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与业的不同作用

2022-12-17 学诚法师

每个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当中的人,但是现实当中的自己并不如此,又不知道如何来改变,没有改变的方法。有些人时间长了,就不想去改变了。

这整个改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就是改变自己,修改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才能够有理想的未来,才能够有理想的自己,让自己越来越理想,成为理想当中的人。如果不改变,怎么可能成为理想当中的人呢?所以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让自己生命当中的状态,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可能的事,变成能够。

但是我们的成就,我们能够做到的,不等于说我们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会,那又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认为要学得都懂了,一切都通达了,再来修行,再来工作,再来付出,那倒是成为一种不可能。

所以我们信仰、学佛、修行,必须要非常清楚:哪些是不能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能够的。然后,哪些我自己不能够做到的,变成能做到的,然后我们去做到,这有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己不断提升的境界,需要自己去努力。

体察内心执着

那我们做不到,做不好,就是因为我们有执着。人有执着,就是想不开,事情做不开,放不下。那就是要破执着。破执着就是佛教教育我们的一种方法。不同的人,不同根基的人,他们的执着是不同的。不同根基不同时期,人的执着不一样;在同一个时候,根基不一样,执着也不一样。比如有些是大事想不开,有些是小事想不开,有些是自己的事想不开,有些是常住的事想不开,公众的事想不开那这些都是人的执着,这些执着都是自己想象想出来的。

《无量义经》里讲:种种方便,令离诸着。佛陀的种种法门,种种善巧方便,都是要扫除、清除我们脑筋当中的种种障碍。执着就是障碍,障碍清楚掉,我们才有办法让不能的东西成为可能,让可能的东西成为能够。

我们内心中有种种的烦恼、业力,业力成了障碍,业障。烦恼成了烦恼障。业障需要去清楚。要去忏悔过去种种做错的事。但业是非常非常多的,能不能忏悔完呢?真正要忏悔也是忏悔不完的。那怎么办呢?忏悔不完,不一定就是业的力量能够出现。因为忏悔本身就是一种对治,只要没有烦恼的助缘,这种业的力量就不会现起。业的力量要现起,必须要靠烦恼为助缘。

所以我们到寺庙里来,首先要培养觉悟的能力,觉照的能力,自觉的能力。能够让自己觉悟起来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觉悟,就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障碍、问题、烦恼。只有自己觉悟了,自己觉察到了,自己观照到了,才会有这种能力去想改变。

培植信仰的力量

我们在现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全球化、国际化,信息技术也非常发达。我们作为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怎么来说明我们信佛?我们如果看了很多宗教的经典,脑筋当中有不同宗教、文化,古今中外的概念,可能都信一点,最后自己的信仰就没有办法归属,信仰的身份没有办法归属,漂泊。虽然好像是信了佛教,最后没办法落地,你没办法融入大众,依然是处在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有僧团,然后这些居士们都是依着僧团来学习佛法。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身心感受到稳定的力量,感受到安顿,这是非常重要的。

信仰能够让我们的精神的世界不断丰富,能够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纯洁、神圣,我们内心中会有这种力量来追求成贤成圣。如果一个人的物质财富增长,精神财富缺乏,人的幸福指数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觉悟就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内心的境界。内心的一种什么境界呢?就是内心有一种为自己、为他人、为众人、为众生努力、付出、奉献的思想品质、思想的境界,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之后,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形成自己行为的力量。所以我们来到寺庙里信佛,就是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让人有一个圆满、崇高的觉悟的境界。

业力依于烦恼起

修行就是造业。造善业,造能够成就佛道、利益众生的业。业是一种力量,业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我们的业,会让我们招感果报,这是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同时,我们的业加上烦恼,对我们生命的状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常常讲业力,但是这个业力如果没有烦恼的助缘,也不会产生作用。所以业必须是跟烦恼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作用,才能够轮回。

所以我们常常讲要断烦恼,忏悔业障。业障只能忏悔,但是断不了,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但是烦恼可以断,因为烦恼你可以把握,可以控制。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少起烦恼,不让它持续,这样烦恼的力量就不会跟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烦恼就是我们当下内心的力量,我们当下内心没有这种力量,潜在的业的力量就不会让它现起来。反过来你如果起了烦恼,也会引发业的力量。如果修行,起了善的力量,念佛、念法、念僧,也会引发内在善的力量,也就是潜能中内在好的力量能够被引发出来,这样就会改变自己的生命,所以需要修行,需要做善事,需要集资粮,才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才会有很好的人生和未来。如果我们没有去断烦恼,没有去对治烦恼,那烦恼当道,这种力量很强,就会引发恶业,修行就修不了。

佛教的因果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不能改变的,永远不能改变。佛教里的业果是能够改变的,改变就是从烦恼方面改变,也会让业方面改变。对治烦恼,断烦恼。断烦恼,需要靠智慧,才有办法断烦恼。定还没办法断烦恼,定仅仅是开发智慧的增上缘,它没办法断烦恼。所以修定不等于是修慧,定只能让我们内心保持一种持续稳定的力量,只有慧的力量才有办法真正断烦恼。

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有业的种子,如果没有外在的烦恼的助缘,如同一颗种子发芽,没有水分、阳光、雨露,这个种子依然不会生长、开花、结果。所以我们就是要认清楚什么是烦恼,什么是业。烦恼的作用,业的作用。我们主要对治的是什么?我们主要要对治的是烦恼。如果烦恼不现起,善法现起,佛的觉悟的能力现起,那么每个人,无论是学习、工作、修行也好,都会有很高的热情。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兴趣,就说明人有问题,就是迷惑、烦恼,乃至非常消极。就说明内在觉的力量很弱,乃至没有。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物质可以分为可燃,不可燃,自燃三种,比如柴火,需要火种引燃就可以烧,需要别人的帮助,才会有这种生命力,才会有这种热情;还有一种是永远也烧不了的,比如石头,顽固不化,你再怎么烧也烧不着;还有一种,自己有这种力量,只要开关一开,告诉你方法,你自己一发心,这种热情、力量、智慧、觉悟就会出现。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就是有自燃的能力。自己燃烧自己的能力,就是自觉;需要靠别人来燃烧,点燃,就是他觉;还有一种,你再怎么烧都烧不起来,是不觉。

一个寺庙,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家庭,总是希望一个人有能力、有热情,一个人去善待别人。这种人就是非常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内在有这种能量,这种善心,这种强大善法的力量,才会有热情。我们现在这种力量比较弱,怎么办呢?就是不断到寺庙来充电,来增强我们自己生命当中的热量,让自己升温,让热度不断升温。这样,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才有办法去观照。

让内心产生趣向佛果的力量

业,不是说用数量能够计算的;也不可以说体积有多大。它是一种力量,是善的是恶的,能够引发我们成圣成贤,或者升天、做人,或者下三恶道的推动力。善业,无漏清净业,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快乐,如果是恶业,就会引发我们的痛苦,引发我们的烦躁,引发我们种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潜在会有这种力量。

色界、无色界众生是不动业,三恶道的众生是非福业,欲界的众生是福业。不动业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虽然是善业,但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修行,恰恰注重的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动业,就是我们业的力量在我们的身心里,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的力量,需要我们不断去培养、努力、积聚。积聚内在的福德、智慧、慈悲、喜心、舍心,六度万行,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成佛的资粮。这种资粮够了,力量够了,慢慢就会聚沙成塔,慢慢就会百川归流。所有的河流、池塘,水都流到大海,就是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在寺庙为什么每天要回向,就是让自己点点滴滴的善法能够汇归大海,成为成佛的资粮。

修行不是跟佛菩萨做交易,你说我念多少经会怎么样,磕多少头会怎么样,念多少遍咒会怎么样,那都完全搞错了。业是没有数量、体积的,就是你内心当中,能不能形成这种力量,趋向圣贤、趋向佛果的力量,他是从这方面来培养的。

祈求的原理

我们不容易培养,就是因为没这种环境,或者说环境不理想,所以要培养这种持续善法的等流就不太容易。你到寺庙里来,助人为乐、自利利他,大家做得都很自然,互相关心、帮助就很自然。你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当中,大家都是在竞争,你去帮助别人,别人会认为你这个人很怪异,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这种环境本身就不是修行的环境,你看到别人都那样,心就不容易发起来。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修行需要一种修行的环境,寺庙就是一种修行的环境。这种修行的环境是多少人共同营造出来的,才会有这种环境。

我们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环境对我们就有帮助,就有加持力,这种加持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对佛菩萨,对圣贤,有希求心,因为你有希求的心,希望得到,这样我们内在觉悟的大门就会打开,就会启发我们内在的善根。每个人都有善根,内在善根善法的根启发起来,那么善法有根,就容易成长、壮大,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去实践就更加容易。如果不明白,那我们祈求,可能时间长了,会成为一句口号。所谓一句口号,就是你喊了这句口号是不用心,这种作用的力量就弱了,就是脱口而出,不是发自于内心,不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这里面就有差别了。

不是说听了很多道理(就)能够让自己善良起来,明白道理不等于能够做得到。懂得道理,要做得到才是真正懂道理,如果我们懂得了道理做不到,那么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懂了道理,无论是世间的道理还是出世间的道理,能够真正去落实才是关键的。所以修行就是实践,实践佛法。实践佛法要通过自己的身语意来实现,通过身语意来造作,就会有很多实践出来的成果、成品,实践出来的一些现象和状态。例如大家在这里念经、参加法会等等,这也是实践出来的结果。

因为要去实践、要去落实,所以我们就需要做一个很好的规划,整个流程怎么设计、安排,需要去考虑很细致,很周密,然后还要有人来付出,有下面做具体工作的义工,要有人来指挥、来调度、来观照,有什么问题,及时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发菩提心的具体的体现。做任何一件事情,它的发心很重要,也就是说它的动机很重要,动机就能决定结果的性质。动机就是你种的因,你种了什么最后就会收成什么。

拔除内心烦恼的杂草

发心发好了,整个过程就变得很重要,整个过程我们不能起烦恼。我们做事的过程当中,办法会也好,平时的护持也好,刚刚开始发心是正确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起了烦恼,就是发心的力量断了,善法的力量断了;那么起了烦恼又引发内在的其他的业种,业的力量,其他的种子的力量又起现行。就犹如说这块田地本来很好,让你来耕种,你耕种的过程中起了烦恼,又种下一些其他的草,其他与农作物无关的东西也种在地里面去,你种多了,地里面草就比粮食还多了,那是很有可能的。为什么有人到了庙里面,时间一长了,没有动力了,心发不起来了,问题成堆了,就说明说内心的草比内心的庄稼多。所以先要把内心的草去掉,最后才会有庄稼、有资粮。

点赞 1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佛说阿罗汉也会生病但和凡人大有不同

达真堪布:随喜是积累善根、对治烦恼的窍诀 达真堪布:随喜是积累善根、对治烦恼的窍诀

学佛感悟:放下我执,烦恼纠结也便云淡风轻 学佛感悟:放下我执,烦恼纠结也便云淡风轻

如何对治学佛后的另一种烦恼? 如何对治学佛后的另一种烦恼?

蔬菜的美颜作用 蔬菜的美颜作用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面临丈夫背叛夫妻情尽,她如何走出我执挂碍,放下烦恼?

消除烦恼的方法:三无漏学 消除烦恼的方法:三无漏学

消除烦恼的方法:求学要诀 消除烦恼的方法:求学要诀

消除烦恼的方法:没有异端 消除烦恼的方法:没有异端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达真堪布:一位普通人讲法和一位阿罗汉讲法,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生老病死人生苦,两位长寿老人,结局却不同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消除烦恼的方法:平等不二

消除烦恼的方法:嗔为毒根 消除烦恼的方法:嗔为毒根

消除烦恼的方法:不爱不忧 消除烦恼的方法:不爱不忧

消除烦恼的方法:善言淑世 消除烦恼的方法:善言淑世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您认识佛教吗: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放生文库:吃素与放生的不同 放生文库:吃素与放生的不同

放生问答:放生时的仪规所念的咒及佛号的功德及的作用? 放生问答:放生时的仪规所念的咒及佛号的功德及的作用?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本教需要说清楚,它与佛教到底有没有不同? 本教需要说清楚,它与佛教到底有没有不同?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两人都扎了青蛙,结局却不同,值得省思

有烦恼 当自责 有烦恼 当自责

红豆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 红豆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作用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栗子的功效作用与营养价值 栗子的功效作用与营养价值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内心有障碍有烦恼该怎么办 内心有障碍有烦恼该怎么办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果报的不同,源于认知的差别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第017集 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迷悟的不同为何就会创造十法界呢

吃出健康:不同的蔬菜营养会随季节变化 吃出健康:不同的蔬菜营养会随季节变化

不需要对正法演说者生起烦恼 不需要对正法演说者生起烦恼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角度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了知咒语和佛像平等一味的道理,咒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了知咒语和佛像平等一味的道理,咒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虚云法师开示录-放下执着与人我是非烦恼 虚云法师开示录-放下执着与人我是非烦恼

第066集 从烦恼生成之因检视“完整的广论” 白正伟老师 第066集 从烦恼生成之因检视“完整的广论” 白正伟老师

第0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卢正娴老师 第065集 苦集圣谛、烦恼与无明 卢正娴老师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喝同样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喝同样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不同 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不同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无上妙法!多读一点佛经,人生少点烦恼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众生的烦恼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众生的烦恼

究竟是谁在烦恼 究竟是谁在烦恼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第022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四)  正彝老师 第022集 菩萨不入涅槃而证涅槃、不断烦恼而证菩提(四) 正彝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