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附录二:《辨法法性论》文

2022-12-10 平实书笺

附录二:《辨法法性论》文

顶礼曼殊室利菩萨

由知何所断,有余所应证,欲辨彼等相,故我造此论。

此等一切,二类所摄,谓法与法性。法表生死,法性表二乘涅槃。

如所显现二、及名言虚妄分别,是为法相;无而现者,是为虚妄;

分别者谓于一切无义,唯计度耳。无能取所取能诠差别之真如,

是为法相。无而显现故错乱,是杂染之因,如见幻象等;

不见有亦尔。无与现中随缺一种,则错乱不错乱;杂染清净,

皆不随转。二者非一非异,以有无有别及无别故。

由六种相通达法为无上,谓相、成立、非一异、所依共、不共、

悟入显现能取所取而无实事。相及成立、非一异者,如略标说。

诸于何流转?彼为所依?谓有情及器世间。器世间如共所了,

有情世间有共不共;胎生、名言、摄受、治罚、功德、过失;

互为因故,更互增上,故名为共。(颂本有损益二事)依、了、业、乐、苦、死、生、缚、脱,由不共故名为不共。

共现似外所取者,即能取识,离识无别义,以共故。

不共他心等识为所取者,其等引非等引识亦互非等境,

以于非等引前,现自分别故;于等引三摩地行境中,亦现彼影像故。若现似所取非有,则现似能取亦成立非有,

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现而非有;

无始等起善成立故,二取非有亦善成立。

由六种相通达法性是为无上,谓相、依处、决择、触证、随念、

悟达彼自性。相如略标说;依处谓---一切法、与契经等十二分教一切句身;决择谓---依大乘经如理作意所摄一切加行道;

触证谓--为得正见故,以见道现量加行亲证,领受真如。

随念谓如触证为除彼垢之菩提分所摄一切修道。

悟达彼自性---谓“无垢真如,于一切种唯真如现”,

此即转依圆成实。

由十种相通达转依是为无上,谓通达--自性、物、补特伽罗、差别、所为、所依、作意、加行、过患、胜利。

通达自性谓--无垢真如,不现客尘,唯现真如。

通达物谓--共器识真如转依,契经法界真如转依,不共有情界识真如转依。

通达补特伽罗--初二真如转依是佛菩萨者,后亦是声闻独觉者。

通达差别谓--诸佛菩萨有严净土差别,法身受用身差别,获得化身差别,以得普见、教授、自在有差别故。

通达所为谓--宿愿差别,说大乘法所缘差别,于十地中加行差别故。

通达所依谓--由六相通达无分别智故;

由六相通达者谓--由所缘故、由离相故、由正加行故、由相故、

由胜利故、由遍知故;由四相通达所缘,谓说大乘法,于彼胜解、

决定、圆满资粮故;

由四相通达离相,谓由离所治品、能治品、真如、智法相故,

如其次第,此即显示永离粗、中、细、长随转相。

通达正加行亦有四相,谓由有得加行、由无得加行、由有得无得加行、由无得有得加行;

通达性相亦有三相,谓住法性故、由善安住无二取离言说之法性故、无显现故,以二取、言说、根、境、识、器世间不显现故;

此显彼相如经所说---无色、无观、无示、无对、无住、无现、无了、无依,是无分别智。显现故,由见一切法如虚空故,见一切行如幻等故。

通达胜利有四相,谓得圆满法身故,得无上乐住故,得见、说自在故。

通达遍知亦有四相,谓对治遍知故,自相遍知故;差别遍知故,

业遍知故。

其对治遍知谓无分别智,是五种无执之对治,谓执著法、人、变坏、异、损减。

自相遍知谓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义、取相,离彼五事是此自相。

差别遍知谓由无分别、非一分性、无住性、毕竟性、无上,五相差别故。

业偏知谓远离诸分别,给无上安乐,令离烦恼所知二障;其后得智悟入一切所知相,严净佛土,成熟有情,给一切相智。

五种业差别,通达作意者,如云:菩萨欲证无分别智,当如是作意--由无始时来不知真如,虚妄分别一切种子,是现似不实二取之因;于彼能依亦异,其因及果,虽现似有而非真实;由如是现,法性不现;由彼不现,法性则现。菩萨如是如理作意,便能通达无分别智。由如是缘,便达缘唯识,由缘唯识便能通达一切义无得;由一切义无得,便能通达唯识亦无所得;由彼无得,便能通达缘二无别;其二俱无得,即无分别智;此无境无得,是一切相无得所显故。

加行通达有四种相,谓胜解行地,由胜解加行故,是决择位。

于初地中由各别内证加行故,是触证位。

未净六地中由善修习加行故,清净三地中亦尔,是随念位。

于佛地中由究竟加行故,佛事任运无间故,是到达自性位。

通达过患谓--若无转依有四种过,谓无不起烦恼所依之过,无发起道所依之过,无般涅槃补特伽罗安立名言所依之过,无安立三种菩提差别名言所依之过。与彼相违有转依,应知是四种胜利。当知彼等实相,如实通达转依;无法显现,如梦幻等;转依之喻,如虚空金水等。

译者按:此论先由静贤论师与戒胜译师,翻梵成藏,次经罗黑达论师与喜金刚译师,重译决择。其颂本则系迦湿弥罗摩诃啰那论师与狮子幛幢译师所翻。散颂并行,未尝是非也。客岁冬月,因太虚大师欲考西藏所传慈氏五论,命尊译颂本,编而付梓;其五论中,三诠唯识,两明中观,代代相承,曾无异说。尤以辨法法性论与辨中边论,体例组织虽有差别,其决择唯识有义,则同说“三界心心所,谓虚妄分别。诸识所取义,皆不离内识,彼言说熏习,是现取二因。”其决择二取空义,则同说“现似二取性,如现实非有。虚妄分别性,非实有全无,虚妄分别中,都无二取性。二取现无实,境无故识无。由境识无得,便入无分别。”如是等义同出一辙,无稍间然也。

点赞

评论问答

相关阅读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附录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附录

庐山净土集 附录:祖师传 庐山净土集 附录:祖师传

西归直指 附录: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西归直指 附录: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欲海回狂 附录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四念处颂 欲海回狂 附录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 四念处颂

77附录:禅修疑难解 77附录:禅修疑难解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附录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附录

附录一:风尘仆仆访台行 附录一:风尘仆仆访台行

附录: 附录:

14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五:卢胜彦的看见佛性 14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五:卢胜彦的看见佛性

13 眼见佛性之 附录四:《大乘方广总持经》(节录) 13 眼见佛性之 附录四:《大乘方广总持经》(节录)

12 眼见佛性之 附录三:现代禅对正觉同修会萧平实老师的基本看法 12 眼见佛性之 附录三:现代禅对正觉同修会萧平实老师的基本看法

11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二:印顺法师诽谤净土经典的事实 11 眼见佛性之 附录二:印顺法师诽谤净土经典的事实

10 眼见佛性之 附录一:现代禅教团李元松老师向佛教界公开忏悔启 10 眼见佛性之 附录一:现代禅教团李元松老师向佛教界公开忏悔启

附录:和天台三圣诗叙 附录:和天台三圣诗叙

附录:天台山国清禅寺 三隐集记 附录:天台山国清禅寺 三隐集记

附录:合刻楚石石树二大师和三圣诗集序 附录:合刻楚石石树二大师和三圣诗集序

附录:天台三圣诗集序 附录:天台三圣诗集序

17 附录二《大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法师传》局部 17 附录二《大唐大慈恩寺玄奘三藏法师传》局部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16 附录一:安慧所造《“大乘”广五蕴论》原文

13 附录:公案拈提四则 13 附录:公案拈提四则

33 附录二公案拈提 永明不会 33 附录二公案拈提 永明不会

32 附录一公案拈提 马祖识心 32 附录一公案拈提 马祖识心

10 附录二:见道报告第二则 10 附录二:见道报告第二则

9 附录一:见性报告第一则 9 附录一:见性报告第一则

11 附录八:致佛弟子众: 研读平实居士之著作 应依先后次第 11 附录八:致佛弟子众: 研读平实居士之著作 应依先后次第

10 附录七:神通无关解脱慧之证量,亦无关般若慧之证量 10 附录七:神通无关解脱慧之证量,亦无关般若慧之证量

09 附录六:勿因玄奘菩萨宣说下地菩萨所造论颂,便判定玄奘菩萨 09 附录六:勿因玄奘菩萨宣说下地菩萨所造论颂,便判定玄奘菩萨

08 附录五:不应以一经一论楷定全部佛法 08 附录五:不应以一经一论楷定全部佛法

07 附录四: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 07 附录四: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

06 附录三:禅三见道报告 释弘正 法师 06 附录三:禅三见道报告 释弘正 法师

05 附录二:公案拈提第五辑《宗门正道》自序 05 附录二:公案拈提第五辑《宗门正道》自序

04 附录一:公案拈题第四辑《宗门血脉》自序 04 附录一:公案拈题第四辑《宗门血脉》自序

19 附录:见道报告一则--曾邱贤 19 附录:见道报告一则--曾邱贤

40 附录三、对徐老第二函之回应 40 附录三、对徐老第二函之回应

39 附录二、 徐老答刘东亮书 第二封 39 附录二、 徐老答刘东亮书 第二封

38 附录一、 徐老答刘东亮书 第一封 38 附录一、 徐老答刘东亮书 第一封

附录:如意魔女 附录:如意魔女

19 附录:八识简表 19 附录:八识简表

23 附录三:如何加强看话头 锻炼动中功夫 23 附录三:如何加强看话头 锻炼动中功夫

21 附录一  辨法法性论 21 附录一  辨法法性论

附录三:正法眼藏----护法集 参考书籍编号 附录三:正法眼藏----护法集 参考书籍编号

附录二:宇宙万有之本体----生命实相之辨正 附录二:宇宙万有之本体----生命实相之辨正

附录一: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附录一: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

32 附录五:佛教正觉同修会(修学佛道次第表) 32 附录五:佛教正觉同修会(修学佛道次第表)

31 附录四: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31 附录四: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

30 附录三:念佛心得报告第三则(感人的短篇) 30 附录三:念佛心得报告第三则(感人的短篇)

29 附录二:念佛心得报告第二则 29 附录二:念佛心得报告第二则

28 附录一:念佛心得报告第一则 28 附录一:念佛心得报告第一则

附录 万佛圣城七周年纪念 附录 万佛圣城七周年纪念

华梵法师:《讲义》 附录:习题集 华梵法师:《讲义》 附录:习题集