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善业

2023-07-07 佛教名词

善业(佛教解释)

善业(善业)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称为三业这些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能引起善恶等报应。善业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业。

介绍

shn y

善业(善业)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婆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己,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入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水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断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分类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放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于众生,超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减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 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爱念。

三、人不欺负。

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

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

八、财、命、色、力、安乐 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惠。

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适。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得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日常清净优钵花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

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语美妙。

五、言可承领。

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

八、言尽爱乐。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生,不更恶道。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使夺,一切众会欢喜贩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连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其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想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当知!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悲心若何修得,有什么好处,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