。《中庸》上面说到,「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能够继续前人的事业,这就可谓是孝,为什么?所谓是孝亲之志,父母先人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是真正的孝。 茂森之所以这次有这个愿心想把《孝经》讲解一遍,这也是我母亲对我的愿望。母亲在三年前就对我表达了她的这种志愿,希望我放弃学校的教授工作以后,跟随我们恩师净空老教授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把《孝经》讲解一遍,因为《孝经》是我从小就念的,也是母亲特别在这方面注意培养我的。母亲是希望我这么做,我真的也是要继人之志,述人之事,养亲之志。所以我也觉得这是我的一项使命,要好好的把《孝经》讲解一遍。 我们再来看五重玄义里面的判教,第五方面,我们昨天也略略的提了一下,还有些意思还要讲得更圆满一些才行。我们判本经的所谓教相,就是教学的课程,它是属於什么人学的?这是圣之根,人之行,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想要成就圣贤,首先要扎根,所以这是一门圣贤的基础课程。而人之行,这个人没有分别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每一个人,只要是人,都要去学,都要去行。所以可见得这一门课程涵盖的很广泛,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孝敬父母,如果做为人而不孝敬父母者就不能称为人。你看看动物里面都有行孝的,我们都常常听到,乌鸦会反哺,小羊跪乳。小乌鸦长大了,它要出去找食回来孝敬自己的父母,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会照顾它,这叫反哺,乌鸦懂得知恩报恩。小羊要吃乳的时候都跪在母亲的身体下面,仰著头来吃,这种形态就已经给我们显示了那种感恩的这种形式。所以你看动物里面都体现了孝心,如果人不行孝,说得不好听,叫畜生不如。因此这一门课程人人都要学习,而真正做到了极处,成圣成贤都能达到。 所以孔子本人他曾经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他的志向在《春秋》这部著作里面,而他的行持就在《孝经》里面。所以可见得圣人他也是在不断的行孝。所以这部经可以说是普通的人,像妇孺,也需要学,而立志成圣成贤的人也要学。这部经它是谁作的?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这是曾子所作的,因为曾子他是一位大孝子,他听了老师孔子教导他孝的道理,他把《孝经》记录下来,这是一种说法。但是我们看邢昺的注疏里面,他不是这么样认为的,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说「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孝经》就是孔子亲手所著、亲口所述,不是曾子自己写的。这部《孝经》它之所以在「开宗明义章」里面好像以孔子跟曾子的这个问答的形式来做,实际上它是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来广明孝道。为什么选择曾子做为请益问答之人?是因为曾子是个孝子,他在七十弟子当中,孝行是最显著的。邢昺疏序文里面说到,「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这是讲到为什么孔子要作这部《孝经》,他述作这部《孝经》的宗旨,原因是因为当时这位至圣先师虽然他有大的圣德,但是可谓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正是周朝的末年,王室已经是衰微了,所谓是列国诸侯都在互相的争斗,这是春秋的时代,王纲已经没有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被紊乱,诸侯不懂得敬天子,诸侯里头的大夫也不懂得敬诸侯,乃至家庭里面儿女也不懂得孝敬父母,这是天下大乱的时代,所谓是礼崩乐坏,这是孔子著这部《孝经》的历史背景。 我们再看,「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除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孔子要著六经,因为当时已经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居上位的人赏罚不明,凭著自己的私欲,或者是追求私利,而执法不明,使到这个制度、这种王纲都紊乱。在上位的人不公平,执法不分明,往往是以私废公,居下位的当然他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所谓「上所施,下所效」,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所以当时是上下一片混乱。孔老夫子看到这种情形就决定要做六经。六经就是最好的教育的这些教材,因为国家天下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教育,所以孔老夫子当时定礼乐,就是著《礼经》、《乐经》,删《诗经》。《诗经》是本来存在的这些民谣、歌谣,孔子把这些歌谣搜集起来进行删订、整理。所用的原则、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就是凡是引人邪思的这些歌谣统统删掉不要,搜集到《诗经》里面的都是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的这些诗歌,这是我们所说的对於文娱节目的管制。对於媒体的管制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因为媒体里面的这些节目那是最容易误导百姓,如果是这些节目里头充满了杀盗淫妄、暴力色情,用这些东西教导民众,你看民众会成什么样子?那必定会天下大乱。所以孔子当时删诗、书,删《诗经》,这是对媒体、对文娱节目的负责,让大众可以有健康的娱乐。本经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於乐」,这个乐和诗都是属於文艺方面的,能帮助我们社会移风易俗,如果是内容健康的,那必定是把社会带向和谐,如果是内容不健康的,必定是制造混乱。书就是《尚书》,易就是《易经》。这五经,礼、乐、诗、书、易,是明道德仁义之源,道德仁义的源头,这个本体可以说在五经当中阐述出来。最后孔子还修了一部《春秋》,《春秋》是一部鲁国的国史,但是里面记述著也有诸侯列国的很多事情。《春秋》这部书是为了正君臣父子之法,《春秋》里面都有褒贬,褒善贬恶,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道理原则讲得很清楚,使到人伦关系,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得以彰显。这是社会治乱的一个关键,如果五伦关系乱了社会就大乱。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08/5/12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2
妙莲法师:灵岩甘露第二集 肆、正见慧解
《福布斯》杂志:与伯纳德博士讨论食品、健康和仁慈(上)
《福布斯》杂志:与伯纳德博士讨论食品、健康和仁慈(下)
钟茂森:注重心地,注重实修
钟茂森:忏悔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钟茂森:为什么有的人的富贵是靠辛勤操劳换来的
钟茂森;有钱而不舍得用,与穷人没两样
钟茂森:妄想指哪些,如何界定
钟茂森博士:女子德行之安稳
钟茂森: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
钟茂森:遇到一点风凉话,不愿意承担责任
钟茂森:把自己的见解放下
钟茂森:发心最重要
钟茂森: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钟茂森:俞净意公三年改命,勇猛程度值得学习
钟茂森博士:斗闹场绝勿近
钟茂森博士: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钟茂森博士:入虚室如有人
彭鑫博士:测测你阳气足不足
绿色消费-绿化地球-雷久南博士
陈静瑜老师:学习女德的心得报告(第二集)
彭鑫博士:损伤元气的三个方式
彭鑫博士:伤精者的补精方法
彭鑫博士:纵欲淫乱直接影响相貌智力和福报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道义救危机 中华商业伦理世纪重建之路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一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二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五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四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三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六集)
钟茂森: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第七集)
彭鑫博士:伤精的药方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五集)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上)-2011年新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一集)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下)-2011年新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三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七集)
钟茂森:美国布莱恩博士用催眠研究轮回的科研成果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四十八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五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三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八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七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七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八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三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八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九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三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六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五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一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集)
彭鑫博士:伤精易得颈椎病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6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1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九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第44集
钟茂森博士: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8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二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六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0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七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2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3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七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5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一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50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四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三十三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6集
心经
金刚经
大悲咒
楞严经
法华经
药师经
华严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长阿含经
地藏经
普门品
净界法师
其他文章
佛教故事:做人的佛法
佛教故事:佛陀教你不生气
慧律法师
新闻资讯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