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佛教饮食之道

2023-06-21 随缘法语

佛教飲食之道

 佛寺齋堂稱為五觀堂,為何稱之五觀堂?因為佛制比丘,食存五觀,如果用齋時,散心雜話,則信施難消,由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為五觀堂。依名顯義,五觀堂意味著行者用齋進食也是一種修行的重要課題。

 佛法與生活本是融合的,隨時隨處皆是我們進道修行之勝緣。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了無限的禪機,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言語舉止,也無不是修行的對象。從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簡樸,粗茶淡飯,而怡然自得,現代的人豪華奢侈,山珍海味,卻煩惱無盡,這就是有無修行之間的差別。所以,佛門弟子在受用飲食時,當不離修行本分,各自正念攝心,作五種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凡受食時,應知食物得來不易,需要許多因緣條件共同成就,如吃進口中的一粒米,就須經農人辛苦耕種,再經工人碾軋去殼、商人搬運販賣以及家人水洗燒煮等,由此可見粒米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

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故我們對於現成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應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凡受食時,應思量自己的德行及所作所為,到底具有多少福德可受此供養?自己是否有資格受此美食?

修行人每天要檢查自己,省察一下,從早到晚是如何對待佛法?持戒了嗎?精進了嗎?忍辱了嗎?入好久的定?在定境當中,開敷什麼智慧?悟了多少?慈悲眾生了嗎?如果沒有修行,則德行全缺,便不應受此食。藉此警醒自己精進修行,常懷一份慚愧的心。

三、防心離過,禁貪效宗:

凡受食時,應慎防己心,遠離貪、瞋、癡三種過患:於美食不起貪取心,見劣食不生瞋恚念,時時自我覺照,觀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和合,莫恣意貪圖美味。

一般人在吃的方面,總是千般挑剔,萬般撿擇,須知食物能滋養我們的色身,固然是重要,但如過份貪著,沒有節制,常隨自己喜好而暴飲暴食,則必傷害身體。又佛寺用齋叫做過堂,意即告訴我們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不可對食物起貪瞋念頭,要防止自己三業放逸,保持一份平等和離欲的心。

四、正事良藥,作療形枯:

凡受食時,應視食物為健身療病的藥物,所謂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充份的飲食營養,生命便會枯竭,人就無法生存,故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並非為滿足口腹之欲。

既然如此,則飲食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自己飽腹後即不應再貪求,就如生病須服藥,病癒康復則不需再用藥。在接受飲食時,切莫用輕慢心去受食,應有一份警覺的心。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凡受食時,應知一切所食皆為資身修道之用,每日三餐,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令色身能夠繼續修行,以成就道業,利益眾生。既是為成道業,因此當發道心,勤奮用功,保持一份精進的心,方堪受食。

此五種觀想的次第,初即觀食,次是觀身,後並觀心,一切須在修行辦道上相應。

黃蘗禪師曾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此即透露出行人用齋時,面對誘人的美食欲境,依舊要保持觀照的工夫,端身正坐接受飲食,收攝自心不起分別,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不計較食品的好壞,不揀別食料的精粗,以隨緣自在的心念,進食前修持五觀想,自思惟:是不是德行無缺?能不能防心離過?有沒有認真辦道?能夠懷抱這樣的心進食,才是合乎佛教的飲食之道。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汉藏神变月佛教纪念日汇集

饮食误区 别让新潮食物伤害孩子 饮食误区 别让新潮食物伤害孩子

浅说佛教的八苦 浅说佛教的八苦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1)释疑篇 14、佛教与民国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在佛教中,佛、人、妖、神、仙、鬼、怪、精、道、灵、魔这几个概念的差别?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佛教的三种懊悔方法

冬季疾病的饮食防治 冬季疾病的饮食防治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佛教医方明的饮食疗法

饮食养生的原则-烹调有方 饮食养生的原则-烹调有方

饮食养生的原则-合理调配 饮食养生的原则-合理调配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佛教处世观:正视平常心,得意也别忘形,高兴也不狂喜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道场】什么是佛教道场?文殊菩萨道场在哪?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九、戒除烟酒修众善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是约束人还是保护人?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一、空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业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皈依修学手册:五戒是什么_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性

老年人饮食健康的小秘诀玉米 老年人饮食健康的小秘诀玉米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谈佛教现状——末法十大弊端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当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国 -智悲佛网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皈依修学手册:信佛的开始:皈依佛教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佛教丛书·教理:第一篇 惭愧忏悔

唐太宗与佛教 唐太宗与佛教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二十课、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戴季陶)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八课、赞僧诗(清·顺治)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作品选录:第十五课、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十七课、民俗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四课、宗派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佛教问题:第十九课、神异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实用佛教:第十五课、佛教徒的一日行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世学:第十课、佛教与会议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实用佛教:第十七课、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二课、佛教与环保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与世学:第十六课、佛教与建筑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史:第三课、部派佛教的发展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仪轨制度:一、丛林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九课、十二因缘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的真理:第十四课、三法印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教仪轨制度:十五、焰口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学启蒙:第二十五课、阿育王提倡佛教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佛门礼仪常识:佛教寺院巡礼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艺术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 法苑谈丛:(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