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展:佛教在印度发展的四个时期

2023-06-23 佛教传播与发展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是指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

在释迦牟尼传法的50余年里,佛法已传播到中印度的7个国家,范围已超过12.95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考虑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都是以步行传法,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也证明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成功。

部派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入灭后,随着佛教向古印度各地的传播,各地的佛教僧团纷纷兴起,由于各地僧团对戒律和教义的理解各有不同,最终形成了诸多派别,随着这些派别矛盾的激化,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史称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是佛教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根本的一次分裂,关于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十事说和五事说。

十事说是指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东印度毗舍离的比丘违犯了原始佛教的戒律,出现了向人收取钱币的现象。当时,西印度的耶舍长老来到毗舍离,见到这种情况,并就此与毗舍离的比丘发生了争执。以此为契机,耶舍长老在毗舍离举行了七百比丘参加的佛教集会,召集僧众就原始佛教的戒律进行讨论,并判定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比丘很不信服,于是他们举行了约有万人参加的集结,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自此,认同十事的毗舍离比丘组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十事的耶舍长老等组成了上座部。

五事说认为根本分裂是因为佛;教徒对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所提出的五事看法不同才产生的,其中赞成大天观点的僧徒形成了大众部,而反对大天观点的长老形成了上座部。

之后,在根本分裂的基础上,佛教又发生更多小的分裂,并形成了许多部派,史称枝末分裂。这些分裂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的佛教就被称为部派佛教。据南传佛教史料记载,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而据北传佛教史料记载,则认为部派佛教共分出二十部(包括大众部和上座部)。

部派佛教时期是佛教史上比较混乱的阶段,这一时期不但派系众多,而且互相对立,但这些派系并不是不同的宗教,而是佛教的不同道路,他们有着共通的基本教理,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罢了。

大乘佛教时期

公元1世纪左右,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团体中,开始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解脱,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获得自我解脱,更重要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都达到觉悟。于是,他们根据《大般若经》、《维摩诘经》、 《妙法莲华经》等佛教经典来进行修持和传教,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兴起。所谓大乘,就是大的交通工具,即获得真知、达到解脱的大的途径与方法。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大乘修行者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中的一些流派贬称为小乘,意思是小的交通工具,小的途径与方法。

总而言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着诸多不同,但最根本的区别则在于修行的目的。大乘佛教的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小乘佛教的修行是为了寻求自我解脱。直到现在,人们仍在使用大乘和小乘的名称,这只是为了区别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思想和流派,一般没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中观派和瑜伽派两个阶段。

中观派:代表人物是龙树(约公元2~3世纪)和提婆(约公元3世纪)。这一教派主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佛法都是一种相对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此外,中观派指出不应该用极端的思维来认识事物,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间不仅有绝对真理,还有相对真理。另外,关于对涅槃的认识,中观派提出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消灭了人的无知,就能达到涅槃境界。

瑜伽派:代表人物是弥勒(约公元4世纪)、无著和世亲(约公元4~5世纪)。这一学派主张依据瑜伽修行来得到解脱。所谓瑜伽是梵语音译,般在中国被译为道、禅,在西方则被译为沉思、静坐,主要是指佛教徒按照调息等方法来平定心神的方法。在教义方面,瑜伽教派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性和神性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如果能舍弃人的无知,就能脱离物质的束缚。此外,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的最有力因素,只有抑制心的作用,心的本性才能自然显现。

密宗佛教时期

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的婆罗门教与其他宗派互相融合,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派印度教。随着印度教的复兴,大乘佛教修行者吸收了印度教的修行方式,形成了密宗,这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种重要形态。

作为大乘佛教的一种,密宗是在师徒之间秘密传授,具有神秘内容的特性,因而又被称为密教,也称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密宗是以大日如来为信仰,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在教理上以大乘佛教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前提,在实践上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为特征,在修行上则重视导师的引导和秘密的仪式。与大乘佛教其他宗派的修行方法不同,密宗主张修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这三密具备就可以立地成佛,比起大乘佛教的修行更有成效。

最初,密教主要流传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一带,后来逐渐向印度南部和东北部传播。但随着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争斗不已,佛教日益式微。直至公元13世纪,伊斯兰教将领巴克提亚契吉率军入侵印度,并焚毁了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僧团也随之被摧毁殆尽,佛教就此衰败,印度教最终成为了印度的主流宗教。

19世纪末,印度佛教兴起了复兴运动。1891年,斯里兰卡的达摩波罗在印度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一些佛教寺院也得以重新兴建。1947年,在印度独立后,佛教在印度有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办了纪念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的国际集会。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安培多伽尔在印度的那格浦尔组织了一次改信佛教运动,50万印度贱民由信仰印度教改信了佛教,自此之后,印度共有几百万贱民皈依了佛教。现在,印度的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15%,佛教在印度重新焕发了生机。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寂静法师:毕业美国往印度,发现生命大财富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法苑谈丛:(二)寺院制度 第二章、佛教的制度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佛学书籍:佛学入门须知: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及佛弟子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远离焦虑的四个密码,您知多少?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这四种花卉在“佛教”中有很大的意义,不知道你见过其中的哪些呢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什么是婚姻?家家有本难念经,佛教怎么说?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菩提】_佛教中的菩提是什么意思_菩提代表什么意思

放生因果:【六度】_什么是六度_佛教六度是什么 放生因果:【六度】_什么是六度_佛教六度是什么

放生因果:供养_供养的意思是什么_佛教对供养的解释 放生因果:供养_供养的意思是什么_佛教对供养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